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晋豫游记(12)——洪洞大槐树

富明

<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26日(阴),起早 退房 装车 吃早饭。</p><p class="ql-block"> 6:30从绵山聚贤山庄出发,前往洪洞大槐树。7:50下高速,在明姜收费口做核酸。10分钟后继续前往大槐树,8:15抵景区对面的停车场。</p><p class="ql-block"> “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p> <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和“根祖文化广场”五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p> <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间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历时讫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约700余年的时间。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为了巩固明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奖励垦荒的民屯、军屯、商屯之制,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  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东、河北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份。迁徙长达五十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p><p class="ql-block"> 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根字影壁</p><p class="ql-block"> 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p> <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东隔霍山与古县交界,西靠吕梁与蒲县相连,北与霍州、汾西县为邻,南与尧都区接壤。</p><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临汾盆地北端,平均海拔430米。东部为霍山;西部为吕梁山系,山势低缓绵长。</p> <p class="ql-block">  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献殿。</span></p> <p class="ql-block">  献殿前面有三座桥,东桥取名鹳鸣桥,是借鹳鸟的鸣叫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首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民谣里的老鹳指的是一种体型像鹤的水鸟,但脖子和身子比鹤短。以前在汾河边常看见它们大片的觅食,在大槐树上筑有巨大的窝。</p> <p class="ql-block">移民情景雕塑</p><p class="ql-block"> 通过朝堂决议、大槐树下、讲不完的故事三组移民情景雕塑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大槐树下的移民历史。</p> <p class="ql-block">  第一组雕塑是朱元璋听取朝中大臣的奏议,下令开始迁民的场景,我们叫它朝堂决议。</p> <p class="ql-block">  这第二组雕塑就是讲述大槐树下老人在与他的子女话依依惜别之情。</p> <p class="ql-block">  第三组讲不完的故事可以看到当年外迁时的那位青年壮丁已经变成了老人,还在给他的子孙后代讲述着迁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元末大规模战乱、灾荒破坏了元代的大土地占有关系,加之元代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北方地区土地大多荒芜。</p><p class="ql-block"> 元末明初的中原人民,不仅遍历兵灾战火的祸患,而且遭受水、旱、蝗、疫的侵扰,其严重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再加上几十年的战祸,老百姓非死即逃,使得中原一带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不少富庶地区,也变得荆棘遍地,疮痍满目。</p> <p class="ql-block">  经元末战争,全国户口锐减,各地居民除在战争、灾荒中死亡外,更多的是流亡在外地,成为流民,形成官府的户籍人口大减,各地人口疏密不均。北方诸省、西北地区、两淮地区人口显见稀少。而山西地理优势较好且受战争影响较少,人口较为集中,因此决定从山西进行移民。</p> <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树移民时期,明朝政府实行了发给移民耕牛、种子、农具以及3-5年不征赋鼓励农民生产的措施,北方各城市附近荒闲的土地,政府又分给无地的人垦种,每人为15亩,另给菜地2亩,“有余力者不限顷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政府又颁发额外垦荒,永不起科的诏令,规定: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的移民除纳税的土地外,其余垦荒之地,听其自有,永不征税。</p> <p class="ql-block">  据《山西通志》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移之民以晋南为多,其次为晋东南、晋中数县。明代初年,山西省辖5府、3直隶州、16散州、79县。</p> <p class="ql-block">  三组浮雕以大槐树为背景,自左至右为:移民国策、移民惜别、移民迁徙。中间有文字隔开,以文释画,文画互彰。具体讲述了大槐树移民的起因、槐乡人们别离乡土、迁徙途中的情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移民浮雕图。</span></p> <p class="ql-block">  史书记载的明初移民主要有平阳府辖的28县,潞安府辖的8县,汾州府辖的7县,泽州辖的4县,沁州簿的2县,辽州辖的2县。这些地区共有51县,而平阳府就辖28县。</p> <p class="ql-block">  由于明朝大移民在山西省洪洞县广济寺门前的大槐树下进行移民手续办理,即移民的起点,因此本次移民叫做洪洞大槐树移民,而在此移民出去的人群,绝大多数并非洪洞县人,甚至不是山西人。</p> <p class="ql-block">  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牌坊。</span></p> <p class="ql-block">  “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辛亥革命时期槐乡大地就因大槐树而免去了一场大的浩劫。</p> <p class="ql-block">  碑亭是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的,碑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书“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字,这五个字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刷子刷出来的。据说遗址的修建者之一刘子林一个好友非常穷,当时没有钱捐资修碑亭,只能用刷子写字,也没有留下姓名,虽然没有捐资,但是字写的非常好,就被采用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碑亭(古大槐树处)</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代大槐树。</span></p> <p class="ql-block">  从洪武元年(1368)开始,到永乐十五年(1417)结束,历三朝50年,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先后从山西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东、河北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份,涉及1230个姓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门额题“殖民遗风”。</p> <p class="ql-block">  据《明史·地理志》、《续文献通考·卷13》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全国户口数为10654362户,59873305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有56052860户,60545812口。相距12年,户增加5398498,口增加672507。特别是洪洞大槐树移民地区的人口增加更为明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代大槐树。</p> <p class="ql-block">  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p><p class="ql-block"> 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千年槐根。