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山脉(三)巴里坤山(1)

天山明月(刘跃)

<p class="ql-block">  天山北天山支脉巴里坤山初冬</p><p class="ql-block"> 天山山脉的巴里坤山是北天山的一条支脉,巴里坤山位于哈密巴里坤县境南沿,为天山山脉东段,东西走向,绵延县境内160多公里,平均海拔3300米,最高峰是奎苏西南的月牙山,海拔4308.3米。在海拔36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分布着大量的冰川。巴里坤县东部是天山支脉喀尔里克山,中部是天山支脉梅钦乌拉山,西部是天山支脉博格达山,中部高,西部陷没,巴里坤县最北部中蒙国界处是东准噶尔断块山系。</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北麓白石头</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一说系突厥语“虎湖”之意,因巴里坤湖而得名;一说系蒙古语“巴尔库勒”的谐音,意为“虎前爪”,以地势险要取名;一说为古代月氏语。</p> <p class="ql-block">  俯瞰巴里坤山月牙山雪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古称蒲类国,西汉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后为匈奴游牧地。东汉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后属匈奴。北魏属柔然、高车。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建蒲类县。宋代属伊州。元代属别失八里行省东境,始称巴尔库勒。明代属瓦剌和硕特部。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内附,改巴尔库勒为巴里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置巴里坤直隶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设镇西府。巴里坤是清朝前期平定准噶尔叛乱的区域性指挥中心,建立乌鲁木齐城之后,巴里坤的地位才为乌鲁木齐所取代。清咸丰五年(1855年)裁府改设镇西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年)撒厅设镇西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划归哈密行政区。1954年恢复巴里坤县名,成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隶属哈密市。</p> <p class="ql-block">  俯瞰巴里坤山南麓雪山戈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古代民族有塞种人、呼揭、乌孙、凶奴、高车、柔然、突厥等他们都曾在巴里坤活跃,尤其是蒙古、汉、满、回、哈萨克等民族长期在巴里坤居住。2010年,巴里坤有汉、哈、维、蒙等13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35%,其他少数民族占2%。</p> <p class="ql-block">  天山巴里坤山天山庙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3000多年前就有建置记载。巴里坤古称蒲类,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进入新疆的第一重镇,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历史上曾有过蒲类(西汉)、甘露川(唐代)、巴尔库尔(元代)、巴里坤(清初)、镇西(清代)等不同称谓,一直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交通中心。</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支脉巴里坤山天山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文化淳厚,民汉文化、中西文化在这里荟萃交融,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语言文化、饮食文化、庙宇文化、城池文化、遗址文化等,被史学家推崇为新疆汉文化的宝地。巴里坤素有“古牧国”、“文化重镇”之称和“万驼县”的美誉,是新疆历史上“三大商都”、“八大名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支脉巴里坤山天山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山庙位于天山巴里坤山之巅,海拔2700米,南距哈密市60千米。登临天山庙,天山美景一览无余。天山庙全称"天山关帝庙",庙为方体建筑,长12米,宽7米,巨木为梁,青砖为墙,墙中嵌有四根立柱;上、下共三层,现顶部已毁。天山庙扼丝路北新道的咽喉要冲,它的历史上可上溯至汉唐,天山庙与汉、唐、清三代经营西域的历史都有重大关系,原庙中存"联额颇多"。因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在天山顶部修建关帝庙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支脉巴里坤山天山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庙始建于李唐,海拔2700米左右。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几度被毁,但按史料和碑文记载,古庙历史确实悠久。若想前往览胜,就得沿哈巴古道,进南山口,然后顺山路蜿蜒北上,约一个多小时,便可抵达北部山口,看到天山庙遗址和复建的天山庙全景了。</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支脉巴里坤山天山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山庙位于哈密北部天山顶,因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在天山顶部修建关帝庙而得名。天山公路由此分道,急转直下,南去是南山口,北去是口门子。这里海拔2700多米,云巅鸟道,自古以来就是哈密通往巴里坤、伊吾的必经之路。建庙以前这里称“黑绀岭”。唐贞观十四年( 640年),候君集平定高昌时,行军副总管左屯卫将军、姜行本曾在此制作攻城器械,事华立记功碑于天山之岭。