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黄沙始到金 ——写在与刘慧龙君相识二十年际

程澍

<p class="ql-block">  与慧龙君的相识颇有些戏剧性,书法为媒,误打误撞地一见如故,进而相知相近,恍然整二十年矣!</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写了一些关于亲朋好友之间交往的文章,记录了与球友、同事、同学等相爱相杀的真实过往。唯独慧龙君——一位深交横跨两个年代的亦师亦友的特殊朋友,不曾留下些许的笔墨,想来不该。其实,非是手懒,是因为慧龙君身上蕴藏着太多的热能,无论其学识、品行还是彼此交往中的所见所闻,有太多的存量不知取舍,又心怯于笔墨的苍白,唯恐主人公本有的光彩为笔拙所掩,是故笔歇。</p><p class="ql-block"> 适逢相识二十年,那日说起话来,都慨然于时光匆匆,共念交往之事。我想,应该写篇文章了,就选取友情交往中的些许片段,述之以文,虽然难免挂一漏万,但能把我眼中的慧龙君做一个粗浅的素描,权当相识二十年的一份微薄的纪念,馈赠给人生中那些珍贵而奇妙的机缘。</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花开时节初逢君。认识慧龙君是2003年的四月。那年春,出于一种爱好,我写了一些现在看来惨不忍睹的硬笔字,有对联、竖幅、横幅、扇面等各种章法,装订成册,还作了自序,洋洋自得地展示给友人,聊以自慰。仁德茶庄牛总建议呈给书法专业人士指点一下,那样的话,字的点评会更加到位。我问请哪位高手指点,他说刘慧龙老师。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便问书家的出处。“他是淄博师范的书法老师,当今地方书坛的名家,你不妨拜访一下”。</p><p class="ql-block"> 一进学校大门,门卫拦住,问我公干,我说找刘慧龙老师,看门师傅热情相告:往前左拐,在第一排教学楼一楼。进教学楼走廊,右转,见一房门,门口贴有一幅对联,对联的内容已经忘却,记得是一幅与书法有关的文人联,字写得很漂亮,潇洒神逸,不禁暗自赞叹:如此笔墨,果然是行家!不禁艳羡。房门中上部贴有一张用小楷书题写的告示,“来客请勿索字,闲谈莫过十分”,心想,定是来客不断,里面常有行事鲁莽者,随便索字,无度闲聊,让主家难于应酬,所以贴了告示,以作善意提醒。有礼有节,勿谓言之不预也,这是文人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门随敲而开。开门者中等个头,三十上下,形容清瘦,戴着一幅眼镜,整个儿一文弱书生模样。轻声询问来由,我答是找刘慧龙老师,对方说他就是,礼让进屋。我说明来意,呈上字:冒昧来访,请刘老师多多指点。因为是钢笔字,所以重点谈了一些章法、布局方面的意见,又希望我多临法帖,多尝试创作。初次交流的具体内容,大都淡忘了,但清晰地感受到一种温和的提示和鼓励。我起身告辞,说“闲谈莫过十分,已违规,超时了”,慧龙一笑,说近来复习考研,常有人打扰,学习效率不高,所以写了此字条给个别闲聊之人看的。咱们是同道中人,交流书法,不属闲聊,大可不必因此受限。</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知当时哪来的勇气,那等无本无源的信笔而涂居然堂而皇之地呈到了书法名家的手中,真是羞愧,正所谓无知者无畏。那些字,现在连看一眼的勇气也没有了。但我庆幸于当时的无知,因无知无畏而产生的莽撞让我得识慧龙,催生了一份平生引以为重的珍贵友情。慧龙曾说,你我的缘分,从二十年前的敲门声就开始了。我们彼此都感念那个春天,那个四月。初次见面,慧龙师留给了我温厚儒雅、待人诚恳的印象,一个从里而外的典型文人。这种印象,随着日后渐交渐深,越发得以验证。</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慧龙君的书法早已盛名藉藉,他是一位书法名人。2002年,入展全国“兰亭奖与楹联展”,得以加入中书协,相当于入选国家队。2007年,入展第九届国展。