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史实】鏖战城西湖——从围湖造田到退垦还湖二十年的军垦史实

心语

您的转发与分享是最有力的支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鏖战城西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围湖造田到退垦还湖二十年的军垦史迹</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高 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原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第七十三师师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从事农、副业生产是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流动性大,条件艰苦,朱德、毛泽东就组织红军利用战斗间隙,从事农副业生产,克服了供应不足的困难,密切了军民关系。抗日战争中,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指示我军一面战斗、一面生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战胜了困难,打败了日本侵略军。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指出,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个战斗队,同时又是生产队、工作队。1950年发出从事生产建设的指示,全军开展农副业生产,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60年代初,中国大地由于工作上的失误和苏联副债,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为了摆脱被动局面,军委号召全军开展农副业生产。南京军区根据这个指示,和安徽省领导关于军地共同开发城西湖的提议,为解决部队粮油供应不足、支援友邻,并建设战时后方基地,提出了军地联合开发建设城西湖农场的建议,得到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批准,经过广大军民的奋战,建成农场。又经过连续苦战,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和科学种田,战胜了“出血热”,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农场,培养了一批创业骨干,密切了军民关系,为军队建设和全国农业发展贡献了力量。</b></p> <p class="ql-block">图为高玉副部长视察城西湖军垦农场工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安徽省霍邱县以西的城西湖,是一片冲积平原,面积约500平方公里。那里原来是一片良田,由于淮河下泄洪水和大别山流经沣河洪水的冲刷,把那片肥沃的土地冲成一个大凹部。洪水泛滥时它是湖,洪水退去后成滩。公元1135年黄河夺淮,使淮水渲泄不畅,水位上涨,城西湖在洪水退去后有了积水,既不利于种植又不利于养殖。从清朝雍正年间就开始拦水筑坝,改湖造田,至20世纪30年代都没有成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组织群众筑堤造田约20万亩。还有40万亩由于工程和投资浩大,地方政府无力解决,因而搁置起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战胜自然灾害,发展农业生产,安徽省和当地县政府早有治理城西湖的设想,1960年在湖口临淮岗建成了泄洪闸。1965年底至1966年上半年,南京军区和安徽省主要领导同志多次商谈围垦城西湖的问题,一致同意军民协力,“根治西湖,统一规划,平战结合,军民两利,勤俭办场”。开发范围60万亩,军圩在湖底约15万亩,民圩45万亩,使军民共同受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6年2月21日,南京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向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上报《关于建设霍邱城西湖农场的报告》,提出军民共同开发的设想,在此基础上由军队建设一个大型现代化农场。并再组建1个师,平时在农场执行生产任务,战时可用来打仗。3月3日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指示同意。4月5 日,南京军区党委正式向中央军委呈递报告。10日,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在报告上签发批复,同意围垦城西湖,并且指出“整个工程要依靠地方党委,依靠人民群众,服从根治城西湖的统一规划。”5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总后勤部关于建设城西湖、牛田洋、盘锦等农场的一个报告上批示:“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这个批示被称为“五•七”指示。