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陪都——,南京都城(燕京)

静观自得

<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历史上,有个独特的现象,就是一个王朝在首都之外,还要再设置几个陪都。辽代就建有五座都城,而今天的北京,就曾是辽代都城之一,并且至今还保存有一些标志性的辽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公元十世纪,漠北草原的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自称可汗,国号“契丹”。公元918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想在自己的祖居地建造皇都。这一天,耶律阿保机带领群臣来到一处三面环山的芦苇甸,他宣布说,就让天意决定在哪里建都吧。话音一落,耶律阿保机飞身上马,只见他一边骑马奔驰,一边拉弓射箭。之后,就以箭落之地为中心,开始修建都城。仅用了一百天就修建完成,称上京临潢府。</p> <p class="ql-block">  辽代先后设立五座都城,合称:五京。分别是上京临潢府,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东京辽阳府,位于今天辽宁省辽阳市;西京大同府,位于今天山西省大同市;南京析津府,也就是今天的北京。</p> <p class="ql-block">  辽五京各有分工:上京是政治中心;南京、中京是经济中心;西京偏重军事防御。从最早设立上京到最晚设立西京,期间经历了几代帝王,前后共一百二十余年。五京中,只有上京是首都,其他都是陪都,又以辽南京地位最为特殊。</p> <p class="ql-block">  公元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为南京,因为其陪都建立在大辽疆域的南部所以称“南京”,又因在燕山之南,又有“燕京”之称。最为重要的是,燕京地区自古就处于南北交通要冲,也被辽国统治者看作是南进中原的咽喉锁钥之地,所以多派皇帝信赖的重臣驻守。</p> <p class="ql-block">  辽南京是在唐代幽州城基础上建成的,其大致位置,在今天北京市的西南部,城垣以今天北京广安门为中心,依靠莲花池水系建成。城中只有两条贯通全城的干道。一条是东西向干道,也就是今天的广安门内大街一线;一条是南北向干道,则是今天的牛街一线。</p> <p class="ql-block">  辽南京在五京之中,最特殊之处,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富庶。辽南京城有30万人,是五京之中,人口最多的都城。而且,燕京是宋朝向辽朝输送贡品的交接点。辽宋双方年年互派使者,使者们收购货物,直接进行贸易,燕京就成了使者交易的主要场所。辽和宋的和平商贸的稳定局面,维系了一百多年时间,燕京一带收益颇丰。当时辽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五十都来自辽南京,因此辽南京曾被称为辽国的“钱袋子”。 </p> <p class="ql-block">  辽南京都城的建造,参考了中原地区的城池,为方形。据史料记载,辽南京的北城墙在今白云观以北一带,东城墙在今烂漫胡同西侧,南城墙位于今白纸坊东西街北侧,西城墙在今小马厂和甘石桥以及双贝子坟往西一带。辽南京城的各城垣方位大多是根据寺庙位置、墓志记载、宋人笔记及金中都残城垣方位估算而定,因多年大规模建设,辽南京城垣遗址实物已无迹可寻。</p> <p class="ql-block">  作为陪都,辽南京城已是颇具规模的城市。整个城市分大城和子城两层,大城呈方形,每边27里。城墙仍采用夯土,但因本地土质较差,墙土是从别处运来的,在墙下打了木桩做基础。城墙上共设8个门,城内的街道之间设便于管理的“坊”。这种制度在北京一直延用到元。而“街坊”一词则沿用至今。全城共设26个坊,每个坊出入口都有门楼,到了晚上大门一锁,谁也别想进出。