元、明时期称“阔石图”岭(蒙语:碑岭)。</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天山庙班超塑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山庙建筑特点:至于汉唐时期的天山祠堂是何种原型?由于年代久远很难想象加以复原,即便有所遗存,但在这样风雪交加的高山之颠,历经这样久远的岁月,不可能遗存到今。时至清代同治年间,哈密办事大臣文麟在原有祠庙遗址,重建了天山庙,取名“天山关帝庙”,但不久天山关帝庙便毁于战火。到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哈密办事大臣明春又重修此庙,庙以巨木为梁,青砖为墙,古朴无华,结构坚实。从外表看,似座方型楼宇,平平常常,其貌不扬。可重修天山庙时,据说成千上万块青砖是用羊群一次一次零星驮运到山顶的,可见古人修建天山庙之良苦用心。</p><p class="ql-block"> 在天山庙的右侧,修建了一座汉代武将班超的塑像。原来近2000年前,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三十年,期间平定各蕃属国叛乱,打通中断了六十五年之久的古丝绸之路,劳苦功高。</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支脉巴里坤山天山庙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天山庙由于地处特定的高海拔地理环境,气候多变,阴晴难料,风雪无时,倾刻间一团云雾就会带来一场狂风雨雪,在这里就见怪不怪了。至于看碑是否就会引来一场风雪,只不过是一种巧合,古人把这种自然现象加以神化罢了。但不可否认,这种神化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对保护汉石唐碑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俯瞰巴里坤山天山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山庙旁原有小屋一间,内藏汉、唐和清代碑刻,据方士淦《东妆日记》记载,庙内“联额颇多”,其中有一副对联为清人徐松所题:</p><p class="ql-block">赫濯震天山,通万里车书,何处是张营岳垒?</p><p class="ql-block">阴灵森秘殿,饱千秋冰雪,此中有汉石唐碑。</p><p class="ql-block">最为贴切地道出了此庙的历史地位和特点。这一带为高山草甸夏牧场,站在山顶远眺,盘山公路、鸣沙山、巴里坤草原尽收眼底,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天山庙是位于海拔近3000米的天山之巅唯一的一座庙宇,地势孤高,气候瞬息万变,六月下雪是平常事。在天山庙俯瞰天山九曲十八弯的盘山道,郁郁葱葱的松林、洁白的雪山、碧绿的草原、袅袅的炊烟,尽收眼底,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俯瞰北天山支脉巴里坤山巴里坤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雄伟壮丽的东部天山支脉巴里坤山北麓,有一片神奇美丽、物华天宝的土地,历史上她是东疆的门户、丝路重镇、草原明珠,她就是新疆历史文化名城--巴里坤。2003年,被国家文化部、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支脉巴里坤山巴里坤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北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下辖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9月30日,地处新疆东北部,东邻伊吾县,南接伊州区,西毗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北与蒙古国接壤,是全国三个哈萨克自治县之一,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新疆典型的边境县、高寒县、易灾县,2006年被中国确定为五类地区。境内中蒙边界线长309公里,设有中国国家一类季节性开放口岸——老爷庙口岸,是新疆与蒙古国发展边贸的重要开放口岸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天山支脉巴里坤山巴里坤城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古称蒲类国,西汉神爵三年(前59年)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后为匈奴游牧地。东汉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后属匈奴。北魏属柔然、高车。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建蒲类县。宋代属伊州。</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北麓县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元代属别失八里行省东境,始称巴尔库勒。明代属瓦剌和硕特部。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内附,改巴尔库勒为巴里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置巴里坤直隶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设镇西府。</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县城古城景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是清朝前期平定准噶尔叛乱的区域性指挥中心,建立乌鲁木齐城之后,巴里坤的地位才为乌鲁木齐所取代。清咸丰五年(1855年)裁府改设镇西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年)撒厅设镇西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划归哈密行政区。1954年恢复巴里坤县名,成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隶属哈密市。