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粹传向远方

南海北阳

<p class="ql-block"><b>  党的二十大号召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全世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b></p><p class="ql-block"><b> 悠悠五千年,我们的祖先创造发明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给我们留下了深受人们喜爱,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的文化遗产。中国国粹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它源于中华,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b></p><p class="ql-block"><b> 弘扬国粹,握手世界,文化交融,生活祥和。</b></p> <p class="ql-block"><b>  人们心目中的国粹有很多,其中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武术、中国书法、中国医学,常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四大国粹”。但也有人说中国的国粹有三种、八种、十种、十二种,甚至二十种等等,国家权威部门目前也还没有肯定的统一说法。因而,下面罗列出三十个文化成果,暂且当作是候选国粹,让我们一起多多宣传这些让我们国人引以为豪的中国文化精品吧!</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中国京剧</b></p><p class="ql-block"><b> 京剧历史久远,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居中国五大戏剧之首,具有全国的影响力,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有"国剧"之称。</b></p><p class="ql-block"><b>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是京剧的基本功。</b></p><p class="ql-block"><b> 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b></p><p class="ql-block"><b> 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b></p><p class="ql-block"><b> 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再立专行。</b></p><p class="ql-block"><b> 京剧脸谱分为红脸、黑脸、蓝脸、绿脸、黄脸、白脸、金脸和银脸。脸谱最初的作用,是夸大剧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纹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以此来为整个戏剧的情节服务。</b></p><p class="ql-block"><b> 2010年,京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中国书法</b></p><p class="ql-block"><b>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唯一将文字作为书写艺术的,只是中国。因为古代中国大都用毛笔写字,区别于西方使用的管状笔,有助于书写笔法的美感变化,从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到布局都很有讲究。</b></p><p class="ql-block"><b> 中国的汉字,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周朝的金文、石刻文,秦代的篆书,汉代的隶书,东晋到唐朝的楷书、行书、草书,到了唐代,中国的书法艺术到达成熟,并且繁荣,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b></p><p class="ql-block"><b> 中国书法有五种主要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b></p><p class="ql-block"><b> 在中国书法历史中,最有名的是欧体、颜体、柳体、赵体。因此,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也被誉为四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兰亭集序》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b></p><p class="ql-block"><b> 中国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中国武术</b></p><p class="ql-block"><b>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自商周以来就开始流行,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b></p><p class="ql-block"><b> 中国武术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b></p><p class="ql-block"><b> 武术套路,在技术上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即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变化来锻炼心身,“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锻炼方法。</b></p><p class="ql-block"><b> 中国武术早期分为南、北两派,或者分为内、外两家,内家以太极、形意、八卦三门为代表;外家统称少林,又分南北两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中国中医</b></p><p class="ql-block"><b> 中国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其中也包含“中药学”,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理论基础和源泉是《黄帝内经》,中药源于距今7000年前的神农时代。</b></p><p class="ql-block"><b>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来诊察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症型,以辨症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b></p><p class="ql-block"><b> 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中国丝绸</b></p><p class="ql-block"><b>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从西汉起,还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由此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美丽的丝绸,是中国为人类做出的最美丽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b> 丝绸的突出特点:</b></p><p class="ql-block"><b> 第一:穿着舒适。</b></p><p class="ql-block"><b> 第二:吸、放湿性好。丝绸不仅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还有很好的保暖性。</b></p><p class="ql-block"><b> 第三:吸音、吸尘、阻燃。</b></p><p class="ql-block"><b> 第四:抗紫外线。</b></p><p class="ql-block"><b> 第五:保健。