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有效落实“双新”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正确认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加强生物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知,海口市第一中学生物组教师于2022年11月2日下午走进观侨,开展了主题为《遗传规律大单元的一轮复习》的同课异构活动,上课教师为海口市第一中学的李钟老师和海口观澜湖华侨学校的马春华老师。专家点评互动后紧接着由海口市第一中学的尹翱翔老师开展了题为《基于“双新”的高三生物学备考策略——以遗传规律为例》的专题讲座。 一、同课异构<div>马春华老师所教授内容为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及应用的第一课时,以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孟德尔研究遗传时所用的科学方法为导入,帮助学生回顾分离定律与减数分裂的关系和假说-演绎法的具体步骤。随后着重以假说-演绎法步骤(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提出假说;3、演绎推理、实验验证;4归纳概括、总结规律)为主线复习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过程。最后以2021年海南高考改编题进行了加强巩固。马老师设置多项任务驱动课堂,通过互动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br><div><br></div></div> 李钟老师基于重要概念,以多个问题引领,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遗传中的疑难问题:<div>问题1:为什么Dd自交后代表现为3:1,测交后代表现型为1:1,两个实验的数据不同,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可以证明Dd这对基因遵循分离定律?<br>问题2:同理,YyRr自交后表现型为9:3:3:1、测交后代表现型为1:1:1:1,为什么都可以证明这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r>问题3:两对基因不自由是什么样的情况?这样的亲本应该产生怎么样比例的配子?<br>问题4:为什么不直接观察配子的基因组成而需要观察子代表现型?<br>问题5:由亲本的配子到子代个体还需要经历什么过程?<br>问题6:Aabb X aaBb后代表现型1:1:1:1能否证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a自交,因A基因导致花粉致死,使得后代表现型为1:1,是否能证明Aa基因遵循分离定律?AaBb的自交后代中,由于AABB基因导致个体胚胎致死,后代表现型为8:3:3:1,是否能证明Aa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iv><div>整堂课环环相扣,由概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再抛出更深入的问题,逻辑思维严密,课堂调动能力和组织能力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孟德尔遗传规律。</div> 二、评课互动<div>在尹翱翔老师的主持下,由马春华老师和李钟老师分享备课时的思考和授课后,张贤芳老师、丁攀老师、程海鹏老师进行点评交流,最后由黄春桃副校长进行点评总结。各位老师对两节课都给予一致好评。因为两位老师在备课时基于的学情不同,故两节课难度深度不同。两节课均立足课本,对接新课标新高考,达成课程预期目标。</div><div><br>马春华老师的授课亮点:在总结自由组成定律适用范围、研究对象和发生时期时与分离定律相比较,落实了大单元复习理念,有利于学生辨析与区分。虽深度略浅,但以课本假说-演绎法为主线,思路清晰。<br>建议:马老师在讲述拆分法时可进一步将三对相对性状个体自交后代情况稍加详细说明,帮助学生理解拆分法的本质。该方法亦可适用于双亲基因型不同的杂交后代计算中,可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计算,既推广了拆分法适用范围也提升了思维的深度难度。讲授n对等位基因个体自交时,应向学生明确n对基因独立遗传,使学生将独立遗传与连锁遗传情况区分开来。在解释测交实验中正反交的目的时,可稍加深入点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br><br>李钟老师的授课亮点:李老师在课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动手画图尝试自己解决。在解决后就现有问题继续发问,使得整节课逻辑主线清晰,有利于学生对遗传规律的整体理解。完成了“分离与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还是受精过程”这个核心问题的辨析与突破。在讲授互换时提到了互换率,并举出具体例子引导学生计算,使学生认识到两对等位基因在连锁状况下虽能产生四种不同配子但其比例可能仍与非连锁情况下存在差异。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深入理解了互换对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产生的影响。本节课内容设计更贴近大单元教学思路。<br>建议:语言上稍有疏漏,在研究遗传问题时应为种群水平;有性生殖的概念太过于绝对;在讲授互换内容时,对互换发生的概率还有待商榷。在遗传规律的研究中受精作用也具有其相应作用。<br><br>两位老师的授课也给我们更多的启发:目前新高考是基于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遗传相关题目难度有所提升,老师们应逐步提升自身认识,加深讲授内容深度,相信学生,并敢于放手给学生。<br></div> 三、专题讲座<div>尹翱翔老师开展了题为《基于“双新”的高三生物学备考策略——以遗传规律为例》的专题讲座。尹老师通过回顾历年海南高考中的遗传题目,梳理了考察内容。分析强调遗传模块复习重点内容包括:分离定律、自由组成定律、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人类遗传病和预防、基因、环境因素与性状的关系。要求学生具备分析能力、思辨能力、演绎能力、应用能力,即形成理科能力,进一步内化为科学思维。基于此提出了遗传规律复习策略:</div><div>(1)做好复习的五个脚手架,从五个方面下手:从数据看定律、从情境看考向、从实验设计方案、提升演绎推理能力、伴性遗传和基因频率。在引导学生复习时应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从发展历程到定律内含再到适用范围,一步步引导学生将题目回扣遗传规律。<br>(2)做好学情分析,学生往往认为遗传题就是计算题就是难题,这是因为学生停留在数据、现象的表观层次,未能将遗传现象分析与遗传规律的理论基础相结合。平时练习题目类型覆盖度不足。应帮助用演绎推理解决遗传问题,能使问题具体化,使思维清晰化。<br>(3)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要想实现高效课堂,就要针对问题做到“精”“准”发力。<br><br>最后,尹老师以一则“鱼牛”童话故事作为讲座的结尾,敦促教师注意以下三点:(1)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要关注学生的己有经验;(2)实践是认识的基石,孩子只有到真实的情境中才能认识真实的事物;(3)课堂教学需要交流。<br>上述三点启示不但适用于繁杂的遗传规律复习中,亦适用于高中生物学科整个教学中。<br></div> 通过此次活动,不仅在同课异构中让科组老师发现了自身与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还加深了科组老师在“双新”背景下对大单元主题教学的认知深度,让各位老师明确了备考中遗传规律的复习策略和方法。相信在老师们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追寻高效课堂的教学中,必能打造出更多的精彩课堂。<div><br></div> <div><br></div><div>编辑:陈春</div><div>图片:陈春</div><div>审核:尹翱翔</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