</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支脉巴里坤山下巴里坤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的一个边境县,位于天山山脉东段与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之间的草原上,地理坐标为东经91°19′30″~94°48′30″、北纬43°21′~45°5′19″,东邻伊吾县,南接伊州区,西毗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北界蒙古人民共和国,中蒙国界长达309公里。行政区域面积36901平方千米,县境东西长276.4公里,南北宽180.6公里。县城西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595公里,东南离伊州区131公里。</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北麓巴里坤县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北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平均海拔1650米。巴里坤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受地质构造控制,大体可以分为高中山地、高原、盆地、戈壁荒漠、湖泊五大类。地形特征是三山夹两盆。南部是天山支脉巴里坤山,中部是天山支脉梅钦乌拉山,东部是天山支脉喀尔里克山,北部是东准噶尔断块山系。巴里坤山位于县境南沿,为天山山脉东段,绵延县境内160多公里,平均海拔3300米,最高峰是奎苏西南的月牙山,海拔4308.3米。在海拔36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分布着大量的冰川。巴里坤县中部是天山支脉莫钦乌拉山,莫钦乌拉山由西北向东南延伸,中部高,西部陷没,全长70公里,海拔在2800-3200米之间。最北部中蒙国界处是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东西走向,逶迤县境内170多公里,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支脉巴里坤山下巴里坤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北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属温带大陆性冷凉干旱气候区,平均海拔1650米,冬季严寒,夏季凉爽,光照充足,四季不分明。年均气温1℃,极端最高气温35℃,极端最低气温-43.6℃。无霜期98~104天。年降水量仅220毫米左右,蒸发量1638毫米。</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支脉巴里坤山下巴里坤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有大小河流46条,地表水资源量为2.71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补给量为2.33亿立方米。加上泉水、坎儿井水,地表水径流量共3.42亿立方米。巴里坤县矿泉水储量经自治区水质委员会测定,储量为13.377万吨。据化验,矿泉水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锶,是全国少数含锶多的天然矿泉水。</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北麓红山农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下的农十三师红山农场地处巴里坤高山盆地,属冷凉干旱气候,全团总人口8674人,从业人员1952余人,全团总面积5.3万公顷,耕地面积6.36千公顷,工业企业4个,国内生产总值6583万元,牲畜年底存栏头数4.27万头只,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工、商、边贸综合经营的国营农场。主要种植啤酒大麦、春小麦、豌豆、油菜等。该场对于发展高产优质啤酒大麦生产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条件,尤其是“甘啤1号”啤酒大麦1995年获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围绕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建立了以盐化工为主的工业企业,主要产品有硫化钠、面粉、煤炭、酿造酒等,其中“蒲类牌”硫化钠年产2.5万吨左右,位居全国同类企业第二,95年被新疆名牌产品和出口免检产品,远销日本、巴基斯坦、俄罗斯和港台等地。具有独特风光的高山鹿场,是人们旅游消暑的佳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北麓红山农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下农十三师红山农场成立于1958年,原属地方国营农场,1982年划归兵团,2004年与原红星一牧场合并组建红山农场中心团场,农场位于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县境内,是农十三师位于天山北麓规模最大的一个农牧团场,下辖农业连队9个,牧业连队3个,园艺单位2个,全场所属及参股工矿企业11家,服务性单位4个,农林科技推广站1个,中心医院1所,中心学校2所(其中民族学校1所)。红山农场西距巴里坤县城23公里,东距哈密市118公里,北部的苏海图牧区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232公里。全场总面积48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8万亩,园艺面积1.2万亩,草场面积392万亩。2011年末全场总人口11443人,分属汉、哈、回、蒙等八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391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1%。</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北麓红山农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下的红山农场属大陆性冷凉干旱气候区,气候特点是暖季凉爽,冷季严寒,光照充足,无霜期短,降水偏少,蒸发量大,气温年、日变化大。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气温1°C,极端最高气温42℃(三塘湖汉水泉),最低气温——43.6℃。