真丝纤维的保健功能是无法替代的,其中含有人体所必须的18种氨基酸,与人体皮肤所含的氨基酸相差无几,故又有人类的"第二皮肤"的美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六、中国刺绣</b></p><p class="ql-block"><b>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与使用蚕丝最早的国家,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缫丝并开始发展民族传统刺绣。</b></p><p class="ql-block"><b> 刺绣是在织物上用针和丝线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可以用在衣服、装饰、小饰品、手绢上。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在多个朝代的发展中,刺绣工艺几乎遍于全国,已经形成了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b></p><p class="ql-block"><b> 中国刺绣手法主要有彩绣 、雕绣、绒绣、十字绣、包梗绣、贴布绣、钉线绣、绚带绣、戳纱绣、平绣、鱼骨绣、轮廓绣、钉线绣、圈金/银、盘金、山形绣、抢针绣、锁绣、人字绣、乱针绣等。</b></p><p class="ql-block"><b> 中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刺绣。</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中国针灸</b></p><p class="ql-block"><b>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b></p><p class="ql-block"><b>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关键,辨别性质,明确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疾病的目的。</b></p><p class="ql-block"><b>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八、中国汉服</b></p><p class="ql-block"><b> 汉服,即中国汉族传统服饰,始于黄帝,定型于周朝,发展、传承了四千多年。</b></p><p class="ql-block"><b> 汉服是非常美丽的服装,最能体现汉族人儒雅内秀、神采俊逸、雍容华贵、美丽端庄的气质,具有汉族礼仪风俗、审美品格、思想哲学等文化内涵的服饰体系。</b></p><p class="ql-block"><b> 汉服布料自黄帝以来主要有苎麻和蚕丝两种,总称为布帛。汉服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b></p><p class="ql-block"><b> 汉服由于华夏儒家王道文化的传播而影响深远,周边民族、包括许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汉文化圈)国家通过效仿华夏礼仪制度,具有或借鉴了汉服的某些特征,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九、中国茶叶</b></p><p class="ql-block"><b>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在距今7000年前的神农时代,中华民族就发现茶叶具有神奇的功效。茶叶是最天然最健康的饮料,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于世。</b></p><p class="ql-block"><b> 中国茶叶按照加工工艺的不同主要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青茶)、黄茶、白茶。</b></p><p class="ql-block"><b> 从茶叶在世界范围来看,红茶的受众最多。但是在中国,应是绿茶受众最多。若算茶文化影响最深的,却是乌龙茶。</b></p><p class="ql-block"><b>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将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六安瓜片、安溪铁观音列为中国十大名茶。</b></p><p class="ql-block"><b> 后来,在中国和世界上多次“十大名茶”评比中,南京雨花茶、庐山云雾茶、恩施玉露、福建银针、云南普洱茶、福建云茶、蒙顶甘露、信阳毛尖、苏州茉莉花等茶叶也先后列入过中国十大名茶。</b></p><p class="ql-block"><b> 茶叶以它的天然、健康、文明以及时尚的非凡魅力,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中国瓷器</b></p><p class="ql-block"><b> 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b></p><p class="ql-block"><b> 中国号称“瓷之国”,“中国”的英文单词China,也就是瓷器的意思,说明古时候外国人心中的中国,就是制造精美瓷器的地方——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是“瓷器故乡”、“瓷器之国”。 </b></p><p class="ql-block"><b> 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至宋代时,是中国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形成了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五大名窑。</b></p><p class="ql-block"><b> 最早素瓷依照颜色分类,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种常见颜色。彩绘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温铅陶)、信乐烧、青花瓷。</b></p><p class="ql-block"><b> 中国所制造的精美的瓷器,已为世界各地人民所喜爱。中国的瓷器制造技术传到世界各国,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一、中国剪纸</b></p><p class="ql-block"><b> 剪纸是我国最普及和最具有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是具有浓厚特色的中国民间艺术瑰宝。</b></p><p class="ql-block"><b> 中国在西汉时期就有了剪纸,唐代剪纸处于大发展时期,明、清时期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剪纸尤其在中国农村是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b></p><p class="ql-block"><b> 剪纸在民间主要用来贴窗花,因此剪纸也称之为“窗花”。每逢新春佳节到来时,百姓们都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动物或花草等各种图案的窗花,不仅烘托出节日的喜庆气氛,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b></p><p class="ql-block"><b> 剪纸的种类有:点染剪纸、套色剪纸、分色剪纸、填色剪纸、木印剪纸、喷绘剪纸、勾绘剪纸、彩编剪纸等等。</b></p><p class="ql-block"><b> 中国剪纸艺术分三大流派,其南方派,比如广东佛山剪纸。江苏扬州剪纸。北方派中,河北蔚县剪纸源于明代,这种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山西剪纸更显粗扩、雄壮、简练、纯朴。