这两项大奖代表了中国书坛的最高级别,有一球友问我兰亭奖与国展的不同,我回答说:兰亭奖相当于乒乓世界杯,仅限于中书协会员参加。国展相当于世锦赛,参赛范围不受身份的限制,但两者都是当今中国书坛水平最高的顶级盛会。泱泱中华,人才云云,善墨者无以计数,顶级书展中入展、获奖者凤毛麟角,确非真高手、绝佳之作无可入围。慧龙在《从教三十年中》写道:“入展兰亭,得以加入中书协,其实水平并不高。”我见过他入展兰亭的竖幅行书长条,清秀雅致,似有《韭花帖》的韵味,在我看来,尽管与现在的书写风貌有明显不同,但自有一番妙趣。慧龙的自我认定,自然有不为局外者所洞察的地方,我想是一位书法人在经年累月的书法登高中的一次回望,这种自我的否定,源于艺术高度不断进阶后的眼界的提高。多年以前的作品,很多已不受书者本人待见了,慧龙常笑言“可以以旧换新”,却屡屡不应持有人的准,一来大家认为依然是佳作,依然爱不释怀,二来见字如面,收藏了一段情谊。慧龙曾说,自己满意的作品挂在朋友的墙壁上,方可快慰。我想,慧龙君授人玫瑰,心必重之,从不草草应酬,这是对朋友的尊重,也是对自身艺德的操守。</p><p class="ql-block"> 慧龙刻苦。1992年,因为教学需要,亟待提高学历,于是专本同修,一边是汉语言文学专科,一边是北师大中文,“幸亏是时间不冲突,两边跑,寒暑易节,不是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路上”(摘自刘慧龙《从教三十年》)。我遥遥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委身于一个清冷的房间,墙上贴满了数学公式、考试记忆点,青灯作伴,与书为伍,口中念念有词,若驾一叶扁舟,奋力跋涉在茫茫学海中。</p><p class="ql-block"> 时至95年、96年,专、本相继毕业,后又知不足,夫妻携手,恶补英语短板,“书堆一床,白发一片”,历时一年艰辛备考,于2004年考取山师大文学院研究生,师从李宗伟教授学习书法美学。2012年,不惑之年得新悟,慧龙君似感书艺徘徊,为求艺术新生,他决计再攀新高,拜师访学,一年内九次入京,辗转两地,师从清华美院张旭光导师,上追魏晋,重研经典。在后来的多次交谈中,慧龙数次提及访学清华对他书法生涯的重大影响。“访学清华,像打开了一扇窗,收益颇丰,看到了以前不曾看到的翰墨世界,看清了脚下的路”。曾见过清华班期间的作业,亦或是同学之间的交流作品,是一本装订成册的《圣教序》临作,还有一幅创作的长条,立刻惊诧了我的眼睛,我明显感觉到笔墨上的新变化。作为行外人,我找不到更专业的、准确的词汇去描述那些字形带给我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但我清楚地知道:慧龙的字变了,变得古风昭昭又不失现代审美,那是一种格调的提升,一种古雅隽永的大美。李世民《帝范》言:“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我想,慧龙君的的嬗变与进步之路正应此言,他寻根溯源,心慕魏晋风度,虔心尚古,与古为徒,根植于博大精深的历史经典法帖,另一方面又师古不泥,兼纳时代审美元素,遂得大成。慧龙君坦言,在书法学习路上,也曾走过弯路,有过迷茫和困惑,好在不曾停歇,没有停止思考和探索。自己的学书经历切实验证了取法乎上的重要性,回归传统经典,方为大道。</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慧龙君与书法合该有缘。 在张庄田庄中学读初中的时候,慧龙就对写字便情有独钟。他清楚地记得一位叫司纪凌的老师,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粉笔字,令他艳羡不已。司老师在学校的墙壁上写了一则校务通知,引来慧龙无限的仰慕。他怯生生地向司老师请求能否送些写过的纸张当做写字的范本,哪怕日常的便签也好,司老师满足了学生的心愿。去年,慧龙君与司老师有次相聚,邀我同坐,席间大家抚今追昔地聊,慧龙君说起此事。也就是那次相聚,我方知同是我的球友的司老师也是淄博师范的毕业生,比慧龙高几届,心里便想师范的毕业生都写得一手好字么?