无霜期98——104天,年降水量202——250毫米,年蒸发量1622毫米,日照时数2858——3373.4小时。</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北麓红山农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农场坐落在东部天山支脉巴里坤山和梅欣乌拉山山间盆地,红山农场光能资源丰富,为全国光能资源较优地区之一。太阳辐射每年一般在146.5——158千卡/平方厘米之间。由于地形的原因,辐射由北向南递减。一年中,总辐射以12月最少,从1月起逐月增多,5月或6月达到最大值,以后又逐月减少。红山农场的日照时数以汉水泉最多,年日照时数可达3400小时左右,近天山区一般为2800小时。</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北麓松树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松树塘位于东巴里坤山东北麓,居哈密市区约75公里,地跨哈密、伊吾和巴里坤一市两县交界处,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0.4度,经常出现6月飞雪、9月降霜的现象。这儿历史悠久,有许多古文化遗迹。古代、这里设驿站,建烽火台。汉司马任尚、唐代姜行本曾在边里立下赫赫战功。松树塘北侧古陶遗址清晰可见,残存陶片上的花纹、形状与西安半坡遗址的相似。清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在此一带建立过军马场。1984年,这里建起高山冰场,占地面积46000平方米,两座400米跑道的标准速滑冰场,犹如镶嵌在雪原上的两块璧玉,银辉闪烁,相并而卧。这里建有专用引水管道,将天山泉水引来浇灌冰场,其冰面平滑如镜,冰质好,滑度强,无污染。专家、教练们认定:松树塘高山冰场是继我国著名的长白山冰场、新疆天池高山冰场之后,发现的又一处理想的高山滑冰场地。</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北麓古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自古以来一直是新疆的东大门,地处交通要道,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这里也修建了当初为驻守而生的古城,催生了古城墙、庙宇、古民居等大规模的建筑。如今这些建筑保存的非常完好,也是很多游客来到巴里坤游玩会去参观的地方。巴里坤古城分为相邻的两座,分别是汉城和满城,汉城以当年居住的主要是汉族兵勇、居民而得名,满城曾经居住的则主要是满族八旗兵勇。如今城墙保存完好,可以在城墙上俯瞰县城,不过城楼则仅剩一座德胜门,城楼的建筑规模恢宏。</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北麓古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古城,分汉城和满城两部分。</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的地藏寺,位于汉城南门外,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是甘肃民勤客商捐资修建的,故又称“民勤会馆”。</p><p class="ql-block"> 地藏寺和仙姑庙,是建在一起的,门票免费。门口有一个很干净整洁的停车场,停车场免费。</p><p class="ql-block"> 地藏寺内有很多建筑,如山门、地藏殿、戏台等等。</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北麓古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藏寺的大殿除了供奉地藏王菩萨之外,还有十八层地狱的一些雕像,宣扬因果报应,劝人向善。这些照片比较多。</p><p class="ql-block"> 古戏台是地藏寺的一个附属建筑,是曾经的一种文化展台,也是客商贸易交流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天山巴里坤山北麓古峰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下巴里坤县境内有烽火台28座,4座为唐代建,其余均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所建。从汉城向东延伸,每十里为一墩(烽火台),渐远为二十里一墩,一直延伸向伊吾河谷至甘肃境内;从县城向西,烽火台一路折向西南至七角井,另一路折向西北至木垒;三塘湖乡向东北通向外蒙古的沿途,亦有5座墩台。</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北麓古峰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代用烽燧传递军情,遇有军情时,白天燃烟,夜间放火。如有百余敌进犯,白天举一烟(若在夜间便放一火);如犯敌有千余人,则白天举三烟(夜间放三火);犯敌在五千以上,白天举四烟(夜间放四火)。用烟、火传递信息,三四百里处的敌情很快就传到了镇标衙署。在县境内现存完好的烽火台上,均遗存有当年放火、举烟用过的木炭和残存的麦草灰等物。</p> <p class="ql-block">  俯瞰巴里坤山北麓兰州湾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巴里坤县境内存在大量的岩画,岩画表面风化严重,从岩画的风格看,雕刻手法简单、粗犷,具有原始的岩画制作工艺。在兰州湾子就可以见到较多的岩画,岩画条理非常清楚,画的内容多为狩猎、放牧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巴里坤山兰州湾子古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兰州湾子古遗址,春天漫山遍野的野玫瑰迎风怒放,袅袅炊烟中,村民在风光如画的田园中悠然劳作,面对3000年历史的古遗址,能体验到时空交错的眩晕感。来到岳公台文化公园这座圆形山峰上,重温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的戎马一生。 </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兰州湾子古岩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巴里坤乡土志》记载和民间口碑相传,清代康熙年间,兰州的倪石匠一心走西域闯出一片自己的天下,于是约了同样有好手艺的邵木匠一同来到镇西(巴里坤),先前居住在现在的满城地面上,后来因要在那儿筑建会宁城——满城,叫他们迁居。官衙给出的条件是优惠的,由他们在镇西境内任选新址。