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项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之阳而得名。濮阳文化底蕴厚重,仓颉造字、汲黯善谏、澶渊之盟等历史典故,以及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北方局、冀鲁豫军区纪念馆等革命旧址,无不展示着濮阳历史的荣光。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三组蚌砌龙、虎图墓葬,据测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壳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濮阳因此获得“中华龙乡”的美誉。春秋时期,濮阳一带属卫国。宋朝时改称开德府,一度成为北辅。1128年秋,金占领澶州,改澶州为开州。明清时期,濮阳仍称开州,属大名府。民国时期,改开州为开县,因与四川、贵州两省的开县重名,1914年1月复称濮阳县。解放后,成立濮阳专员专署,辖濮阳县、滑县等10县和濮阳城关区、道口区2区。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设立濮阳市,并将原安阳地区所辖滑县、长垣、内黄等8县划归濮阳市。1986年3月,濮阳市所辖滑县、内黄县划归安阳市,长垣县划归新乡市。濮阳位居中原腹地,处于三省交界,区位优势明显,石油、天然气、煤等自然资源丰富,地理气候及自然条件良好。历史上,濮阳以农业为主,工商业、现代工业发展相对缓慢。近代以来,随着外国宗教势力的渗入,濮阳出现了传教士修建的教堂医院、教会学校等场所。1930年,濮阳东关福音堂医院使用风力发电机为灯泡供电,在濮阳历史上点亮了第一盏电灯。</p> <p class="ql-block"><b> 风车转动 莹莹微光初现</b></p> <p class="ql-block">1912年,年轻的美国传教士博清洁和博玛利亚夫妇及医护人员一行10人,乘坐货轮一路飘摇来到中国,辗转向内地发展,一路途经山东滕州、河北大名,来到了河南濮阳。</p><p class="ql-block">1917年,博清洁牧师在濮阳修建的教堂正式竣工,位置在如今濮阳县东关街,坐北朝南,面积约8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灾荒四起,疾病流行,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受教会传教影响,濮阳地区的耶稣教信徒日渐壮大,几年时间就发展至500余人,教会活动也慢慢活跃起来。教会除了日常传教外,还建立惜婴堂、神学院等设施。</p><p class="ql-block">1924年,博清洁牧师的长子患天花去世,牧师非常悲伤,为了纪念他的孩子,同时也为了救助其他患病的民众,遂创办了福音堂医院。在众人的不懈努力和濮阳地区耶稣教徒的积极参与下,福音堂医院的设施慢慢变得完善,有床位几十张,但随着病患的增加,医疗人才愈发显得捉襟见肘。美分会捐赠的小型风力发电机,在福音堂医院安装调试成功。自此,濮阳点亮了第一盏电灯,开启了濮阳有电时代。</p> <p class="ql-block"> 福音堂医院旧址</p><p class="ql-block">1925年,博清洁牧师回到美国寻求帮助,在他的极力邀请下,瑞士日内瓦大学毕业的医学博士美国人潘立明、潘立克兄弟,远渡重洋来到濮阳,和山东人冯兰馨博士一起,组成福音堂医院专业的医师队伍,进一步壮大了福音堂医院的医疗力量</p><p class="ql-block">当时,由于缺乏现代照明设备,几位医师仅能借助煤油灯提供照明,有时煤油也无法充足供应。白天光照充足时,还勉强可以做手术,遇到阴雨天气,光线昏暗,做手术变得十分困难,尤其是眼科手术,不借助外部照明很难完成。为此,潘立克大夫多次以教会的名义,通过电报向国际红十字会北美分会申请电灯等医疗设备。</p><p class="ql-block">1929年,潘立克回到美国,当面向国际红十字会申请,希望可以向濮阳的福音堂医院捐助部分药品和医疗设备。</p><p class="ql-block">1930年,在潘立克的努力争取下,一台由国际红十字会北美分会捐赠的小型风力发电机,在福音堂医院安装调试成功。自此,濮阳点亮了第一盏电灯,开启了濮阳有电时代。</p> <p class="ql-block"> 1930年风力发电机旧址</p><p class="ql-block">濮阳与电的这次短暂邂逅。之后的20年里,受军阀混战、日寇侵略等多重因素影响,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电力工业一直未有发展。其间,1934年匈牙利人梅增春修士在东街天主教堂创办风力发电,用于照明和电铃的电力探索之后,濮阳便再无关于电的音讯。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濮阳的电力工业才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p> <p class="ql-block"> 火水相济 电力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在冀鲁豫解放区的基础上设立平原省,辖新乡、安阳、湖西、菏泽、聊城、濮阳6个专区,濮阳专区下辖内黄清丰等11县及濮阳城关区。