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特别提示: 未经作者同意,任何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不得转载此文或将图片拆分了用在其它文章中,违者必究。</p> <h3> 攀枝花,又称木棉花、英雄花,它是边防战士的象征。</h3><h3> 本篇插曲选用了我师(53013部队)协助拍摄的故事片《自豪吧!母亲》中的歌曲《火红的攀枝花》。</h3> <h3> 1979年早春二月,震惊中外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讫今己四十个年头,为了铭记这段历史,笔者将作战中的一些片断编辑成回忆录,将战友们分散的回忆片断拢在一块做一个美篇,以飨读者。本文资料的主要来源: 一、《四十一军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保卫边疆英雄功臣纪念册》;二、郑平开战友的回忆录《难忘的二十八天》;三、向金海、卢瑞明、田嘉一等战友的回忆文字;四、黄隽、吴梓贤、田嘉一等战友的图片,还选用了几张网络图片,一并向原作者表示感谢!</h3><h3> 时隔四十周年,战事久远,文中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难免有错漏之处,请战友们阅后海涵并提出修改意见,谨表谢意!另因篇幅所限,还有许多单位和个人的英雄事迹不能编辑上去,请战友们见谅。</h3><h3> </h3><h3><br></h3><h3><br></h3> <p class="ql-block">【前言】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步兵第363团担负穿插作战任务,全团参加大小战斗36次,毙敌436名,俘敌32名,伤敌85名,缴获各种火炮8门,枪121枝,缴获弹药一批,全团荣立集体三等功。生死二十八天,全团牺牲129人(其中干部9人),负伤120多人。谨以此篇纪念对越自卫反击战胜利四十五周年,谨以此篇怀念在对越作战中牺牲的战友!</p><p class="ql-block"> 在穿插作战中,老英雄、李培江副师长和师政治部副主任单琦加强我团指挥,摄影干事黄隽跟随尖刀连穿插作战,拍下了不少宝贵的战地照片,谨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礼!</p><p class="ql-block"> 为方便阅读,本篇采用上文字下图片的方式排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h3><h3>【南疆烽火四十年(1)攻占通农县城】1979年2月17日下午5时左右,363团前卫连穿插逼近通农。通农是越南高平省的一个山区县城,规模很小,房子多为平房,两层以上的楼房不多见,甚至还有很多是茅草房。363团组织一营的一连、二连和三营的八连、九连共4个连队的兵力对其守敌实施两翼夹击,在我军火力猛烈打击下,守敌公安部队和县中队稍作抵抗后就惊慌逃窜了,此时担任前卫连的二连乘胜追击,占领街道要点,捣毁邮电局,一连攻击县政府机关并搜索残敌,经过一个多小时战斗,我363团顺利攻占通农县城,尔后部队没有停留,继续沿着山间的崎岖小道向战役目的地841高地挺进。(感谢黄隽、吴子贤战友拍摄的图片)</h3> <h3>【南疆烽火四十年(2) 班爱受阻,李副政委负伤】1979年2月17日上午10时左右,363团前卫一连穿插至班爱,班爱是越南的一个小村庄,东面是不高的小山,西面有条小河,村庄依山傍河而建,林木、竹子长得很茂盛。突然从树林里射出密集的子弹,队伍迅速利用地形卧倒。根据地形和火力情况判断可能是小股敌人企图阻止我军前进。团指挥所下令部队边打边前进,尖兵一连以猛烈的火力把敌人打退,这股敌人约有40多人,被打击后钻进山洞,一营组织一连和配属二连的一炮连八班,并在担负警卫团指挥所任务的三营七连的协助下,用直射火炮和喷火器将敌人消灭于山洞内,后查明是敌公安的一个连。