于是他们便选择了现在的兰州湾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北麓<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月氏王庭祭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月氏王庭祭坛</p><p class="ql-block"> 大月氏王庭遗址位于位于巴里坤县花园乡兰州湾子村西南部五千米处,大月氏王庭遗址(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被列为2007年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第七项。1984年在新疆巴里坤县兰州湾子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以及铜器、铁器、环首铜刀等。经碳14测定,这些遗存均为3200年左右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北麓兰州湾子岩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月氏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古族。匈奴发迹、汉通西域、佛教东传,都与大月氏有密切的关系。秦时,中国北方为三大族所分据,史记匈奴列传称:“东胡强而月氏盛”,匈奴介乎其中,东西皆臣事惟谨。大月氏是古代一个民族名称,月氏族一支。为游牧民族,生活风俗习惯与匈奴相同。秦汉时期游牧于敦煌到祁连山一带,西汉文帝六年(前174)前后,被匈奴冒顿单于攻破。</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北麓大月氏王庭祭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中一支西走伊犁河流域,这就是后来的大月氏。文帝后元三年(前161)左右,匈奴老上单于帮助乌孙昆莫打败大月氏,并杀死大约是首领,匈奴单于将其头骨做成酒器。大月氏被迫不断西迁,征服了中亚的部族后建立国家,以蓝氏城为王庭(今阿富汗瓦齐拉巴德),分为贵霜、休密、双靡、翖顿、都密五大部落。后来贵霜兼并了其它四个部落,并向南扩张,最终统一了印度半岛,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北麓天山马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草原海拔约1650米,雪山晶莹,松林青翠,云雾缭绕,变幻莫测。此景被称为“天山淞雪”。</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北麓草原夕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下的巴里坤草原位于新疆东北部的哈密地区,东部是天山支脉喀尔里克山,南北是巴里坤山,北部是梅欣乌拉山。这里有“天山淞雪”、“瀚海鳌城”、“镜泉宿月”、“岳台留胜”等八景名胜古迹,是新疆的第二大草原。巴里坤大草原上牛羊肥硕,牧草丰美,空气清新,绿草如茵,是一处夏季避暑冬季休闲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北麓天山马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草原海拔1650米,雪山晶莹,松林青翠,云雾缭绕,变幻莫测。人们称这种美丽景色为“天山淞雪”。传说,天山淞雪是远古时期黄帝开国后,唐尧、夏禹、周穆王西巡“西王母之国”的时候,在“瑶池欢宴”上赠赐的一幅中原丝绣,后来西王母把丝绣化成了“天马”牧场。迄今巴里坤草原仍有“天马故乡”之称。</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北麓牧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草原,巴里坤草原不象内蒙古的草原那样一望无际,可以看到草天相接的地平线。而巴里坤是盆地,极目远望,四周与蓝天相接的是连绵不断的山巅。</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南部巴里坤山尤为高大雄伟,山顶有终年不化的积雪,山腰是四季常青的林带。山顶积雪融化以后,雪水溪流有的顺着山沟流了下来,不到山口就不见了踪影,全都钻到地下去了。</p> <p class="ql-block">  俯瞰巴里坤山北麓巴里坤草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南北三面雪山的融雪,有的则就地渗入岩缝。俗话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确实不假。因为在山上到处可以见到泊泊的山泉。夏天,水草丰美的高山草甸草场则是牲畜避暑的绝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条大沟里的水可以流出沟口,便成了山前冲击扇平原上农田的灌溉用水。</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北麓湿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冲击扇平原的下面,就是地下水溢出带了。巴里坤盆地不大,南北也就是三四十公里。因此南北两山的地下水溢出带集中在盆地中间,有的地方也有十几公里宽,这里无数泉眼的泉水竟然汇聚出一条条小河,自东向西流入到巴里坤湖。</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北麓湿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草原上有十几里宽的地方植被很好,形成了很好的草甸。古诗《疏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据说就写的是巴里坤。古人也称这里是“甘露川”。</p><p class="ql-block">人们干脆就叫“草湖”:草,牧草,湖,水也,既有草有水的地方。草湖与巴里坤人的生存息息相关。</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北麓湿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草原有效使用面积近20万亩。每年绿草如茵,野花竟放的季节,牧民纷至沓来,游牧湖畔,羊群像飘动看的朵朵浮云,点缀在绿茵上的毡房,炊烟袅绕,奶茶飘香。这里的牧民保留有纯正的哈萨克族传统,如若到哈萨克族毡房做客,好客的主人一定捧出烫手的酥油茶。