</p><p class="ql-block">1950年,为改变当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面貌,濮阳专区公署在资金、设备、人才都极端匮乏的情况下,购买1台15千瓦直流发电机组,通过一辆旧汽车的引擎带动发电,并修建一条长度约2千米的低压照明线路,自此成功创办濮阳第一家小型电灯公司,主要为专署机关和东街部分商户提供照明用电。虽然受设备功率、装配水平等多种因素限制,电灯公司的发电量极少,电压稳定性不足,但也无碍这台发电机和这条低压线路在濮阳电力史上开创性的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自濮阳创建第一家电灯公司起,濮阳专区各县也纷纷开始了发电、用电的探索,一台台发电机在濮阳大地轰鸣作响。</p><p class="ql-block">1951年,南乐县政府购置1台旧式手摇直流发电机,当时该发电机安装在木凳上,装了1个25瓦的喇叭,需要4人轮流手摇,主要用于召开会议时扩音</p><p class="ql-block">也纷纷购置发电机,用于日常广播宣传和会议扩音。随后,范县、清丰县的文化</p><p class="ql-block">馆、广播站等。当时广播一天播3次,每当广播响起时,大家都会放下手头工作,翘首以待,在那个物资匮乏、信息闭塞的时代,电的使用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1954年6月,因行政区划变动,濮阳专区所辖的濮阳城关区、道口区分别划归濮阳县、滑县,同年9月,濮阳专区和安阳专区合并为安阳地区,濮阳专区第一台15千瓦发电机组也移交给了濮阳县。</p><p class="ql-block">1955年,濮阳县利用这台15千瓦发电机,建成一座小型发电厂,于当年10月1日正式运行发电。</p> <p class="ql-block"> 濮阳县第一座电厂厂房</p><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濮阳地区纺织厂、面粉厂等相继建成,原有的电力供应不能满足需要。1958年2月12日,为推动全县工农业生产,濮阳县委做出扩建电厂的决定,仅隔了1天,电厂职工就被动员起来,迅速组建电厂扩建委员会。当时,电厂共有235名职工,分为内线、外线、动力和配电4个作业组,均按专业分配工作任务,同时还邀请了安阳市电力承装部派遣技术人员,支援线路架设和设备安装。当时的施工条件非常艰苦,由于没有吊车等机械设备,完全依靠人拉肩扛的作业方式,附近群众常常会自发加入到推杆、立杆的队伍里。一个月后,工人师傅们顺利完成土建、架线、安装等建设任务,栽植线杆204根。扩建40马力、20马力柴油机各1部、发电机2台,年发电量1554千瓦时。新电厂投运后有力支持了本地机械厂、纺织厂等照明用电,极大促进了本地区工农业的发展。在此时期,南乐县、范县、清丰县也积极响应政府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号召,纷纷建设本县发电厂,濮阳电力工业进入小机组遍地开花的新时期。</p><p class="ql-block">1958年4月,南乐县在县城老十字街西南角,安装1部70马力柴油机及1台30千瓦直流发电机,并架设一条长度约2千米的低压照明线路,于5月1日正式送电,供10余个单位照明。后来,随着线路接入的用户逐渐增加,机组功率有限,造成电压不稳,所以大多时候灯泡发出的光亮昏暗发红。</p><p class="ql-block">当时有一个流传甚广的顺口溜:“张汉鼎的电灯不明,邵海潮的公路不平,魏启功的电影好停,李国文的气象不灵”,其中提到的几位,都是当时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充分反映了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年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烈期盼。</p><p class="ql-block">同年6月,范县安装1台38千瓦发电机,由1部60马力的汽油机带动发电,架设低压线路4千米,建成范县第一座小型发电厂,供部分工厂和城镇机关、学校、医疗单位及附近村庄浇地用电</p> <p class="ql-block">同年8月,清丰县筹建县火电厂,购置苏联制造的750千瓦汽轮发电设备1套,由于工程量和技术难度大,加上赶上三年困难时期,工程安装一度停工。直到1965年,才由安阳地区工业局、郑州电力学校对该工程进行补充设计,并聘请沈阳电力学校的专家重新安装,于1966年11月投产发电。</p><p class="ql-block">在火电厂陆续上马的同时,清丰县、台前县悄然兴起了水力发电。黄河自新乡长垣东入濮阳,流经濮阳县、范县、台前县三县,黄河水急河宽,在当时的施工力量和技术条件下,利用起来相当困难,而黄河支流上蕴藏着大量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p><p class="ql-block">1958年4月,清丰县建成南关水力发电站,利用六干六支渠发电,白天供应工厂用电,夜间供应全城照明,是濮阳第一座</p><p class="ql-block">水力发电站。同年12月,清丰县又在马颊河上建成北关阎石庄水力发电站,水轮发电机由郑州电力学校将棉花厂柴油发电机改造而成,为县城面粉加工厂供电,群众戏称为“水拉磨”。