这次战斗,加強到一营指挥的团副政委李鸿义负了重伤,右肩被子弹穿过,伤及骨头。此时离边境已10多公里,把他送回国内救治己不可能,只能用担架抬着与部队继续向841高地前进。第二天遇到了坦克部队,才把他移交代为照顾。后几经辗转才送回祖国疗伤,万幸的是伤愈后手虽然活动有些不便,但对工作和生活没有造成很大影响。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或许是战争负伤乘坦克与坦克结下了缘,战后没多久他便调到41军坦克旅当政委去了,此后一路晋升,最后在广东省军区副政委任上退休。</h3> <h3>【南疆烽火四十年(3) 宗梅吊桥晃悠悠,我团巧过谢牢河】1979年2月17日晚上9时,363团先头一营穿插到了宗梅。宗梅是条小村庄,村边有一条谢牢河,河宽约30米,水流湍急,部队无法涉水过河,前卫一连经多方寻找,终于找到了一条人行吊桥。桥面一米多宽,用三根铁索连接两岸,并用编织的竹板铺设在三根铁索上面,竹板因多年失修己经破烂不堪,人走在上面晃晃悠悠,脚一踩空随时都有掉进河里的危险,让人胆战心惊。为了赶路,指挥员迅速组织部队过河。但因天色黑暗,桥面又太破旧,部队过河时只能成一路纵队,且距离不能太近,行进极为艰难,速度很慢,从17日夜到18日早上5时多,一营才全部通过了吊桥。我们100炮连随团指挥所赶到桥头时已是早上5点多。一夜间,队伍走走停停,也不知道有过多少回坐下去或站着迷糊过,终于在天快亮时赶到了宗梅吊桥的桥头,此时见到团长张永海涨红着脸,扯着嗓门大喊:“此地危险,队伍不能停,赶快过河!”此时二营(欠六连)在副师长李培江的率领下弃坦克改徒步也赶到了宗梅。至此,全团除三连与六连外,兵力基本汇齐,顺利越过谢牢河。团骡马梯队出境没多久便掉了队,无奈只好与后勤机关另行编队由付维军副参谋长率领在后面追赶,由362团8连全程护送赶往841高地与团主力汇合。</h3> <h3> (上图,2018年10月29日,战友们重返战地在宗梅吊桥前合影)</h3> <h3>【南疆烽火四十年(4) 激战那岸,勇夺天险】363团主力过宗梅后,一路通过黄得、三龙、班英、那岸。那岸沿河向南至间代之间是一条约5公里长的峡谷,两边是悬崖绝壁,山上草深洞多,靠西边有一条宽约50公分的渠坝可以通行。水渠里水深齐腰,水流湍急,地形对我军前进非常不利。这里是越军号称不可逾越的天险。363团一连赶到这里时,带路的两名向导再也不敢前进了,据他们说,当年法国军队也想从这里过去,结果死了一万多人还是过不去。为了抢时间穿插到目的地,连长朱景财、指导员谢礼武简单研究后当机立断,“狭路相逢勇者胜”,决定趁敌人还未摸清我军情况时,采取出奇制胜战术,各排交替掩护前进,对敌实施猛打猛攻,进攻时重武器由连直接指挥。当部队进至水渠中段时,六班长和六班付相继负伤倒在水渠中,情况危急,连长命令重火器掩护,二排战士在副连长罗宏发和排长蒋东华率领下,跳进齐腰深的水渠里,利用石坝作依托,向敌人猛烈开火,终于把敌人的火力压制住。他们泡在水中坚持战斗了近4个小时,很多战士双腿都被水泡麻了,有的被水冲倒了又爬起来继续战斗,终于掩护全团主力顺利通过了这段天险,为大部队穿插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战后一连被广州军区授予“穿插英雄连″荣誉称号。通过此段渠坝时,配属我连的一机连战士李世清不幸中弹牺牲,到达841高地后,指导员张龙耀命我带两个战士把他埋在半山坡的一棵大树底下。39年后,当我和战友们重返战地来到841高地时,满山遍野树木葱笼,根本无法找到掩埋他的具体位置,只好在大概的方位遥拜牺牲的战友,也算了却了多年的心愿。(黑白照片图二由黄隽摄影)</h3> <h3>【南疆烽火四十年(5) 攻占八四一高地】363团部队穿插至打沙山口,遇到越军原平县中队阻击,一营与二营交替掩护前进,消灭敌一部分,剩余部队溃散。中午时分,因兄弟部队未能按时到达纳隆,巳有部分敌军从纳隆方向撤退,军指示363团派一个营直接插到纳隆,切断高平退路,师部指示由洪祥友副团长率二营执行此项任务。下午2时30分左右,当二营行进至841高地山下时,又接军指示不去纳隆了,为此,团指命令二营迅速攻下841高地并就地组织防御。