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3年2月27日,农历二月初八,是已有两千年历史的中国十三省总城隍——长安王曲城隍庙古庙会。<div><br></div><div>笔者有幸于今日拜谒总城隍庙,感到非常的吉祥殊胜,我想把这座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城隍庙,及古庙会的盛况与各位读者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吉祥与好运。<br></div> 十三省总城隍庙大门上方的黑底金字牌匾。(网络图片)<div>大门两侧的对联为:上联:心容星月月星容心间,下联:胸纳云天天云纳胸怀。<br></div> 王曲城隍庙现址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的北堡寨村里,是汉高祖刘邦供奉麾下大将纪信的“地皇庙”,汉文帝时改名为“城隍庙”。<div><br></div><div>相传,在楚汉荥阳之战中,刘邦大败。汉将纪信因与刘邦的相貌相近,所以假扮刘邦站立城头,掩护刘邦从后门逃脱。<br><br>项羽震怒火烧荥阳,纪信遇难。刘邦称帝后,封其为“地皇”,在王曲建庙立祠,以彰其忠勇,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派人祭奠。<div><br></div><div>后世皇帝又封纪信为十三省总城隍,成为古都长安的保护神。</div><div>(注:明朝时期中国共有13个省,即明朝设置的十三个省级布政使司,共包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br></div><div><br></div><div>几千年来它一直享受来自川、滇、贵、鄂、蒙、藏、齐、鲁、晋、冀、豫、徽等各地城隍善男信女们的祭拜。2006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iv></div> 十三省总城隍庙会盛况。(作者供图) 又传明嘉靖年间,长安人邹应龙刚正不阿,屡次弹劾奸臣严嵩,终遭陷害,明嘉靖皇帝钦封邹应龙为十三省总城隍,以监督天下不法与奸邪之徒,予以惩罚。<div><br></div><div>也有资料记载,王曲城隍庙建庙时间约在大明嘉靖年间。有专家推测,曾经声势浩大的王曲城隍庙的庙宇建筑就是明代所建。<br><br>其实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最早的王曲城隍庙应为汉代所建。关于纪信替刘邦而死,刘邦称帝后封其为“地皇”,这些史书中均有记载。</div><div><br></div><div>既然纪信被封为“地皇”,建庙理所当然,祭拜也是自然。在汉代,王曲是上林苑即皇家的狩猎之地。据考证,公元前206年,人们在上林苑修建了庙堂。<br><br>而另有资料记载,城隍庙明代所建,这是因为明代帝王极力推崇、看重城隍信仰,并将其推到一个极高的位子上。但实际上,王曲城隍庙的庙主、选址、出现应当在汉代。<br><br>资料记载,城隍庙在清代同治年间重修后,占地60余亩。那时的城隍庙占地广阔,气势宏大,雕梁画栋,泥塑彩绘,引人赞叹,晨钟暮鼓,声闻数里,号称长安城南第一大庙。<br><br>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设军官训练团在城隍庙中,1938年5月,国民党黄埔七分校本部由宝鸡凤翔迁入此庙,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大和随后的军干校又把城隍庙作为校部。<br><br>此时影壁、山门、戏楼、钟楼、鼓楼、前殿、中殿、后殿和两侧的配殿等主体建筑还存在,直到1978年前后通讯学院扩建时,城隍庙才一点点消失,今天人们看到城隍庙则是在原址不远处王曲镇北堡寨村修建的一座新城隍庙建筑。</div><div><br>据传,原来总城隍神像周围的土墙上还挖有13个小洞,里面供奉着从13个省份带来的神像,善男信女们除了总城隍要拜,还要找到自己所属地的城隍爷,好好祈福求善才行。</div> 城隍庙会上的小吃摊位,在街道两边绵延,竟有好几里路长。 而以前城隍的祭祀也很讲究,祭品有“土、牲、卜、炸、海、干、树”各色,城隍爷很讲究,拉来一头羊,然后用滚沸的开水向羊身上泼,如果羊身抖动,便说明城隍已受领了民众的祭拜,驾鹤仙游去了。<br><br>曾经的千年古庙虽已不存,如今的王曲城隍庙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但每年一度的二月初八城隍庙会,却延续两千年,一直延至今日。<br><br>每逢二月初八庙会前后,现城隍庙前的广场可谓盛况空前,声动西安城南,动辄数以上十万人计,男女老幼不绝于道,交通为之堵塞。<br><br>现在的王曲城隍庙,只有一间大殿,连旁边的厢房也没有,更没有后院,两边都是村子里的巷道。老人家说原来的城隍庙是清代同治年间修造的,占地要200多亩,可以容纳上千人祭拜。 庙会当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众排起一条长龙,将王曲街道及附近村道挤得水泄不通。(作者供图) 大殿里面雕梁画栋,各种神像泥塑彩绘,气势不凡,是城南第一大庙,就是城北著名的三原的城隍庙也比不上。