司老师忘却了当时的场景,却自豪和快慰于当今市书协的副主席、一位书法名家曾经以他的字为学习的典范,直言今非昔比,如今师生的字已不可相提并论,然而,因写字而给学生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记,无意中助推了一个农村少年的书法求索之路,可谓春风化雨之功,不失为人生一乐。</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若能成为安身立命的事业,幸莫大焉。看来,慧龙君与写字三生有缘,他的禀赋与良善终得福报,书法教育成就了顺乎于心的趣好,而且逐步成为一名教学名师,一位书法名家,这是慧龙君的造化,也是天道酬勤。“慧龙君家于绵亘之山中,后倚西岭,前临东峰,遥遥的是武王寨,中有小溪潺湲,望气者云:此家当出一先生。”——再读赵大钝先生的《云在青山水在瓶——刘慧龙书法及其卮言》,不禁感叹风水命相之说。后来,我得知也见过慧龙老家的背靠之山,名曰“毛笔山”,山呈笔锋状,峰尖与屋檐角恰好相对而望,这样的巧合,不禁使人慨然于命相之预。这世间,很多事情是冥冥注定的。</p><p class="ql-block"> 慧龙师踏入书法之门,且以此为业,说来也是机缘。他的书法启蒙老师、引路人是淄博师范的牛国泰老师,牛师已经作古,恩师辞世之际,慧龙君含泪写下了一篇纪念文章《书舍小屋忆恩师》,字字含情,令人动容。从文中我也得知了少年的慧龙考入师范后得遇牛师、进入书法学社,毕业后被留校任教的真实故事。入校报到签字时,身旁一位老教师眼睛一亮,一句“字不错”的赞赏,或许冥冥之中就已与书法缘定终身了。那位老教师便是牛国泰老师,是后来成为师生、同事关系的两代人的人生初见。我觉得这是一种巧合,更是一种机缘,是上苍的安排。之于在书法学社与牛师共同度过的苦乐年华,慧龙君在文中留下了丰盈而质朴的文字,那些鲜活的场景,让人不免怀念那个清新刚健的年代。 </p><p class="ql-block"> 在书法学社,初涉书法的慧龙君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在牛师的引领下,他与同学们一起学书法,听讲座,搞展览,书墨的清香弥漫了他们的青春岁月。后来,不足二十岁的慧龙君留校任教,接过牛师的教鞭,承前启后,开启了为之毕生耕耘的书法教学生涯。从教三十年,慧龙君的学生桃李天下,我所认识的杜浩、朱茂刚等,与慧龙君亦师亦友,已然是书法名家;陶哲、魏德斌、孙其明等皆是青年才俊,他们是博士、中书协会员、专业书法教师以及其它领域的杰出人才,我对他们的普遍印象是学高品正,行止有节,有一种来自于墨香长期浸染而散发出的人文气质。他们是师范的骄傲,慧龙君的骄傲,是慧龙君如数家珍的话题。虽然学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慧龙君并不故步自封,他常说“弟子不必不如师,这些年轻人视野开阔,学思敏捷,书法水平很高,有许多可学之处,应该向他们学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慧龙君以少为师,近乎道矣!</p><p class="ql-block"> 在慧龙君的生命中,有两位恩师对他的影响最大。一位是他的书法引路人牛国泰老师,一位是他的班主任程云岫老师。两位恩师的辞世,留给慧龙无尽的怀念。慧龙说,牛师帮助他打开了无限精彩的书法世界,是专业的引路人,而程师对他像一名慈父,时时处处予以关心和爱护,情同父子。慧龙君在他的《云无心以出岫——纪念我的恩师程云岫先生》一文中,用画面感的语言,写下了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程师去世第三日,我囚自己于斗室,以泪水濡墨,捻一支新狼毫笔,记下这段文字,以告慰程师的在天之灵。”慧龙君对恩师的崇敬、感念、尊重浸染在笔砚之中,化作心中无尽的追思。慧龙君说,像牛师、程师这样的老教师是他为人师表的楷模,是心中的一座高山,永远是学习的榜样。多年来,我耳濡目染慧龙君对学生不遗余力的教诲、关心、提携,以及历届学生们对他的亲近和礼遇,我看到了一种难以割舍的师生情,一种优秀师德的传承。