陕西剪纸有“活化石”之称,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二、中国对联</b></p><p class="ql-block"><b>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是中国汉名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它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b></p><p class="ql-block"><b>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b></p><p class="ql-block"><b>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三、中国麻将</b></p><p class="ql-block"><b> 中国麻将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休闲游戏,原属皇家和王公贵胄的游戏,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麻将逐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到清朝中叶基本定型。</b></p><p class="ql-block"><b> 国际标准麻将,简称国标麻将,是麻将的一种玩法,其规则为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于1998年7月所制定。其后在众多国际及国内麻将竞赛中应用,故被称为国标麻将。</b></p><p class="ql-block"><b> 2017年4月,国际智力运动联盟宣布,麻将正式成为世界智力运动项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四、中国围棋</b></p><p class="ql-block"><b>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是棋类之鼻祖,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琴棋书画四大艺术,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b></p><p class="ql-block"><b> 从南北朝开始,围棋使用方形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圆形棋子进行对弈。棋盘上有纵横各19条线段将棋盘分成361个交叉点,棋子必须走在交叉点上。双方交替行棋,落子后不能移动,以围地多者为胜。因为黑方有先行占地之利,故而人为规定黑方局终时要给白方贴子。</b></p><p class="ql-block"><b> 围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棋盘游戏。围棋技艺,千变万化,它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具有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的特点,可以开发智力,启迪思维,锻炼头脑,陶冶情操。在围棋的对弈中,包含着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创作。它能增强记忆,提高人们的计算本领。</b></p><p class="ql-block"><b> 围棋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这是它流传几千年至今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围棋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修身养性的一项必修课目,并且出现了评定棋手水平的围棋九品制,现在已逐渐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五、中国国画</b></p><p class="ql-block"><b>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b></p><p class="ql-block"><b> 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b></p><p class="ql-block"><b> 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批,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b></p><p class="ql-block"><b> 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常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观察、认识和表现客观事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六、中国古琴</b></p><p class="ql-block"><b> 古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而古琴在其中居于首位。</b></p><p class="ql-block"><b> 中国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b></p><p class="ql-block"><b> 古琴的声音非常独特,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古琴的三种音,散音、泛音、按音,一般人听到琴乐都能感到古琴声音的安静悠远。</b></p><p class="ql-block"><b> 中国古琴琴曲存世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其中著名的古琴十大名曲有:《广陵散》、《高山流水》、《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春白雪》、《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梅花三弄》、《渔舟唱晚》、《潇湘水云》。 </b></p><p class="ql-block"><b>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七、中国昆曲</b></p><p class="ql-block"><b> 昆曲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b></p><p class="ql-block"><b>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b></p><p class="ql-block"><b>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b></p><p class="ql-block"><b>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b></p><p class="ql-block"><b>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八、中国道教</b></p><p class="ql-block"><b> 道教在我国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中,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称为本土宗教。</b></p><p class="ql-block"><b> 道教对我国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是统治阶级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b></p><p class="ql-block"><b>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中国道教获得了新生,逐渐走上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新时期宗教政策的指导下,中国道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祖国统一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b></p><p class="ql-block"><b> 道教尊老子为道祖,奉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元代后期,道教各宗派逐渐合流,最终形成了全真和正一两大派并立的格局,延续至今。</b></p><p class="ql-block"><b> 1983年国务院确定了北京白云观,辽宁沈阳太清宫等21座道教重点宫观。