就在此时,越军又占领了打沙山口两侧高地,封锁了山囗,火力很猛。为了避免延误时间和减少伤亡,李培江副师长与团领导研究后当机立断,改变前进路线,由一营前出占领朗绕东侧无名高地,掩护团指、直属分队和三营通过。2月19日早晨6时30分,团指和三营终于攻占3号B公里以北的朗登和公路以南的董赛地区,上午9时左右,在二营的接应下,团指挥所才转移到八四一高地上。至此,363团主力(欠三连和六连)在历时56个小时,行程近100公里,参加大小战斗10多次,历经磨难,终于到达战前部暑的穿插终点八四一高地。(下图黑白照片由黄隽拍摄)</h3> <p class="ql-block"> (上图: 最短时间,最快速度,穿插到达指定位置八四一高地的363团二营,为主力部队合围歼灭高平之敌起了重要作用。图为四连连长吴彦亭率领全连最早抢占了八四一高地。)</p> <p class="ql-block">【南疆烽火四十年(6) 艰难困苦永向前的六连】在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363团6连搭乘水陆两用坦克前进,出境后由于道路的原因,连队与该营的坦克编队失去联系,后来坦克根本无法前进,他们只好放弃坦克改为徒步,在连长张亚南、指导员黄庆明的率领下孤军奋战,单独继续穿插前进,他们过宗梅险境、歼班晚守敌,毙敌8名、俘敌3名,后遇到123师367团的兄弟部队,因一时无法归建,经上级同意暂由367团指挥,参加了该团的多次战斗。后来又遇到了本师361团三营,于是又加入了三营的战斗队伍并参加了多次战斗。2月21日半夜,六连参与了361团三营的一次战斗,连长张亚南带领尖刀班在前面开路时英勇牺牲,副连长卢秋波、排长回建业也在战斗中先后负伤,指导员黄庆明同志勇挑重担,率领连队官兵英勇奋战,参与阻击葵排、波列地区逃窜之敌,历经大小战斗10多次,战绩突出,受到兄弟部队的高度赞扬。几经周折,该连终于在2月25日到达841高地与营主力汇合。归建后,六连又与本营四连、五连一起参加清剿275高地敌人的战斗,先后俘敌7人、毙敌1人,抓获从高平逃跑出来的省统战部主席,徼获军用物资一批,战后该连荣立集体二等功,连长张亚南追记一等功。(下面黑白照片由黄隽拍摄,彩色照片由吴子贤战友摄影,致谢)</p> <h3> (郭主村一带,是当年363团六连与361团三营并肩作战的地方)</h3> <h3>【南疆烽火四十年(7) 打不散、拖不垮的骡马分队】</h3><h3> 363团后勤机关和骡马分队在与团主力分离后,由副参谋长付维军率领到达通农。根据41军曲奎副参谋长的指示,由362团8连负责护送继续向841高地穿插归建。通农至841高地,敌情严重、地形复杂。特别是宗梅,361团后勤梯队曾在此吃了大亏。此次后续穿插,他们也一路多次遭小股敌人袭扰。</h3><h3> 由于骡马分队目标大、行动迟缓,且只有一个步兵连队护送,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h3><h3> 但他们凭着实战经验的总结,以坚韧不拔、英勇顽强的精神,团结协作、审时夺势,以机智灵活的战术,巧妙地与敌周旋,打败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阻击袭扰,化险为夷。</h3><h3> 因孤军穿插,所遭受了不少艰险和磨难更多,故比团主力的穿插到达时间晚了两天多。然而,他们以不丢失一匹军马、仅个别人员伤亡牺牲的代价,于2月21日赶到了841高地,与团主力胜利会师。</h3><h3> 我团后勤分队和362团8连在敌国纵深穿插作战,行程近80公里,能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做到完整无损地归建,创造了穿插部队严密组织、克敌制胜的奇迹。</h3><h3> 负责全程护送363团骡马分队胜利归建的362团8连劳苦功高、功不可没。该连完成护送骡马到达841高地后,李培江副师长本想让该连与接粮分队一起到班俊接粮后归建的。