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胡同的变迁

蘇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想写写一些地域的风土人情,对北京人来说,胡同素材当属最合适的写作题材了,就地取材,无需车马劳顿。况且在疫情蔓延的环境中,实在是不宜出远门游历,就写写身边的事与情吧。我在《蘇蘇写写慑慑》北京人文风情专题下,断断续续写过几篇关于北京胡同的文章,后因疫情严重,即使是家门口附近的胡同,也是不便串走拍摄了,于是便不得不中断搁笔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常常在想,将北京的胡同一条一条写下去,将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我想我会力所能及地坚持写下去。要写好胡同的那些大事小情,到胡同里走走串串拍拍慑慑,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有幸某天遇见胡同里的老住户,而对方又是一位健谈的人,话匣子一打开便收不住的,您就算是中了一个大彩头了。与之交谈中,可以搜集到许多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来,有了这些内容的加入,写作胡同的素材便会变得尤为丰富且生动,便可写出不同胡同的不一样的内涵故事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起北京的胡同,我常常会想起一条名叫文昌的胡同,这条胡同已经深深铭刻在我的记忆里,每每想起,会有一种无以言表的亲切感,让人难以忘怀。并非是我曾在那儿居住过,只是与那条胡同有些颇深的渊源。而那些一直存活在记忆深处的人生片段,依旧栩栩如生,虽时隔多年,仍会时不时地一幕一幕地展现,令人时常沉浸其中,不断地回味怀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昌胡同地处西城区,位于气派繁华的长安街南侧,离长安大街的距离也就不过数百米的样子,与长安街北边的繁华西单购物商业区正好相对,地理位置是极好的,绝对占据黄金地段优势。胡同东西向,不长,大约只有百八十户人家,背靠长安街的一溜房子为单号,面对长安街的房子为双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单位曾经拥有文昌胡同的一处四合大院的房产,文昌胡同十七号,正门朝南,对着胡同里的双号,背对长安大街。那座记忆中的四合院子很气派,有着高高的红门楼子,雕梁画栋,粗粗的笔直的红色木柱,排列有序地撑起了宽敞的回廊,非常大气。院子里面曲廊通幽,青砖铺路,一共有两进院落,古香韵长。院中有一棵粗粗的紫藤花,形成了一个弧形的花架,到了花季,紫藤花开得尤其茂盛。那摇曳生姿的紫藤花串儿给小院增添了许多温馨与地道老北京味儿,这便是四合院儿的魅力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昌胡同十七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中期,近二十年来一直作为我们单位的对外接待窗口,房子布局被整建成若干大大小小的谈判间,古朴优雅的环境,很适合接待各国来访客人。所以,我们单位的许多重要外事活动与会谈都在那里举行。因为工作原因,我便成了文昌胡同的常客,有时一周数次、或隔三岔五地光顾十七号,如此这般便与文昌胡同结下了深深的缘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七号这所大宅子无疑是户官宦人家的私邸或是哪位富商大贾的宅院,但不知以前的主人姓甚名谁,又是如何成为我们单位的房产,这些个历史无从考证。如果能挖掘出来,我想故事的情节一定是具有吸引力的。很可惜,当时没有将这所大宅子多拍些照片,留下一些多的念想,现在手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张与外宾的工作合影照留念,无疑是一件憾事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九十年代后期,单位建造的办公大楼竣工,整整一个楼层都被装饰成会谈间了,宽敞明亮现代,文昌胡同的谈判间自然而然地就被淘汰了。四合院就此闲置了下来,单位留了两位看守人员,负责房子的维护卫生。从此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去过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期疫情有些缓解,于是便萌生了前往文昌胡同探访的想法。九月的天气可谓是秋意正浓的时节,天高云淡,气温不热不凉,空气里洋溢着秋的气息,仿佛有一丝丝甜意。秋意是那么温婉静好,街道洁净得没有一丝尘土,身边的这一切令人神经舒缓,心情放松,陶陶而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知不觉间便信步踱到了文昌胡同的位置,但是眼前的景象让人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如果不是路边的文昌胡同路牌标识,真的以为走错地方了。用“面目全非”来形容文昌胡同的环境是最确切不过了,半条文昌胡同几乎全部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高的玻璃大厦。