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消失的老建筑(一)

单弦大叔

<p class="ql-block">老图书馆</p><p class="ql-block">汕头图书馆在时代广场,是香港潮籍大佬林百欣及其夫人林余宝珠捐建。旧馆改为汕头非遗展览馆。我说的老图书馆可不是指现在那个除了“启明”雕塑之外一无是处的旧馆,是指五六十年代在此地曾存在过的,于文革后期被拆除了的老馆。</p><p class="ql-block">老馆曾是日寇占汕期间所建的日本神社,是典型的日式建筑,在我市可谓独一无二。六十年代初我还是个孩子,那是我常去的地方。那是一个体现“缩龙成寸”特点的日式园林,很美。甬道是打磨得很平整的花岗岩石板铺成的,庭园地势微有起伏,绿草茵茵如丝毯。庭园里有鳞皮开裂的柏树、有鲜艳的夹竹桃,点缀着石鼓、石凳、石灯,一道短小的石拱桥跨过浅浅的水沟,桥旁有修剪成圆形的灌木……。过桥,就是主体建筑了,宽宽的檐廊,四角有柱灯,灰黑色的大屋顶,墙体相对较矮,这种建筑风格,其实是唐风,源自中国的唐朝,在日本京都,那些庙宇神社,几乎全是这种原木灰瓦大屋顶的建筑。馆内全铺木地板,光线较暗,我一个小不点,盘腿坐在高大书架间隔的地板上看书,居然有神游天外的感觉。</p><p class="ql-block">老图书馆拆除于七十年代中期,很可惜!老馆面积是太小了点,但可以另择新址呀,干吗非得拆掉重建?别说它的建筑风格在全市没有第二处,就看那是日本侵华遗迹的历史认识价值,也应该保存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市府(见题图)</p><p class="ql-block">毁掉颇具形式美的老建筑,在原址重建徒有实用功能的新建筑或新地标,是汕头城建的一大特点,说句不好听的,那真是老土、没文化!</p><p class="ql-block">让汕头人念念不忘的中山路红砖楼,原建筑位于中山路与民族路交界处的街心,1949年之前是警署,文革期间曾为工纠指挥部。红砖楼极有特色,六个立面皆为鲜艳的清水红砖,配以西式廊柱,气派十足。拆后建了所谓市花雕塑,被汕头人嘲为大勺子加牛肉丸!</p><p class="ql-block">更令人痛心的是老市府的拆除重建!原先的市府,民国时期为卫戍司令部,大门朝外马路,花岗岩罗马廊柱,挑高约六米,顶部的石构件形似棺材,寓升官发财之意。大院主体建筑距大门数十米,建于高高的石台上(石台其实是隐蔽的底层,半层伸入在地下,四壁皆为花岗石,是大会议室,战时也可当掩蔽室用。我在里头参加过一次会议,是关于民用煤放开及煤改气的,向正副市长汇报,故知之)。两侧是流线型汽车道直至二楼大门。沿着几十级宽宽的石阶上去,前门有粗大的廊柱,整座建筑为花岗岩加清水红砖,匀称、厚重,由于庭院开阔,显得气势逼人。</p><p class="ql-block">老市府大院宽阔,林木繁茂,木棉、棕榈等南方高大乔木与灌木丛互相掩映。建筑布局合理,除了主楼,有几排平房,供办公用。还有一个礼堂,开大会、演出放电影都能满足。那时候官员没有现在多,开一次处级以上干部大会能空出一半来。</p><p class="ql-block">新建的市府大楼呢?尖顶、蓝色玻璃幕墙,让人想起教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一中</p><p class="ql-block">汕头一中是我的母校,六十年代我们是一中的第一届初中生。数年前我们回校,看到的校舍已面目全非,幸好保留着三好亭,凭着这唯一的旧物,能大概辨认出原来旧校舍的方位。</p><p class="ql-block">老一中的大门是朝外马路的,那时还没有中山中路,一中的范围南临外马路,西至汕樟路,东与三中、四中相邻,北跨过现今的中山中路,很大。学校的北部是运动区,有一个四百米跑道的大操场!大操场周围还有供学生练跳高跳远的沙坑,以及菜地若干,是给学生上劳动课用的。这个操场,兹事体大,给了学生一个健壮体魄的大空间,一年一度的校运会,更是热闹非凡,它好比是一中的肺,吐纳气息,肺活量充沛。</p><p class="ql-block">老一中的南部是教育区,以三好亭为中心。往东,是俗称为正座的钟楼,正对着校门。校门与正座之间是不长的通道,通道旁有很要紧的报栏,黑板报,是学生会自办的红旗报,红旗报可以刊载批评学校或某位老师的文章。我是写过的,是批评班主任把班级的花木当人情送给教导主任,标题就叫《两棵塔松》。</p><p class="ql-block">正座是一座回字形建筑,正立面设计成钟楼,悬着大钟,二楼是图书馆,还有内宿生的宿舍,楼下是教室,因为天井里种了许多大树,教室光线较差,记得我们的语文老师怕冷,冬天上课之前就忙关窗,边关窗边咝咝哈哈地说“好冷好冷!”下一节是数学课,老师一进来就噼噼啪啪开窗户,气冲冲地喊:“太暗了,你们的眼睛要不要!”</p><p class="ql-block">正座的天井很大,学校开大会就在正座的天井。天井里有几棵棕榈树,是许多蝙蝠的窝,开会的时候,教导主任就会好心地招呼学生避开那些蝙蝠(学生是散坐的,并不像现在坐成方阵),他的普通话极差,念不出蝙蝠的发音,索性就念成“到姐(这)边来,那边有bibo屎!”,把我们给笑翻了。</p><p class="ql-block">三好亭的西边是几排平房,都是教室,间距宽,教室光线明亮,我们从初三就迁到这里上课。每个教室前有花圃,教室一侧那面墙则是节日时各班出墙报的地方,学生可以大秀园艺、书法、美术,是各班展示才能的窗口,在这些事上,各班学生都很有荣誉感,心特别齐。</p><p class="ql-block">平房以东,三好亭以北,有小操场,一年一度的校庆文娱晚会就经常在这里举行,以班为单位出节目,由学生自己挑选、排练节目,各班各出奇招,什么样的节目都有。记得初一时,邻班有一男生,发育早,高大,手臂和小腿都有挺粗的汗毛,他热情很高,居然自告奋勇要演潮剧,而且是反串青衣!原来他是个潮剧爱好者。校庆当晚,他扮的是王宝钏,一出场,场下轰地大笑:他穿了一袭乌衫,扎着垂于一侧的青色头巾,一张大脸,虽然贴了片,还是掩不了他浓眉大眼厚嘴唇的男儿相,还有一脸的青春美丽疙瘩豆!借来的戏装裙子短,他一走动就露出一双大号的球鞋!可怜的家伙,从此在男生中得一外号,叫做“痴哥哉”(就是很色的意思),那是很严重的指控了,他想不到自己一时技痒不冷静,招致如此严重的后果。</p><p class="ql-block">俱往矣!有独特人文气息的老一中!</p> <p class="ql-block">日本侵华期间建的汕头神社</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改为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汕头市人民政府旧貌</p> <p class="ql-block">红砖楼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汕头一中钟楼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汕头一中三好亭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汕头一中老教室照片</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一中,就剩一个三好亭是老校友的记忆点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