</p> <p class="ql-block">  辽南京城共有8座城门:东为安东、迎春,西为显西、清晋,南为开阳、丹凤,北为通天、拱辰。城内西南角的宫城,又称大内,四面设门。西门称显西门(与大城城门名称重复,并不是《辽史》记载有误,因为宫城修建在外城西南部,其西墙即外城西墙,共用一个城门),东门称宣和门,北门称子北门,南门称南端门(又称启夏门)。南门两侧有小门,称左掖门(后改称万春门)和右掖门(后改称千秋门)。</p> <p class="ql-block">  辽南京城全城共有人口30来万,大街小巷井井有条,人丁兴旺、市场繁荣。子城位于大城南部偏西。子城的城墙全长10里,东西南北各开一门。城墙东北角正在全城的中心,在此处建角楼一座,称做燕子楼,是用来观察整个城市的。</p> <p class="ql-block">  辽代习惯于以东为正,这和以后的城市规划以南为正不同。内城上除了东部的宣和门做经常出入之外,其他三门一般不开。辽南京城首次明显地有了一条东西的主轴线,将东面的迎春门、子城的宣和门、最西边的显西门穿成了一串。西二环西便门附近有一座造型优美的塔,它叫天宁寺塔,这是辽南京城内唯一遗留下来的地上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  【皇城与宫殿】皇城位于辽南京城的西南角,皇城的西墙和南墙与外城墙共墙。因此,三个墙角在外城墙上,只有东北墙角是独立的,并建有角楼,名为燕角楼。皇城里的宫室并不是辽朝才开始修建的,而是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从先秦到五代一直延续下来。所以,北京的都城史应当从先秦开始算起。我们说辽南京拉开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序幕,只是讲北京从此向全国政治中心逐步迈进。</p> <p class="ql-block">  先秦时,北京已是燕国的都城,特别是燕昭王时期,城垣宫室已颇具规模。汉代分封了许多燕王,又修建了不少宫殿。到东晋时,前燕慕容儁正式建都于南京,虽然只有四年,但建都前又大规模地修建了皇城和宫殿。到唐代,安禄山、史思明都想称帝,宫殿规模又扩大。五代时,军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想称帝,进一步增修宫室。所以,辽南京的皇城和宫室,是从先秦到辽代,许多燕王和想当皇帝的野心家们反复修建起来的,辽朝只不过是进一步修缮和扩大。有意思的是辽朝的皇帝后妃们,虽然进了皇宫,却住不惯,所以在皇城内还留下些空地搭帐篷,而在皇城南门外又建了球场,用来打马球。</p> <p class="ql-block">  宫城中有元和、仁政等宫殿。又有景宗(耶律贤)、圣宗(耶律隆绪)二御容殿,还有供帝王游幸的球场、内果园和泛舟的湖泊。宫城内西南角建有凉殿,东北隅有燕角楼,西北部有天宁寺塔。北城垣在白云观北侧,东城垣在法源寺东侧,南城垣在白纸坊西街以北,西城垣在白云观西侧。</p> <p class="ql-block">  【辽南京城内和城外的风景名胜】辽宋和好后,为接待宋朝以及高丽、西夏等国的使节,建立了不少馆舍。如燕京城南桑干河畔有城南亭,城内皇城之南有永平馆,城东北有望京馆和孙侯馆等。此外,还有皇家园林、著名寺院也供外国使节参观或用于接待,如内果园、长春宫和悯忠寺都是名胜之地。当时,今北海公园一带的水域也已经开辟,叫作“瑶屿”,建有行宫,传说宫内有萧太后的“梳妆台”。</p> <p class="ql-block">  过惯了草原生活的契丹皇帝嫔妃不习惯长期在重重围墙的皇宫内生活,更习惯在郊野中驻帐射猎。契丹帝后往往在不同季节到不同地方打猎,一来习武健身,二来视察各地情况,这种活动称为“四季捺钵”。当时城东有个延芳淀,方圆数百里垂柳绕岸,莲苇丛生,便是契丹皇帝进行春捺钵的地方。每到春季,皇帝、后妃、大臣、贵族,带领兵丁,在淀边扎下帐幕,专门打天鹅。为了专门管理接待,在延芳淀旁专设一县,叫作漷阳县。今通州仍有“ 漷县”之村名,便是延芳淀遗迹。当然,沧桑巨变,水泊已无。</p> <p class="ql-block">  辽南京城四⾯的城垣,并⽆遗迹可寻,只能根据⽂献判断出它们⼤概的位置。