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形象网红桥——走桥记之南宁大桥》

楚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请南宁人和到过的外地人投票选举一座(只能选一座)最具特色,代表南宁形象的标志性建筑(俗谓“网红”),我看大概率多数人会选择南宁大桥。你在恒河沙数的各地风光图片上,点开南宁,肯定会看到南宁大桥的特别身姿,而且数量可能是最多的。因为,这座大桥确实太有特色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一座大跨径、曲线梁、非对称外倾拱桥。从这座桥各式各样各种角度拍摄的图片来看,有的倾斜角度达到了夸张的地步。给人印象极为深刻。由于两道漂亮的弧形拱肋外倾,恰似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所以又有人称为“蝴蝶桥”。走近一些看,南宁大桥霸气外倾的翅膀,更像是南宁城友好张开的臂膀,和深情敞开的胸怀,这正是南宁市开放包容的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上大桥,远观优美浪漫的“蝴蝶”,在眼前恢弘大气,令人震撼。特别是两条巨大的拱肋大角度向外倾斜,中间又没有任何连接,眩人眼目。时时令人情不自禁自问:它们会不会什么时候“倒下来”?理智告诉我们,当然绝对不会,这座桥已经安全运行了十几年,还将长期安全运行下去。于是第二个问题就来了:是什么在支撑着它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两条拱肋倾斜的角度,一条为20.28度,另一条23.46度,令人惊恐。这是什么概念?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倾斜度是3.99度,已经在世界上惊艳了八九百年。南宁大桥拱肋倾斜程度是比萨斜塔的五六倍,说得上是惊世骇俗。它是靠什么支撑的?网上的资料都语焉不详,也说不明白。例如有一条说,“拱肋靠自身刚度和斜巷吊杆各种平衡。”建筑最重要的是垂直度,差一点都不行。像这样大的倾斜角度,靠自身刚度和吊杆就能达到平衡,让人无法理解。也许,这里面还有技术保密的考虑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南宁大桥众多头衔中,有一条是“世界首座”。就是说,在这座桥出现之前,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外倾拱桥。除了“无心插柳”而成的比萨斜塔 也没有任何建筑是向外倾斜的。南宁大桥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那么,这样惊世骇俗、天外飞仙般的设计,出自何人之手,又是怎样落到南宁的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网上相关的资料很少,只有一两句话,其中有一句说:南宁大桥是桥梁大师林同炎的设计作品。我又去百度查了林的生平,在其一生重大成就中,赫然列有:“世界首座大跨径斜吊拱曲线桥梁——南宁大桥”,证明此事属实。林同炎(1912~2003),福建福州人,中国桥梁泰斗茅以升的学生。后去美国发展,成长为国际工程学界泰山北斗式的人物,世界桥梁大师。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9年,林同炎被世界权威工程杂志《工程新闻记录》选为“125年来125位最杰出的工程人士”。1992年,他以个人名义与中方合资成立林同炎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03年林同炎去世后,这家公司仍然活跃在中国工程学界。林同炎曾任上海浦东开发外国专家组组长,上海市政府顾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列举这么多,是想找到林同炎大师和南宁大桥的关联,因为完全没有相关的公开报道。南宁大桥是2003年南宁市政府决定兴建,2004年开建,2009年建成通车。林同炎2003年11月去世,南宁大桥决定兴建就在这一年。大桥的决策者们和林的接触,应该是在之前的两三年,通过他的公司,他还能正常工作的时候。到了2002年,林同炎院士及其公司,应该已经拿出了南宁大桥的设计方案。2003年已经通过了有关部门的审核,于是南宁市政府才作出建桥的决定。但是,林同炎大师已经等不及看到南宁大桥的动工和建成,他带着对这座桥的天才构想和设计,带着对南宁人民美好的祝愿,以91岁高龄含笑离开人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刚刚设想建设南宁大桥的时候,我想决策者们一定意识到这座桥的不同寻常。他们一定想把它建成南宁的标志性建筑,南宁的形象工程,紧邻南宁最大山水景区青秀山,一个双剑合璧、交相辉映的新景点。于是他们去找了世界桥梁界最顶尖的人物林同炎,于是他们把南宁市的城市名称留下来命名这座桥——南宁大桥。事实证明,他们做到了。你不能不佩服南宁决策者建设者们的远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们找到林同炎的时候,大师已经进入生命的暮年。是怎么说服他和他的团队接受挑战,设计一座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新型桥梁,现在已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林同炎拿出了一份惊世骇俗、而又科学合理、美轮美奂、独一无二的南宁大桥设计方案。南宁人成功地让林同炎大师给南宁人民留下了最后的设计作品。事实证明,他们找对了人。你不能不佩服南宁决策者建设者们的知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既然南宁大桥的不对称外倾拱桥是世界首座,那就意味着风险。就是说,南宁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于决策者来说,这不仅需要勇气,更要有担当。请看,2003年,在林同炎去世同一年,南宁市决定建桥,2004年开工,2009年建成通车,可见这其中一往无前的决心。事实证明,南宁成功了。你不能不佩服南宁决策者建设者们的担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在南宁大桥上,望着旁边花团锦簇的青秀山,我忽然想起辛弃疾的那句词:“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把这设想成大桥和青山的对话。长度1314(一生一世)米的南宁大桥,妩媚而又刚劲 ,和面积13.54平方公里的青秀山风景区相伴相依,正好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宋人诗云:”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虽然我们要完全追寻古人的境界已经非常困难了,但要做到”隔断红尘三十里“还是有可能的。走一走南宁大桥,体味一下“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然后从北岸下桥,步行十五分钟到青秀山大门,进入这个两万余亩的巨型山水景区,确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之感。现代化的南宁大桥,祖宗留下的青秀山,正是:妩媚青山网红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022.11.9 楚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