</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北麓湿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有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十多个民族。大草原上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但流传最多的一则传说则是:一位汉族姑娘和一位名叫蒲类海的哈萨克青年合力同破坏湖泊的山魔搏斗,姑娘被压在尖山下变成了石头,哈萨克青年则扭住山魔同归于尽沉入湖底。姑娘和哈萨克青年用生命为后人换来了安宁幸福的生活。为了纪念他们,人们就把尖山下的数股清泉叫“汉姑泉”,把湖泊称作“蒲类海”。</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北麓草原湿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天的巴里坤山下的巴里坤草原,冰雪随着温暖的阳光渐渐融化。 五月中旬前后,风和日丽,小草儿争先恐后地冒出了头,在微风细雨的抚慰中渐渐长高。 六、七月份,蝶儿纷飞、鸟儿鸣叫、绿浪翻滚,那可真是风吹草低才能见到牛羊啊。</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巴里坤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下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位于新疆巴里坤县西北18公里处,是一个高原湖泊,海拔1585米,四周山峦起伏,水草丰美,湖中碧波荡漾。独具“迷离蜃市罩山峦”的奇观。巴里坤湖多年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恶化,湖泊面积萎缩,经过当地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现已得到逐步控制。</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巴里坤盆地巴里坤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当盛夏,这里湖光山色,分外迷人,牧民们游牧湖畔,毡房座座,牛羊成群,牧歌悠扬,是一处避暑旅游的好地方。 巴里坤湖由四周自然泉水汇流注入而成,东西宽约12公里,南北长约20公里,湖水面积112.15平方公里。湖也是储量丰富的芒硝矿和盐田,湖水中含有水生物卤虫(丰年虫)。 湖泊古称蒲类海,婆悉海,元代称巴尔库勒淖尔,清代的蒙古沙、巴尔库尔对音称巴里坤湖。</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巴里坤盆地巴里坤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湖湖面略成椭圆形,东西宽约9千米,南北长13千米,面积113平方千米,海拔1585米,四周山峦起伏,水草丰美,湖中碧波荡漾,东湖碧波荡漾,西湖一片银白,湖东有大片沼泽湿地,湖周是辽阔的牧场。独具“迷离蜃市罩山峦”的奇观。每当盛夏,这里湖光山色,分外迷人,牧民们游牧湖畔,毡房座座,牛羊成群,牧歌悠扬,是一处避暑旅游的好地方。巴里坤湖流传着“汉姑泉”和“蒲类海”的美好传说。每当盛夏这里帐篷星点,牛、羊、骆、马成群,湖光山色,分外迷人。哈萨克族牧人常在湖滨草原举行盛大的“阿肯弹唱会”。</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盆地巴里坤湖海子沿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湖由四周自然泉水汇流注入而成,有资料记载:巴里坤湖面达到8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达十七米,而今湖水面积112.1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不足一米,湖也是储量丰富的芒硝矿和盐田,湖水中含有水生物卤虫( 丰年虫)。</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北麓巴里坤湖景区大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湖的传说:关于巴里坤湖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流传最多的一则传说是:一位汉族姑娘和一位名叫蒲类海的哈萨克青年合力同破坏湖泊的山魔搏斗,姑娘被压在尖山下石化了,哈萨克青年扭住山魔同沉湖底。他们用生命为后人换来安宁幸福的生活。为了纪念他们,人们就把尖山下的数股清泉叫“汉姑泉”,把湖泊称作“蒲类海”。汉姑泉是制作矿泉水的极好原料,现已和港商合资建起矿泉水厂。巴里坤县城中的这座阁楼,相传是为纪念樊梨花征西而建的入夏至秋,巴里坤湖畔聚集了数百座毡房,牧民边放牧劳动耕作、边休憩。</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巴里坤湖畔尖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山巴里坤湖主要靠周边喀尔里克山、梅欣乌拉山、巴里坤山冰雪融水和地表径流流入补给,长期以来的积淀形成了各种盐类和矿物质,形成了特殊的地质环境和独特景观。巴里坤湖也是有名的盐湖,蕴藏着丰富的芒硝资源和卤虫资源。</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巴里坤盆地巴里坤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湖由于湿地沼泽中容易产生以硫化氢、氨气为主的刺鼻气味,每到夏季这种气味会更明显,随着天气转凉而逐渐消散。这一特殊的自然现象,成为游客们对巴里坤湖的“特殊记忆”。长期以来大量泥浆、微生物、枯死植被等在巴里湖沉淀,有时湖面碧水和蓝天浑然一色,有时因风浪翻动湖底黑色淤泥而使得湖水出现黑浑色,呈现了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巴里坤盆地巴里坤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湖南岸有一座形势险峻的山峰,尤其是峰顶,如刀削斧劈一般,令人望而生畏,当地人称之为尖山。</p><p class="ql-block"> 尖山的山体奇特,更为奇特的是,尖山北面的绝壁中,有一石隙,石隙终年不息涌出两股清泉,当地人称为泪泉。</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巴里坤盆地巴里坤湖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湖在第四纪早期位于盆地东部,随着喀尔力克山与梅钦乌拉山的不断上升,湖水面逐渐向西迁移,移动距离达25 km 。