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蒲松龄画像 (清)朱湘鳞 作</h3> 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对蒲松龄有过恰如其分的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龄(1640.6.5-1715.2.2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他广读经史,学识渊博。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但以后却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被推荐为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二十二日,一生怀才不遇的伟大作家蒲松龄在书斋里病逝,享年75岁。他创作的神怪传奇小说集《聊斋志异》,300年来流传不衰,成为千古不朽举世闻名的杰作。<div><br></div><div> 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四月十六日(1640年6月5日),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其远祖蒲鲁浑、蒲居仁曾并任般阳府路总管,名载邑乘,但无任职年代。墓在城西北店子村附近,旧有华表翁仲,俗称“石人坡”。故其民族成分引发学术界争议,“蒙古、女真、回族、汉人”多说并存,至今尚未定论。据《蒲氏族谱》记载,相传蒲姓为元世勋,宁、顺间曾遭“夷族之祸”。邢戮之余,只遗“藐孤”,时方六七岁,匿于外祖杨家,改随母姓,元亡后,始复姓蒲,名璋(即其始祖)。其后子孙日繁,所居满井庄因而易名蒲家庄。至明万历间,全县诸生八名补廪者中,其族竟占六人。嗣后科甲相继,称为望族。蒲松龄的高祖世广,是族中第一位廪生,才冠当时,所生四子中一人为训导,三人为庠生,而后世子孙中在明清两代出了(三名)县令以及教谕,训导等职的进士、举人、贡生、廪生与庠生数十人;其曾祖继芳(行二),庠生,所生五子均为入泮;其祖生汭,所生五子无一采芹者;其父槃,字敏吾,配孙氏、董氏、李氏,少力学而家苦贫,遂弃学经商,数年称素封。业余不忘经史,博恰淹贯,宿儒所不能及。但长子早丧,四十余仍无子(曾过继嗣子),散金行善,救济乡里,后连生四子(三人进学)。生平“主忠厚”,值战乱,策划守村,出资助修城垣,故而名载县志“隐逸”中。</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聊斋志异》-考城隍 白描插图</h3> 顺治十四年(1657年)蒲松龄 18岁。与刘氏成婚。顺治十五年(1658年),蒲松龄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进学,受到当时做山东学道的文学家施闰章的奖誉,“名藉藉诸生间”(乾隆《淄川县志》卷六《人物志》)。顺治十六年(1659年),蒲松龄20岁。与张笃庆、李希梅结郢中三友。顺治十七年(1660年),蒲松龄21岁。应乡试未中。康熙元年(1662年),蒲松龄22岁。长子蒲箬生出生。康熙二年(1663年),蒲松龄23岁。应乡试未中。康熙四年(1665年),蒲松龄25岁。在本邑王村王永印家坐馆。康熙九年(1670年),蒲松龄30岁。八月,应江苏宝应知县、同邑友人孙蕙之聘,南游做幕。康熙十年(1671年),蒲松龄31岁。春、夏在宝应、高邮。秋辞幕返里。三子蒲笏生。康熙十一年(1672年),蒲松龄32岁。四月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秋应乡试未中。康熙十二年(1673年),蒲松龄33岁,在本县丰泉乡王观正家坐馆。康熙十四年(1675年),蒲松龄35岁。应乡试未中。四子蒲筠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蒲松龄39岁。开始在本县西蒲村毕际有家坐馆。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高珩为之作序。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蒲松龄43岁。作《婚嫁全书》。长孙蒲立德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蒲松龄44岁。作《省身语录》。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蒲松龄47岁。春,结识大诗人王士祯。夏,王士祯来信索阅《聊斋志异》。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蒲松龄53岁。春,山东按察使于成龙慕名邀请,到济南作客数日。馆东毕际有病逝,蒲松龄作《哭毕刺史》八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蒲松龄57岁。选《庄列选略》。朱缃寄诗、札,续借《聊斋志异》未读到的稿本。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蒲松龄62岁。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蒲松龄66岁。作《药祟书》。朱缃抄录《聊斋志异》全书毕,题诗三首。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蒲松龄69岁。岁暮,撤帐归家,结束在毕家三十年的西宾生涯。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蒲松龄70岁。十月,与张笃庆、李尧臣同举乡饮介宾。康熙五十年(1711年)蒲松龄71岁。