后考虑到他们历经磨难,尚未恢复体能,遂同意他们原地休整,接替363团4连的防御阵地,直至2月26日才撤出841高地,随363团的部队向扣屯转移归建。(下图为网络照片,向原作者致谢!)</h3> <p>【南疆烽火四十年(8) 班俊接粮,吞片遇袭】1979年2月23日晚上,师命令363团派出部队前往离防御阵地10多公里远的班俊接粮。团接令后,决定由副参谋长王尚华、二营营长胡国良带领二连、四连、二炮连以及一炮连、二机连的部分官兵临时组成接粮分队,该分队于2月24日早晨天亮后出发。据上级通报,该路段己由我方控制,因此,该分队由此产生了思想麻痺、放松警惕的现象。当天天气炎热,上午10时多,当部队行至吞片时,战士们见到山上流出一股清泉,于是有的停下来装水或喝水,导致部队队形混乱。部队刚进到一拐弯处时突然遇袭,枪声大作。该路段左边是一米多高的断崖,右边是深达10多米的山涧,地形对我方非常不利。突遭敌人猛烈袭击,100多匹骡马受惊乱跑乱窜,更把战斗队形冲乱了,部队无法展开,难以组织有效反击,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王副参谋长和胡营长竭尽全力指挥反击,但无济于事,他俩也先后中弹牺牲。此次遭伏击,共牺牲官兵103人,损失军马41匹,负伤的官兵也有81人,除了两位指挥官,二连指导员杨乙瑞(广东揭阳人)和一炮连副连长刘绍添(广西桂平人)也在此役阵亡。据突围出来的战友说,王尚华副参谋长开始是大腿中弹,他带伤指挥部队反击,但因他旁边有电台等明显的目标,成为敌人射击的重点,接着再次中弹牺牲。牺牲前,他把地图、手枪等交给警卫员谢永兴(广西贵港人),并再三令其离开他想办法突围,但小谢态度坚决,表示要誓死保护他,结果两人都光荣牺牲。(图片由吴子贤战友拍摄和标注,特此致谢)</p> <h3>【南疆烽火四十年(9) 沉旬甸的压缩饼干桶,装下的是牺牲战友的英灵】由于当时边境至吞片地区沿线公路还没完全被我军控制,生命通道尚未打通,363团接粮牺牲的100多名官兵的遗体还不能运送回国,只能就地处理。经研究,决定用火化的方式进行,此项工作由一营和二营共同完成,团直100炮连担任警戒掩护任务,在遭伏击地附近占领发射阵地,防止敌人再杀回马枪。整整用了一天的时间,官兵们含泪火化了昨天还是生龙活虎的战友,并细心收集了整整一压缩饼干桶的骨灰,团领导决定,这桶骨灰由政治处干部股长郑平开保管并携带回国。郑股长受领任务后深感责任重大,暗暗地告诫自己:要象保护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它,确保万无一失地把英灵带回祖国,给烈士亲属有一个良好的交待和慰藉。从接受任务的2月25日至撤回祖国的3月16日,共计21天。在这21天中,363团从阵地防御转入分片围剿残敌,部队经常转移阵地,有的战斗还非常残酷,这100多名战友的英灵跟随着郑股长爬山头、挖工事、跨战壕、蹲猫儿洞,夜里陪伴他站岗放哨,激励他克服艰难险阻,激励他用实际行动为牺牲的战友报仇雪恨。在这艰难的21天里,无论遇到什么敌情,这桶骨灰一刻也没离开过他的视线,那怕是3月15日急行军10多个小时,骨灰桶始终被他牢牢地抓在手里。在郑股长的精心呵护下,这桶骨灰终于在3月16日早上与大部队一起回到祖国,烈士的英灵终于"回家"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最后他们安葬在那坡烈士陵园里。鉴于郑平开股长收容伤员和护送烈士成绩突出,战后上级党委给他记了二等功。</h3> <h3> (吞片山垭口这条公路上,洒满了英烈们的鲜血)</h3> <h3> (越方这座简易的木屋是用来看守吞片采石场的,里面摆有拜祭的香火台,祈祷亡灵不要骚扰他们)</h3> <h3>【南疆烽火四十年(10) 战绩突出的前卫营】1979年2月17日清晨,战斗一打响,363团一营便担任团主力前卫营。关键时刻,一营的干部总是挺身而出。3月9日下午,一营和兄弟连队一起合围纳隆守敌。二连三排长刘炎波带领全排攻占了2号高地后,沿堑壕搜索残敌,突然发现一个敌人躲在掩蔽部伸出冲锋枪企图顽抗,刘炎波从右侧跃进掩蔽部,右手握着手枪,左手抓住敌人发烫的枪管,击毙了这个敌人。