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新泰市东蒲村的传说

行善则顺

<p class="ql-block">  一 银古洞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新泰市玉皇山风景秀丽,景色迷人,是谷里镇境内最高的山。其折西北的山峰叫风山,翠柏遍布,有华盛之表。因山形曲折环绕,又称“回龙山”,灵气十足。风山东面山峪中有四清泉,从不干涸,东蒲村民扩泉为池,将此山峪称为“池峪”。池峪东侧山腰上有一古洞,俗称银古洞,至今是个迷。</p> <p class="ql-block">  银古洞上方是天然巨石,洞口朝西,仅容一人爬进。解放前期,东蒲村数人手持火炬入洞,想探个究竟,行进几十米,发现前方有发亮的东西,疑似动物的眼睛,恐怖不敢深入。之后,用大石条挡住洞口,并在其旁堆满乱石块。因此,洞内情况至今说不清楚。洞外原先地面平整,远观象是一个圆形土平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平台上有几棵槐树。那时,村里的老人总是嘱咐自己的孩子不要到银古洞那边去玩,有的家长说到那边去玩小孩会头痛。现在来这里,已经很难找到洞口了。</p> <p class="ql-block">相传,银古洞是前人在此采挖白色火石留下的矿洞。这里的石头表面上平常,其实与普通的石头有很大差别。其一,石头受撞击后会发出火星,尤其是两块石头相互摩擦,粉屑脱落时会迸出火花,因此称之为火石牙子。其二,这里的石头俗称银苗子,粉碎后放入酸溶液中可提取白银。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吸引人们前来采挖。据说,明朝万历年间宦官魏忠贤曾管理玉皇山银矿,以增加朝廷税收,加剧民间掠夺。</p> <p class="ql-block">  银古洞是有人曾在玉皇山开采银矿的见证。玉皇山北3公里处有银河圈村,其村名的来历与银矿有关。《新泰市地名志》释“银河圈村”载:“因村南玉皇山下有人开采银矿,矿水环村北流,遂改名为银河圈。”这条史料记载与银古洞的真实存在结合在一起,为进一步考察玉皇山银矿提供参考作用,增加玉皇山的神秘性和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  此外,银古洞还有许多生动的传说。据传,银古洞西北梁父山上有一对金娃子,三十多公分高,一个头上两个小辫,一个头上一个小辫。每逢阴雨连绵,雾气升腾的时候,金娃子会结对到银古洞内避雨。也有人说银古洞会吐雾气,当烟雾弥漫玉皇山腰时,三天内当地必有大雨。当地有“玉皇山上发云彩,地里干活快回来”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银古洞传说多多,希望后人对这一景观作进一步的考证。</p> <p class="ql-block">二 金鸡夜游老泉沟。</p><p class="ql-block">东蒲村西南有九顶山,海拔339米,与著名的新泰龟山等高。山北麓有老泉,水表面积十余平方米,本体全石,石穴涌流,经年不干涸。</p> <p class="ql-block">泉顶原有槽碾子,呈月牙形,中间深,两头浅,传为子路百里负米地,西北二百米处有古村落遗址,现存古代石刻三处,可以说是古迹斑斑。</p> <p class="ql-block">老泉水自南向北流淌形成沟壑,俗称老泉沟,有金鸡夜游的传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传,泰山精气化为金鸡,来到老泉久久不愿离去。老泉沟溪水潺潺,四周山峰对峙,是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沟西部由南至北分别是米山、面山。有米山面山,又有老泉之水,吃喝不愁,因此,金鸡久久不愿离开,夜深人静的时候常游走老泉沟。金鸡夜游的事情久而久之被人发现并逐步传开。一堪舆家听说后暗自躲在沟边,等待金鸡出现。一天晚上,果然看到一只金鸡领着一群小鸡金光闪闪的出现在沟边,于是随其身后,观其去向。结果是金鸡走到一块大石光梁前转眼不见了。堪舆家觉得奇怪,认为金鸡可能是大石头的化身,便守在此处。</p> <p class="ql-block">天亮后发现大石头南北走向,酷似鸡形,于是召集石匠把金鸡隐身的大石头雕刻成石台阶,力求破这只金鸡。据传,大石头雕刻成石台阶曾流出一片血。石台阶俗称礓碴子,一级一级的向上倾斜,有分级的意义。分级是“分鸡”的谐音,试想一只鸡分身后能活多久。不仅如此,堪舆家还把米山改成沙山子,把面山改成黑虎山。这或许是因为金鸡吃沙要饿死,遇到虎难逃命的缘故吧。堪舆家破风水后,老泉沟旁原有的鸡家庄衰败迁徙,留下古村落遗址,金鸡没有再现。</p><p class="ql-block"> 金鸡夜游老泉沟的故事流传久远,无从考证真伪。不过,可以从这里明白世间万物阴阳相克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三 子路守山植蒲</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20年,孔子的弟子子路镇守龟山,引导人们在村东沟壑上植菖蒲。后来,“子路守山植蒲”传为佳话,家喻户晓。</p> <p class="ql-block">  东蒲村东沟壑上有一座古石桥,全部由青石铺设,二墩三孔,俗称东大桥,大清光绪年间重修,至今保持完好。过去,南部玉皇山泉水经此桥曲折下流,蜿蜒回转,至北谷里村南纡折西流,汇入月牙河,民间称之为九曲沟水。相传,子路守山时重视农业生产,修水利建石桥,挖通九曲沟。有道是:“一代先贤仲夫子,率众乡邻把沟建。上下十里免水患,千亩洼地变良田。”子路疏通九曲沟后,发现地势环境复杂,雨季来临时常受玉皇山泉水的冲刷,不时的有积水现象,因此寻找适宜沼泽地和沟溪边生长的植物,进行种植。征求老师孔子的意见后,子路带领乡亲们在九曲沟边种植菖蒲,开启农业生产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  子路在此植菖蒲意义深远。之后,孔子学周文王吃腌制菖蒲,吃了三年才习惯。三百年后,菖蒲与封禅联系在一起。据《封禅书》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封泰山禅梁父,征发齐鲁的儒生七十人为随从。由于先前封禅的礼仪已废,众儒生有的建议说:“古时候封禅,乘坐用蒲草包裹车轮的车子,是怕伤害了山上的土石草木;把地面打扫一下,就作为祭祀场地,是由于容易办到、易于遵行的缘故。”秦始皇听后没有采纳。据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谋求仙道,元封元年封泰山禅梁父后,移栽九曲沟边的菖蒲至皇家园林,经常服用,期望长生不老。</p><p class="ql-block"> 子路“守山植菖蒲”是善政,必然得到大家的拥护和赞扬。人们为了纪念孔子和子路,把梁甫山下九曲沟旁的村子起名为蒲家庄,唐代人烟惭多,分为东蒲、西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