</b></p><p class="ql-block"><b> 道教历史上的知名人物有:张道陵、孙思邈、王重阳、丘处机、张三丰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九、中国易经</b></p><p class="ql-block"><b>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b></p><p class="ql-block"><b>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b></p><p class="ql-block"><b>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b></p><p class="ql-block"><b> 《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是总结预测规律理论的书。</b></p><p class="ql-block"><b>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 的规律,这个规律被称为"道"。这规律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十、中国道德经</b></p><p class="ql-block"><b>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b></p><p class="ql-block"><b> 老子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称“太上老君”。</b></p><p class="ql-block"><b> 在道教中,《庄子》又称《南华真经》,《列子》又称《冲虚真经》,与《道德真经》合称三真经,被道教奉为主要经典。</b></p><p class="ql-block"><b> 道德经主要思想: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值得一提的是,道教的教理教义,如上善若水、尊道贵德、道生德育、自然无为、清静寡欲、柔弱不争、长生久视等根本宗义,皆源出于《道德真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二十一、中国建筑</b></p><p class="ql-block"><b>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如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b>  中国建筑有六大派系: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不同的流派有着独有的历史与文化积淀。</b></p><p class="ql-block"><b> 皖派建筑是中国南方民居的代表,最为人熟悉徽派建筑即为皖派的一支。“宏村”在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p><p class="ql-block"><b> 京派建筑在于它历经700多年演变而来的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b></p><p class="ql-block"><b> 苏派建筑是江浙一带的建筑风格,是南北方建筑风格的集大成者。</b></p><p class="ql-block"><b> 闽派建筑中的“土楼”是最为鲜明的代表,它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的民居建筑。</b></p><p class="ql-block"><b> 晋派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晋商的品格,稳重、大气、严谨、深沉,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瓦磨合、精工细做。</b></p><p class="ql-block"><b> 川派建筑,为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建筑风格。在川派建筑中傣族竹楼、侗族鼓楼、川西吊脚楼最具有鲜明特色。</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十二、中国园林</b></p><p class="ql-block"><b> 中国的园林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中国的古典园林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它深浸着中华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中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b></p><p class="ql-block"><b> 中国古典园林共由六大要素构成: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匾额、楹联与刻石。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所造假山池沼,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b></p><p class="ql-block"><b> 园林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到了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园林建筑不再仅仅是工匠的杰作,更是文人的杰作。</b></p><p class="ql-block"><b> 中国四大园林是苏州的拙政园、北京的颐和园、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留园,它们被公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园林建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十三、中国象棋</b></p><p class="ql-block"><b> 中国象棋是起源于中国,属于二人对抗性的古老的棋类游戏,在中国有着大约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国象棋是中国棋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明非物质文化经典产物。</b></p><p class="ql-block"><b> 中国象棋使用方形格状棋盘,圆形棋子共有32个,红黑二色各有16个棋子。它趣味浓厚,基本规则简明易懂。中国象棋在中国的群众中基础远远超过围棋,是普及最广的棋类项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十四、中国烹饪</b></p><p class="ql-block"><b> 中国菜是中国各地区菜肴的总称,具有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技术精湛、品类丰富、流派众多、风格独特的特点,是中国烹饪数千年发展的结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b></p><p class="ql-block"><b> 中国烹饪,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世界三大菜系(中国菜、法国菜、土耳其菜)之一。</b></p><p class="ql-block"><b> 中国菜主要有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 同时,也有四大菜系之说,通常指鲁菜、川菜、粤菜和苏菜(淮扬菜)。</b></p><p class="ql-block"><b> 中国菜的调料非常多,调味品的不同是形成地方风味菜肴的主要原因之一。常用的调料品有:酱油、盐、豆豉、辣椒、胡椒、花椒、味精、茴香、生粉、醋、白糖、红糖、酒、生姜、蒜头、麻油等不下几十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十五、文房四宝</b></p><p class="ql-block"><b> 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书法绘画工具,即笔、墨、纸、砚,它既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 又为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b></p><p class="ql-block"><b> 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b></p><p class="ql-block"><b> “文房四宝”不仅是具有极强实用价值的文具用品,也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房四宝多为清代名师所作,皇家御用,其用料考究、工艺精美,代表了我国数千年来文房用具的发展水平和能工巧匠们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是文房用具中的瑰宝。