一连代副指导员林益义,在那岸水电站的战斗中,为了使二排不至泡在齐腰深的水中战斗,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炸坝放水。在纳隆战斗中,他亲自用机枪火力掩护二排夺取了2号高地,在撤离战场时,为了掩护部队,林益义同志不幸中弹牺牲。</h3><h3> 在自卫反击战的整个战斗中,363团一营共参加大小战斗15次,毙敌159名,伤敌69名,俘敌12名,瓦解敌武装人员19名,徼获各种枪82支,炸毁敌军需仓厍3个,炸毁敌军用发电站一个,出色地完成了打前卫、断敌退路、阻敌增援的任务,战后被上级党委记集体一等功。(下面配图为黄隽战友拍摄,向作者致谢)</h3> <p>【穿插英雄一连】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一连是三六三团的尖刀连。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当突破的口子一撕开,他们就象一把锋利的钢刀杀向敌纵深的八四一高地。他们突破了敌多道封锁和阻击,于十八日早上到达三龙村,尖刀班发现不远处有几十个越南公安、武装民兵、群众正在集合,战士们和翻译一起向他们喊话,使他们放下了武器,有两个民兵还主动给我军带路。中午,一连接近了那岸水电站,这是通往八四一高地的要道。只见两山开口处有一座吊桥,敌人在山两侧配置了密集的火力,两个带路的越南民兵说:当年法国军队在那岸天险死了一万多人,始终沒有突破此地!一连进入“天险”后,决定迅速強攻右侧的水电站,占领开口处,掩护大部队穿插。这时,二排正沿着水沟往里插,埋伏在暗处的敌人突然开火,二排被压制在水沟旁,班长赵延平、付班长黄兆常中弹负伤。付连长罗宏发、二排长蒋东华果断地命令:跳进水沟,狠狠打!战士们跳进了齐腰深的水渠,与敌展开了激战,五挺重机枪在水渠上占领了有利地形,一齐向敌开火。连长朱景才看到前面受阻,急忙赶来,指挥八二无后座力炮采用简便射击,准确地将炮弹打进敌人设在山洞里的一个火力点。火箭筒手申友芬看到前面山上敌人用长棍和衣服引诱射击,他看准敌人的准确位置后,用一发炮弹炸掉了敌人的老窝。代付指导员林益义看到二排泡在水里坚持战斗,组织六班炸坝放了水。经过四个小时的浴血奋战,终于歼灭了那岸天险的守敌,掩护全团胜利地插到了八四一高地。</p><p> 三月五日,集结在高平以南纳隆地区的越军,妄图趁我回撤之机,进行尾追袭扰。为此,上级决定杀他个“回马枪”,一连又光荣地担任了主攻任务,配合兄弟部队全歼了纳隆之敌。</p> <h3>【南疆烽火四十年(11) 英雄炮手甄霞辉】七九年二月十七日,甄霞辉所在的八二无后座力炮连四班配属到一连参加战斗。二月十七曰十一时许,一连穿插来到越南那岸山垭口,越军凭借水库的有利地形拼命阻击。这时,连长命令炮班占领右侧有利地形,摧毁水电站火力点。甄霞辉扛着炮身迅速占领发射阵地,首发命中敌人一挺重机枪。接着,又发射三发炮弹,摧毁了敌人电站周围的三个目标,掩护大部队冲过了那岸天险,甄霞辉火线荣立三等功。三月九日,围歼纳隆地区越军的战斗打响了。当我军向一号高地发起进攻时,遭到敌地堡火力点的猛烈扫射,一连被压在山脚下,情况非常危急,炮班在机枪火力掩护下,快速通过了敌人的封锁线,占领了阵地,一炮端掉了敌地堡。炮班刚刚撤下来,发现左边地堡里的残敌正在转移,企图继续顽抗。为了战斗的胜利,甄霞辉不顾阵地己经暴露的危险,二话沒说,扛起炮身占领了原来的发射阵地,并马上搜索目标,做好射击准备。这时,越军的一发炮弹落在他们的阵地上,甄霞辉当场牺牲,牺牲时两眼还紧贴在瞄准镜上,保持着射击姿势。甄霞辉在整个自卫反击战中参加大小战斗十三次,他打出的炮弹,发发命中目标,战后被广州军区授予“英雄炮手”荣誉称号。(下图为网络照片,向原作者致谢!)</h3> <p class="ql-block">【南疆烽火四十年(12) 荣立集体一等功的五连】363团5连在穿插作战中,随营指挥所担任团前卫,到达指定阻击位置八四一高地。