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历史上有一个人真的仅凭一己之力,满足各种欲望,活出了每个人都想要的样子。</p><p class="ql-block">这个人就是清代文人袁枚。</p><p class="ql-block">他十二岁就考中秀才,一路官运顺畅。辞官后买下曹雪芹的府邸,将其改造成连乾隆都想参观的园子。</p><p class="ql-block">他爱美食,就广罗食谱写了《随园食单》;爱美色,但也爱之有道;爱写诗,索性创了个新派别。</p> <p class="ql-block">没错,就是这个袁枚,做什么成什么,仿佛失败对他来说从不存在。</p><p class="ql-block">但他之所以能成为人生赢家,靠的不是祖产,也不单纯是运气。</p><p class="ql-block">袁枚赢就赢在,他聪明地在自律和放纵之间,达成了平衡。</p><p class="ql-block">他用自洽,达成了自由。</p><p class="ql-block">这也是一种生活的捷径。</p> <p class="ql-block">同过去的所有文人一样,袁枚最开始的志向是报国,于是他选择成为政客。</p><p class="ql-block">在考中进士平均年龄要在三十五岁的清朝,袁枚在自己二十三岁时就做到了。他先在翰林院里学了三年的满文,怎奈学绩不佳,便被安排到江苏溧水县做县令。</p><p class="ql-block">但即便是县令,袁枚也做得有声有色。七年过后,百姓对他是爱戴有加,但他自己却不想继续了。</p> <p class="ql-block">古人辞官,多是年纪大了,又或是官运坎坷。而袁枚与其说因为升职不顺,不如说他其实觉得当官又苦又累还不自由。</p><p class="ql-block">“书衔笔惯字难小,学跪膝忙时有声。”</p><p class="ql-block">公文字小难写,迎送还要跪膝,这对不拘小节的袁枚来说可太难了。</p><p class="ql-block">于是在三十二岁那年,他告别了官场老油条们,跟皇帝辞了官。</p> <p class="ql-block">早在任县令时,袁枚就相中了一块宝地,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所建的宅园。后曹家被抄,园子转到隋赫德手里,也被称为“隋园”。</p><p class="ql-block">因为年久失修,已经衰败不堪。于是袁枚就花了300两白银买下了300亩的地产,砌新墙,整房檐,置江楼、溪亭,并将其改名为“随园”,意在随心所欲。</p><p class="ql-block">据说随园的精巧,甚至比杭州西湖更为精巧别致。</p><p class="ql-block">“长廊复房,琉璃施窗......梅百枝,竹万竿,桂十余丛”,从描述中可见随园当年的秀美。</p> <p class="ql-block">袁枚极为喜爱这个园子,但却不独享。他把园子四周打的大墙都拆了,并挂了一幅对联:</p><p class="ql-block">“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p><p class="ql-block">你们想参观就尽管来,我袁枚好酒好菜招待着,不过前提是,得给钱。</p><p class="ql-block">于是随园就成了南京的著名景点,从达官贵人到贫民白丁,都以到随园一游过为傲。</p><p class="ql-block">据说乾隆下江南时也想前去看看,但是被袁枚给拒绝了。</p><p class="ql-block">不爱当官,就果断辞职。看到喜欢的隋园,就用全部存款买下并建成随园。</p><p class="ql-block">可见袁枚真是个及时止损,且取舍有度的人。</p> <p class="ql-block">他喜爱书籍,是清代藏书量最大的文人,生前放话“唯书与女人不可外借”,但是到离开之时还是将书散与他人,因为这样才能让书发挥其作用。</p><p class="ql-block">他喜爱旅行,但是母亲在世时,却从未远行。直到他64岁时,母亲逝世,他才开始了十七年的旅行生涯。三游三台山,前赴吴越,后赴吴江,直到他81岁离世。</p><p class="ql-block">袁枚实在是太收放自如了。他完全知道什么时候要自持,什么时候可以做自己。</p><p class="ql-block">而他的自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这一点。</p><p class="ql-block">这也应和了他的那句诗,“骑马莫轻平地上,收帆好在顺风时。”</p> <p class="ql-block">袁枚是真实的,既然人生来就有“财、色、名、食、睡”的欲望,他也就索性放开不掩饰了。</p><p class="ql-block">他爱吃。</p><p class="ql-block">为了搜集食谱,恃才傲物的袁枚也可以抛下尊严。他曾在海州吃过一道“芙蓉豆腐”,极为喜欢,怎奈店主千金不卖。袁枚急了,干脆鞠躬相求,店主最后欣然道,“先生不曾为功名屈膝,今只为我这豆腐,不赠也不行了。”</p><p class="ql-block">南京名厨王小余,拒绝了高官贵族聘其为私厨的邀请,单单就看中了随园。