而后来王曲城隍庙的破败,却和民国时期国民党将领胡宗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div><br>当年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在长安王曲举办军官训练团之后,胡宗南便在王曲接着开办陆军军官训练团,次年改为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因为要扩大招生,就大兴土木,因在秦岭山上伐木费时费工,胡宗南就盯上了当地的古建寺庙。</div><div><br>他毫不顾忌千百年来民众对城隍的信仰,及当地父老乡亲的情感,干脆一夜之间就把王曲城隍庙主体建筑拆毁,庙址田产也被强行占用。当时长安就有民谣曰:“第七分校,不务正道。白天睡觉,晚上拆庙。不要砖瓦,光要木料。百姓叫苦,怨声载道”。</div><div><br>胡宗南当初选址在这里建军校,一是想投机取巧,二是还想沾沾城隍爷的光,但国民党政府和胡宗南最后都失算了,古城隍庙被破坏拆毁后,估计是十三省总城隍爷发怒了,导致了胡宗南和国民党政府的失败。</div><div><br>那么,现在王曲城隍庙大殿门上书写的“十三省总城隍庙”,到底这是哪个朝代封的?经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应当是到了宋代时期,城隍才被正式列入国家祀典,城隍神纪信则被封为“忠祐安汉公”。</div><div><br></div><div>而到了明朝时期,城隍祭祀达到了空前鼎盛时期,王曲城隍被封为正三品“忠列侯”,为十三省总城隍。<br><br>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说:“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新官到任三日内,必须拜谒城隍庙,这就是借用神明的威力来管制官吏。<br><br>这不禁让笔者联想到,1954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创作的组诗《感事书怀》。诗组之四是《七古·莫伸手》,令人振聋发聩的著名警句:“手莫申,伸手必被捉”正是出自这首诗。</div><div><br></div><div>陈毅总理向那些心术不正的人发出严正警告的同时,也表现出他大公无私的精神和甘愿为“病人”开方治病的诚恳心态。<br><br>这首诗语言流畅易懂,给人以启迪与警示,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领导干部,读过之后都会有所感悟和收获。</div><div><br></div><div>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常引用陈毅总理这首诗中的诗句,意在诫勉领导干部,无论是对待自己还是他人,对贪污腐败必须“零容忍”。<br></div> 姜姗秀二月初八祭拜十三省总城隍(作者供图) 再说回广大信众祭祀城隍爷的意义,一方面是祈求城隍爷及各路神明保佑自身和家人的健康与吉祥,另一方面具有“神威力”的城隍爷同时也提醒警示着每一位信众,对“神明”及法律的敬畏之心。<br><br>作为人,都有自己的物欲,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利益的获取必须合理合法,要诚实劳动,而决不能损害他人、社会和国家利益。<br><br>古话讲的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无论姓甚名谁,官职大小,地位高低,一旦触碰了贪腐这条高压线,都会面临党纪国法的严惩,和身败名裂的下场,切莫心怀侥幸。<br><br>“抬头三尺有神明”,在我们祭拜城隍爷时,除了祈福自身,我们还应当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br><br>对于欲望的控制,除了个人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社会也需要大力弘扬正气,引导社会风气朝着清风正气,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div><br><br>(文章结束)<br></div><div><br></div><div><br></div> 文章作者:姜姗秀<br>图片编辑:惟 莲<br>文字编辑:大 利<br><br>2023年 02 月 27日 夜 21:58 于古都西安<br><br>文章系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br><br>作者简介:姜姗秀,号惟琳居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陕西省妇女民间手工艺能手,其中国华服作品“汉服曲裾深衣”曾荣获“国风秦韵”首届陕西省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大展金奖。<br><br>欢迎在评论区点赞留言并转发分享,您的赞赏与支持是我创作与前进的动力。感谢您的关注支持!<br><div><br></div><div><br></div> 背景音乐:《御剑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