战斗中,共毙敌33名,伤敌5名,俘敌2名,摧毁敌火力点31个,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对断敌退路、阻敌增援起了重要作用,为配合主攻部队围歼高平之敌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18日中午,5连插到朗金水电站,突然遭到敌人袭击。他们迅速展开队形,集中火力压制水电站两翼山上敌火力点,掩护团主力顺利通过封锁区。</p><p class="ql-block"> 18日下午3时许,5连前进至离八四一高地约一公里的地方,遭敌公路西侧火力点阻击。连长张泽祥迅速组织还击,命令机枪压制敌火力点,带领一、二排从两翼包围上去,很快消灭了敌人。这时,盘踞在八四一主峰的敌一个加强排,看到我部队从四面围了上来,放了一阵枪炮就走散了。5连与兄弟连队迅速攻占了八四一高地主峰,在该高地上整整守了八天八夜,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袭扰,以后又不顾疲劳和饥饿,坚决执行命令,八次转移防御阵地,胜利地完成了作战任务。战后,41军给五连记了集体一等功。(下面配图由黄隽摄影,向作者致谢)</p> <h3>二营在前期穿插搭乘41军坦克团的坦克前进,下图为该团二营营长胡西亭。</h3> <h3>【南疆烽火四十年(13) 断粮八天,官兵情深】363团经过两个昼夜83公里长途跋涉,全团指战员一路上仅靠压缩干粮充饥,到了841高地后连续断粮八天。2月19日,二营教导员卢瑞明和营长陪同李培江副师长检查部队构筑的防御工事,觉得腿迈不动,身上上下没劲,每个坎都得爬着走。刚回到营指挥所,二炮连副连长卢锡坤带着两名战士,提着刚煮熟了的一大把地瓜根到了营部,卢教导员一看,这些大小不一的地瓜根,原来是当地老百姓收成后没捡干净的地瓜横枝根块,炮连的官兵舍不得吃,送到了营部,共27根。卢教导员告诉副连长:分吧,每人一根!分到的同志都很激动,拿在手里,就是舍不得吃!当时已断粮三天了,这不是地瓜根,而是“高丽参”!是任何美食也比不上的精神根!这是二营官兵一致、情同手足的连根!有这样的部队和官兵,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没有打不垮的敌人!就是在这样连基本生存条件都无法得到保障的环境中,全团指战员千方百计求生存,顽强坚守各自战斗岗位,从而保证了841高地稳如泰山。(下面配图由黄隽拍摄,致谢!)</h3> <p class="ql-block">战时任二营教导员的卢瑞明,战后任361团政</p> <h3>【南疆烽火四十年(14) 仁义之师】1979年3月7日,363团六连副指导员诸世成带领的小分队在山沟里发现了一被遗弃的越南小孩,在其身边留下了两件小衣服,150越南盾和一点大米,还留下了一条小纸条,经翻译,大意是: 小孩子是越人民军一排长的儿子,叫周达铁,5岁,我己经走不动了,那位好心人收留他,今后一定厚报。诸副指导员一看,马上命令战士们把他抱起来,送到阵地。经翻译和他做工作,没两天,他和战士们都熟悉起来了,有说有笑,战士们吃什么他吃什么,有些战士还把好吃的罐头肉给他吃。这小孩活泼聪明,有些战士还开玩笑说要带他回国内,抚养他成长。战场情况复杂多变,他们还是决定把小孩安置在附近的村子里,这个村子住着前几天搜山战斗收容的部分老人、妇女和小孩,其中有两位老太太看起来比较老实可靠,可以托付。他们就写了一封信,主要讲了要对小孩的安全负责,筹措了一些罐头食品和大米,连同小孩原来身边的衣服和纸条等,叫翻译一一交待这两位老太太,战争结束后务必将这小孩交给他亲人。老太太连声说好,表示一定会带好这个孩子,当时周达铁这个孩子还闹着要跟战士们走呢!一晃时间过去了四十年,周达铁也应该有45岁了,或许早己成家立业了,在他的心灵中他一定不会忘记他的命是讲仁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救的。</h3> <h3>【南疆峰火四十年(15) 生死战友情】363团接粮队在吞片遭伏击时,官兵们互相掩护,生死相依。四连炮排10班长高何辉,手中的火箭筒被打坏了,右手重伤,他毅然用左手操起轻机枪射击,为掩护战友突围壮烈牺牲。