师生之间在一种轻松、和谐、包容、平等的氛围中交流思想,探讨学术,笑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切是那么自然,我想这是师道的典范,教育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2021年的秋天,慧龙夫妇从教三十年,与爱人王琪教授手捧鲜花,站在授奖的主席台上。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时,心里很是钦佩。慧龙师曾写下一篇《从教三十年》的文章,用线条式的极简的笔墨,记载了从教三十年的施教、进学、游历路程,一路艰辛跋涉,一路笃定前行,通篇饱蘸着对书法艺术、书法教育的孜孜追求和对家庭、妻女的深沉爱意,读来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 初识慧龙之始,我并不相识王琪老师,后来得知慧龙与王琪是师范同班,一同留校,一同考研,一同晋升副教授、教授,称得上举案齐眉,比翼齐飞。每与诸友谈及家庭生活,我的脑海中总会闪现出伉俪情深的模范,在我看来龙琪二师便是最佳代言。夫妻之间,有学术方面的讨论,有对各种人情物理的交流,慧龙坦言偶有不一致的意见和见解,但从未有大的起伏。一位从事书法教学,一位从事语文课程论教学,文墨不分家,专业上同样是天然的相合。要说夫唱妇随,难免观念陈旧和狭隘,在事业与生活中,两人志同道合,相互提携与搀扶,同频共振,一路偕行,铺就了一个教师家庭温睦的底色。正是这种人文源脉的契合,两人之间谈文论墨,把夫妻间的关心、恩爱拓展到了同道之间的相互帮衬和平等交流。</p><p class="ql-block"> 小龙女刘蕴仪受家庭人文氛围的熏染,在书墨清香的空气中成长,活脱脱一个多才多艺而又术业专攻的下一代。我读过她的文章,见过她的书法,听过她的琴音,让我隐隐看到了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品行的修合。终于,我成了小龙女的隔代粉丝,一名忠实的读者。2022年,蕴仪保送山大研究生,学习古典文学专业,主攻魏晋南北朝研究方向。慧龙说孩子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一直怀揣着一个文学的梦想,也算是心随所愿。蕴仪出生在一个书香弥漫的家庭,性情温婉,纯真善良,自小耳濡目染,“在朦胧的兴趣和好奇中踏上了书法学习之路,稚嫩的小手握着笔杆,爸爸的大手握着我的小手……”(摘自刘蕴仪《新梦是对旧事的拆洗缝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妈妈的文学启蒙,爸爸的书法感召,浸润了蕴仪多彩的童年,也助燃了一个孩子未来的梦想。</span>王羲之,陶渊明、竹林七贤……魏晋风度,是一个令后代文人无限敬仰的时代风标,一个值得深度挖掘的文学璀璨的历史阶段,龙女蕴仪也注定踏上了一条“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漫漫之路。一个人品行、兴趣、志向的养成,我想一定不是与生俱来,是家庭教育、成长环境、遗传基因的综合产物,是慧龙夫妇在潜移默化中施予给孩子的宝贵财富,是爱心浇灌出来的美丽的花朵。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p><p class="ql-block"> 慧龙在家是独子,农村出身的孩子没有条件娇惯,在大山里成长起来的他深知父母的辛劳。随着父母年事已高,慧龙特地为二老租下了他家楼上的居室,以图照顾二老方便,班前班后询寒问暖,照料左右。每年送暖气后,慧龙会紧接着把远在东庄居住的父母接回城里过冬,以避严寒。一次,我登门造访,恰逢他的父亲在,爷仨就攀谈起来。一会儿慧龙出门接孩子下学回家,让我在家稍等,很快就能回来。也许是守着儿子,老人不便说,慧龙离开后,老人对我说:慧龙是个孝顺孩子,生活起居样样周到,啥时跟我们说话都是带着笑容,没有高言语……我顿时惊愕,孝子不乏见,悉心照顾生活的也不少,但每次跟父母说话,都能做到和颜悦色地,面带笑容,真是少见,正所谓“容易,色难”。