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2022.12.29下午一点惊悉老爸去世的消息。我豪头大哭。我会悔。今年没陪老爸过92岁最后一个生日。又后悔,不该到广东来,又没有给老爸送终。一千个后悔,一万个后悔。没有陪老爸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老爸我对不起您。女儿希望您一路走好!在天堂里,没有病痛。在天堂里去找我的老妈。俩个人互相照应。来世再做一对恩爱的好夫妻!来世还做我的爸爸和妈妈。</p><p class="ql-block">女儿祭拜!</p> <p class="ql-block">多姿多彩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自传)</p><p class="ql-block">2022.10.25</p><p class="ql-block"> 廖杏华</p><p class="ql-block">(一) 艰苦的童年</p><p class="ql-block">我是1956年 3月份出生的 ,那是阳历二月十五。是百花的生日,叫花朝。也是杏华盛开的季节。所以我爸爸给我取名叫杏华。杏花杏华是不是很有诗意。杏花的的特点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耒。墙内开花墙外香。我挺喜欢我的名字。爸爸廖梓宜是全国工艺美术师,妈妈陈秀英,他们是咸宁县竹木工艺厂的工人 。我们家有兄弟姐妹四人 。我有两个妹妹 和一个弟弟 。还有一个 奶奶。我们一家七口人 ,靠父母 微薄的工资 养活一家人 。爸爸,妈妈都上班。因为是蔑匠,每天要破竹,劈蔑,再编织。特别是寒冷的冬天,竹子冰得剌骨,劈蔑时经常刀砍到了手,鲜血直流,只有忍痛继续工作。还有我妈妈经常蹬在地上编蔑席,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由于工作长期辛苦劳累,后来我妈妈就络下了腰痛的病根。由于在五十年代,当时我家有四个小孩读书,生活很困难 。妈妈每天晚上点煤油灯腊鞋底。要做七个人的鞋。手经常被针扎破流血,疼得钻心。妈妈多辛苦。记得六几年,我爸天没亮就起床,到八,九里路远的曉咀去挖藕,在水里泥里挖,还要挑回来,又饿,又累,好辛苦。天快黑时,有时到鱼塘边去下鳝鱼篓。早晨天没亮,就去取鳝鱼篓,捉鳝鱼。西河涨水时,我爸还经常用筝去搬鱼。这一切都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而操劳,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我爸是1930年12份出生的,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抗战时期,我爸经历过战乱,到处躲日本鬼子。躲飞机,躲炸弹,忍饥挨饿,随人流逃难,那时我爸七岁父亲就去世了,我爸同妈妈和哥哥们一起生活。从1937年到1945年,八年抗战,那时只有十几岁。我爸从湖南长沙逃到了湖北江夏法泗洲。那时没饭吃,就学篾匠。我爸说,灾荒饿不死手艺人。1954年发洪水,我爸,我妈又从法泗州逃到咸宁。就在咸宁北门口,请人帮忙搭了一间茅草盖的茅草屋,以后就定居在咸宁。我是生在咸宁,长在咸宁。1962年到1968年小学毕业。读小学时,经常到河边洗衣服,特别是冬天,冻得小手通红。那时还要到铁路上挑水吃,家里没有自来水管,有时我还帮家里,挖野菜,剁猪菜,打冰棒棍,妹妹还卖过冰棒,补贴家用。我们几姊妹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1966年文化大革命,那时我十岁,只是一个小学生。我们没有参加。1970年到1972年初中毕业。由于家庭困难,1972年初中毕业,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就下放 到咸宁地区五·七干校 ,当了一名知青。</p><p class="ql-block">(二) 快乐的青年时期</p><p class="ql-block">1972年4月6日到1973年 7月6日,我们在五七干校和老干部一起 ,插秧,割谷,种菜,自给自足。我们风里来雨里去,辛苦劳动。老干部对我们只有十六七岁的知青很照顾,把我们当成他们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很关心,照顾我们。记得下放时,在田里蒿田,我们手拉着手,唱着歌。一边唱,一边用脚蒿田。好快乐哟。还有每天中午休息时,吃着自己种的蕃茄,格外的甜。心里美滋滋的。好开心。还有,每天劳动完了以后,我仏知青,男同学打蓝球,女同学唱京剧,八个现代京剧,都可以享几句,唱几段。碰刭节,假日唱歌,跳舞排节目。真是一段有趣,又开心,又难忘的美好回忆。1973年,我们又转到了咸宁地区农科所。我被分配在试验组。种稻谷试验田,我还摘过棉花,学过气象。观察天上的云,每天早,晚两次观察自动仪记录云的变化。可有意思了。在农科所里,我们和教授一起,一边种田,一边做实验。一晃又是一年。在这将近三年时间里,我们成长了。劳动锻炼了我们年青人的毅力,培养了我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1974年 9月我被推荐到咸宁地区师范学校 读书。那时咸宁地区包括九个县,有咸宁,通山,蒲圻,嘉鱼,崇阳,通城,阳新,武昌,鄂州。在学校里 我们一边学习,一边开门办学 。我们学语文,学数学,学物理,学化学,学音乐,等等。在学校里 ,我喜欢弹脚踏风琴 ,喜欢打乒乓球 ,打排球 ,打篮球。还喜欢朗诵,跳舞。我的为人,心地善良,直爽。性格活泼开朗。兴趣爱好广泛。那时我好开心,好快乐。开门办学是一边学习,一边劳动。种田,种菜,开港,手都打起了血泡,脚走路都痛。虽然辛苦,但很快乐。学生时代那时我十八岁。我们正风华正茂。那教室里书声朗朗,操场上欢歌笑语,那一幕幕美好的情景,那快乐的时光,值得我们永远的回味。</p><p class="ql-block">(三) 幸福的青年时期</p><p class="ql-block">我有一个疼我,爱我的丈夫。他叫陈德燕,是一个受人尊重的医生。有一个有出息,又孝顺的好儿子。儿子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不用我操心。。有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有一个勤劳善良的婆婆。她是一个家庭主妇。操持一家八口人的生活。五个兄弟姊妹也很团结,有困难都互相帮助。总之,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特别值得庆幸的是我有两个值得骄傲的父亲。一个是我的爸爸廖梓宜。他是一个手工艺人,有一双巧手。他编织的作品有箩筐、篮子、席子、竹箱、果盘等等,好多,好多。特别是竹箱,用篾片编成汉字,我们姐弟三人下放当知青时,我爸编织J三口竹箱。上面的字有。(上山下乡),为(革命种田),(为人民服务),(世界和平)!还用竹蔑编成的动物,有牛,有鸟,都栩栩如生,很受中国和外国友人的欣赏。1978年被评为全国工艺美术师,还到人民大会堂代表湖北省咸宁县工艺美术师开会,并与中央领导华国锋主席、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十六位中央领导人和全国八百名工艺美术师照相合影留念。他还是咸宁县笫七届的人民代表。爸爸经常以身作则教育我,说做人要心地善良,对工作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爸爸今年93岁了。祝他老人家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祝老爸,一路走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