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住户讲,寿比胡同七号院儿里原主人的来历。

董一平

<p class="ql-block">图为原魏忠贤之侄魏良卿府今寿比胡同七号院儿里容一瞥。塞满了住户的三进院儿里已看不出当年肃宁伯府的一丝影子,四百年后早已物是人非。</p> <p class="ql-block">今天走到东城区寿比胡同七号院儿前,见一老者正坐在门前抽烟,于是便向他求证,说这院子在明天启年间曾是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之侄魏良卿的宅邸,可否属实。他听后告知,那您可就小瞧了这魏忠贤之侄魏良卿了,他的宅邸岂止才有一个七号院儿这么大,从东头第一个门牌号往西数,几乎半拉胡同都是他们家的。您别看这魏良卿只是魏忠贤的侄子,别忘喽!这个侄子对于不能生育的深受皇上宠信的秉笔大太监魏忠贤来说,那可是如亲生儿子般,在他心中的地位甚至不输他的干儿子。有句话讲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里说的就是魏良卿。这魏良卿本就是个耪地的主,自打得知了叔叔魏忠贤成了皇上名副其实的“代言人”后,便撂下锄头,进了京城,攀高结贵,靠叔叔魏忠贤这棵大树,投机钻营,拍马溜须,混得风生水起。居然还被皇上封为了肃宁伯。史书上说:“论功封良卿为肃宁伯“,也不知道他哪儿来的功。要知道,明开国元勋刘伯温也只被封了个诚意伯,这魏良卿能跟刘伯温相提并论吗?魏良卿因被封肃宁伯,他的宅邸也因此被称为肃宁伯府。凡沾府字儿,您想想,他的宅邸能小得了吗?都没法儿用几路来衡量了。不过这话又说回来,咱现在都只是猜测,谁也没见过他原来的府邸倒底有多大,长啥样,反正小不了。</p><p class="ql-block">听后我不解于这肃宁二字的叫法因何而来,便向他求问。这位老者告诉我,在明朝有一个似是不成文的说法,即你是从哪儿来的人,都会以你的家乡名加上姓氏称呼你,说这魏忠贤来自河北肃宁,因而他又被称为魏肃宁。之前万历年间的张居正因来自湖北江陵,他也被称为张江陵。因此魏忠贤府也被称为肃宁府。传魏忠贤曾在今寿比胡同东段住过,于是这里还有另一个版本说法,即魏忠贤府邸。魏忠贤虽是宫里人,但像他这样的身居高位之人,在宫外购置房产也属正常,并不新鲜。不过多数人还是认可这里应是魏忠贤之侄魏良卿的府邸。不管这肃宁府倒底是属于这叔侄俩谁?历史已经在这里给他们俩做了最准确的注脚,那便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叔侄俩不用说,当然属于后者。</p><p class="ql-block">听了这位老者说后,我觉得还是多少靠些谱,基本接近史实。当我走进七号院儿匆匆看过后感觉,这里名为的三进院儿如今已演变成为了一个塞满住户的大杂院儿,早已没有了当初肃宁伯府的影子了。这位老者听后说道:自打这信王朱由俭继皇帝位后,便历数魏忠贤罪状,将他逮捕法办,同时又把魏忠贤原来结党营私提拔起来的身边人,也统统顺势给收拾了,他的侄子魏良卿瞬间也成了倒霉蛋儿。要知道这样的结果,还不如在家老老实实务农。不过这魏良卿自己也万万没想到,发达了没多久便被清算,只能说他活该,咎由自取。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话本没错,但要遵循自然,做人做事不能坏了良心。这话是咱们这么说,他可不这么认为,人家可能还想良心值几个钱,谁挡了我的道儿,我就铲了谁。人在做,天在看,也许是老天长眼,看这魏忠贤做事不讲度,张牙舞爪,不灭魏忠贤及其党羽,天理难容。历史在这一瞬间,竟让魏忠贤及其侄子等在天启帝时登上了天,在崇祯帝时又下了地狱,不啻于冰火两重天。历史曾无数次告诉后人,凡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者,必遭天谴。</p><p class="ql-block">从寿比胡同东口走出后,意觉住在七号院儿里的这位老者在谈起这段历史时说得头头是道,暗自庆幸今天碰对了人。</p> <p class="ql-block">这对儿门墩儿够老,揣测起码在百年以上。院儿里的人说大清那会儿就立在这儿了,我深信不疑。</p> <p class="ql-block">看了看寿比胡同十五号这座令人咋舌的亿万级别的豪宅后,我决定远遁。</p> <p class="ql-block">这张建国后不久出具的工商证明,清楚地显示原肃宁伯府在寿比胡同2号,后来门牌号发生了变化,改成了现在的7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