1966年5月,中共中央以中发(66) 271号文件转发了这个报告和毛泽东的批示,肯定建设这些农场是必要的。于是,安徽省和南京军区商定,泄洪道和外大堤及基础设施由省组织施工,军队协助;军圩内总干渠及大堤和基础设施,由军队组织施工,地方派技术人员指导。南京军区党委研究决定,将开发城西湖的任务交给60军。1966年3月4日,军区电令:由60军负责组建1个步兵团,担负城西湖农场生产建设的先遣任务。从4月20日起60军进行该团筹建工作。4月20日前,抽调的干部、骨干组建该团司、政机关和生产管理处、直属队及1营,编成步兵第543团。随即开赴城西湖地区.2、3、4营相继到达。军机关工作组、团领导决定将湖东北角莫店圩作为试建农场,采取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他们在沼泽地里筑堤挡水,不到3个月时间,就建成了一个6000余亩地的农场,当年就全部种下麦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加快开发进程,军首长决定由吴仕宏副军长率部分机关干部组成围垦指挥部,负责指挥军圩施工和协调军、地协同事宜。安徽省委、六安地委与军队商定,组织副垦指挥部,由霍邱县县长邹立汉任总指挥,军区生产部副部长刘达林任政委,60军后勤部副部长臧涌法任副总指挥,组成围垦指挥部党委,邹立汉任书记。成立指挥机构,以霍邱县淠史杭工程指挥部为主,60军部分干部参加,负责全面施工和基础设施建设。8月,军区命令179师率3个步兵团、师直执行围垦城西湖的任务。9月,179师率535、536、537团开赴城西湖,执行围湖造田任务。下旬,师赋予535团负责修筑北干渠渠道和堤坝,536团负责修建总干渠西南段渠道和堤坝,537团负责修筑南干渠渠道和堤坝,543团负责修筑总干渠北段渠道和堤坝。10月,l万余名指战员开始围垦城西湖战斗。工地上,红旗招展,车来人往,热闹非凡。军和军区后勤部主要领导亲自到施工部队蹲点,指导工作,看望部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指战员头顶青天,脚踩淤泥,挥锹取土,人挑肩扛,平均每人每天完成近5个土方,将7万余斤泥土由湖底推运到堤坝上。有的手磨起血泡,有的鞋底磨穿了,有的肩压肿了,但指战员们仍然情绪高昂地战斗在工地上。10月,邹立汉主持围垦指挥部第一次党委会议,讨论围垦计划和施工计划,决定城西湖外围大堤和泄洪道总长55.5公里共750万土方,由霍邱县组织民工三年内完成。以安徽省水利厅为主修l3处排灌站,安装各型抽水机130台。修建大桥2座、排水涵管9处,改建排水深孔闸,在上游修建一条1 0万千伏高压线。10月中旬开始,当地民工陆续上阵,湖内湖外,你追我赶,施工进度比预计的要快。11月初,外大堤和泄洪道已初具规模。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到工地视察,认为时机有利,与安徽省委、六安地委、霍邱县委商定,抓紧有利时机,3年任务1年完成。军区决定抽调70余台施工机械(推土机、挖壕机、刮运机)参加施工,归60军指挥。施工部队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工余时间播种小麦2万余亩,长势良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7年春节过后,工地民工又增加了8万余人。50余公里城西湖有军工、民工11万余人,机械100余台,汽车数百辆,在工地上紧张战斗着。“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影响到施工,60军派出军宣队加强施工的领导力量,促进工作加快进行。至4月下旬,城西湖外大堤和泄洪道、排灌渠道已基本完成。6月,连接湖内外的工农兵大桥通车,从淮南通往城西湖的高压输变电工程已经架通,湖内公路也能行车。总排灌站正在施工,上游泄洪闸正在酝酿设计当中。179师暨513团在场内共开挖渠道140公里,修筑路基84公里,完成土方430余万立方,造田约14万亩,荒芜的城西湖已变成了阡陌纵横、路堤相连、排灌自如、宜于耕种的大农场。军民共同努力,创造了7个月初步建成一个大型农场的奇迹,使60万亩耕地能保收保种。</b></p> <p class="ql-block">南京军区许世友司令员与参加围垦城西湖部队干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79师是全军战备值班师,完成围垦施工任务后必须回到机动位置。1967年2月,南京军区党委报经中央军委和总部批准, 60军组建1个师进驻城西湖,专门担负农场生产和建设任务。60军首长决定,由军负责组建师部和炮兵团,179师、181师各负责组建1个步兵团。3月,该师机关和勤务分队组成,代号为“南字415部队”,543团划归该部建制。4月,179师师部率535团、537团撤离城西湖.留536团完成施工收尾任务。6月7日,中央军委正式授予415部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78师”番号,列入中国民解放军序列,隶属60军建制,由郑克良任师长,赵双选任政委,我和郭兴旺同志担任该师副师长,所辖4个团番号依次为步兵532、533、534、538团,总兵力1.2万人,全面担负起农场建设任务。9月15日,536团撤离城西湖农场。当年夏季收获179师和543团播种的小麦2万多亩,收获1000多万斤。夏季播种13.5万亩大豆,收获1000多万斤。