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2023年,是中国农历癸卯兔年。</p><p class="ql-block"> 十二生肖中的兔,似乎与其他生肖有一些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对于中国人而言,当属兔不仅生活在地球,还去了月宫,成为玉兔,陪伴嫦娥在月宫生活。每年的中秋节,中国人在吃月饼的同时,还要赏月,看看月宫里的嫦娥和玉兔。与此同时,这还与中国人几千年来的飞天梦紧密相连(例如敦煌壁画里面就有关于飞天的描述)。</p><p class="ql-block"> 如今,中国自己的“天宫”——空间站已经在太空中遨游,真希望有一天,在中国的空间站里面能有一只真的“玉兔”。</p><p class="ql-block"> 另外,北方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还有憨态可掬的“兔儿爷”,它陪伴着中国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春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关于兔,还有许多说法。今年,紫竹院公园和北京国图书店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举办了一个关于兔的图片展,很有意趣,既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也有很多真实的故事。我把它放在美篇上面,与美友共飨,希望大家喜欢。</p> <p class="ql-block"> 日出新卯 春暖兆福</p><p class="ql-block"> 二0二三年新春典籍文化展</p><p class="ql-block">主办:紫竹院公园</p><p class="ql-block">承办:北京国图书店有限责任公司</p> <p class="ql-block"> 前言:“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佳节,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文化符号之一。在浓浓的年味中,华夏大地到处充满着温情与团圆、喜庆与騰欢,也承载着坚守与责任、感动与思念。</p><p class="ql-block"> 虎归深林辞旧岁,兔越沃野迎新春。在十二生肖中,卯兔自古以来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典籍中有很多与兔子相关的内容,或直露浅写,写尽兔子之可爱机敏;或意蕴深妙,充满人生之哲学真谛。</p><p class="ql-block"> 千家欢聚,吉禄美满;万里同风,福瑞祥安。值此迎来癸卯兔年之际,我们举办本次展览,敬请大家在品读相关典籍内容、了解兔子寓意象征的同时,感悟中华民族内涵丰富的春节习俗和质朴深沉的家国情怀,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 罗振玉书甲骨文对联。释文:惟羊惟牛,以享以祀;惟宾惟客,来燕来宗。</p><p class="ql-block"> 岁朝图(清)金廷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注)</p> <p class="ql-block"> “兔”字的演变</p><p class="ql-block"> 早在殷商甲骨文中便已有“兔”字,并有很多刻写之法,部分字形把兔子的豁唇、前后腿、长耳朵、小短尾巴等外形巧妙地表现出来,生动而传神。“兔”字的金文一般不如甲骨文直观形象,小篆趋向标准化,经隶变后基本形成现今通行的“兔”字。</p><p class="ql-block"> “兔”字的演变</p><p class="ql-block">《合集》4618:甲骨文;《集成》2548:金文;吴大溦:篆书;邓石如:隶书;孙过庭:草书;颜真卿:楷书;赵孟頫:行书;印刷字库:标准宋体(上图注)</p><p class="ql-block"> 十二生肖图册•兔 (清)任预 故宫博物院藏(下图注)</p> <p class="ql-block"> 简牍中的兔</p><p class="ql-block"> 简牍是中国古人在纸张发明之前采用的主要书写材料,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少数出土简牍上还绘有图画,其中就出现了虎、兔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木牍(编号M14:9),1986年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放马滩秦墓,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猛虎位于木牍正中,占据木牍画面大部分,十分突出醒目。这只猛虎身躯弓展,右前肢前伸,右后肢蹲伏,虎尾高扬,虎纹斑斑,回首咆哮,显得威风凛凛。(左图)</p><p class="ql-block"> 木简(编号73EJT10:16)1973年出土于甘肃省金塔县肩水金关遗址,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木筒上部隶书一“兔”,下部绘有一四肢腾空急速奔跑的兔子,一对长耳与短尾表现出兔子的特点。(右图)</p> <p class="ql-block"> 鸡兔同笼</p><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记述有著名的“雉兔同笼”数学应用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书中提供的两种巧妙的解答方法:“上置三十五头,下置九十四足。半其足,得四十七。以少减多,再命之。上三除下四,上五除下七。下有一除上三,下有二除上五即得。”“上置头,下置足。以头除足,以足除头,即得。”</p><p class="ql-block"> 孙子筭(同算)经三卷 (唐)李淳风等注释 宋嘉定六年(1213年)鲍澣之汀州刻本(上图)</p><p class="ql-block"> 算书中的应用题大多与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野鸡和野兔都是古代中国人的肉食来源。