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移情--香港當代水墨

香港藝術網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水墨移情——香港當代水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國畫學會香港2022會員作品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主辦單位</b></p><p class="ql-block">中國畫學會香港</p><p class="ql-block">展覽顧問</p><p class="ql-block">鄧海超</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展覽時間</b></p><p class="ql-block">2023年1月26日-1月30日上午9 am-下午8 pm‍‍‍‍‍</p><p class="ql-block">2023年1月31日上午9 am-下午3 pm‍</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開幕式時間</b></p><p class="ql-block">2023年1月26日下午5:30-7:00 pm‍</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座談會時間</b></p><p class="ql-block">2023年1月28日下午1:30-3:15 pm</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展覽地址‍‍‍‍</b></p><p class="ql-block">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廳1-5號廳‍‍‍</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參展畫家</b></p><p class="ql-block">王無邪、潘振華、麥羅武、益行、王秋童、林湖奎、派瑞芬、黃孝逵、沈平、董小明、天池、司徒乃鐘、何少中、馮永基、高杏娟、馬達為、熊海、林天行、周伯林、韋勁敏、吳觀麟、陳偉、趙志軍、周晉、陳鏡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水墨移情——當代香港水墨語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鄧海超(策展顧問</b>)</p><p class="ql-block"> 香港視覺藝術的歷史並非源遠悠長,大抵祗能溯源於十九世紀中晚期,而在二十世紀逐漸發展成長。其中水墨畫是最早發展的藝術形式之一,脈絡較為明晰。十九世紀晚期至二十世紀初中期,內地與香港邊防較為寬松,藝術家穿梭兩地,或移居此地,如常往來粵、港、澳的高劍父;寓居香江的潘達微、鄧芬、李鳳公、鮑少游及書法家鄧爾雅、羅叔重及一批遺老書家等。1949年政權易手,促成不少畫家南來,帶來第二浪奠下水墨畫飛躍發展的基礎。其中包括日後啟動「新水墨運動」的呂壽琨;在香港弘揚嶺南畫派的趙少昂、楊善深;在中文大學藝術系培育大批學生的丁衍庸等。七十至九十年代則為水墨畫第三浪,台灣畫家劉國松來港於中文大學藝術系任教,力倡現代水墨、隨著內地改革開放,不少內地畫家移居香港,在創作風格上作出突破;新水墨運動的第二、三輩畫家持續發展,多方求索,拓境立新;面對香港回歸祖國,畫家亦重新思考自我身份和藝術路向,形成水墨畫的多元面目。千禧年以來的水墨第四浪,畫家趨向個人化發展,擺脫傳統、派別的束縛,並結合多媒體、跨媒體、數碼、裝置形式,重塑傳統,締造當代語境。這幾個階段正印證了香港作為糅合中西文化藝術的國際都市,正是與時並進,兼容並蓄的文化精神特質。</p><p class="ql-block"> 今次展覽策展理念聚焦於七十年代至今的二十五知名水墨畫家,在藝術思潮、生活環境的轉易中,如何借著傳統水墨媒介、技巧來演繹個人感懷、藝術表現和都市情懷,以臻移情尋藝的當代語境。展覽分為四個主題:「跨山越水」、「家國情懷」、「心系香港」、「象裡象外」。山水是有逾千年歷史中國畫的主流,歷代名家流派與替不息,「青綠山水」、「文人山水」相繼湧現,並與禪道及儒家哲學息息相關,「天人合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臥游山水」的意念貫徹其中。