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母——半世纪前的印象

神画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三年的大年初三。我们厂共青团支部委员的几个青年人,由书记洪大哥率队一同到同事杨子的家拜年。</p><p class="ql-block"> 那时拜年有很强的仪式感,不仅有新装整齐,恭敬的问候,每家还准备出最新鲜的东西款待来者,哪怕自己一年也只有一次吃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次陌生又充满热烈的拜年。我们几人个个身着新装(我是一件蓝色纯毛呢子制服,时属高档次)来到同事杨子家。刚刚推开房门,一股暖融融的气氛扑面而来,初次见面的杨伯母热情的打着招呼,像看到亲人一样,以最高礼遇一一将这群“贵宾”请上炕头,个个盘腿坐到摆满各色小吃的炕桌前。</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除了起早贪黑、终日劳作的“两点一线”生活,几乎没有与人交往的机会。步入社会以来,别看干起活儿来生龙活虎,钻研技术,满脑子的生产任务和工艺操作,没经历过串门与人交流互动,性格上逐渐变得刻板僵化。空前的礼遇面前,真有些不知所措,难掩几分尴尬、几分忐忑。毕竟第一次在别人家还成了座上宾。此时的那些小弟弟妹妹们也簇拥周围,忙前跑后,不时用新奇的眼光窥探、打量着这伙陌生、青涩的大哥哥、大姐姐们。</p><p class="ql-block"> 气氛空前,面面相觑,盘腿坐在炕里端的我们呆若木鸡,只是一脸严肃。手,究竟放在了什么位置,连想都不敢想。要不是见多识广的洪大哥为大家稳住了阵脚,早就晕的不知所措了。</p><p class="ql-block"> 转眼间,由杨伯母亲自安排的一桌丰盛家宴完美呈现于面前,大<span style="font-size: 18px;">碟小盅满满当当摆满了桌面,个个</span>色香俱全,让人有些目不暇接的感觉。尤其一个将鸡蛋做得像一团团金线一样的菜给人印象颇深,蓬松酥脆,甜香微咸,入口即化,那个感觉至今还留有清晰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为人和蔼的杨伯母并没上桌,但又始终不断招呼着大家,逐个叮嘱我们,大家不要客气,请务必吃好。我清楚的记得,她一再热情地对我提醒说:“马儿呀,吃啊”!</p><p class="ql-block"> 一个春节,让人经历见识了许多,看到的,体会的,品尝的,感受了很多很多,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见到杨伯母,是杨子结婚前夕。刚刚下班的我们几个人,带着一台新买的马蹄表作为礼物赶去他家祝贺。见到我们,开朗的杨伯母面戴着掩饰不住喜悦吆喝道:“赶紧快打开箱子,让大家看看吧”!这是当时一个不可缺少的传统习俗——隆重的向亲友客人们展示孩子的嫁妆,体现对女儿的珍重和家里的实力。只见一个时尚的小立柜,里面厚厚码放着杨子各色整齐的新衣裳……。</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半个世纪的岁月一晃而过。那一天当杨伯母离世的噩耗传到耳边时,让人感到意外突然,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就在一年前,我还建议在老人生日之际大家再次登门拜访,为她贺寿,给老人一个惊喜。然而时光不会倒流,我们愿望再也无法实现,此时的一切真的不能接受。</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小青年们转眼也变成了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一生中许多难忘记忆常常随之泛起。杨伯母那慈眉善目、和蔼可敬的形象和她那带有纯正北塘渔村乡音的热情叮嘱:“马儿呀,吃啊”!至今回荡在耳边,每每感慨感到阵阵的温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