图为马王堆汉墓出土盛放兔肉的“熬兔笥”(下图)</p> <p class="ql-block"> 兔园册府</p><p class="ql-block"> 《兔园册府》是流行于唐宋时期的蒙书(幼儿启蒙学习使用的教材),唐代杜嗣先奉蒋王李恽之命撰,《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中均有著录,我国五代后唐时期组织雕印九经的冯道便以读此书而知名。《兔园册府》宋代以后亡佚,自近代敦煌遗书问世,在其中发现了多种《兔园册府》残卷,才使这部珍贵的典籍重现人间。</p><p class="ql-block"> 《兔园册府》书题中“兔园”与西汉梁孝王兔园有关,“策府”即“册府”,多指先王圣贤藏书之所。</p><p class="ql-block"> 梁园飞雪图 (清)袁江 故宫博物院藏 兔园即梁园,是梁孝王在梁都睢阳营建的园林。《史记》《水经注》等文献都对梁园有所记载。(左图)</p><p class="ql-block"> 图为出土《兔园册府》的敦煌藏经洞莫高窟第17窟。(右图)</p> <p class="ql-block"> 兔王本生</p><p class="ql-block"> 佛经中经常出现以动物为主角的寓言故事,其中就有一则“兔王本生”。在《佛说兔王经》的故事版本中,讲述兔王在山中教导群兔行善,有一仙人入山讲经,兔王听诵。后仙人粮食耗尽,兔王投入火中,供养仙人。</p><p class="ql-block"> 兔焚身施仙人的舍身求道故事是佛教美术钟爱的题材,在古代画匠的妙笔之下,变文字为图像,创造了古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与融合发展的艺术经典。在克孜尔第14窟的菱格故事画中,苦修的仙人作印度婆罗门装束,舍身投火的兔子蜷缩在火焰中巍然不动。(图注)</p> <p class="ql-block"> 中山兔毫</p><p class="ql-block"> 兔毫笔是中国古代文人爱用的毛笔,因其笔头以兔毫制成而得名。王羲之《右军笔经》载:“中山兔肥豪长”,制作兔毫笔的兔子以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一带)为最。东晋卫铄《笔阵图》中记载兔毫笔制作“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兔毫笔因其豪色又多称“紫毫”,白居易《紫毫笔》一诗中称赞其“坚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捡一毫。”</p><p class="ql-block"> 长沙左家公山15号楚墓出土的战国毛笔,笔豪即使用兔毫。(左图注)</p><p class="ql-block"> 兔毫笔也有笔豪白色的,如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毛笔,笔管印文“大霜豪”,即是对白色兔豪的形象称谓。(右图注)</p> <p class="ql-block"> 兔寿千年</p><p class="ql-block"> 现代人提到兔子,第一印象往往是白色的家兔。但家兔是明代崇祯年间才从海外引进中国的,此前白兔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十分罕见,故而被视作祥瑞。</p><p class="ql-block"> 东晋的神仙家葛洪在《抱朴子》中认为白兔的来源为“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大体是根据人类年老发白的现象推论白兔。长寿五百岁的白兔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圣动物,进而化身为神道设教的祥瑞。</p><p class="ql-block"> 中国史书中有很多关于白兔祥瑞的记载,献白兔时,大臣往往还要一同上呈表文,如晋桓温《贺白兔表》、梁简文帝《上白兔表》、北周庾信《齐王进白兔表》、唐权德舆《中书门下贺河阳获白兔表》、唐武元衡《贺白兔表》等。</p><p class="ql-block"> 喜鹊野兔图 传(宋)李永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图注)</p> <p class="ql-block"> 《诗经》中的兔</p><p class="ql-block"> 《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只有标题,没有内容。《诗经》中有大量关于兔子的内容,如《兔爰》中的“有兔爰爰”,《巧言》中的 “跃跃毚(Chan)兔”,《小弁》中的“相彼投兔”等,反映了兔子与当时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p><p class="ql-block"> 毛诗名物图说九卷 (清)徐鼎辑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上图注)</p><p class="ql-block"> 花鸟兔图(局部) (元)钱选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下图注)</p> <p class="ql-block"> 《木兰诗》中的兔</p><p class="ql-block"> 《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国建功后,不求功名,只求返回故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全文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为结尾,对木兰女扮男装进行解释和赞扬,传达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观念。</p><p class="ql-block"> 丽珠萃秀册•梁木兰 (清)赫达资 梁诗正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注)</p> <p class="ql-block"> 守株待兔</p><p class="ql-block"> 守株待兔是一个由寓言演化而来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五蠹》,讲述一个宋国人某天在自己的田地上,恰巧碰到一只触株折颈的兔子,便放弃耕田,整日等待此事再次发生的故事。