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北京银行保定高碑店支行开展“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系列活动,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为您带来有温度的金融服务。</p><p class="ql-block"> 本期,我们通过剖析几种常见的养老投资骗局,了解一下老年投资陷阱,谨记风险提示要点,保护好您的财产安全。</p><p class="ql-block">养老投资骗局常见手法</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以投资养老为名诈骗养老钱</p><p class="ql-block">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投资养老名义,承诺高利率回报且提供预留养老床位和房间等服务,向老年消费者非法筹集资金。</p><p class="ql-block">抓住老年人特点设计骗局。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寻求养老保障、对集资诈骗认识不足,打着投资养老、销售老年产品等旗号,经常出现在老年人聚集的场所,如公园、超市、小区等,不断向老年人群灌输金融养老、新型投资等概念。</p><p class="ql-block">场景一:</p><p class="ql-block">利用小恩小惠博好感,降低老年人警惕性。不法分子通过组织旅游、参观、讲座、赠送礼品等手段,有意博取老年人信任和好感,等老年人降低警惕后,趁机对其道德绑架、虚假宣传,最终目的是骗取老年人钱财。</p><p class="ql-block">场景二:</p><p class="ql-block">抛出高回报承诺吸引老年人。不法分子惯用承诺高额分红、保本高息等说辞,诱骗老年人投资所谓“养老服务”项目,收费名目五花八门,如“贵宾卡”“会员费”“预付费”等。这些机构没有能力提供所承诺的养老服务,获得资金后运作、流向不透明,有很高的集资卷款跑路风险,一些老年人的养老钱被不法分子诈骗。</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用以房养老名义诈骗老年人资金</p><p class="ql-block">不法分子所称的以房养老为假。正规的以房养老是指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即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养老年金保险相结合的创新型商业养老保险。拥有房屋完全合法产权的老年人将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保险公司)同意的处置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年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这种保险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试点阶段且比较小众,其准入门槛高、法律关系复杂、风险因素多,对机构业务开展和销售管理都非常严格。</p><p class="ql-block">场景一:</p><p class="ql-block">不法分子所谓的以房养老风险极高,且暗藏陷阱。不法分子以国家政策名义掩盖非法集资的本质,打着“以房养老”、有高收益回报等旗号诱骗老年人办理房产抵押,再把借来的钱拿去买其所推荐的理财产品。这种“抵押-借贷-理财”方式操作流程多、参与主体乱、投资风险高,本就不符合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且所谓“理财产品”很可能是虚假的,借来的钱最终还是到了非法机构口袋。</p><p class="ql-block">场景二:</p><p class="ql-block">用以房养老名义诱骗老人抵押房产,诈骗资金。不法分子宣称的以房养老与国家试行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完全无关,只是其假借国家政策、为非法集资活动造势宣传的手段而已,其实根本不具备相应的资质、能力,往往是“以新还旧”的庞氏骗局。有的参与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房产被抵押,最终失去了房子,还背负贷款。</p><p class="ql-block">*风险提示要谨记*</p><p class="ql-block">上述行为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影响恶劣,在此提示消费者:</p><p class="ql-block">1.理性投资勿冲动。谨记投资是有风险的,不宜有赌博心理而冒险入局,切勿轻易相信所谓的“稳赚不赔”“无风险、高收益”宣传,不要投资业务不清、风险不明的项目。理财产品如果承诺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保本高收益”就是金融诈骗。要记住投资是有风险的,别受高收益诱惑而冲动投资。</p><p class="ql-block">2.正规机构保护您。购买理财投资产品应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正规机构和正规渠道。老年人消费群体,在购买投资理财产品前,多咨询正规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员,多与家人商量,对投资活动的真伪、合法性进行必要的判断和了解,防范不法分子诈骗侵害,警惕非正规机构的疯狂营销揽客行为。</p><p class="ql-block">3.集资诈骗套路多。集资诈骗往往是以新还旧,缺乏实际业务支撑和盈利来源,不存在与其承诺回报相匹配的项目,容易发生卷款跑路、资金链断裂等风险。不要被“保本高息”“保证收益”等说辞迷惑。</p><p class="ql-block">4.个人信息要护好。在日常生活中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慎重对待合同签署环节,不在空白合同签字。不随意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以防被冒用、滥用或非法使用。若发现疑似非法金融活动,可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反映情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