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民俗杂谭】</p><p class="ql-block"> 何谓人日?人胜?</p><p class="ql-block"> 徐同/文</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正月初七,又称“人日”。什么是“人日”呢?</p><p class="ql-block"> 传说当年女娲抟泥造物时,前三天先分别造出了鸡、狗、猪 ;后三天又造出了羊、牛、马。到了第七天才造出人,所以,新年伊始,正月初七这一天称为“人日”,意思就是人类的生日。</p><p class="ql-block"> 相传“人日”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到了汉朝,民间还保留着先人传下来的一些“人日”习俗。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在《占书》中就有记载:“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 朝廷便定这一天为“人胜节”。</p><p class="ql-block"> 魏晋南北朝以后,南北方民间普遍重视人胜节了。唐代是“人胜节”的最盛时期 ,一直延续到北宋。南宋时金人入侵中原,兵荒马乱年代,人们无心无暇庆祝节日,人胜节开始衰落 。元代蒙古族强悍好战,穷兵黩武,因而寓意安乐祥和的人胜节被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庆祝“人日”,虽然不像过除夕、迎大年、庆元宵等正月节日那般隆重,但古代民间也有很多有意义的习俗 。</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吃 。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 ,差不多每个节日都有相应的特定食品,“人日”也不例外 。</p><p class="ql-block"> 初七这天,许多地域民间必须吃用芹菜、大蒜、青葱、油菜、包菜、韭菜、生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七彩饼”或“七宝羹” 。味道在其次,主要的是取个谐音吉利 :“芹”同“勤快” ; “蒜”同“会算”; “葱”同“聪明”;“油菜”是“有才”;“包菜”是“包定发财” ;“韭”同“长久”;“生菜”是“生财” 。“饼”意谓“圆圆满满” ;“羹”意谓“万象更新” 。各地选取的七种菜或有不同,但每种菜都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表达了人们祈望新的一年里能实现美好诉求的愿望 。</p><p class="ql-block"> “人日”这天,南方还有“捞鱼生”的习俗。就是把生鱼片、各种配菜和酱料倒进一个大盆里,人们围桌而坐,用筷子在大盘里不停地捞动,并且不断喊叫“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讲究喊声越大越好,捞得越高越好。寓意全年能“捞到利是(红包),还富富有余(鱼)”。</p><p class="ql-block"> 据文献记载,古时候正月初七这天,人们会在自家院子用五种粮食磨成的面粉“摊煎饼”,寓意新一年里五谷丰登。还有地区吃春饼卷“盒子菜”,除多种时令蔬菜外,还包括鹵肉、酱肉、熏鸡等各种熟食,寓意一年内丰衣(春饼)足食(蔬菜与熟肉) ,且品类丰富 。</p><p class="ql-block"> 很多地方在初七这天还有“吃面条”的食俗,寓意是“用面条缠住岁月,让它走慢些”,意思就是延年益寿。有些地方“人日”这天下午要吃长长的面条,叫做“拉魂面” 。意思是说过年期间人们走亲访友 ,心都跑野了,而“人日”一过就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 ,把人心收回来。</p><p class="ql-block"> 除了吃以外,古代“人日”那天还有精神层面的习俗 ,那就是制作一种装饰物,叫做“人胜”与“花胜” 。正月初七这天,人们会用彩色纸、丝帛,以及金银箔等物件,编织成小人的形状,戴在头上或贴在屏风上,这就是“戴人胜”。其寓意健康平安,福气满满。</p><p class="ql-block"> “花胜”则是编织成花的样子 ,作为人们互相赠送的礼物 。收到“花胜”的人一年都会交好运 。</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人日”这一天,还是仕女出游和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代诗人高适在《人日寄杜二拾遗》一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诗句,寄托了他对杜甫的思念 。直到今天,成都还有一年一度的“人日游杜甫草堂活动” ,正是印证了高适的这首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p><p class="ql-block"> 因为初七是人的生日,“人之后生,是人为尊”。所以,“人日”强调要尊敬每一个人 。在古代,连官府都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 ;民间这一天,人们不能相互辱骂 ,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训斥孩子。</p><p class="ql-block"> “人日”这一天也有些忌讳 。不少地方正月里忌遇殡葬事,遇之则以为不吉,此年内会有灾祸降临 。但有的地方却以“遇殡事”为吉利之兆 ,是因为“棺”与“官”谐音 ;“材”与“财”谐音,遇见出殡的棺材,有“口彩”可讨,日后可“升官”“发财”。</p><p class="ql-block"> 有朋友问 : “人胜节”的“胜”字究竟是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 历来各家解释莫衷一是,有作“胜利”解 ;有作“美好”解;有作“超过”解 ,我以为都不是很恰当 。</p><p class="ql-block"> “胜”字是由繁体字“勝”简化而来 。但在古代本来就有这个“胜”字,而“勝”与“胜”是意思完全不同的两个字。前者表示“能够承担、经得住”的意思 ,后来该词义引申表示“勝任、名勝” 。后者“胜”字本应读作xīng,是后起字“腥”所表示意义的本字。《说文解字》:“胜,犬膏臭(xiù)也。” 意思是说“胜”字左边从“肉”字 ,本义指“狗肉的腥臊气味”。右边的“生”字既表示读音,也表示“生肉”之义。 “勝”在战国文字中本为“胜任”之义,就是“承担得起、禁得起”的意思,“胜任”靠的是力量,故从力。</p><p class="ql-block"> 近代汉字简化,将“勝”字形体简化为“胜”,与古代表示“生狗肉臭气”的“胜”字共用一个形体,严格地讲,这是一个失误 。但在语言与词汇发展约定俗成的过程中,“胜”字就是“勝”的简化字 ,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自然应从众理解 。</p><p class="ql-block"> 然而,如今要求得古代“人胜节”之“胜”字的正确解释,就不得不旧话重提 ,将繁体字“勝”推出来了。“人胜节”应写作“人勝节”,其中“勝”字是“承担得起”的意思 ,其引申义就是“有担当”。</p><p class="ql-block"> 这样就明白了 :我们的先人当初定立“人勝节”的初衷 ,就是强调人生活在人类群体中的根本责任和义务,就是“要有担当” 。无论从社会公德需要的角度看 ,还是从个人品质培养的标准看,老祖宗把“人勝节”定位为“牢记每个人必须对社会有所担当”的节日,同我们今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人民服务”;“忠于职守,克已奉公”等思想教育内容,不正是一脉相传的吗?</p><p class="ql-block"> 从“人勝节”本身富含这般重要的意义说 ,今日之中国复兴,难道不应将“人勝节”列为全国法定节日之一吗? 难道中国不应该抢在向来以窃取他国文化据为已有的韩国之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勝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吗?</p><p class="ql-block"> 其理其利,不言自明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城北徐公撰于京华二不斋 </p><p class="ql-block"> 时年癸卯正月初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