畫家在此以「跨山越水」為題的部份中,或從傳統筆墨求索,如熊海、馬達為、潘振華、王秋童;或以寫實、現代或抽象手法表現自然山水、天地萬象如王無邪、麥羅武、派瑞芬、沈平、司徒乃鐘、林天行、高杏娟、韋勁敏、趙志軍、周晉、陳鏡田、吳觀麟,以至城市景觀如益行、黃孝逵、天池、何少中、馮永基、陳偉。他們或較為著重線條、筆墨、皴染的表現來繪畫山川樹石;或從寫生、寫實的角度蛻變山川大地情韻,以色墨暈染作寫意或現實性的描述;又或以抽象線條、層疊積累的遠近層次,描畫雲霧山河新境;重新闡釋傳統「山水」的定義和表達形式。</p><p class="ql-block"> 人對於出生成長的國土家鄉,必然懷抱心系故地之情;縱使離鄉別井,尋覓安身立命之所,也會思念情濃,而對現居之地,更是念茲在茲,生活與共。香港藝術家中不少來自內地,也常心牽祖國大地山河,文化根源。「家國情懷」主題中,畫家以其獨特技法和風格,描畫祖國名山大川、郊野庭園以至新興城市風貌,表現其對家國的情感。王無邪以光影變化、獨特角度俯瞰祖國大地山河。沈平、林天行、司徒乃鐘分別以寫實、塊面的繪寫其居住生活和學畫寫生的國內西北情景和師輩畫室。潘振華、麥羅武、黃孝逵、高杏娟、熊海以其擅長的筆墨技法描畫其游歷所見所感飄渺雲山、青海秘境、梯田、巍峨華山,呈示祖國勝景不同風貌特質。益行、周晉、派瑞芬、馬達為從畫家的體驗和精練線條、構圖繪畫江南景致、山川溪流、庭園村居,清逸奔放,各有擅場。王秋童、韋勁敏以雄渾恣縱筆觸和強烈色彩塑造內地現代城市的五光十色,蓬勃生機,動感張力;何少中以抽象手法和點染寄托情思於彼岸。這主題中畫家作品不僅反映其深摯的家國情懷,也呈示了祖國的山河大地、村居郊野和都市城鎮的美好風光及藝術家的憧憬。</p><p class="ql-block"> 參展畫家包括來自內地或土生土長的藝術家。香港的獨特的風景地貌、繁囂紛忙的生活場景、廣廈林立的城市空間、秀逸清麗和奇石聳立的西貢景色、維港兩岸的雲煙霧靄及華燈璀璨,均在他們心中留下藝術烙印,並透過其獨特的表現形式風格和筆墨設色紛呈紙上。益行、王秋童、沈平、林天行、韋勁敏、趙志軍各以明麗設色,奔放豪邁的筆觸和點染渲畫技法或塊面結構,傾向半抽象地描畫海港兩岸、高樓摩天、繁忙紛亂的都市景觀、貨櫃碼頭和新建設。派瑞芬、黃孝逵、天池、陳偉以對比色彩、意念描畫香江風貌,並注入個人對生活的感受和詮釋。司徒乃鐘、何少中、馮永基、高杏娟、馬達為、陳偉、熊海以其個人風格和或細致、或放逸、或渾厚的筆墨設色技巧繪寫清秀逸的西貢群山、地質公園、海港風光、島嶼、新市鎮建設等,從不同層面角度呈示香港的獨具特色的城市及鄉郊情景。周晉獨開溪徑,以線條勾描載浮載沉的泳人,暗寓都市生活的疏離和依存關系。這些畫家以香江為題的作品,充份反映了藝術家生於斯、居於斯的深摯感情的對本地人文生活的體會。</p><p class="ql-block"> 「象」是意象、印象;可以具象、也可抽象;有法無法,題材無限,從心而至,藝隨心動。「象裡象外」此部份畫作,任由畫家發揮,不落窠臼。王無邪以設計線條及結合中西媒材入畫,益行以抽象手法描畫風起雲動、派瑞芬糅合各種技巧,超乎象外。林湖奎、沈平分別以嶺南畫風格、素描手法繪動物、花月、人體,傳承有自。潘振華、王秋童、黃孝逵、馬達為、陳鏡田能得傳統筆墨精萃,但能脫略傳統意象,描畫山水群巒、樹木、古器,動物,在構圖處理和運筆、敷色施墨方面各辟新貌。天池、司徒乃鐘、高杏娟、陳偉變化水墨情韻,各有意趣。麥羅武、何少中、韋勁敏、趙志軍、周晉融會中西畫法、構圖、點染勾描技法,游走於意象之中。馮永基、林天行、熊海將處理色墨別有提升,朦朧放逸印象充溢於意􃛾象外。吳觀麟以水墨塊面、流淌渲染、墨韻深淺變化,締造抽象化的「石夢」。各位畫家自行決定題材及綜合變化技法,令水墨意念游走於「象裡象外」,體現當代水墨的無限可能空間。展覽特邀了董小明、周伯林兩位畫家展出作品,他們均是畫會多年的支持者和顧問。董小明在內地推動當代水墨經年,貢獻良多。他的城市水墨筆墨淋漓酣暢,繪寫城市風貌、光影變化、空間處理創意具足,又結合裝置、影像、光影、數碼跨媒體創作,締造文化藝術新語境,具有影響力。周伯林為鑑賞家,鑽研傳統水墨畫多年,深得書法線條,章法墨韻精微妙諦。他們的創作可視為當代與傳統水墨的對話和比較,具有啟發意義。</p><p class="ql-block">有關展覽四個主題和特邀畫家部份,請參閱各展題的引言及藝術家簡歷和賞析的闡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