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亮人生:我生命中的书、人和事(2)

北陆玄英(魏冬)

<p class="ql-block">一、家乡</p><p class="ql-block">本来,我提笔写这一章的时候,想到的名字是“故乡”。但不知为什么,说起“故乡”,我就想起鲁迅先生的《故乡》,想起那少年闰土:</p><p class="ql-block">“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p><p class="ql-block">这不由得让人想起童年孩提时的玩伴。曾经,我们是那么的欢快,那么的亲密无间,那么的稚涩,但无情的岁月,艰难的生活,还有彼此人生道路上的疏歧,让我们渐行渐远,让我心中曾经的少年闰土,也变得木讷、羞怯,苍老起来,让我们的内心也变得疏远起来:每当回到家乡,我们不是各忙各的,顾不上见面;就是见了面,也就是相互问一下:最近忙不忙?忙啥哩?寒喧几句,随后就是“噢”——没话了——各自在自己的人行道上负重奔跑,谁对谁的当下,又能了解多少?了解了,又能怎样?又不,就是约几个关系好的,能用得上的,有事需要帮忙的,吃一顿,喝一顿,说说以前的事,拉拉现在的情,没话说了,醉了算了。吃多了,喝多了,也不管你的能力咋样,生活咋样,也忘了以前的关系咋样,说到底,不是要你帮忙办个难办的事,就是找你帮忙借个你都需要的钱。生命,真是一把钢刀,回头看,不仅消磨着曾经的锐气,曾经的年少;向前看,连以往的友谊亲情,也会在世俗功利的趋使下变了味,走了调。</p><p class="ql-block">人生就是这样。似乎因为曾经在一起,所以现在我了不了解你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你的家还在这里,你的父母还在这里,就是他们不在了,应该,还会埋葬在这里。这是他们永远的归宿,也是你永远的牵挂。总而言之,你还有事在这里。事,就是牵挂,牵挂变味了,就是羁绊。人生一世,生死大矣,谁人能抛下年迈又舍不得家的父母不理?谁人又能不求谁,谁人又能不靠谁,不用谁?家乡,是乡情,是亲情,是恩情,是纽带,是绳索,是枷锁,无论你爬的有多高,混得有多好,走的有多远,只要你还有牵挂,它总能套着你。这就是家乡。除非,你做个无情无义的人,不忠不孝的人,忘恩负义的人,永远不再回来的人,或者,却心里放不下,为了想回去又不敢或不愿回去而内心矛盾纠结的人。最终,你就是个无家可归的人。</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家乡?这就是家乡。有父母,就有牵挂,就有家,有家的地方,就是家乡。对那些没有父母,没有牵挂,没有羁绊,不敢或不愿套上枷锁的人来说,那就没有家了,没有家的地方,就不叫家乡,而只能叫“故乡”——故乡,那是一个曾经有家而现在无家可归或有家不归的地方——家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只能叫“故乡”。</p> <p class="ql-block">好在,我还是一个在那个地方曾经有家、现在也有家的人。我比鲁迅先生幸运,我还是一个有家乡而还没有失落到只有故乡的人;我也比于老先生幸运,我还是一个有家乡的才四十五岁的人,而不是一个失落了家乡,只有故乡,只能痛哭的老人。1964年,于右任,这位祖籍陕西三原、八十三岁的飘泊孤岛的老人,写下他人生的绝笔诗句《望故乡》,表达了他对故乡的强烈眷恋:</p><p class="ql-block">葬我于高山之上兮,</p><p class="ql-block">望我故乡;</p><p class="ql-block">故乡不可见兮,</p><p class="ql-block">永不能忘。</p><p class="ql-block">葬我于高山之上兮,</p><p class="ql-block">望我大陆;</p><p class="ql-block">大陆不可见兮,</p><p class="ql-block">只有痛哭。</p><p class="ql-block">天苍苍,</p><p class="ql-block">野茫茫,</p><p class="ql-block">山之上,</p><p class="ql-block">国有殇。</p> <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故乡,就是心中家的所在,就是心中牵挂的所在。一个人心中没有家了,没有牵挂了,才能算是真正沦落为彻底的只有故乡而没有家乡的人——照这说来,鲁迅先生、于老先生,实际还是有家乡的,因为心中有牵挂呀!但是,他们回不去了,所以只能说“故乡”。对一个地方没有牵挂的人,是没有乡愁的;对一个地方有牵挂的,那个地方就不叫——或不应叫“故乡”,而应该叫“家乡”。鲁迅先生、于老先生因家、因牵挂而起的这种思愁,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不是因为畏惧羁绊枷锁而孽生的“乡仇”,而是回忆、牵挂和思念。这就像余光中先生说的:</p><p class="ql-block">小时候</p><p class="ql-block">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p><p class="ql-block">我在这头</p><p class="ql-block">母亲在那头</p><p class="ql-block">长大后</p><p class="ql-block">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p><p class="ql-block">我在这头</p><p class="ql-block">新娘在那头</p><p class="ql-block">后来啊</p><p class="ql-block">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p><p class="ql-block">我在外头</p><p class="ql-block">母亲在里头</p><p class="ql-block">而现在</p><p class="ql-block">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p><p class="ql-block">我在这头</p><p class="ql-block">大陆在那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乡者,家在乡党之中,乡党之中有家者之谓也。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实际上是一种因家,因牵挂而起的家乡之愁。而不是心中无家的莫名之愁,“故乡”之愁。我曾经的家乡,只所以还没有沦落为故乡,是因为那里还有我的家在——那里有我的弟弟,有我和弟弟妹妹一起长大,保留着我们的生命年少记忆和精神基因密码,更重要的是,那里还有母亲矮矮的坟墓,和她终生守望而今还将永恒守望的麦地。因此,我不用“故乡”这个词,而从我的“家乡”说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 冬,字北陆、柏麓、号柏庐,陕西合阳人,中共党员。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后),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关学中国行”系列公益活动策划组织者。曾长期在藏工作,为西藏自治区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五个一批人才”( 2014 年入选,为理论界二人之一)、西藏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研究专家库专家。长期从事儒释道三教与藏汉文化关系研究,熟悉汉、藏两种文字。现主要从事关学文献整理、学术研究与社会普及。研究重点有:张载关学研究、周易哲学与文化研究、道家经典文献研究、藏传佛教文献研究。目前在张载关学、易学、庄学、藏学、场有哲学、习近平治藏方略、西藏教育等研究领域出版著作 20 部,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部)。学术成果和组织活动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院、陕西省人民政府、西藏党委宣传部、西藏民宗委等部门采用,被《中国民族报》、中新网、新华网、《中国报道》、《封面》新闻、中央电视台央视频、四川文化网、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三秦智库》、陕西文明网等媒体报道、选载。本人事迹多次在《西藏日报》《湘大校友》等媒体报道。当前学术兼职主要有:(韩国)大邱教育大学校礼仪文化教育研究所特任研究员、(柬埔寨)柬中文化友好协会中国区学术交流部部长兼文化导师、中华孔子学会理事、陕西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西安周易研究会副理事长、第十二届鲁迅青年文学奖四川赛区组委会委员、湖南电视台国际频道《东方寻宝》栏目学者专家、四川省新文人画院人文研究所所长、四川省家宽艺术研究院学术导师、西安国际汉唐学院特聘研究员、眉县横渠书院特聘研究员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