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传统曲牌:听弦奏工凡,品曲蕴悲欢

五福

<p class="ql-block">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过去山西晋剧文武场编制为九人,称九手场面,即鼓板(指挥)、铙钹、马锣、小锣、梆子、吸胡、三弦、二弦、四弦。有时伴奏中需用铰子,由弹四弦者代操;需要唢呐伴奏时,则由弹三弦、拉二弦者代吹。文场乐器,呼胡是中音乐器,亦名葫芦子。椰壳,比板胡壳大,状如鸡心,口面直径约12-13厘米,粘以桐木板。主档以硬木质制作,长70厘米。安有腰码,固定在档之中部。下码置于桐木面上端六分之五处。马尾竹弓,音质柔和,酷似男中音声腔。呼胡拉主旋律,二弦、三弦、四弦配合伴奏。艺人说:呼胡、三弦是肌肉,二弦是骨头,四弦是筋。又说:呼胡立杆子,二弦加塞子,三弦补窟子,四弦掌尺子、定调子。打击乐器中的马锣,既重且大,直径55厘米,厚约1厘米,声音不散不躁,现多用六字马锣,与弦乐sl音相全,故有用马锣定音的传统习惯。</p><p class="ql-block">山西晋剧弦乐牌曲很多。表现愉快情绪的有[绣荷包]等。表现苦恼的有[太阳神针]等,紧张用[紧杀鸡],舒缓用[大寄生]。这些曲牌可单独使用,也可联辍使用。如《打金枝》中的《闹宫》与《春秋配》中的《拣柴》的音乐,就是用若干曲牌组成的联奏曲。唢呐曲牌也很多,如坐帐用的[开门鼓]、[慢拜场]等,能渲染元帅升帐时隆重庄严的气氛。《战宛城》中用的[对舞],有千军万马奔腾攻战的气势。</p><p class="ql-block">打击乐的锣鼓点,约有四、五十种。如[硬三锤]、[五锤子]、[三翻鹞]、[小战]、[战煞]、[海沙]、[披头]、[帽子头]、[回头]等。使用时,可根据剧情发展需要来选择。如[闷场](俗称揉肚子),可配合人物捶胸、顿足、立坐不安的动作与呼喊节奏。《斩黄袍》中高怀德上场,《回荆州》中赵云上场,《长坂坡》中张飞斥责赵云之后,都是用这种鼓点来衬托人物烦躁和焦急情绪。中路梆子有时在四股眼、夹板、二性唱腔之前,使用[七锤子]与弦乐接,必要时带[撩子]配合剧中人耍马鞭、或接门的动作。《坐楼杀惜》中宋江杀死阎婆惜,从她身上搜索梁山书信时,用[小战]伴奏,有力地渲染了其战战兢兢,极度紧张的状态。</p><p class="ql-block">晋剧曲牌</p><p class="ql-block">1 曲牌的作用和种类</p><p class="ql-block">曲牌是为剧情服务的,主要是起连接情感的作用。一般情况,曲牌都是出现在剧中人唱腔、唱段之间的道白和舞蹈动作之中,或是出现在场与场的幕间中,致使剧情不至因为唱腔中断而停止,反而更能渲染气氛,突出剧情,升华观众的联想,沟通观众与剧中人的思想感情。</p><p class="ql-block">曲牌的种类按形式分为弦乐和管乐两种曲牌;按节奏又分为四股眼、夹板、二性三大类,另外,各种不同情感的剧情气氛又以各种不同情感的曲牌去配合。这就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曲牌。目前纪录在案,并已经实际运用的弦乐曲牌近200首,管乐(唢呐、笛、萧)曲牌近100余首。尤其是近年来,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为适应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及文艺欣赏水平后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戏曲工作者主动积极的在传统晋剧曲牌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与创新,创作新编了不少适应时代要求的晋剧曲牌,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效果良好,深受演、奏人员及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p><p class="ql-block">2 充分发挥晋剧曲牌在剧情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凡演一出戏,既有唱腔、过门、锣鼓,同时还必须有音乐曲牌的配合。它在一出戏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有戏必有曲,无曲不成戏。一定要发挥好曲牌丰富情感、增强气氛、刻画任务的作用。所以必须遵循不同情感气氛选用不同情感节奏的曲牌原则。这就要求演奏人员,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各种曲牌,其次是深刻的理解剧情,理解剧中人思想感情,尔后选择适合于剧情与节奏的曲牌。第三是加强演奏技巧与伴奏艺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发挥曲牌在剧情中的作用,真正实现曲牌为剧情服务的目的。</p><p class="ql-block">晋剧锣鼓谱</p><p class="ql-block">晋剧中路梆子音乐中的锣鼓包括晋剧舞台上所有锣鼓谱。按照用途可分为八大类,具体介绍如下:</p><p class="ql-block">1 唱腔中的锣鼓</p><p class="ql-block">在中路梆子锣鼓中,用于各种唱腔的起唱、行腔、转承、流、绕以及收尾的锣鼓,统称为“唱腔锣鼓”。它可以在演员演唱时,通过锣鼓的引导、配合、衬托,使其在唱腔的节奏长短、力度强弱、行腔快慢、起承转合等诸方面达到高度统一,以便进一步达到深化情感,体现人物个性,渲染气氛。唱腔锣鼓按不同板式节奏又可划分为如下方面。</p><p class="ql-block">(1)、四股眼唱腔锣鼓</p><p class="ql-block">七锤子起板类:</p><p class="ql-block"> 四股眼小脆头子,四股眼小脆锤子,四股眼七锤子,四股眼七锤子带脆头子。</p><p class="ql-block">勾锤子、撩子类</p><p class="ql-block">勾锤子、四股眼上句尺字过门带撩子、四股眼下句一锤子或带撩子。</p><p class="ql-block">四面景:</p><p class="ql-block">四面景是根据特定环境和剧中人的表演程式而专门设计的一种唱腔。有固定起法,行腔中有四个乐句,由慢到紧,即四股眼、夹板、二性、紧二性或流水,包括四个节奏,所以称为“四面景”。</p><p class="ql-block">起板“三变化”</p><p class="ql-block">在四股眼的起板中,由于演唱情绪的需要和调剂音韵,从四股眼起板过门中直接转入另一种板式(夹板)起板锣鼓的起法。主要有:带四股眼起板帽子的夹板脆头子、四股眼转夹板起板、四股眼转夹板再转二性起板等。</p><p class="ql-block"> 苦相思类</p><p class="ql-block">“苦相思”本是一种特殊的曲牌,为加强唱腔情感,把它加在了唱腔过门中。主要有:四股眼七锤子苦相思、四股眼锣儿苦相思、武苦相思。</p> <p class="ql-block">晋剧曲牌【朝天子】</p> <p class="ql-block">晋剧曲牌【蝴蝶飞】选自晋剧表演艺术家田桂兰《打金枝》</p> <p class="ql-block">晋剧曲牌【小开门】选自人民艺术家郭兰英《金水桥》</p> <p class="ql-block">晋剧曲牌【北得乐】选自晋剧大师牛桂英《百花赠剑》</p> <p class="ql-block">晋剧曲牌【青天歌帽子+尾子】选自晋剧名家冀萍 王宝钗《洞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