两座发电站的相继建成,有力支持了当地工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电的需要,也拉开了濮阳人民利用水电资源的序幕。</p><p class="ql-block">1958年9月25日,寿张县水利部门决定在金堤河长刘段修建水电站。当时,各公社都积极选派社员开挖土方、筑坝拦水;</p><p class="ql-block">为了节省物料,输电线路采用“两线一地”法,即杆塔上只架设两根导线,将大地作为第三根导线。在拦河坝上建起四孔闸门,北侧两孔用于泄水灌溉,南侧两孔安装一组水轮发电机,设备装机容量75千瓦,10月发电机组安装完成并试运行成功。建国初期,濮阳人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兴建了多座火电厂、水电站,尽管有的存续时间十分短暂,但在地区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铁塔银线 遍布龙乡大地</p><p class="ql-block">随着三年自然灾害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濮阳各行各业以及人民群众对电的呼声越来越急切,第一座变电站在龙乡大地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1965年初春,国务院领导同志在水利电力部部长陪同下,到河北、河南、山东三省边区视察,途径南乐县和濮阳县,为解决三省交界处电力紧张问题,确定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龙王庙镇建设110千伏变电站1座,同时建设该站至濮阳的35千伏线路,主要供濮阳县、清丰县等地用电。1968年,由河北省龙王庙110千伏变电站出线,经清丰县至濮阳县的35千伏输电线路开始施工。线路架设施工时,面对的是跨省区施工、路径长、地形地质复杂的重重困难,由于缺少现代化工器具和大型施工设备,没有吊车就用土办法,堆积土山,把沉重的设备拉上去,没有运输车辆就用牛马车拉、用人力推。1969年12月,线路建成投运,总长53千米,同时建成的还有濮阳35千伏北关变电站,主变容量3200千伏安,是濮阳供电区第一个电源点。自此,濮阳进入了电网供电的新时期。北关变电站持续运行了48年,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用电,2016年2月才正式停运。</p> <p class="ql-block"> 濮阳北关35千伏变电站</p><p class="ql-block">1970年,滑县留固110千伏变电站至濮阳县八公桥35千伏变电站的输电线路建成投运,这是濮阳供电区第二个电源点。后</p><p class="ql-block">又相继建成投运了11座35千伏变电站,濮阳地区供电网络逐渐完善。</p><p class="ql-block">1971年9月,濮阳供电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清丰孙庄变电站建成投运,主变容量10兆伏安。</p> <p class="ql-block"> 濮阳清丰110千伏变电站</p><p class="ql-block">1975年9月,中原油田被发现。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原油田开发建设速度大幅加快,油田电力负荷增长迅速。</p><p class="ql-block">到1979年,中原油区第一个油田——文中油田投入生产,年产原油达23万吨。为支援油田建设,1982年,安阳汤阴至濮阳220千伏输电线路建成。次年1月,濮阳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濮阳变电站建成投运。4月,濮阳县电厂11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将濮阳县电厂并入电网。至此,以濮阳22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向清丰、内黄、范县、南乐、台前、滑县、长垣、濮阳八县及中原油田供电。2002年6月,濮阳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仓颉变电站建成投运,濮阳大电网初具规模。</p><p class="ql-block">发展至今,濮阳电网通过4条500千伏线路与省网相连,已形成以2个500千伏变电站为核心、以220千伏线路为环网的“双核三环”供电网络,最大供电能力达360万千瓦。</p> <p class="ql-block"> 濮阳220千伏变电站</p><p class="ql-block">92年前的那束微光,开启了濮阳电力工业艰难起步、勠力前行的不凡历程。从第一家电灯公司在摸索中建成发电,到第一座火电厂在变迁中发展壮大,再到一座座变电站、一条条输电线路遍布龙乡阔野,濮阳电力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艰辛垦荒筑梦、点亮万家灯火的电力赞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濮阳电力人将承载往昔荣光,以拼搏奋斗为笔,以初心使命为墨,以更加昂扬进取的精神,栉风沐雨、接续前行,用金丝银线“装扮”希望田野,用电力之光“电靓”更美龙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