诚心地说,我没有做到,想起父母在世的时候,因为某些事情着急上火,忍不住跟父母犟嘴,赌气,用慧龙的孝道打量自己,羞愧不已。</p> <p class="ql-block">  益友有三:友直、友谅、友多闻,慧龙君庶几近之。气质温雅的慧龙君骨子里其实有一种丰盈的自信与从容,无论书法还是处事,有一种绝不逐风、不媚时巧的笃定,用内心的良知恪守着看待世界、人生、价值取向的人文坐标。然而,思想的风骨与言举的谦和在他身上又有一种和谐自然的契合与统一。日常生活中,他总以向善之心处事待人,彼此相识二十年来,多有见证。</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慧龙跟我说,前几天收到了一条短信,说儿子快结婚了,想求一幅字,装点一下新房,言语谦恭而恳切,确一时想不起此人的出处,根据来信人的姓名落款,慧龙终于想起原来是老家的一位乡亲,已经多年未曾谋面了。估计是多方打听到了他的手机号码,才有了这次所求。慧龙想起了他很小的时候,这位乡亲曾抱起他,举过头,影影绰绰地想起儿时的场景,不禁动了乡情。立马应允回复,而且考虑到对方不熟悉字画装裱,又远在乡村不方便,就专门做了装裱,开车送了去,算是对老乡亲的一点回报。慧龙说,老乡亲有所求助,自己又力所能及,也是乐事。在轻描淡写的聊天中,我感动于慧龙对故土、对乡亲的一片深情,我看到了浓墨重彩,看到了一颗柔柔的善善的心。</p><p class="ql-block"> 慧龙君性情温和,气度儒雅,对朋友谦和礼让,但有所托,总是倾力而为。有孩子考取书法特长生,家长慕名请教临考事项,指点应考作品,慧龙君总是热情以待,用心帮扶,他珍视、呵护每一名孩子学习书法的热情,以己之力助力孩子们的书法进学之路。当年蕴仪考取淄博四中高中班,书法特长成绩与正常学业成绩皆取佳绩,但蕴仪以普通考生的身份被录取,主动放弃了特长录取名额,慧龙说这样能给有志于书法学业的考生多一个圆梦的机会。殷殷之望,由是可观。</p><p class="ql-block"> 2011年和2014年,我父母相继离世,慧龙君体谅我的丧亲之痛,安抚之余,主动帮着张罗后事,让我只管忙其它事项,自带笔墨,早早来到殡仪馆,亲自书写挽联,帮衬公事。此时,一名书法名家的身份和禁忌已荡然无存,见证的是纯真的友谊,兄弟情。诚哉!慧龙。</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慧龙君善文墨,且口语精当,谈吐幽默,一种贴近泥土的文人式的深冷幽默。日常交集,龙君常有新颖奇妙的表达,令我会心一笑。王蒙说,幽默是一种成人的智慧,是一种穿透力,一两句就把那畸型的、讳莫如深的东西端了出来。它包含着无可奈何,更包含着健康的希冀。慧龙君深知乡村俚语,也信口捻来诗文经典,总能把一种观点、一些看法、一件事情叙述的简明扼要又妙趣横生,令人愿闻其说。</p><p class="ql-block"> 那年,慧龙君随淄博书法代表团赴台进行艺术交流,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时,讲解员在讲解镇馆之宝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的过程中与观众互动,发现慧龙君深有研究,遂让贤于客。慧龙君即兴讲解,从手札的背景到笔法、章法、价值地位,娓娓道来,做了精彩的讲解,博得掌声一片。用慧龙的话说:事出巧合,只好客串了一把,花絮而已。我至今保存着那段视频,在我看来,这种未经刻意准备的临场访谈,更加轻松自然,更见功力。</p> <p class="ql-block">  教学之外,身兼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柳泉书法院院长、九三学社书画院院长等多个社会职务的慧龙君时有外事加身,大都与书法交流、书法普及等公益性活动相关,主办、协同、应邀之事,让他既忙碌又充实,热心投身于弘扬书法艺术的社会实践中。2018年夏,慧龙君设讲坛于淄师,开讲主题是《说不尽的王羲之》。六百人的礼堂座无虚席,广大的各界书法爱好者慕名而至。