</span></p> <p class="ql-block">  槐木化石是从洪洞西山煤矿挖出来的,据专家考证已有上亿年的历史。上面的许多地方已经炭化,这就形象地说明洪洞早在亿年前就有了槐树的身影,所以被称为“槐乡大地”是当之无愧、名不虚传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槐木化石。</span></p> <p class="ql-block">  石经幢是祭祖园中最古老的文物,也是现存明代迁民的唯一历史见证。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由广济寺大法师惠琏于金承安五年(1201年)所建,比移民还要早200多年,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典型的经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艺术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的珍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经幢。</span></p> <p class="ql-block">  据《朱元璋传》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垦荒数字从770余顷提升至53930顷,洪武十四年全国耕地3667715顷,以上十一年的总垦面积为180多万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据《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记载,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土田总数增加为8567623顷。远远超过了宋元以来的垦田数,比洪武元年的垦田总数增加了4倍,按全国人口平均,当时每人可占有耕地17亩。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以洪洞大槐树移民垦田的数目为多。</p> <p class="ql-block">  据《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记载,洪武十八年(1385年)全国收入麦、米、豆20,809,617石,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增加为32,789,800石。比元代全国岁入税粮12,114,700石增加二倍。洪武末军屯的上缴粮不过500万石,永乐时已达2300万石。</p> <p class="ql-block">  平均每户生产粮食50多石,棉花1900多斤。这598户移民耕地13,380余顷,平均每户22顷,如所有耕地均为粮田,每顷产量可达200~300石左右,亩产2-3石之间,在当时是相当高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  洪武六年(1373年),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p><p class="ql-block"> 洪武九年(1376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于凤阳屯田,遣人赍冬衣给之。</p><p class="ql-block">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干余户,悉还为民。</p> <p class="ql-block">  洪洞县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内永安里,金承安年间迁徙贾村汾河畔。当年广济寺寺院宏大,僧众济济,香火旺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广济寺。</p> <p class="ql-block">  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法堂、藏经楼、伽蓝殿、祖师堂、禅堂、方丈、钟鼓楼。还有斋堂、客堂、寝堂、茶座、延寿堂等。山门左侧有一棵荫蔽数亩的大槐树,这就是明初迁民之时,办理公差事务,人们不能忘怀的古大槐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  上层匾额“藏经阁”,中间匾额“佛光普照”,底层匾额“地藏宝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徒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p><p class="ql-block">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山西沁州民张从整等一百一十六户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整等钞锭,送后都督佥事徐礼分田给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冯胜、傅友德帅开国公常升等分行出西,箝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p><p class="ql-block">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徒居者凡五百九十百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殿后面供奉的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干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p><p class="ql-block"> 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九月,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五年。户部遣官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洲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p> <p class="ql-block"> 永乐元年(1403年)八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真余有罪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编布里甲……上悉从之。</p><p class="ql-block"> 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p><p class="ql-block"> 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圣殿。</p> <p class="ql-block">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祭祖堂。</span></p> <p class="ql-block">  永乐四年(1406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郡县吏李懋二百十四人言愿为民北京。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p><p class="ql-block"> 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潞,山东之登、莱等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五斗。</p> <p class="ql-block">  永乐十二年(1414年)三月,上以其(隆庆)当要冲,而土宜稼樯,改为隆庆州……而以有罪当迁谪者实之。本州原编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红门,黄报,白庙,版桥,富峪,红寺六屯,谓之前十里,谪发为事官吏充之。榆林、双营、西桑园、泥河岔道、新庄、东园、宝林、阜民九屯,连关厢谓之后十里,迁发山西等处流民充之,每户拨田五十亩,任种办纳粮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朱元璋御制祝文。</p> <p class="ql-block">  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一月,徒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赐复三年。</p><p class="ql-block"> 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诣阙上言“乞分丁于北京、广平、清河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从之。仍免田租一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00回到景区门口。</p> <p class="ql-block">  9:00正赶上表演“花样锣鼓”。</p> <p class="ql-block">移民传说</p><p class="ql-block"> “解手”一词是否出自大槐树移民</p><p class="ql-block">有人认为,为避免移民逃跑,官府下令将所有人从背后捆手,用长绳联结在一起。在押解途中,要上厕所就得让解开手。后来,“解手”也就成了如厕的代名词。大槐树景区文化顾问樊德昌认为这是后人的一种编排、演绎,没有可靠依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过“解手场”这种对公厕的说法,我还是第一次见到。</p> <p class="ql-block">  9:10结束游览,到停车场集合。9:35从大槐树出,发前往鹳雀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