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纪事:古老木制织布机

良心至上

<p class="ql-block">  文/志顺 </p><p class="ql-block"> 古老木制织布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织布在中国有着数千年历史,织布手工艺也曾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后来随着工业化的大生产发展,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昔日的民族手工纺织技艺渐渐远离了我们,但那在家里织布的场景,始终抹不去我在脑海中那片温情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我村就有一台织布机,织布师傅名叫杨焕章,在那时这个行档很吃香,全村各家各户排队请师傅到家里来织布,有时需要排上半年或一年才轮到织自己家的布。织布前妈妈和奶奶将棉花纺成线,赞够了线穗,就请织布师傅到家里来织布,吃住在家中,织上几匹老粗布,用于家人做衣服和做被之用。我在那时偷偷的纺过线,师傅不在时织上两行。有一次踏板与梭子没同步,撞断几根经线,师傅说了我一顿,以后再也没动过织布机,但对织布机结构有了基本了解。</p> <p class="ql-block">一、织布机基本结构</p><p class="ql-block"> 我见到的织布机是一种采用张力补偿原理的单综双踏板织机。机高约一米八左右,机长两米五左右,宽一米二左右。配备有机架、经轴、卷轴、中轴、马头、踏板、分经杆、综片(单综)、幅撑和筘的完整织机,用来织制平纹类素织物,其经面与水平的机座成50至60度斜角,因此,称为斜织机。</p><p class="ql-block"> 它采用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用脚踏板来控制综片的升降,使经纱分成上下两层,形成一个三角形开口,以织造平纹织物。</p> <p class="ql-block">二、织布前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1.纺线:用木制手摇纺车,左手摇车,右手拉线,两手动作协调配合,将棉花纤维拉成细线,绕在线轴线锥上,快手纺线日均八两。</p> <p class="ql-block">2.牵机:将线从锭架上牵引、编整在一起,决定着所要织成布的长短、宽窄、一般布面宽二尺四。</p> <p class="ql-block">  3.刷机:将牵好的线梳理均匀,缠绕在机轴上,即“整经”。然后上浆,防止经线断裂,增强经线抗拉力强度。</p> <p class="ql-block">4.穿梳:将线一根一根穿到梳缝里,为织布做准备,决定着所织布的宽窄、疏密。织2尺4宽的布面需要580根纱线经,有时还要更多,经线力度要匀称,线过紧会断,过松又影响织布,然后再将纱线,按排列顺序一根一根穿过梳线器拉紧,这个过程颇耗功夫。</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5.做穗:右手持一细滑木条不断的摆动,将线锥上的线缠绕成两头尖中间粗的穗状体,放进织布梭中,做纬线使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6.织布:这是将线变成布的程序,两脚协调踩下踏板、两手投梭、接梭,经线、纬线交替交织,手织布就一点点的被织成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手工织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工序多,是一件伤脑筋的事,而且每道工序要有技巧:先是经线上浆,即用面糊将经线浆一次。面糊过稠,经线就脆,易断线;面糊过稀,经线就松,也易断线。其次是牵线,即上经线,牵线用手执线,手要保持平衡,不然牵出的线松紧不一,织布时易被梭子打断。再就是挽绉,绉扣长短要一致,才能使上下经线截然分开,梭子来往畅通无阻。织布最重要的是手推脚踩忙个不停。一个熟练的织工,一天最多只能织出7、 8尺布,过去一匹布仅5、6丈,按米算不到20米。最后是修整布。先将布上小疙瘩刮掉,再将布密封在缸中,燃入硫磺,布被熏白,取出,喷浆折叠,放到锤布石上垂扁,这样布才结实耐用。</p><p class="ql-block"> 由于布面不宽,一匹布也仅够做几件衣裳。当时生活条件差,一年难得织一次布,如果家里人口多,有时一个人一两年也难得添上一件衣裳。过去能穿上粗布衣,那就算家庭条件不错的了。</p> <p class="ql-block">  这种斜织布机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现在只能在博物馆能看到,它已变成了文物。但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少量的织布机,作为游览参观,制作少数民族服饰之用,体现少数民族特色。上述是我依稀的记忆,有不妥之处请指正。谢谢!</p><p class="ql-block"> 2022.6.24</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