<p class="ql-block">佛教传入中国的概况,值得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宁夏中卫黑蛋文化传媒工作室官方帐号,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内容评审官,活力创作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教由释迦牟尼首创于印度,在公元前3世纪已经开始向外传播。学界一般认为,西汉末年,佛教沿着贯通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经过玉门关、河西走廊传入内地,逐渐开始在民间传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十二章经·经序》记载:东汉明帝夜里梦见一位神人,身体呈金黄色,脑后有太阳形状的光环,在大殿前飞翔。明帝觉得很是奇怪,早晨就问身边的大臣,自己夜间梦到的是何方神圣?大臣傅毅见多识广,回明帝道:“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殆将其神也。”天竺,就是古代中国对印度的称呼。</p> <p class="ql-block">傅毅把佛称为“得道者”,这个说法比较有意思,因为在那个时代,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和道教已经广为流传,“得道者”应该是对道家修炼者的称呼,佛却是新生事物,对于新现象,大概他也找不到合适的说法吧。成佛之后,是能轻举飞翔的。梦中人,以及傅毅的话,应该都给明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帝于是派使者到大月氏抄写佛经《四十二章经》,使者用白马驮了经书和佛像归来。这大概是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开始。如今洛阳东十二公里处,有一座古老寺院,名曰白马寺,据说最初就是明帝当时为安置印度僧人而建的,他们在此翻译《四十二章经》等。寺院取名“白马”,还有一种说法,是明帝使者携来的印度僧人,是用白马驮经书归来的。唐僧取经也是骑着白龙马,白马的形象,在中国民间深受欢迎,中国向来有“白马王子”的说法,白马也似乎从一开始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早期的佛经翻译</p><p class="ql-block">佛教在中国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译经。大量来自印度和西域的佛经必须翻译成汉文,才能被中国人所接受。自两汉至隋唐,有五千多卷佛经被翻译成汉文。中国学者在从事佛经翻译时,往往不经意之间就会用自己熟悉的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和学说解读佛经,并使用易于被时人理解的词语、概念来翻译佛经,这样就把译者对经文的理解以及带有儒道色彩的字句融入到佛经中,这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本土化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道安(312—385)是东晋时期很有名望的佛学家和僧团领袖,他既博通儒家经典,又精研大小乘佛教。东晋时期崇尚玄学,其旨意跟般若学说有相通之处。道安借助传统文化思想和老庄玄学来阐发佛教义理,对汉语系佛教理论体系的形成有重大影响。道安还主持开展了大规模的译经工作,翻译佛经十四部一百八十三卷,其中的《阿含经》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道安还是倡议出家人以“释”为姓的第一人,这成为后世的定制。他还为僧团制定了《僧尼规范》,对寺院仪规、僧尼的日常修行和生活等都做出规定,为后世寺院僧尼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启示和借鉴。</p> <p class="ql-block">庐山慧远(334—416)的著作也很多,现存三十八篇。他关于因果报应、佛教礼制、净土信仰的论述,以及沙门不应当礼拜帝王的主张,对后世有较大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