不过,城墙虽然不在,城内⼀些建筑物还保存了下来,现在仍能⼀睹真容。</p> <p class="ql-block">  【⽜街礼拜寺】北京历史最久、规模最⼤的清真寺。该寺建于辽统和⼗四年(996年),在明清两代多次扩建,并得名“礼拜寺”。1949年以后⼜多次整修,可谓历久弥新。说到礼拜寺,就不能不提⽜街。它北起⼴安门内⼤街,南⾄枣林前街与南横西街交汇处,长约六百多⽶。⽜街的前⾝是开阳门⾄拱⾠门⼤道的⼀部分,附近⾮常繁华。元朝城址迁移,辽南京城废弃成为郊野,这条南北⼤道也逐渐荒废,只有礼拜寺保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  明朝兴建外城,这⼀带重新成为城区,再度兴旺发达起来。明朝称为“礼拜寺”,清初称为“西街”,乾隆时改称“⽜街”,沿⽤⾄今。1949年以前,⽜街是条⼟路。1952年修成了沥青路⾯。本世纪初,⽜街进⾏了改造,⽐以前宽阔平坦了不少。古⽼的街巷,古⽼的礼拜寺,相⽣相伴,构成了京城⼀道独具魅⼒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法源寺】前⾝是唐代悯忠寺,辽代重建后形成今天规模。和京城其他古刹相⽐,近年法源寺知名度格外⾼。不仅因为它是中国佛学院所在地,⽽且跟李敖作品《北京法源寺》的“宣传效应”分不开。法源寺的历史颇具传奇⾊彩:贞观⼗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东征阵亡的将⼠,诏令在此⽴寺纪念。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完成⼯程,赐名“悯忠寺”。中和⼆年(882年)寺毁于⽕,重建后规模扩⼤。辽代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地震时,悯忠寺被毁。</p> <p class="ql-block">  辽咸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法源寺后,改称“⼤悯忠寺”,从⽽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可以说,辽代对法源寺的维护,⼀直影响到今⽇。不过,⽬前法源寺所存建筑⼤多为清朝所建——雍正⼗⼀年(1733年)重修古刹,正式改名“法源寺”,并且沿⽤⾄今。从法源寺向南⾛,穿过⼀个⼩⼴场,快⾛到南横西街时,有⼀个⼩⼩的塔状建筑物,上⾯写着⼏个⾦字:“唐悯忠寺故址”。为什么悯忠寺故址⽐现在法源寺的⼭门还要靠南⼀些?没有查到相关的⽂字记载,也只能存疑了。</p> <p class="ql-block">  【天宁寺塔】创建于北魏孝⽂帝年间,初名“光林寺”,是北京最古⽼的寺院之⼀。隋称“宏业寺”,唐开元时改称“天王寺”。到了辽代,契丹⼈在燕京⼴建寺院,位于南京城内的天王寺很受重视,辽⼈为之修建了⼀座⾼⼤雄伟的舍利塔,这就是现存的天宁寺塔。元代,寺院毁于兵⽕,只有舍利塔尚存。明初,明成祖下旨重修该寺。宣德年间(⼀说正统年间)⼜改称“天宁寺”。</p> <p class="ql-block">  天宁寺从前规模很⼤,如今只剩下中路院落。天宁寺塔就坐落在中轴线上。这是座⼋⾓⼗三层檐密檐式实⼼砖塔,通⾼57.8⽶。塔建于⼀个⽅形砖砌的⼤平台上,平台以上是两层⼋⾓形基座。塔⾝上有精美的浮雕,⾦刚⼒⼠、菩萨、坐佛、升降龙、宝相花……历经风霜雪⾬,⾄今清晰可辨。</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丁香花开法源寺,虽然处在市中心区域,但好像远离了都市喧嚣,⼼中宁静许多。通过对辽南京遗迹的探访,充分感受到沧海桑⽥的巨变,辽南京城内的楼台街市,都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往事不可追,我们所能做的,是把握今朝,过好现在的每⼀天。</p> <p class="ql-block">  有关配图拍摄于法源寺、白云观、天宁寺、北海公园等地,部分老照片和文字源于网络资料搜集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