秋季播种小麦约14万亩,1968年夏季收获麦子3660多万斤,至此已收获三季,总产量达6000多万斤,创造了当年开发,当年播种,当年收获并高产的业绩。毛主席、叶剑英副主席听了很高兴。《人民前线报》发表《毛主席听了很高兴》的文章,报道丰收喜讯。《新安徽报》发表《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建设城西湖纪实的文章,八一电影制片厂、安徽电影制片厂都把丰收的景况拍成电影公开发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8年7月上旬,皖西、豫东地区连降暴雨,淮河水位急骤上涨,以每秒1.3万立方米流量倾泻而下。围垦不久的城西湖农场面临着特大洪水的严峻考验。为顾全大局,国务院决定,城西湖农场破堤分洪。7月14日,178师奉命炸堤蓄洪,共蓄洪水33亿立方米,保障了淮河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9月,军区命令城西湖农场排涝抢种。178师立即进行动员准备,军区后勤部从苏、浙、皖三省借调了540台抽水机和1200多名工人到城西湖,在178师统一组织下,仅用20多天时间,就抽干了湖中剩余积水。10月下旬,178师指战员抓紧有利农时开始播种。至11月17 日, 14万亩麦子全部播种完毕,创造了当年蓄洪、当年排涝、当年播种的奇迹。</b></p> <p class="ql-block">第一七九师党委班子成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城西湖农场围垦后,坚持了边生产、边建设的方针,抓紧农田的基本建设。1968年春,178师调出2个团,1969年10月全部撒出,组建第73师由郭兴旺任师长,穆树振任政委,1971年1月,我任60军后勤部部长,兼管城西湖农场,1972年1月我调任73师师长,李来水任政委,继续担负农场生产建设任务。经过几年奋斗,农场各项施工任务基本完成,全场14万多亩耕地,分为57个作业区(含莫店圩4个区),场内开挖了各种排灌架道1257条,累计长达1529公里。修建了大小桥梁12座,排灌站14座,共装机10490千瓦,排灌方便,水利配套。在不蓄洪的情况下,基本上能旱涝保收。在动乱的年代,许多工厂生产停滞,在总部、地方和工人群众的支持下,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陆续到达,组建4个机耕队,使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油纸厂、修理厂也建立起来,一个大型现代化农场展现在皖西大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农场根据年委提出的“用兵少、产量高、收益大”的要求,不断减少生产兵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搞生产的部队人数从原来最多时的12000人减少到2800人,减少76%,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全场有各种拖拉机347台,收割机124台,各种农机具配套齐全。田间作业全部机械化。全场共修水泥晒场11万平方米,革新了扬场机、翻场机、装包机等晒场机械,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工效。农场还修有一个水泥农用机场,农业航空技术不断推广应用,施肥、治虫、除草作业都基本用飞机来完成。</b></p> <p class="ql-block">城西湖军垦农场每年夏季双抢战斗场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高产,是建设现代化农场的奋斗目标。高产的关键是要科学种田。下大力气提高全场干战的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水平,是高产的关键。 1972年,我到江苏省农科院请来农业专家熊毅教授指导科学种田,传授科学知识。李来龙、靳洪苟副帅长也四处求贤,请来各方面专家。农场还派出人到农业院校和科研机关学习,从而培养了一批自己的科学骨干。还组织本场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建立起一个近60人的农科试验站,根据本场生产的特点,进行科学试验和研究,指导全场生产。各单位也成立了农科小组,经常在田头研究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农场接受了一批地方有农业专长的大学生入伍,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干部战士的科学文化水平。中央开办农业广播学校后,农场积极组织干部战士参加学习,拨出专款作为智力投资。培训正式学员 300多名,一批科学研究骨干向指战员们普及农业科学知识,解决创高产中的一个一个难题。改良土壤,把握农时,优选良种,合理施肥,田间管理都创造了新成绩,使产量逐年提高。到1974年有1万多亩地达到亩产866. 4斤,还有几百亩产量超千斤,还创造了水稻水直播、旱直播、飞机直播等科学方法,既节省了劳力,又提高了产量。水稻单产达到700-900斤,全场年产量达到6000万斤左右。农场还重视了工副、林木业生产。农场建有年修200标准台拖拉机的修配厂,年加工黄豆1500万斤的榨油厂,日产5吨的造纸厂等工厂。