该成语用来讽刺不知变通、妄想不劳而获之人,告诉人们要随机应变、勤劳努力。</p><p class="ql-block"> 韩非子二十卷 (战国)韩飞撰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 影刻宋乾道黄三八郎本(左图注)</p><p class="ql-block"> 双喜图(局部) (宋)崔白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右图注)</p> <p class="ql-block"> 狮象搏兔</p><p class="ql-block"> 狮象搏兔出自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称心寺志〉序》:“狮象搏兔,皆用全力耳。”其借动物捕猎时拼尽全力的情景,传达了对小事情也需要付出足够精力、拿出全部力量的人生哲理,告诉人们不管大事还是小事,均应认真仔细,给予充分重视。</p><p class="ql-block"> 梨洲遗著汇刊 (清)黄宗羲撰 1919年上海扫叶山房铅印本(左图注)</p><p class="ql-block"> 菊石野兔图(局部) (明)徐林 故宫博物院藏(右图注)</p> <p class="ql-block"> 白兔记</p><p class="ql-block"> 《白兔记》是著名的“四大南戏”之一,由元人所撰。主要讲述五代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与李三娘的悲欢离合。刘知远在财主李文奎家为佣,李因判其日后必定大贵,将女儿李三娘许配于他。李亡故后,刘知远离家投军,后屡立战功受到提拔。三娘在家受尽哥嫂折磨,磨坊产子“咬脐郎”,托人送至刘处抚养。十五年后,刘知远命儿回乡探母,一天射猎时因追赶白兔,与在井汲水之母相遇,全家得以团聚。此剧流传至今全本存有数版,均经明人改版。</p><p class="ql-block"> 【窣地锦裆】连朝不惮路蹊岖。走尽千山并万水。擒鹰捉鹄走如飞。远望山凹追兔儿。叫老郎军士。这里是那里所在。[净众应介]这里是沙坨村。[小生]怎么来的这等快。[左右应介]就如腾云驾雾来了。[小生]一个白兔儿。在前边井边妇人身边去了。[众介小生]那妇人可见白兔儿么。[旦]奴家是受苦妇人。[众]曾见我白兔儿。[旦]不见。[小生]叫他过来。待我问他。[众叫旦介]白兔儿不打紧。上有金皮玉箭在上。[旦]有了白兔。就有金皮玉箭。奴家实是不见。——节选自《六十种曲•白兔记》</p><p class="ql-block"> 新刻出像音注五代刘智远白兔记 (元)佚名撰 明万历间富春堂刻本(图注)</p> <p class="ql-block"> 乾隆帝与兔</p><p class="ql-block"> 根据清代皇族的族谱玉蝶记载。乾隆帝生于“辛卯丁酉庚午丙子”,即康熙五十年(1711)农历八月十三日。按照中国的属相,乾隆帝属兔,且生辰与传统的中秋节极为临近。在清代皇帝的生日称万寿节,为“三大节”之一,乾隆朝时万寿节常与中秋节连日庆贺。在今存乾隆帝的丹青、诗赋中皆可见兔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月兔》:“月兔爰爰桂树边,广寒轮廓遍三千。岂之放眼青天外,极大圆中一小圆。”</p><p class="ql-block"> 《中秋即事》:“铜台初下玉壶签,倾首长吟更仰瞻。轮到中秋无限满,兴惟此夕不期添。影依雉尾才衔阙,光袅麟毫乍入帘。伊古谁曾来月窟,纷传玉兔与银蟾。”</p><p class="ql-block"> ——选自《御制诗初集》卷三十四</p><p class="ql-block"> 月中桂兔图 (清)蒋溥 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绘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中秋,上有乾隆帝御题诗,以及蒋溥、董邦达、介福、刘纶、刘统勋五位朝廷重臣的题诗,诗中富含玉兔、月亮的美喻。(图注)</p> <p class="ql-block"> 玉兔捣药</p><p class="ql-block"> 《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服此药可得神仙。”传说有一只全身洁白的兔子,手持玉杵,跪地捣药,服此药可长生成仙。在汉代,作为祥瑞的白兔与流行的神仙信仰又融合在一起,玉兔、蟾蜍成为西王母所在神仙世界的重要成员。</p><p class="ql-block"> 山东沂南汉墓画像中的捣药兔首羽人形象(上图注)</p><p class="ql-block"> 山东嘉祥洪山村画像石(下图注)</p> <p class="ql-block"> 月宫玉兔</p><p class="ql-block"> 晋代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玉兔也称月兔,是嫦娥在广寒宫的陪伴。早在西汉刘向的《淮南子》中便记载,妲娥因偷吃后羿从西王母处求得的不死药飞升月宫,后又发展出吴刚伐桂、重回人间等不同版本的与玉兔有关的故事。月宫中捣药的玉兔也被人们视为医疾长寿的象征,用以赞颂、祝寿等。</p><p class="ql-block"> 八声甘州 为友人赠医士</p><p class="ql-block"> 元末明初 谢应芳</p><p class="ql-block"> 唤嫦娥玉兔下蟾宫,玉杵捣玄霜。自焚兰古鼎,心融灵素,默契岐黄。不假残膏剩馥,时俗共传方。用我上池水,遍洗膏肓。家住六龙城里,有旧家风月,三径苍莨。更一林、新载红杏暖生香。问年来,活人多少,只冁(chan)然、微笑说寻常。谁能为,写成佳传,汗竹流芳。</p><p class="ql-block"> 唐代月宫镜 故宫博物院藏(图注)</p> <p class="ql-block"> 江山万年国</p><p class="ql-block"> 天地一家春</p><p class="ql-block"> 乾隆帝御笔对联 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十二月月令图•正月(局部) (清)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