同时,使原来入湖河流的增长,河水在流动中损失量增加,人湖水量相对减少。从盆地第四纪地层发育看,巴里坤湖在第四纪早期面积远较现代为大,但盆地周边遍布冲洪积砾石的事实表明,当时的湖处于缩小状态中。晚更新世﹣全新世早期的湖相沉积层面积有800 km ,至全新世晚其面积缩小为50 km 。</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盆地巴里坤湖畔牧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巴里坤县志记载,古时巴里坤湖的面积为800 多平方公里,后来湖水面逐渐收缩小。到1944年,湖水面积为140 平方公里 ,湖面标高1585 m 。到1964年湖水面积仅有110平方公里 km ,湖水面海拔1581 m ,至1980年代,巴里坤湖水面只剩下52 平方公里 。由于湖水面积断缩小,盐分很快浓缩,据专家对巴里坤湖湖水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巴里坤湖水石度高达323.24 g /,已经演变成为真正的盐湖。</p> <p class="ql-block">  天山支脉巴里坤山、巴里坤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湖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湖盆,流域面积较小,湖水近年来急剧收缩,钻机可入湖滨地区,是研究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的理想场地。1993年由刘东生院士主持的项目课题组,通过巴里坤湖钻孔岩芯高分辨环境信息,建立了 巴里坤地区15万年来环境演化序列,识别出湖水位、盐度和温度的变化历史,识别出不同厂气候变化周期,发现冰后期环境有明显的两千年周期性变化等,得出了具有重要理论及具有国际意义的科学数据。</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巴里坤盆地巴里坤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湖近似圆形,最大直径12 km ,水面面积113 km 平方,由于水深不足1 m ,湖水化学成分随季节变化的特征明显。</p><p class="ql-block"> 野外考察表明,巴里坤湖在第四纪早期位于盆地东部,随着喀尔力克山与梅钦乌拉的不断上升,湖水面逐渐向西迁移,移动距离达25 km 。同时,使原来人湖河流的流程长,河水在流动中损失量增加,人湖水量相对减少。</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巴里坤湖畔尖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县城西约18千米处的巴里坤湖畔,有两座海拔1900多米的小山,峰如利箭刺向蓝天,名为尖山。每当旭日初升,红霞万丈,与湖水、草原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尖山晓日图。</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南白杨河古寺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南麓白杨沟佛寺遗址,位于哈密市柳树泉农场白杨沟村东1公里处的白杨河上游。白杨河水自中部流过,将其分成东西两部分,当地维吾尔族人称为“台藏”。此系唐代佛教兴盛时期的大型佛教遗址,是哈密地区年代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根据史籍记载,白杨沟佛寺在魏晋时期就有了。唐朝时,玄奘路过哈密,在此讲经说法,弘扬佛法。</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南白杨河古寺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杨沟佛寺遗址,寺院主要遗存在白杨河西岸,构筑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断崖立面上凿出窟体后,再用土坯砌筑,并在窟前接砌前室;二是利用断崖直接开凿成窟;三是在与断崖相接的台面上用土坯砌建成窟。此三种建窟形式,与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大同小异。</p><p class="ql-block">洞窟的平面大致有两类,以长方形居多,方形次之。有单窟,也有两窟和三窟相连。内壁均抹草泥,现依稀可见彩色壁画。</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南哈密魔鬼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雅丹地貌是指风对干旱区的湖积或冲积平原吹蚀,形成的地面支离破碎的垄槽地形,维吾尔语称雅丹,意谓具陡壁之小丘。高起的风蚀土墩作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风向平行。近年来研究表明,暂时性流水的冲蚀和湖水的侵蚀,也是雅丹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南哈密魔鬼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南麓的哈密魔鬼城位于哈密市五堡乡以南,距五堡乡20Km,距哈密市约100Km,由于它神秘莫测,不熟悉地形的人若遇风暴,有迷失方向的危险,哈密雅丹地貌东起烟墩外的骆驼峰,经雅满苏铁矿,大南湖煤矿,到五堡沙尔湖十三间房等长约400公里,宽约5-10公里,在哈密属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它是经过漫长的风蚀自然而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南哈密魔鬼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魔鬼城可以看到那些酷似城堡、殿堂、佛塔、碑、人物、禽兽形态各异的景观、令人眼花缭乱的陡壁悬崖、以及混迹岩砾中五光十色的玛瑙、随处可见的硅化木、枝叶清新的植物化石,偶尔可获得象恐龙蛋化石的小圆石头、鸟类化石,当夜幕降临时有时会听到鬼哭狼嚎令人发指的嘶叫,因此才被人们称之为“魔鬼城”。</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南哈密魔鬼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哈密(魔鬼城)雅尔丹地貌生态园,以艾斯开霞尔古驿站为中心景点分:东城、南城、西城、北城四大景区。</p><p class="ql-block">一、东城:主要景区有古城堡、神女峰、千佛山、方塔山、彩石滩。