五月,王士祯病逝,蒲松龄有《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已捐客数日矣》四首挽之。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受知山东学政黄书琳。作俚曲《墙头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蒲松龄73岁。八月,刘氏病卒。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蒲松龄75岁。正月廿二日病逝。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聊斋园内蒲松龄雕像</h3> 非常难得的是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的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卷首附有清代名画家朱湘鳞在蒲氏生前为其绘制的一幅彩色画像,画像楣端有蒲松龄于康熙五十二年九月(公元1713年)亲笔题跋。这幅画像挂在蒲松龄居住过的厅堂,它是流传于世的蒲松龄唯一的画像。画像为长轴绢本,纵258厘米,横69厘米。画中蒲松龄身着清代官服,头戴红顶官帽,左手拈须,右手扶着座椅扶手,坦然端坐在木椅上。神情端庄而闲适,画作采用清代肖像画的典型画法,画面用色清晰,脸部用淡墨勾勒出五官轮廓,再沿着线条淡墨清染,面部骨骼皮肤非常有立体感,具有很强的写实性。画像是蒲松龄七十四岁时,他的儿子蒲筠,请江南大画家朱湘鳞绘制的。画作以高度写实的画法,真实再现了蒲松龄晚年的生活状态。蒲松龄对这幅画像十分满意,他特意给画家题了一首诗:“生平绝技能写照,三毛颊上如有神。对灯取影真逼似,不问知是谁何人。”对画家传神之笔予以赞扬肯定。根据蒲松龄遗嘱,长子传书,次子传像。蒲松龄画像由蒲氏后人世代相传,在1954年时捐献给蒲松龄故居管理委员会。1961年,工作人员请了故宫博物院专家,对画像重新做了装裱,1982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蒲松龄一生与仕途无缘,仅靠当私塾先生维持生计。画中的他为何要穿官服呢?画中蒲松龄题写的两段跋文道出其中原委。一段写道:“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另一段写道:“癸巳九月,筠嘱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像。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蒲松龄所说的世俗装,就是贡生服。从跋语中不难看出当时他无奈的心情。现在,郭沫若对他的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就作为对联挂在蒲松龄纪念馆他画像的两侧。<div><br></div><div> 蒲松龄一生,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为了温饱想过很多办法;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痛苦;他为了写《聊斋志异》,受了很多的苦。《聊斋志异》是一部很神奇的小说,而《聊斋志异》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带有几分神奇的色彩。明代崇祯十三年,公元一六四零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夜间,山东淄川蒲家庄的商人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看到一个披着袈裟的和尚,瘦骨嶙峋的,病病歪歪的,走进了他妻子的内室,和尚裸露的胸前有一块铜钱大的膏药,蒲惊醒了。他听到婴儿在啼哭,原来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抱儿洗榻上,月斜过南厢”。 在月光的照耀下,蒲惊奇地发现,新生的三儿子胸前有一块青痣,这块痣的大小、位置,和他梦中所见那个病病歪歪的和尚的膏药完全相符。病和尚入室,这是蒲松龄四十岁的时候对自己出生的描写。蒲松龄是他的父亲梦到病和尚入室而生,他解释,我一辈子这么不得志,这么穷困,很可能就是因为我是苦行僧转世。蒲松龄年轻的时候,家里是小康之家。在父亲的保护下,年轻的蒲松龄可以安心读书,跟朋友们搞诗社。但是后来因为三兄弟家庭矛盾分家了。蒲松龄的两个哥哥都是秀才,但是两个嫂子都是泼妇,不能一起好好相处。蒲松龄分到农场老屋三间,破得连门都没有,蒲松龄只好借了门板安上。他分到了二十亩薄田,二百四十斤粮食,只够吃三个月。这样一来,蒲松龄就要自谋生路了,他于是开始了长达40多年之久的私塾教师生涯。</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蒲松龄故居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蒲松龄墓出土的四枚印章</h3> 私塾教师就是乡村小学教师,而且是到私人家里教书,待遇非常低微。蒲松龄做私塾老师每年最多拿到八两银子。在当时农村一个四口之家维持一年的生活要二十两,他一家生活的艰辛和经济拮据可想而知。到了30岁以后因为父亲去世了,蒲松龄还要赡养他的老母。蒲松龄写过一篇文章叫《祭穷神文》。他说:“穷神穷神,我和你有什么亲,你怎么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我就是你一个护院的家丁,我就是你护驾的将军,你也得放我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松,好像是两个缠热了的情人?”这就是蒲松龄的生活之苦写照。蒲松龄19岁考取秀才后又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直到71岁仍只是个贡生。