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灯亮了(小小说)

齐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写在前面的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 首先声明,这是一篇本人创作并发表于80年代的旧作。</p><p class="ql-block"> 《闪光灯亮了》,1987年首发于吉林省文联主办,全国发行的《文艺时报》。该报从已经发表的数百篇小小说中,评出了15篇获创作奖的作品,其中多是专业作者。比如有:吉林省作协原副主席许行、长春话剧院编剧姜铁军、北京大学作家班杜保平、《文艺时报》编辑司马公、《新村》编辑部主编王炳顺、《参花》编辑部编辑王长元、《吉林石油报》编辑季家骧以及吉林作家进修学院的两位学员,等等。本人当时刚从保定驻军某部调回驻山西老家的部队不久,在师政治部任副营职干事,业余爱好文学写作。</p><p class="ql-block"> 《闪光灯亮了》发表时,编辑曾附评褒奖。发表后,著名诗人、作家公木关注到了这篇小小说,并在他撰写的文学评论里提到了这篇作品。年代久远,未找到当时的报纸,只记得公木先生有“这篇小小说写的很巧”的鼓励话语。之后,这篇作品被收入《小小说名家名作》《精短小说一百篇》等多种选本。</p><p class="ql-block"> 令我惊奇的是,二十多年后,这篇小小说居然又“重出江湖”。</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在山西长治军分区任政委,还兼任着市委常委,因为工作繁忙和个人的懒惰,我那时已经很少再写、再读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 突然有一天,一位喜欢文学的年轻机关干部,拿来一本中国小小说的权威刊物《小小说选刊》,说是上面有登了我的作品。我拿来一看,原来还是这篇《闪光灯亮了》,被2006年第8期《小小说选刊》作为“白描”写法的参阅范文,在“小小说课堂”栏目加评析文章刊登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近日因疫情宅家无事,翻阅旧作看到这篇作品,不免心生感慨。觉得这篇小小说里所写到的胶卷照相机虽然已近绝迹,但作品中所讽刺的某些人的心理、人格之猥琐、以及某些官场陋习之不堪,却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p><p class="ql-block"> 于是將文字扫描下来,编为美篇,与朋友们分享。一来是打发时间,二来也算是激浊扬清,为匡扶社会正气发挥点余热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闪光灯亮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乔解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 某师今天召开年终总结大会,宣传科的战士摄影报道员小李正在主席台上跑前跑后拍会议照。</p><p class="ql-block"> 小李原是这个师所属某团的业余摄影报道员,精简整编,师宣传科取消了摄影干事的编制,但可配一名战士为摄影报道员。宣传科长谷然在全师挑了又挑,选上了小李这个人才。小李到师里后,工作条件比团里强多了,小李从心里感激谷科长,对他十分尊重。</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会议十分隆重,师里首长全部出席,小李第一次在这么隆重的场合拍照,不免有些紧张。坐在主席台下第一排的谷科长,不时用信任鼓励的眼光看着他,小李的心情慢慢镇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会议进行着,李副师长主持会议,师长讲话,政委讲话、参谋长讲话,小李顺利地拍下他们讲话的特写镜头,并拍了几张会场全景。麦克风移到了政治部冯主任面前,站在台侧帷幕旁的小李,忙转动照相机的转片轴,准备去给主任拍照。</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相机出了故障,小李过卷的动作又稍重了些,“咔哧”,胶卷被拉断了。</p><p class="ql-block"> 小李愣住了,科里共两部照相机,昨天谷科长借给组织科长一部,今天只有这一部“135”相机。现在胶卷断了,若打开相机另换胶卷,前面照完的十几张就得曝光作废。怎么办?正在讲话的冯主任,今天早上刚从外地来参观回来,本没准备在会上讲话,因此只有几句“即兴发言”,眼看就要讲完了,小李仍然没有上去拍照。</p><p class="ql-block"> 谷科长急匆匆地从台侧小门走了上来,这位曾当过摄影干事的科长很懂行地低声问:“怎么回事?是不是胶卷卡断了?”</p><p class="ql-block"> 鼻头已经泌出了一层细汗的小李“嗯”了一声,惶恐无奈的看着科长。</p><p class="ql-block"> 谷然没有生气,只是接着问:“闪光灯还能亮吗?”</p><p class="ql-block"> “能。”李答。</p><p class="ql-block"> “赶快上去,对着冯主任按快门,闪光灯能亮就行!”谷然的口气很果断。</p><p class="ql-block"> “空照?”小李惊愕地瞪大了眼睛。</p><p class="ql-block"> “不空照怎么办?前面讲话的首长都照了相,轮到主任不照,台上台下那么多人,又不知道是相机出了毛病,主任的面子往哪儿搁?主任能不对宣传科有看法?”谷然见小李还没动,接着说:“会后不用给主任照片,就说图片社把后半卷冲坏了,我去说。先应付眼前场面要紧,快去吧!”</p><p class="ql-block"> 照相机不上胶卷去拍照,还不是糊弄领导吗?小李仍然愣着没有动。</p><p class="ql-block"> 主任的讲话已出现了明显的“结束语”,他似乎有意无意地朝谷然他们这边瞟了一眼。谷然急了,他一把从小李手中夺过相机,快步走向前去。</p><p class="ql-block"> 主任发言完毕。正微笑着鼓掌。谷然沉着地、熬有介事地调调光圈,不失时机地按下快门,“咔嚓”一声,闪光灯亮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附:发表时的编辑评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 读完《闪光灯亮了》,我就说:是那么回事。不是那么回事的作品太多,好不容易遇见一篇是那么回事的东西,就想说点什么。</p><p class="ql-block"> 小说运用的是从第一环境进入第二环境的比较传统一点的结构方法,讲究结尾的突变,激出一个不同凡响的高潮来,在高潮中从容搁笔,淡淡一笑,余下的一切,都归了读者。</p><p class="ql-block"> 结构方法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作品的思想分量。《闪光灯亮了》有份量,幅射也够,不至于让读者掩卷之后起身就走。读者买帐,是对作者最高的奖赏。