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独秀园,缅怀觉醒年代的伟大先驱

澎澎

<p class="ql-block">关注陈独秀,始于去年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p><p class="ql-block">《觉醒年代》以“南陈北李”为主线,讲述了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毛泽东等众多历史人物为中国寻找出路所做出的种种探索和思想交锋,展现了从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新青年》)的问世,一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进程。</p> <p class="ql-block">对于此类主旋律电视剧,很多年轻观众可能会觉得比较有距离,但《觉醒时代》不同,它并不说教,而是将教科书上的一个个伟人塑造得生动鲜活、幽默风趣。特别是于和伟饰演的陈独秀,敢作敢当,爱憎分明,心怀天下,救国救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革命先驱。感到欣慰的,是陈独秀的正面形象第一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印证了“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p> <p class="ql-block">今年秋天,因游览天柱山而路过安庆,有这样的好机会,自然要到陈独秀的长眠之处——独秀园瞻仰缅怀一番,补上一次党史教育课。</p> <p class="ql-block">独秀园的整体设计非常有创意。</p><p class="ql-block">巍然耸立在青山绿水之间的独秀牌坊,为六柱五门三层汉白玉石牌坊,五门寓意陈独秀为中共一至五届总书记;高19.19米,寓意五四运动的发生年份1919年;宽10.09米,寓意陈独秀的出生日期10月9日。</p> <p class="ql-block">“独秀园”为赵朴初的集字,两侧的“民主”和“科学”为陈独秀手迹。牌坊后是黑色大理石铺就的柏林墓道,象征着陈独秀坎坷不平的一生。墓道两旁林立着整齐、挺拔的翠柏,营造了一个庄重肃穆的纪念氛围。</p> <p class="ql-block">牌坊对面是一座长60米的巨型浮雕——惊雷浮雕,分四个部分展示陈独秀的一生:龙性启蒙,睡狮猛醒;五四洪流,百年惊雷;民族曙光,激流勇进;风浪无惧,往事如歌。</p> <p class="ql-block">墓道的北端,是一座高6米的陈独秀铜像。不巧的是铜像正在维修,四周用网罩了起来,看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特地从网上下载一张铜像全景图。陈独秀右手执卷,左手叉腰;身驱挺拔,目光如炬,让人心生敬仰之意。</p> <p class="ql-block">铜像左右两侧的大石头上,分别镌刻着“民主”和“科学”四个大字,这是陈独秀一生高举的两面旗帜。据说这两块石头分别取自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寓意陈独秀是由江淮大地孕育而生。</p> <p class="ql-block">陈独秀铜像后是新青年碑刻,这本杂志是陈独秀最为辉煌的“人生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新青年》碑刻的正面,是由陈独秀主编的第二卷第一号《新青年》的封面,从封面上的要目栏里,我们可以看到李大钊、胡适等如雷贯耳者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碑刻的背面,则是一本已经打开的《新青年》杂志,那一页上鎏金雕刻的,正是陈独秀于1915年发表在杂志创刊号上的《敬告青年》一文的六个标题。</p> <p class="ql-block">《新青年》碑刻的后方是一方水塘,由原来的天然池塘改建而成。方方正正的水塘寓意着陈独秀一生清清白白做人;如镜的水面,寓意以史为镜,功过是非自有公论。</p> <p class="ql-block">陈独秀墓冢,是陈独秀与其原配夫人高晓岚的合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病逝于四川江津,后陈独秀三子陈松年遵母亲遗嘱,于1947年将其灵柩从江津迁回安庆合冢。</p><p class="ql-block">墓碑上没有长长的碑文,只有“陈独秀先生之墓”七个大字。这里长眠的是一位不同寻常的“先生”,是一位曾经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正义和光明而叱咤风云的“先生”。</p> <p class="ql-block">在陈独秀墓冢前驻足、鞠躬、沉思……</p><p class="ql-block">陈独秀的一生,颂扬声与叹息声始终相伴,功过是非,历史已有公正评价。陈独秀的人生曲线,也折射出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探寻科学民主的道路上所经历的迷茫与艰辛。</p> <p class="ql-block">在独秀园,还设有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于2009年10月建成。馆内一幅幅图片生动再现了陈独秀跌宕起伏的一生,全面、逼真地展现了陈独秀从安庆出生一直到在江津去世的人生历程,重点突出了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建党时期的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陈独秀(1879.10.9~1942.5.27),原名陈庆同,陈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党早期主要领导人。</p> <p class="ql-block">进了展馆才知道,独秀是陈独秀的笔名,因仰慕家乡的独秀山,故取笔名“独秀”,并非“一枝独秀”的意思。只因笔名越叫越响,以致后人慢慢淡忘了他的本名陈庆同。</p> <p class="ql-block">陈独秀自幼丧父,随人称“白胡爹爹”的祖父陈章旭修习四书五经。幼儿时期的陈独秀尽管聪慧过人,但他不喜欢八股文章,经常背不出书来,“白胡爹爹”很生气,开口便骂,抬手便打,可是性格刚烈倔强的陈独秀总是一声不哭,也不讨饶,气得“白胡爹爹”见人就说:“这个伢子长大后不成龙便成蛇”。</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陈独秀在安庆府学宫参加府试,名列榜首,中了秀才。1901年,陈独秀作为第一代赴日留学生,自费进入东京专门学校(早稻田大学前身)学习。</p> <p class="ql-block">回国后,陈独秀在上海、安徽等地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并创办《安徽俗话报》,编辑、排版、校核、邮寄,陈独秀均亲力亲为。</p> <p class="ql-block">最轰动的,是创立岳王会,策划了“吴樾弹炸清廷五大臣事件”。</p> <p class="ql-block">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现代中国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p> <p class="ql-block">《新青年》上刊发的一篇篇文章让人心潮澎湃,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年轻人由《新青年》打开眼界,当时还在湖南长沙的青年毛泽东,为买杂志甚至花光了饭钱,称“吾有此书足矣”。</p> <p class="ql-block">一本《新青年》,给中国人带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一声新文化的呐喊,让中国人看见了新生活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北京箭杆胡同9号,陈独秀在北京的寓所。也是《新青年》编委们的聚会地,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指挥部。