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蒲松龄是“岁贡”,就是做廪生时间长了,排队挨号挨上了贡生。做了贡生以后蒲松龄得到一个虚衔“儒学训导”。相当于现在一个中学副校长了。但是蒲松龄这个儒学训导前还加了两个字“候补”。按理朝廷要给贡生四两银子。而县官偏偏既不去给蒲松龄树匾、树旗,也不发给他银子。蒲松龄是山东淄川人。淄川离齐国故都临淄数十里,有很多优美的民间传说。蒲松龄5岁的时候,改朝换代。满清入关,在扬州屠城,在山东镇压农民起义,也产生了很多稀奇事,这些都影响到《聊斋志异》。蒲松龄大概在分家以后,做私塾教师时,就开始写《聊斋志异》。他的好朋友张笃庆发现蒲松龄因为写《聊斋志异》影响到考举人,就写了一首诗劝他:“聊斋且莫竞谈空”,别写小说了,专心去考试吧。但是蒲松龄不听,还是写,不管哪个朋友听到什么奇闻轶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写到自己的作品里头。<div><br></div><div> 据说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在他的家乡柳泉旁边摆茶摊,请过路人免费喝茶,但一定讲故事作为回馈。后来他把人们所讲的故事加工发展,就成了《聊斋志异》。他还有一个取材途径,就是到古人的书里边找素材。《聊斋志异》里有一百多篇小说,都是改写自前人作品。前人作品有时候记得非常简单。比如在六朝小说和唐传奇当中,记了三个小故事,叫《纸月》、《取月》、《留月》。纸月就是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的月亮照明,另一个人取月,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时候照照,第三个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都很简单,一百来个字,几十个字。蒲松龄拿来写了《劳山道士》。《聊斋志异》的创作,前后历四十余年之久,贯串了蒲松龄的大半生,蒲松龄也因其斐然的成就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www.ppzuowen.com/book/liaozhaizhiyibaihuawen/"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聊斋志异白话文</a><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t.icesmall.cn/bookDir/1/247/0.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聊斋志异》</a><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www.duguoxue.com/yuedu/liaozhaizhiyi/"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聊斋志异》</a></h3> <div><br></div>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艺术成就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聊斋》是蒲松龄40岁左右历时30多年完成的著作。“聊斋”是他的书斋名,书中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它以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了17世纪的中国的社会面貌。《聊斋志异》完成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蒲松龄生前多以抄本流传,乾隆16年(1751年),历城张希杰根据济南朱氏殿春亭抄本过录了一个本子,是为《铸雪斎抄本聊斋志异》。殿春亭本是雍正元年(1723年)根据蒲松龄的原稿本抄录的,此本久已亡佚。 蒲氏原稿本解放后虽已发现,但只剩半部。还有半部的面目如何,只能从最早而又保存完整的铸雪斎抄本中去窥其端倪。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一次由赵起杲在浙江严州刻印。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和孤愤。可见全书虽然尽是谈狐说鬼,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所以鲁迅说,《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div><br></div><div> 《聊斋志异》有多种拾遗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辑校的《聊斋志异》注会评本,编定为12卷,合共491篇,连同附录9篇,较通行本增补近70篇,采录宏富,是目前较为完备的一个本子。《聊斋志异》先后被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20多种文字出版发行。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著有文集四卷,诗集八卷,杂著五种,戏三出;通俗俚曲14种。其中《聊斋俚曲》已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div> 注:原文发表于 新浪网 2013-01-30 23:07:56 雾松飞鹤的博客(已转载54人)。第二次发表于 腾讯网 2021-11-13 09:12 雾松飞鹤的QQ空间 文学绘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