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与平时擅写的诗和远方、风花雪月的散文,业界人士奋斗经历和辉煌成就的报告文学有所不同,这次 《河南孝贤》睢县卷的采编,是针对孝善敬老人物的访谈采写,他们或富裕、或贫穷、或年迈、或年轻,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一颗感恩的心来温暖父母长辈。记录他们在最平常、最琐碎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如本书的策划人,以弘扬孝善文化为己任的中原研究院孟亮院长所说:我们要为睢县孝贤树碑立传。 </p><p class="ql-block"> 采访孝善敬老人物这些天,我们的足迹踏遍了睢县城镇和各个乡村,冬日暖阳下喧嚷的城区、安详的村庄,都有融入人群却再也分辨不出的、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采访对象,在外忙着生计,回到家里,就是最劳累忙碌、辛苦付出的那一个,百般照顾好自己生活不能自理的父母、亲人,关怀慰问社会上老迈的弱势群体。</p><p class="ql-block"> 我捕捉着他们质朴的话语、眼神的坚定、欣慰的笑容乃至变形的手关节,内心瞬间变得柔软无比,任深深的感动泛滥成浩瀚的汪洋。也庆幸自已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但是,他们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或者说,他们轰轰烈烈的事迹就是从家中的一句话、一顿饭、一个为老人掖下被角的动作中体现出来的。无一例外的,他们都说,孝善敬老,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要说的是,即便是孝善敬老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可是,他们所做的,是最有温度和说服力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印象最深的是孝女李丽丽,父母都患有不死的癌症之称的类风湿关节炎,病轻的时候失去劳动能力,病重的时候就是瘫痪在床,翻个身都很困难。奶奶也是偏瘫多年,轮到她家时就是三位需要人照顾的老人。为此,李丽丽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辍学打工养家,结婚后不像别的年轻人那样搞小家庭的建设,而是长年住娘家,轮椅推坏了六七个,每天就是照顾老人们起床穿衣、做饭喂饭、推着轮椅上的父母晒晒太阳、一天数次的熬药换药、擦屎刮尿……她母亲反复说:“没有闺女的照顾,我不能活”。</p><p class="ql-block"> 孝贤聂钦中,一位退伍军人、共产党员,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村里一位双目失明、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自己连饭都做不熟,就决定将老人接回自己家,当做长辈赡养,这一做就是四十年,直到老人九十八岁离世。这,在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精致的利己主义泛滥的拜金社会,需要多么巨大的付出和牺牲精神才能做的到?</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却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细节、画面…</p><p class="ql-block"> 刘梅英的奶奶老年痴呆了,被家人照顾的时候只能够喊出孙女一个人的名字,同样是递过来的一包奶,非说孙女递过来的好喝,同样是做的一碗面,却说孙女做的好吃。</p><p class="ql-block"> 杜雪梅,一位有艺术情怀的农家妇女,把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接到自己家中照顾,自己去哪里,就把父亲推到哪里,身背画夹,推着轮椅上的父亲去学画的情景,使一位画家深受感动,以此为内容创作了一幅画,被一国家级老年报刊发。</p><p class="ql-block"> 张雪莲,丈夫患病不能外出打工挣钱,自己除了照顾老人,就做小生意,批发水果蔬菜到集市上卖;试着在自家责任田里种甘蔗、辣椒,自产自销,每天去集市上卖;还租邻居几亩地,搞高效农作物种植,向土地要收入;农闲的时候,还去去超市打打零工,一天到晚、一年到头,没有闲着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不满十四岁的少年王青杰,心系在外风吹日晒、挣钱养家的父亲,在父亲生日这天,将自己的零花钱给父亲买生日蛋糕……</p><p class="ql-block"> 这些亲情里开出的花朵,温暖了家人,更芬芳了世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由于我和另外两位采写孝贤人物的老师是集体采访,不但对自已所写的对象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他们所写人物也都熟悉,采访之余,我们的交流都是围绕孝善这个话题展开的,从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到继承发扬的意义和必要,从每一位孝贤人物的行为,到如何让这颗善良的种子生根发芽,让中华传统美德焕发光彩。写作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写作本身。</p><p class="ql-block"> 当时正值隆冬,又加上稿件有时间要求,我们都是一吃过早饭就出发,到天黑了还回不到家,有的采访对象地方偏僻,需要问好多次路才能到达,午饭别说按时了,好几次就是在街上买个烧饼、买瓶水对付过去。疫情期间,村口设有卡点,扫行程码才能让行人通过,我们就把汽车停到路口,步行去采访对象家里,有的采访对象年龄大,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发不了定位,加之不熟悉村里道路,我们就从村这头走到村那头,累出一身汗,往返几个来回,还不一定能找到地方。每次采访后回到家,就迫不及待的翻阅采访笔记,坐在电脑旁,带着充沛的感情和感动,写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这个时候,这些孝子孝婿、孝女孝媳、孝贤及孝心少年,就如英雄人物一般形象高大。半夜、甚至彻夜还在写稿的情形都有。</p><p class="ql-block"> 可是,我们不但没觉得辛苦,渐渐的,去采访、去拍照成了我们每日的期盼。</p><p class="ql-block"> 和我一起生活的老父亲,已经九十出头,每天在家看看电视、锻炼锻炼身体,很少出门,哪天如果告诉他要去下乡采访,他必定会在我下电梯后去阳台上,目送我离家远去,仿佛有感应,我每次走到楼下,下意识的抬起头,都能看到阳台上俯视我背影的父亲,犹如身后和头顶的一缕阳光,包围、温暖和幸福着我。</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 ,这是亲情的温馨画面,是书写孝贤人物的心灵感应,更是一个个生动的事例打动和激励了我们。曾经,有采访对象问:这都是最平常的事啊,老人有病了、瘫痪了,离不开子女的照顾了,做子女的就得尽心尽力,没啥可写的。我们回答:也许,大家公认的写作对象都应该是叱诧风云的成功人士,他们怎样管理、怎样致富、怎样为社会做贡献,固然很有价值。但是,从身边人做起,从报恩做起,才最能体现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下,才是人间最温馨的画面,才是春天最美丽的花开。我们将孝善敬老的人物书写成书,让读者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使社会形成孝善敬老的好风气。孝字治国国能安,孝字养家家能好。岂不是更有价值和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