胡同的单号人家只剩下一至九号五户人家,我怀念的十七号已经踪影难寻了!胡同的双号房屋倒是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撑起了文昌胡同的招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思绪从最早的诧异与失落之中逐渐平复了下来,虽然这片胡同区属于北京市的胡同建筑保护区,但是在城市的规划改制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与碰撞,在取舍之间左右权衡,着实让人为难,但又不得不选择一些割舍与牺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向当地的住户打听到居委会的位置,希望从那儿能获得一张完整的文昌胡同的老照片,与现在做一下对比,留下一段历史记忆。但是没能如愿,居委会并没有这样的留存。我的心情是惆怅的,同时在想,为何胡同的单号没有全部拆除,那样的规划不是更合理吗?我带着这样的疑问在胡同里溜达转悠,遇见一位胡同里的老人家,便聊了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人家满头银发,文质彬彬的,谈吐中带着文化人的素养,原来是一位退休的中学老师,是文昌胡同的老住户了。老人家告诉我说文昌胡同的拆除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的,原来是想着完整保留整条胡同的,但是在面积处理上有很大的难度。紧靠长安街一边要保证留出五十米宽的绿化带,绿化带与大楼之间又需要一定宽度的车道、人行道空间,大楼的建筑空间就所剩无几了,最后市建委不得不采用忍痛拆掉半条胡同的规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听完老人家的话,虽然为十七号的消逝仍然感到痛惜不已,但心里还是稍感些许释然,不再那么纠结了。我接着提出1-9号为何能够保留下来的疑问,老人笑了,说那是归功于九号的缘故。九号建筑在胡同里本就显得特别,别的房屋建筑都是一层,唯独九号是一座带园子的二层楼。九号宅邸原本是张学良在北京的一处行辕,是一座西式装潢的二层小楼。那个时期,在张学良逗留期间,有大量的民国政要出入,所以这所宅邸具有一段民国历史的重要见证作用,需要保留。现在居住的房主是北京市委的一位领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听到这里,我顿感恍然大悟,难怪我刚才拿着相机在靠近九号溜达时,从门内闪出一位武警战士,告诉我不能拍照,我问他是什么地方,他说是部队驻地。实际上即使是想拍摄,也拍不着什么,只能看见高高的灰砖围墙和里面的屋顶。不过,这几户单号人家紧靠着高高的玻璃大楼,从大楼里可以居高临下地随意俯瞰小院,一目了然,这也太别扭了吧!也正是因为有了九号,文昌胡同的几家单号住户才得以保留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继续沿着胡同原来单号的地理位置溜达浏览,一边是气派的高楼大厦,一边是低矮的胡同平房;一边的建筑是现代时尚的高大上风格,一边是民国时期的民居院落,一条数百年历史的胡同,同时演绎着古今两套人文风采大剧,在京城恐怕找不出第二条这样的胡同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开始感觉有点恍惚起来,在古今的交错中,来回穿越,同时领略着那数百年的历史风云、民国风的京味儿与时代变迁带来的现代化快节奏与耀眼光芒。现如今的文昌胡同,它的魅力在于它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混合体,并将这个混合体活色生香地展示在你面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安街边的绿化带,修剪得很是整齐美观,有着进了公园的感观,很美很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越来越以园林化为核心了,让大自然的树木花草、绿地鲜花越来越多地点缀在城市的建筑群里,城市花园化是城市的发展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园艺之美不仅仅只是出现公园里,在城市里同样大力提倡。发展生态文明与推动绿色发展,是开启我们绿色生活模式的有效举措,让人们生活在良好绿色环保环境之中,我们的城市会越来越美。我们真的很幸运,赶上了好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文昌胡同的旧地重游,有失落、有惆怅,更多的是感叹!文昌胡同虽然被拆除了半条,那些被拆除的四合院固然可惜,但成就了一段城市改造历史,得大于失,不失为一段佳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文昌胡同现在的模样,独具别样魅力,更加迷人,徜徉期间,不由得让人生出许多联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别了,我记忆中的文昌胡同十七号,那座温馨的四合院,虽然已不复存在,但它的样子,会一直存活在我的记忆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