</p><p class="ql-block">二、南城:主要景区有金谷满仓、狮身人面像、金陵石虎、鳖盖梁、原始胡杨林。</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南哈密魔鬼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西城:主要景区有天门洞、比翼双飞、双塔峰、石菇滩、风神、思归、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 四、北城:主要景区有瀚海神龟、双头马、艾斯开霞尔古城、红柳滩。</p><p class="ql-block"> 走进哈密雅尔丹地貌生态公园,就仿佛走进了一座迷宫,在宽约四十公里,长约五十公里,黛青色的戈壁瀚海中。一座座宫殿或独处或连成一片,在蓝天白云的辉映下雄伟壮丽!在这里,经过风吹雨水的洗礼,更是孕育了您可以极尽想象的各类美景。</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南哈密大海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山山脉巴里坤山南,约八十公里处的哈密大海道是古代敦煌-哈密-吐鲁番之间最近的一条道路。它的开通和使用始于汉代,唐代以后官方的利用趋于停止,大海道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停留于历史记忆中的丝绸之路古道。</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南哈密大海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沟通中西方文明的通道,因其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巨大作用,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丝绸之路绝大多数路段已经被逐渐揭开历史的面纱,惟独大海道的具体路线仍然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南哈密大海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甘肃敦煌往西经过哈密然后到吐鲁番,共500多公里的路途,构成了天山丝绸之路上最富 传奇色彩的一段--大海道。沿途汇集了古城堡、烽燧、驿站、史前人类居住遗址、化石山、海市蜃楼、沙漠野骆驼群、以及众多罕见的地理地貌。</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南哈密大海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海道”的名称,源自敦煌文书中唐代《西州图经》残卷。《西州图经》记载:“大海道。右道出柳中县(今鲁克沁)界,东南向沙州(今敦煌)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人行迷误 ,有泉井咸苦,无草。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往来困弊。”</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南哈密大海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海道的开辟可上溯至曹魏时期。《魏略·西戎传》:“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庐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到龟兹,到葱岭,为中道。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壁三陇沙及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南哈密大海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代开发意义:“大海道”是汉唐西域史中某些时期赖以维系西域与祖国统一的纽带,其重要的历史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大海道”的探明,必将促进揭示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之谜,推动西域史研究的进展。同时“大海道”的探明,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北麓巴里坤县城和草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山》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岳钟琪</span> </p><p class="ql-block"> 偶立崇椒望,天山中外分。</p><p class="ql-block"> 玉门千里月,盐泽一川云。</p><p class="ql-block"> 峭壁遗唐篆,残碑纪汉军。</p><p class="ql-block"> 未穷临眺意,大雪集征裙。</p><p class="ql-block"> 岳钟琪曾数次出塞跨越天山,一生在军旅中度过,塞外奇景吸引着这位戎马倥偬的将军。故而行军所到之处,于军务之暇,亦多吟咏。时值清代盛期,加之平叛战争顺乎民意,兵锋所指,所向披靡。故其诗感情豪迈,境界开阔,风格雄浑。《天山》这首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此诗作于屯兵巴里坤时,是一首登临寄慨之作。此处天山,指哈密境内的北天山,又称时罗漫山。这里苍山负翠,峭壁耸立,与巴里坤湖水遥相映衬,又是古代由哈密至巴里坤的必经之路,所以过山者亦多题咏。</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北麓巴里坤县城和草原</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山巴里坤草原</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盆地巴里坤湖</p> <p class="ql-block">  北天山巴里坤盆地巴里坤湖</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北麓兵团十三师红山农场</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山北麓巴里坤湖畔草原</p> <p class="ql-block">  天山东部哈密大海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