</p> <p class="ql-block">1917年,陈独秀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担任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将风靡时尚的科学与民主思想带入北大,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为舆论工具,鼓吹新文化、新思想。青年学生奉陈独秀为导师,成为他的追随者和“铁粉”,正是在他的鼓动下,北大和其它院校的学生秘密组成了一个行动小组,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已是呼之欲出了。</p> <p class="ql-block">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中专学校的学生3000余人,从四面八方涌向天安门广场,他们高呼爱国口号,举行示威游行,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了。</p> <p class="ql-block">5月9日,北大校长蔡元培被迫秘密离京,陈独秀在沪好友料其“在京必多危险,函电促其南下”,他回答:“我脑筋惨痛已极,极盼政府早日捉我下监处死,不欲生存于此恶浊之社会也。”</p> <p class="ql-block">6月11日晚,为了营救在“五四”运动中被捕的学生,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并在北京前门外新世界楼顶散发,遭北洋政府逮捕。</p><p class="ql-block">陈独秀被捕,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迫于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京师警察厅不得不于9月16日释放陈独秀,李大钊欣然作白话诗《欢迎陈独秀出狱》:从前我们的“只眼”(陈独秀笔名)忽然丧失,我们的报便缺了光明,减了价值。……我们现在有了很多化身,同时奋起。好像花草的种子,被春风吹散在遍地。</p> <p class="ql-block">对于陈独秀,毛泽东曾有过如此评价:“它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p> <p class="ql-block">创建中国共产党,陈独秀居功至伟。对此,毛泽东也有论述:“……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来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p> <p class="ql-block">1920年2月,考虑到陈独秀身受严密监视,从事革命活动多有不便,李大钊不顾个人安危,亲自一路护送陈独秀到天津,让他从天津转赴上海。途中两人约定,分别在北京和上海等地筹建党的组织,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p> <p class="ql-block">当年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北李南陈,两大星辰;茫茫黑夜,吾辈仰辰。”在北京,也有一首嵌名诗广为传颂:“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这两首诗的作者不详,但证实了确有“南陈北李”之表述。</p> <p class="ql-block">1920年8月的一天,天气酷热,但陈独秀渔阳里的寓所却门窗紧闭,这里正在举行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会议。会上大家一致推选陈独秀担任书记,并决定由他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心有灵犀一点通,远在北京的李大钊完全赞同:“上海所拟议的要点都是切实可行的,在北京可以依照着发动起来”。</p> <p class="ql-block">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尽管陈独秀没有出席会议,但大家还是一致推选他为中央局书记。</p> <p class="ql-block">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竟然没有参加党的代表大会,这在世界政党史上绝无仅有。个中原因已无从知晓,恐怕也绝非抽不出时间那样简单,但是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的历史地位,不容质疑。</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现代史上,有这样一个家庭,父亲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连任五届总书记。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都在党内担任重要职务,父子仨同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这在中共党史上是空前绝后的。</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陈延年,无论是在思想、军事还是领导才能上,都创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他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的“小列宁”。</p><p class="ql-block">1922年6月,陈延年与赵世炎、周恩来一起创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并担任宣传部长;1924年10月,接替周恩来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1927年中共五大召开,陈延年当选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p> <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陈氏父子在革命事业上的辉煌并不长久。在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两个儿子相继壮烈牺牲,而父亲也无奈地离开了自己亲手缔造的党。</p> <p class="ql-block">青山巍巍,一门忠烈。后来有人这样赋诗,歌颂陈氏一门:“皖水龙山出俊豪,陈门两代逞天骄。长兄慷慨油汤赴,大弟从容烈火蹈。昆仲成仁先论定,乃翁评价待推敲。松年一曲艰辛史,闻者谁人不泪抛。”</p> <p class="ql-block">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陈独秀坚持发表抗日演说,写下大量抗日文章,拥护“国共合作”,投入抗日洪流。</p> <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23日,陈独秀形单影只地走出国民党位于老虎桥的江苏第一监狱,完成了他一生中在各种监狱“五进五出”的“壮举”。但陈独秀的可贵之处是,不因自己的一腔怨气及窘迫困境而接受国民党抛来的橄榄枝,拒绝出任南京政府劳动部长一职,拒绝了蒋介石出资让他组建新的“共产党”组织……</p> <p class="ql-block">很可惜,毛泽东、周恩来多次托人劝说陈独秀去延安,均被拒绝。董必武也代表毛泽东亲自邀请他去延安,也被拒绝。还有,尽管生活拮据,也不肯接受周恩来送给他的100块银元……</p><p class="ql-block">这就是陈独秀,一个一生特立独行的人。</p> <p class="ql-block">展馆里,还有不少陈独秀的书法作品、被捕入狱后的证词等纪念物品,近距离地感受到先生的生活和人生经历。</p> <p class="ql-block">参观之后,感触良多。</p><p class="ql-block">首先,陈独秀先生对我们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了,同时也是一个真切、鲜活、有温度的凡人,我们看到了他为理想奋斗燃烧的一生,也为他的坎坷经历而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其次,更直观地了解了一百年前中国的热血青年追求真理的光辉历程和澎湃岁月,他们是黑暗中的炬火,默默燃烧自己,照亮后人的道路。不管在什么时候,他们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