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创立“无情有性”之说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湛然法师(711—782),俗姓戚氏,世居义兴南部(古称荆溪),唐代著名佛学家,因为天台宗中兴作出巨大贡献,故被尊为第九祖。后世敬称其为荆溪大师、妙乐大师、圆通尊者。宜兴戚氏家族,世代业儒,湛然早年“独有迈俗之志”。自幼喜欢读佛学之书,唐开元中,在南岳山附近的寺庙中出家,深研佛法。十七岁左右,周游于两浙之间,拜访知名僧人。曾遇见金华芳岩和尚,以天台教门中的止观修行相授。二十岁那年,受经法于天台宗第八祖左溪玄朗大师,成为左溪入门弟子。史称其“密识深行,冲气慧用”,“方寸之间,合于天倪”,深得左溪信任。后以处士身份在家乡一带传授经法,身边聚集了一批儒家、释门弟子。</p><p class="ql-block">中兴天台</p><p class="ql-block">三十八岁左右,在家乡妙乐寺(疑即后世的静乐寺)正式取得僧籍,不久成为左溪正式嗣法子。后往绍兴,参访昙一律师,研究《四分律》戒律规定(佛教中将“经”“论”“律”合称“三藏”)。又到苏州开元寺修行止观,也就是深研究禅定、智慧两门功夫。天宝十三年(754),左溪圆寂,将毕生衣钵传授湛然,住持天台山国清寺。从此开始,一方面将左溪(天台)学说在东南一带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埋头整理天台宗门的各种经典,并按照列祖阐发的意思,逐一进行修订、补充。</p><p class="ql-block">“尽摄诸相,入于无间,即文字以达观,导语默以还源”,前后整理了列祖所传承的阐释十数万言。止观修行,风靡一时,天台宗得以中兴。湛然对天台宗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继承、诠释和发展智顗的思想,倡导“无情有性”说,把“人皆得成佛”的思想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使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的距离再次拉大,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二是基于天台宗学说,通过立己、破他,使逐渐衰歇的天台佛教得以复兴,确立了自己在中兴天台过程中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讲经传道</p><p class="ql-block">天宝末至大历初(755-766),正值安史之乱之际,唐肃宗、唐代宗几次下诏,将其召入宫廷,湛然都因疾病而没有应诏。当时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许多难民只能栖身于寺观。期间,湛然曾往诣五台山参访,将天台宗学说流播中原。约广德二年(764年),学士梁肃遵湛然命作《〈维摩经略疏〉序》。</p><p class="ql-block">湛然法师回到家乡,在南岳山附近建庙设庵,“慈以接之,谨以守之”,“大布而衣,一床而居”,凭借这一时机,不顾年老体弱,经常讲经说法,开示大众,拯救了不少苦难百姓。后又至清凉寺传道,最后又回到天台山。建中三年(782)二月五日,示疾佛陇道场。对身边的学徒说:“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要与汝辈谈道而诀。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尔其志之。”</p><p class="ql-block"> 三十八岁,始在宜兴君山乡净乐寺出家。既而前往会稽开元寺,就四分律相部宗名僧昙一,玄朗圆寂,于是在东南各地盛弘天台教法。当时禅、华严、法相诸宗,名僧辈出,各阐宗风,湛然慨然以中兴天台为己任,常对弟子说:“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从而祖述所传,撰天台三大部注释及其他凡数十万言,显扬宗义,对抗他家,于是台学复兴。天宝、大历间(742—779),玄、肃、代三宗前后征召他入京,他均托病固辞。初住兰陵(今江苏武进县),晚年迁天台国清寺,以身诲人,耆年不倦,当战乱饥馑之际,众多学徒来集。德宗建中三年(782),在佛陇道场圆寂。天台宗人尊为第九祖。一般称为荆溪尊者,又称妙乐大师。弟子有道邃、行满、元浩等三十九人,其中吴门元浩(—817)于《法华》、《止观》之学深有所得,为湛然嘱累弟子。道邃、行满后来传教观于日僧最澄(767—822),最澄尽写此宗教籍携之以归,开创日本天台宗。贤首宗名德清凉澄观,早年亦尝从湛然受学止观及《法华》、《维摩》个人影响湛然努力阐释的重点有两方面︰一方面,对天台的基本理论三大部都作了注解,并加以发挥,特别是使圆融三谛之说更加深刻。他认为,三谛不但相即,而且有双遮双照之统一意义。原来讲‘空’偏重于遮,讲‘假’偏重于照,‘中’则遮照俱有,这就把肯定与否定分开了。湛然则以为‘空’‘假’两者都有否定(遮)有肯定(照),既非单纯的一种,也不是三者简单的联合,而是双方都具有遮照,这就叫双遮双照。另一方面,他为了对付贤首、慈恩的缘起说,对于本宗原有的理论又加以补充。他采取了《起信论》中如来藏缘起的思想。因此,他对于‘性具’方面就用了《起信论》的‘真如随缘’来解释‘一念三千’之说。以为‘诸法真如随缘而现,当体即是实相’,这样一来,天台宗原来的思想,就未免变得模糊了。此外,他还直接批判了慈恩、贤首、禅宗各家的理论。慈恩宗窥基曾作《法华玄赞》,其中有很多不同意天台宗的地方,湛然批判慈恩的重点就放在这部书上,他写了《法华五百问论》,提出了五百处错误加以质难。反对贤首,他写了《金刚錍》。金刚錍是印度医师医治眼翳的工具,他藉以讽刺贤首宗人由于无明蒙蔽看不清问题,也需要用金刚錍刮治一下。在这部书中他特别提出无情之物也有佛性的主张,与贤首只承认有情有佛性的说法相对立。由于湛然的这番努力,抬高了天台宗的地位,使天台宗一时有了中兴之势</p><p class="ql-block"> 万物皆有佛性一草一木皆可佛性其独特学,说是“无情有性”论他,在《金刚錍》、《止观义例》及其他作著中,按依正不二、色心一如理之,说佛性法遍界,不隔有情、无情、一草一木、一一砾尘,皆有性佛。但他在这里所说佛之性,三是因(正因、了因、缘因),对禅宗,他在《止观义例》中批判他们的禅法是‘暗证’,证而无教作根据。由于湛然的这番努力,抬高了天台宗的地位,使天台宗一时有了中兴之势,他的理论为宋代天台宗的更加盛行打下的牢固的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