</b></p><p class="ql-block"><b> 在200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史所、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笔墨纸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十六、中国戏曲</b></p><p class="ql-block"><b>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b></p><p class="ql-block"><b>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b></p><p class="ql-block"><b> 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有“国剧”之称 )、越剧(有“第二国剧”之称 )、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十七、本草纲目</b></p><p class="ql-block"><b> 《本草纲目》广泛涉及医学,药物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编写的。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是一生心血的结晶。</b></p><p class="ql-block"><b> 《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b></p><p class="ql-block"><b> 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b></p><p class="ql-block"><b> 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b></p><p class="ql-block"><b> 本书十七世纪末即广为传播,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十八、唐诗宋词</b></p><p class="ql-block"><b>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b></p><p class="ql-block"><b> 诗是中国文学发展出现最早的文学体裁,并贯穿于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但只有到了唐代,诗才真正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今天可考的唐诗作者达三千七百多人,可见的存世唐诗五万四千余首,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了高峰。</b></p><p class="ql-block"><b>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b></p><p class="ql-block"><b> 唐代的诗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大臣个个是词人,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著名词人,女词人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使宋词得以佳篇迭出,影响久远。</b></p><p class="ql-block"><b> 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唐诗、宋词占有极其光辉的一页,没有这一页,整部中国文学史将为之黯然失色。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十九、四书五经</b></p><p class="ql-block"><b>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b></p><p class="ql-block"><b>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b></p><p class="ql-block"><b> “四书五经”详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b></p><p class="ql-block"><b>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十、中国民族乐器</b></p><p class="ql-block"><b>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仅从已出土的文物可证实:远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多种多样的乐器。如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河南舞阳县的贾湖骨笛(最早的笛子距今8000年左右),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入葬)出土的编钟、编磬、悬鼓、建鼓、枹鼓、排箫、笙、箎、瑟等等。这些古乐器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b></p><p class="ql-block"><b> 中国民族乐器有4个类型,分为:弹拨乐类、拉弦乐类、吹管乐类、敲击乐类。</b></p><p class="ql-block"><b> 弹拨乐类:古琴、古瑟、筝、箜篌、阮 、月琴、琵琶、柳琴、三弦、秦琴等。</b></p><p class="ql-block"><b> 拉弦乐类:京胡、高胡、板胡、二胡 、中胡、大胡、革胡、坠胡、擂琴、二弦、大筒、四胡、椰胡等。</b></p><p class="ql-block"><b> 吹管乐类:排箫、笙或竽、埙、箎、箫、曲笛、梆笛、唢呐、管子、巴乌、葫芦丝等。</b></p><p class="ql-block"><b> 敲击乐类:编钟或特钟、编磬或特磬、鼓、柷、缶、扬琴、钹、锣、木鱼、沙的、梆子、板、铃等。</b></p> <p class="ql-block"><b>  中国国粹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领域。</b></p> <p class="ql-block"><b>  习总书记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b></p> <p class="ql-block"><b>  中国国粹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核心,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原生动力。</b></p> <p class="ql-block"><b>  中国国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瑰丽珍品,璀璨夺目,是传统艺术宝库里的颗颗明珠,熠熠生辉。</b></p><p class="ql-block"><b> 国粹已被越来越多的国人熟知和喜欢,相信今后也会被越来越多的世人了解与热爱。</b></p><p class="ql-block"><b> 让中国的国粹不断地得到传承发展,日益溶入我们的文化世界,丰富人们的多彩生活,增添无限的精神乐趣!</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背景音乐:《新贵妃醉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曲:胡力</b></p><p class="ql-block"><b> 2008年,该歌曲被选为第1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颁奖典礼暨闭幕式上的背景音乐。</b></p><p class="ql-block"><b> 2011年,歌曲获得中国原创音乐流行榜内地金曲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