各队也都有一定的副业生产,全场栽种各种树木51万多株,既有经济价值,又能调节气候,利于水土保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农场实行三级管理(场、分场、队),两级核算(场、队),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全场分3个分场,15个队。队既是部队编制的基层单位,又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在生产上有一定的自主权。为了进一步探索部队办农场的规律,还试行了“定、包、奖”的生产管理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全场同志的生产积极性。</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战胜流行性“出血热病”是建设城西湖农场中的一项艰巨任务。流行性“出血热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存的一种顽疾,主要发生在低洼、潮湿、水源丰富的水网地区,湖洼地区,森林或丘陵地带。城西湖周边地区1958年出现流行性“出血热病”后,每年都有发生,到开发城西湖时已发病1166例,死亡 117人。这种病是怎样引起的,怎样传染?怎样预防和治疗,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办法,因而造成人们心理恐慌。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杜平十分关注“出血热病”的防治,60军和农场的各级都十分重视抓防治。军区1966年秋就派邓耀先、夏鸿恩等防治专家和一批医学骨干到城西湖研究、治疗这种病。1970年城西湖地区“出血热病”流行,军区钱钧副司令员到城西湖坐镇指挥,军区组织700医院、73师医院、181师医院和10个团卫生队作为“出血热病”治疗中心。从南京军区总医院、军事医学科学研究所、第13分部防疫队、15分部防疫队、126医院、105医院、121医院、81医院、82医院、85医院、97医院、123医院、361医院、696医院等抽调专家及医务工作者到城西湖农场参加“出血热病”防治,总后勤部卫生部、军事医学科学院、第3军医大学、沈阳军区第202医院、安徽省防疫站、南京医科大学、江苏省中医院等20多个由140多名专家组成的治疗队到城西湖农场工作。部队和农场主要是抓预防,消灭传染源——黑线姬鼠,防止这种鼠到处乱窜,发现病人及时诊、治。专家们和医务工作者边研究、边治疗,同时提出预防措施的建议。他们用人工灭鼠和药物灭鼠结合,使灭鼠率达到90%以上,逐步断绝传染媒介。专家和医务工作者潜心研究了预防和治疗措施,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些年份已没有出“出血热病”人,后期已达到没有死亡的目标,预防“出血热病”的科研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金奖。吴光华、李法卿等对“出血热病”传染源、发病机理两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有多项成果获三、四等奖。许多专家和医务工作者研究的论文在全国、全军医学杂志上发表50多篇。许多经验写入了医科大学的教科书。这些防治和研究对稳定建设城西湖农场的人心、促进农场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全国防治“出血热病”的成果贡献了力量。</b></p> <p class="ql-block">数千名大学生大在城西湖军垦农场接受锻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近2000名大学生是建设城西湖农场的一支重要力量。1968年春,178师2个团调离城西湖,兵力减少了,这一年夏天收割任务十分繁重,许世友司令员到农场劳动,他向毛主席汇报了丰收情景,毛主席听了很高兴。他又动员南京大学3000余名大学生到城西湖农场参加劳动,既给农场带来知识,带来欢乐,又使大学生们受到教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8年秋,全国处于混乱状态,大学生的分配成了一大难题。国家从全局考虑,决定全国70多所大学的3700名大学生到城西湖农场劳动锻炼。这既是缓解当时大学生分配的矛盾,又是储备人才的措施。这时,城西湖刚分洪,178师部队基本都往在窝棚和群众的柴屋中。为了接待好大学生,指战员们立即动手,为大学生们盖起了宽敞的茅草屋,抽调骨干组成接待连队,每个营增加1个大学生连,这批学生从城市来到艰苦的农场,但他们感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他(她)们在农场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农场建设出力,许多人成为盖营房、科学种田、水利施工的技术骨干。1969年10月1日大学生代表苏勤到北京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经过几年的实践,他(她)们的知识和智慧留在了域西湖农场,他们自身也经受了锻炼,以后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骨干,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国家劳动人事部部长田成平、南京市副市长蒋裕德以及其他大学生,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9年1月l日,73师奉命改编为城西湖农场,转属南京军区后勤部建制。