在伏击现场,有许多没有负伤的官兵本来可以趁天黑撤离,但是为了救护伤员,他们坚持留了下来。当晚9时30分,二连五班长王志明带领10名未负伤的战士,将13名伤员护送上山,还牵头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并组织6名战士下山寻找武器弹药,就地组织防御。在离敌人前沿仅40米处负伤的四连战士姜同选,就地把负伤的何少华等五名战士集中在一起,每人手指都套上了手榴弹的拉火环,共同宣誓:“宁愿与敌人同归于尽,决不让他活捉一人!”一直坚持到2月25日下午3时35分,被本团战友救出撒离伏击区。(下面第二张图片由黄隽摄影,第三、四张为网络照片,向原作者致谢)</h3> <p class="ql-block">【南疆烽火四十年(16) 首长机关的好参谋 】在自卫反击战中,363团司令部作训股有谋有断,协助首长指挥得力。2月18日下午,部队穿插至教南时,敌人在一些山口和前卫营走过的路上设伏,作训股的同志分析认为,敌人己有准备,建议团主力从教南右侧羊肠小道上绕了过去。部队到达841高地后,股长刘锦河和7名参谋不顾饥饿和疲劳来到第一线,检查各连的工事构筑情况。2月27日晚,他们发现七、八两个连阵地中间有一水沟很隐蔽,易被敌利用偷袭我阵地,建议用火力控制和夜间潜伏。当晚,敌人果然前来偷袭,参谋王来喜早己带一个班在这里潜伏下来,当即抓到了一名特工,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在整个作战中,作训股拟定战斗文书32份无差错,协助首长定下正确的决心,为完成穿插作战任务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战后,作训股荣立了集体二等功。(下面三张配图由黄隽摄影,致谢!)</p> <h3> (前排左三为作训参谋王来喜带领侦察小分队战斗在841高地)</h3> <p class="ql-block">【南疆烽火四十年(17) 风潇潇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1978年11月28日,363团接上级命令,开赴广西边境集结待命。当天一早,司政后机关人员收拾好行装,提前赶住机关大楼集合,在行至机关大楼前坡地时,参谋们看见两个小女孩也在往大楼走去。大家向前一看,原来是团司令部副参谋长王尚华的两个女儿,大的叫桂玲,刚满五岁,小的叫桂玫,还不到三岁。姐姐左手牵着妹妹,右边肩上还挂着一个军用水壶,有个股长问:“你们到哪里去呀?”妹妹回答说:“送爸爸。”姐姐接着说“爸爸很忙,天不亮就走了,忘了带水壶,妈妈要我们送来。”不一会儿,姐妹俩在大楼前的操场上见到了自己的爸爸,王尚华亲热地拥抱着两个女儿,小声对她们说:“快回家吧,爸爸过几天回来,你们要好好听妈妈的话。”听了爸爸的话,姐妹俩依依不舍地转过了身子,一边走一边轻声地呼唤着:“爸爸再见!爸爸早点回来!”大家看着这两个小小的身影离开了操场,离开了她们亲爱的爸爸,缓缓地向家属区走去。可是,她们那里知道,她们的爸爸这一次远行,是走向生死不可予测的杀敌战场。她们更没想到,这一次送别,竟是她们和爸爸的生死诀别,从此以后再也见不到自己亲爱的爸爸了。在穿插作战的路上,王尚华同志率队到班俊执行接粮任务时,在吞片地区遭敌伏击,组织指挥反击时英勇牺牲,年仅36岁,与103个兄弟长眠在越北的崇山峻岭中。</p> <h3> (王尚华副参谋长等103个接粮官兵牺牲地吞片山垭口)</h3> <h3> </h3> <p class="ql-block">【南疆烽火四十年(18) 老英雄终日蹲守,纳隆顽敌被歼】自从接粮队在吞片遭伏击后,加强到363团指挥的李培江副师长心痛万分,时时都在想办法寻找这股凶恶的敌人,决心报这一箭之仇。79年2月26日下午5时,363团奉命转移到班俊地区担负阻击任务。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大家看见李副师长独自一人坐在团指挥所附近的高地上,用望远镜观察纳隆方向敌军动向。他用整整一天时间,观察到纳隆以北的那峰、纳念、魁来等地敌人活动频繁,分析判断该地区可能驻有一个加强营的兵力。