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城,远去的一座山

楊晓群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我见过的山中,秘图山是最奇特的一座。作为一座山,我对它充满了敬意,又有着几分疑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至今,我仍然怀疑秘图山不是一座山。但流传下来的许多史实明确无误地告诉我,这确实是一座山,尽管它那么小,又那么低平,根本没有山的特征。然而,这些并不能遮盖秘图山作为一座山的荣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相传,现在的姚城还是一片汪洋的时候,龙泉山和秘图山都是水中的小岛。大禹治水疏九河,姚江亦在其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他用疏导之法治理了洪水,并把治水的秘图藏在一座小岛上。后代敬仰大禹为民造福的治水精神,把藏秘图的小岛称为秘图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对于这则传说,我总有一些疑惑。大禹治水采用疏导之法,已昭然天下,根本无秘密可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若真有秘图,作为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为百姓造福的大禹,完全没有理由把治水图藏起来,让百姓知道治水之法,岂不更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因此,我猜,如果真有藏图一说,那么大禹藏的不可能是图,有可能是一块载有治水经验的石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对于这块石碑,大禹也没有把其藏匿,而是高高地立在秘图山上,可能是后人没有很好地保住这块石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们翻开有关史料就可以发现,秘图山的名字是唐天宝六年(747)才有的。这之前它叫方丈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把方丈山更名为秘图山,可以料想,当年的方丈山也不可能是一座极平常的山,否则,关于大禹的传说不可能与其联系在一起。这一点也有一些史实可以作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当年,这座山清秀幽静,明代书画家杨珂隐居于此,号“秘图山人”。刘仁本元至正二十年(1360)春治兵余姚,游览秘图山之后,曾写下“水出岩罅,潴为方沼,疏为流泉,卉木丛茂,行列紫薇,间以篁竹,仿佛乎兰亭景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他觉得此山和山阴兰亭相仿,有流水潺潺,有树木清幽,于是学晋人王羲之的兰亭会,邀请42位雅士,集会秘图山,学书作诗,切磋技艺,其乐融融,成为风雅盛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刘有诗曰:“禊饮秘图湖,天气淑且柔。传觞际曲渚,濯缨临芳洲。纤条乱风树,幽葩落晴沟。众宾亦以乐,正忘尘世忧。”从中可见,当年的秘图山不但风光秀丽,而且浸润着浓郁的文化气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今天,这一切都已远去,留给秘图山的只是一座略高于四周的小山丘,山的样子荡然无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回到余姚工作。再次走上秘图山的时候,它已成为市委、市政府办公地的一部分。记得那次,我是去市文联找文友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如果没有路边那块标有“到文联,请上秘图山”的小木牌,我真不敢相信,这座在余姚历史上如此声名显赫的秘图山竟是如此简朴的模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幢三层楼房几乎围住了秘图山顶,市委组织部、市委纪检委、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等单位都在山上办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山就这样“沉没”在日常公务中。当时,我就有些诧异,尽管秘图山的秀丽风光不见了,但它依然拥有千百年来沉淀的人文资源,我们轻而易举地把它遗忘,这不是对我们“文献名邦”的一次损害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几年之后,随着市政府大楼的整体搬迁,这里崛起了几幢商住楼,尽管这一商住小区取名秘图山庄,但秘图山已残成小区边隅一堆几乎无人注目的小废墟,徒有一个空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作为上了史书的一座山,秘图山无疑是余姚市重要的文化资源,是姚城“文献名邦”“东南最名邑”的一个有力证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处文化景观的诞生需要时间,更需要一代代的文化积累与文化浸润,它的存在与声名远扬标志着一个地方的精神及其人民的素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们不忘秘图山,就是不忘大禹,不忘大禹治水的精神,这种精神永远是我们战胜困难、奋勇向前的动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我们手中,如果秘图山成了某一幢楼边上的一堆小土石,这不是秘图山的不幸,而是我们的悲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写下此文时,我听说,在阳明古镇第二期的开发计划中,有意将秘图山重新进行挖掘、改造,力争重现昔日光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这真是一个好消息,如果这个“听说”真能成为现实,我们就无愧于“文献名邦”的后代,因为秘图山是不应该消失的,秘图山也不应该远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