</p><p class="ql-block"> 小李从团里到师里,自然感谢谷科长。感谢,工作就得认真,就得卖力。师里开总结大会,小李跑前跑后自不可少,也应该。可要这么写下去,就平铺直叙了。文中有变:写师长讲话,政委讲话;写“卡卷”、“断卷”;写冯主任讲话不能不照相,写懂行的谷科长从容地来那么一张空照。</p><p class="ql-block"> 闪光灯亮了。这一亮,非同小可,在一张无形的底片上,是那样清晰地显现了出谷科长心灵深处的霉斑。令人深思。</p><p class="ql-block"> 写小李的认真,写谷科长的“经验”,写讲话拍照顺序。这不是一个叫人发发笑就了事的故事,这千把来字里,藏着一个挺深刻的主题。在你心里,在我心里,在他心里。一读便不觉着假,一读便要长一声慨叹。</p><p class="ql-block"> ——作品直接来自生活,真实可信。</p><p class="ql-block"> ——写的是一个人存在的问题,波及的却是整个社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2006年第8期《小小说选刊》</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小小说选刊选》的评析文章</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回到白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于德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描,大概是中国小说家运用最多、运用最广、运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写作手法了。当一个写作者进入小说的状态,有了创作小说的冲动,那么,他潜意识里先入为主的,应该是这一技法。白描,说白了,用最“干净的笔墨”把你所要表达的人或事,勾画在纸上,让读者以极为朴素的阅读方式接近他(它)们,不拖不沓,不枝不蔓,不设巾帏,没有路障,通透着来,再通透着回去,这一来一去之间,如高手过招,一个回合已经结束了。胜负且不论,滋味已在其中了。</p><p class="ql-block"> 小小说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鼓励大家去创新、去实验,但我认为,这个创新和实验,必须要有一个扎实的基础。地基打牢了你才有可能在超出原本设计的基础上,加一个更加漂亮一点的屋顶。</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知道,莫言愈到后期,小说的变化愈多,尤其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他的大量作品可以证明,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小说魔术大师,他在结构上变,故事上变,甚至语言上变,他像一个上紧了发条的魔铃,不停地转动,不停地发出诱人的声响,让那些追随他多年的老读者都眼花缭乱了。</p><p class="ql-block"> 可更聪明的读者知道,大师不会离他们太远,因为早在《透明的红萝卜》时期,其作品中大量弥漫着的白描手法,已经奠定了大师作为小说家的最坚固的基石,他不是在做语言或者文字游戏,只不过是为这些白描加入了一些色彩罢了。</p><p class="ql-block"> 白描是有魅力的,如果你读过另外一位小说大师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你会対我的想法报以会心一笑。</p><p class="ql-block"> 現在来说乔解民的《闪光灯亮了》,我们几乎忘了它,这篇在 20 年前就获过奖的小小说,可以说是中国小小说发展的一个早期见证者,通篇的白描,仿佛沥尽了水分的半尺土布,简捷明了直奔主题,让人读后不得不叫上一声:痛快!</p><p class="ql-block"> 白描看似容易,实则最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责任编辑伊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凌晨自读有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编辑完美篇后的临时追记文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个小小说限于篇幅,仅仅是从讽刺“谷科长”的角度展开的。</p><p class="ql-block"> 假设一下你或者我,就是那位“冯主任”,在那种场景下,会不会明知道那相机没有胶卷,也希望摄影员上前给自己做样子“假照”一下,以免大庭广众之下,给大家造成自己不被尊重,甚至是被故意冷落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我想到的答案是:肯定有大量官德好、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是坚决反对和拒绝这样做的。但是,也一定会有些官员想法与此相反……你信不信?</p><p class="ql-block"> 就比如那位“谷科长“吧,如果有朝一日他升职到“主任”位置上,同样场景下,你说他是不是硬愿意接受“假照”,也要维护自己的“官威“和“光辉形象”?!</p><p class="ql-block"> 所以这个小小说,其实还可以从“冯主任”事后知道是“假照”的底细后,对待“谷科长”态度如何,写出主角是“好官”或者是“歹官”的两篇结局截然不同的小小说来。</p><p class="ql-block"> 复杂的人性,复杂的生活啊!</p><p class="ql-block"> 齐遥 2022年11月24日晨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下图为作者刚提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任新闻干事时的留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作者写作情况简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 齐遥,男,本名乔解民,1978年至今,业余发表诗歌、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百余万字,出版著作多部。近年来在歌曲创作上用心较多,多是词、曲同写。许多歌曲由主流媒体率先推出,多种音乐、视频网站跟进转发,成为上线一周内点击播放量超过百万的热播歌曲。由齐遥作词,伯鹤作曲并演唱的新歌《东方之光》,在今年国庆节期前夕上线,一个多月时间,仅抖音上的浏览量就已超过两千万人,六千七百多人点赞。六千二百多人转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谢谢阅读欣赏 祝您幸福安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