慧龙君用“一次普通的书法课,承蒙各界支持,虽非群贤毕至,却也高朋满座,这不是我讲得有多好,这是王羲之的魅力,是传统文化的感召……有的见解如果和以前讲得一样,重复说明很重要;如果讲得不一样,可能是为了互补,以示周全……”轻松幽默的开场,开启了一堂精彩的公益课。近三个小时时间,慧龙君如数家珍,魏晋风度在他图语并茂的讲解中,鲜活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我钦佩于主讲人丰厚的学识,精当的表达,有趣的注解,也为慧龙君不遗余力的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波助澜的善举点赞。同样的系列讲堂还有《学书有法》《中国书法史》……慧龙君一路风尘,为各地书法爱好者带来了莫大的教益。我曾建言:书法爱好者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但从面上说书法的鉴赏亟待提高,以俗为美,以怪为美的现象并非少见,引领书法审美,回归书法大道,应是各级书协、书法教育者注重的环节,从专业能力角度说,君可胜任之。慧龙君自然深晓目前大众书法的现状,他说“用自己所长,为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理所应当”。作为一名忠实的听众,一名半生不熟的书法爱好者,我期待着慧龙君的下一堂课。听君一堂课,胜读十年书。</p> <p class="ql-block">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这大概是与慧龙君二十年交往的最直观写照。这个淡字,淡得清澈无尘,淡得性情见底。然而慧龙是君子,我一俗人,但雅俗之间,彼此相融,相看两不厌,这是我的造化。慧龙君真诚地感谢我对他的帮扶,令我不安。我深知,在慧龙君的身上我吸收了太多的养分,无论是对书法的感知,思想的启迪,还有做人做事应有的勤勉与担当,都让我获益匪浅。有人说,我的字像慧龙书,这让我很是惊悚,我深知彼此的差距,笑言不是对我有意的拔高捧杀,就是无意的美盲失察。但我又有点暗自得意,既然有点儿相似,说明拙墨还有些源脉,没有坠入书法江湖。</p><p class="ql-block"> 如果把人的一生分解成四个二十年,那么,相识慧龙君的时光维度,应是彼此生途中最可宝贵的黄金单元。我们曾经年富力强,认知上的清定,性情上的修合,行迈步履的铿锵有力,都在这个人生单元中得以释放。从青壮之年到年逾半百,真诚的友情滋润了我的人生,装点了我的生活,我时常庆幸、快慰于友谊的陪伴,在身旁多了一束温暖的光照,让我能清晰地打量行将的方向,享沐桃园明媚的春光。</p><p class="ql-block"> 迩今,与慧龙君时有交集,或登山临水,或把酒品茶,或寄情笔墨,或谈古说今,每次轻松快意,常见常新。从青丝到霜花,彼此常怀岁月忽晚之感,相互照应,共勉余生。吹尽黄沙始到金——此文的题目,是结稿时所拟,想来也算贴切。慧龙君的事业与生活,历尽岁月的打磨绽放出应有的光色,同样,友谊因风沙的考验,终见真金。</p><p class="ql-block">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p><p class="ql-block"> 二十年不是终点,我们携手同行。</p><p class="ql-block"> 癸卯春月 宗程澍</p> <p class="ql-block">人物链接</p><p class="ql-block">刘慧龙,1972年生,山东淄博市淄川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书法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p><p class="ql-block">淄博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柳泉书法院院长</p><p class="ql-block">淄博九三学社书画院院长</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