因为在美食上,他觉得只有袁枚懂他。王小余和袁枚也确实一见如故,甚至在王大厨逝世后,袁枚专门为其做了传记。</p><p class="ql-block">从吃货升级到美食家,差的或许只是一部著作。袁枚做到了。他写了一本《随园食单》,从鱼肉到清粥,记录了数百种菜肴。被奉为中国美食界的圣经。</p> <p class="ql-block">他反对缠足,主张婚姻自由,还曾作诗“美人愁向六朝生”,来为女性鸣不平。</p><p class="ql-block">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他却认为女子的作品别具一格,还特意为自己的学生编撰了《随园女弟子诗选》。</p><p class="ql-block">他仰慕名妓苏小小,刻了一枚“钱塘苏小是相亲”的印章,不小心印在了送给高官的册子上。高官很恼火,认识是对自己的贬低。</p><p class="ql-block">他却轻笑一声回道,“可惜百年之后,人们只会记得苏小小,不会记得你。”</p> <p class="ql-block">他爱财。</p><p class="ql-block">来随园逛一圈,收钱。购买《随园全集》、《随园食单》,收钱。签名版,加钱。写应酬文章或生日题字,收钱。墓志铭,收钱。</p><p class="ql-block">据说仅仅是卖书这一项,袁枚一年就可以收入三四千两白银。</p><p class="ql-block">把自家打造成农家乐,出售自己的文化身份,袁老师放到今天绝对是个全能的公知和网红。</p><p class="ql-block">失业了没关系,只要有脑子,每天吃吃玩玩、吟诗作对也能赚到钱。</p> <p class="ql-block">他也爱诗文。</p><p class="ql-block">“只喜无愧怍,进退颇宽余。仰视天地间,飞鸟亦徐徐。”</p><p class="ql-block">没错,这么清者自清的句子,也是来自袁枚笔下。</p><p class="ql-block">如果你只认为袁枚是个纵情欲望的世俗之人,那就错了。</p><p class="ql-block">他曾主张过“性灵诗派”,称写诗就是要表达真实的自我,称“性情之外无诗”,不必叠韵、和韵及用古人韵。</p><p class="ql-block">这也就有了他的那首著名小诗:</p><p class="ql-block">“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p><p class="ql-block">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p><p class="ql-block">百花虽艳,独赏青苔,也恰到好处的纯朴和自然。</p> <p class="ql-block">袁枚曾写过,“杨花不倚东风势,怎好漫天独自狂。”</p><p class="ql-block">他虽有文人的风采,却没有文人的风骨的。</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文人往往向往着遗世独立,也不屑于同商人行为挂钩。</p><p class="ql-block">而袁枚会为世间疾苦所愤慨,会面对不耻官场的潜规则,但也识时务,明白什么时候应该低头。</p><p class="ql-block">做县令时,他也高风亮节,善待百姓。但面对高官贵族想要在他的诗刊上买一个版面时,他也欣然接钱接受。</p> <p class="ql-block">袁枚有着超越他所处的那个年代的智慧,但这样的人,是很难被那个年代所接受的。</p><p class="ql-block">清代思想家章学诚批他是“无耻妄人”,蛊惑男女。连他的挚友诗人赵翼,也曾在酒后吐槽说他以风流之名,实教人犯罪。</p><p class="ql-block">但风流的袁枚,也有他的原则和坚守。</p> <p class="ql-block">袁枚辞官时,用的是照顾病母的理由。但在《答陶观察问乞病书》,却坦然说道,“不过台参耳、迎送耳、为大官做奴耳”,意思是他不愿意做官场的走狗。</p><p class="ql-block">尽管袁枚有十二房太太,却从未始乱终弃过任何一个。在他刚考取功名时,已经身负婚约。但这个好色之徒却拒绝做陈世美,写道“糟糠未娶洽曾聘,莫误朝官选婿家”,最后和正妻白头偕老。</p> <p class="ql-block">袁枚就是这样矛盾的一个人。也耿直,也圆滑;也庸俗,也高雅。</p><p class="ql-block">他的矛盾是因为想在这个世界上活出自己的真实,但又需要在这个不能接受自己的世界上找到一个巧妙的方式。</p><p class="ql-block">但人生一回,真实和自在难能可贵。我们总是不想绕弯路,以最轻的代价,达成理想的生活。</p><p class="ql-block">若生活真的有捷径,想必就是袁枚的方式——在自律和放纵之间,审时度势和坚持自我之间,从心所欲却不逾矩,保持平衡。</p><p class="ql-block">而用建立在自我认知上的平衡,来面对生活,也是我们对自己最温柔的招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