由于该地区距吞片不远,很可能是伏击我接粮队敌人的老窝。后经团侦察排夜摸侦察,证实了李副师长对敌情的判断,确认在纳隆以北地区有敌一个营和两个炮兵连的兵力。师前指决心组织兵力消灭这股敌人,后报军前指批准,决定由师属三个步兵团各率一个营,加上军指配属的150师449团一齐协同作战,全歼该地区越军。3月9日清晨,目标地区大雾弥漫,总攻前的炮袭推迟了一个小时,但正好遇上越军聚集开饭,猛烈的炮火,首先给这股敌人致命一击,尔后各参战部队步兵奋力拼杀,终于全歼了该地区守敌,共毙敌406人,伤敌200人,俘敌31人。纳隆这一仗歼敌一个加强营,是我们121师入越作战以来少有的一次大仗。这一仗不仅为接粮遇难的官兵报了一箭之仇,也为我大部队回撤清除了一大隐患。(下面的黑白照片由黄隽战友摄影,致谢!)</p> <p class="ql-block">【南疆烽火四十年(19) 363团英雄谱】一、广州军区命名的单位和个人: 一连为穿插英雄连;82无后座力炮连甄霞辉为英雄炮手。二、广州军区记一等功的单位: 363团一营。三、41军记功的单位:五连记集体一等功;363团二营记集体二等功;363团记集体三等功。四、41军记功的个人:六连连长张亚南记一等功;副团长洪祥友记二等功。五、师以下记一等功的单位: ①六连一排②八二无炮连二排③八二无炮连四班④特务连工兵排。六、师以下记一等功的个人(部分,未记全): 林益义、蒋东华、鲍洪亮、周永毅、刘炎波、伍德安、王志明、曲宁江、姜同选、</p><p class="ql-block">欧阳清、张才德、韩峰春、杨爱国、甄霞辉、 牟广华、黄轶庆、肖伟明、高何辉、袁卫平</p><p class="ql-block">等。</p> <h3>战后,我参与编辑了《四十一军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保卫边疆英雄功臣纪念册》一书。</h3> <p class="ql-block"> 参战四十周年感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十八离家乡,保卫祖国把兵当;先是贵港后桂林,日久他乡即故乡;一九七九狼烟起,男儿女儿赴疆场;断敌退路阻敌援,高平城下拼一场;日行八十长奔袭,八四一下来布防;轻取通农过宗梅,那岸天险破天荒;断粮八天守阵地,官兵友爱意志强;班俊接粮走麦城,无数英魂落他乡;纳隆清剿肃残敌,一箭之仇战恶狼;东线西线传捷报,班师回国凯歌扬;硝烟散尽忆战友,那坡靖西哭断肠;青春热血献军旅,无悔人生留篇章。</p> <h3>附录: 战时121师主要师领导:</h3><h3>师长:郑文水;政委: 周开源</h3><h3><br></h3><h3>副师长:王凤春、李德瑞、李培江、孙学文(留守)、杨均和、彭富信、姜洪年、于俊久;</h3><h3>副政委:丁文奎、孔庆仕、李作章、宋永林(留守)、孙胜佐、王仕诚;</h3><h3>参谋长;张朴岳、喻国忠(上学);</h3><h3>副参谋长:宋传家、王守城、李增厚、孙宝峰、张国财(留守);</h3><h3>政治部主任:孙甫;</h3><h3>副主任:王子富、单琦、张殿卿(留守);</h3><h3>后勤部长:李华成;后勤政委:何三祚;</h3><h3><br></h3><h3>副部长:尹庆家、何宝元、张副部长、王副部长;</h3><h3><br></h3><h3>战时各团主要领导:</h3><h3>三六一团团长时光银、政委马安荣、参谋长蔡义幸;</h3><h3>三六二团团长张志安、政委满益洪、参谋长黄宜泳;</h3><h3>三六三团团长张永海、政委刘庭英、参谋长郑茂禄;</h3><h3>炮团团长蔡茹帆、政委刘树元、参谋长曾金城。</h3> <h3>特别鸣谢: 郑平开、黄隽、卢瑞明、向金海、吴子贤、胡平、钟桐、田嘉一等战友。</h3> <h3> 感谢战友们、朋友们浏览本美篇,请多提宝贵意见!</h3><h3> </h3><h3> 提示: 战友们阅后切勿花钱买花送作者,认为可读性強,点个赞就可以了,谢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