由王宝堂任场长,李来水任政委。我调任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管城西湖农场生产。1986年4月奉命将城西湖农场移交安徽省人民政府管理。农场建设20年,生产粮食9亿余斤,榨油1600万余斤,造纸2199吨,收益2200多万元。正常年景,一年生产的粮食可供1个师(l万人)吃上10年。盖营房和生产用房13.3万平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为3万马力、447台。城西湖农场生产不断发展,不仅为国家创造了物质财富,减轻了人民负担,而且培养了部队吃苦精神,强化了思想作风建设,密切了军民关系、官兵关系。在困难的时候,还调出大批农产品支援友邻部队。根掘南京军区后勤部1967年12月份的一份文件可见一斑。1967年12月11日南京军区后勤部报告军区首长和总后勤部的报告写道:全年预计可产粮3000万斤左右,创造了当年大面积围垦、当年生产并获得好收成的成绩。……今年粮食分配和秋收情况是:夏收小麦1690万斤。除生产部队按规定留用外,其余全部交售国家,共计962万斤。秋收的大豆预计1300万斤左右,根据总后勤部指示,调兄弟军区410万斤。其中调广州军区200万斤,福州军区150万斤,济南军区50万斤,军事学院10万斤。用于调剂本区部队生活300万斤。其余由军、师留用和上交国家。秋种小麦12. 5万亩,大麦l l万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以后,城西湖农场的稻、麦、豆、油、纸等纷纷外调支援军队和国家建设。根据军委将城西湖农场移交安徽省的指示,1986年9月25日,南京军区后勤部代表夏玉成、童军、安徽省副省长孟富林、办公室主任陈者香在移交协议书上签字,将一个大型现代化农场完整地交给安徽省人民政府,20年奋斗的城西湖农场建设划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本篇回忆文章于2010年撰写)</span></p> <p class="ql-block">全社会都应该养成崇敬军人、热爱军人的良好风尚,国家和民族就能立于不败之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更多链接 欢迎关注》》》</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9dkxzkw?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军垦情缘】热情讴歌军垦战士心中的圣湖——城西湖</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9h31zxo?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军垦情缘】诗篇——城西湖骄傲自豪</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9ing9lf?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聚焦热点】人民日报聚焦安徽廉洁文化建设:用活文化资源 推动崇德尚廉</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7j67bbw?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聚焦热点】城西湖军垦精神光照千秋万代 ,牺牲战友们忠魂永驻我们心间 !</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7nzfa8v?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军垦动态】城西湖军垦文化展厅与公众见面指日可待</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4u8rey7?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聚焦热点】应对世界粮食危机 是城西湖军垦复耕复种难得的机遇期</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317kn9s?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军垦动态】城西湖军垦师部大礼堂得到全面保护 传承弘扬军垦历史文化成就千秋功业</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x3jhd3g?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军垦史实】城西湖军垦把“锅底子”建设成大型现代化军垦农场,厥功至伟,彪炳史册!</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wdxdqrb?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军垦风采】城西湖军垦是城西湖沧海桑田变化中最为耀眼的史诗篇章——纪念毛主席“五.七”指示发表56周年</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