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廉庄古渡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欲知华夏事,先游母亲河。廉庄渡是合阳旧时一个重要关津。走近廉庄,让我们一起了解黄河岸边的千年古渡—廉庄渡。</p><p class="ql-block">左传:“文公七年,晋败秦师于令狐至于刳首。”唐杜佑《通典州郡三》:合阳县有刳首水、羁马城。唐书地理志:阳班湫,唐贞元四年堰洿谷水成,洿谷水又名刳首水。寰宇记:瀵水与刳首水相近。春秋战国时期,晋军大败秦军追至刳首。明清时期,廉庄渡商贾往来是秦晋之间重要的关渡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企图争夺入陕,千百年来廉庄渡历经多少兴衰。站在廉庄崖上,俯瞰黄河,视野开阔,大河行地,洲渚遍野,苇蒲荡波,高铁蜿蜒,沿黄公路,鱼塘遍布,百鸟齐翔。东眺中条山,南望华山,一幅北国江南景象令人神往。</p><p class="ql-block">“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p><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廉庄村位于合阳县黑池镇东南五公里处,正如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中唱的那样,匍匐在黄河西畔,与山西临晋镇的夹马口和永济县的小樊村隔河相望。</p><p class="ql-block">廉庄村属于关中平原和运城盆地交界的河西腹地,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人口众多、农业发达,是秦国和晋国的重要战略根据地,双方争夺河西历时三百余年,在这一带大大小小的战争百余起,例如著名的秦国和晋国的“令狐之战”、秦国和魏国的“河西之战”等。由于战略位置重要加之人口、农业、经济、航运等因素,自古以来沿河设渡口多处,廉庄古渡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廉庄古渡位于合阳县东南五十里黑池镇廉庄村,东临黄河。廉庄渡因廉庄村得名。据传,北宋年间曾有廉姓人在此居住故名。据明嘉靖本《合阳县志》记载,合阳境内的关津有三处:即岔峪渡、夏阳渡、廉庄渡。廉庄渡抵山西蒲州,往北是夏阳渡(即韩信木罂渡河活捉魏王豹处),往南则是古朝邑蒲津渡(即黄河大铁牛出土处)。廉庄渡在河西岸边设廉庄码头,河东岸设夹马口和小樊村两处口岸。廉庄渡设渡年月失考,据廉庄村杨氏乙亥家谱旧谱记载:元灭金时从廉庄渡渡河入陕。廉庄村屈族谱记载:明朝初年,屈族先祖始居合阳县城南街屈家巷,后兄弟四人看到廉庄滩水草丰盛,在廉庄渡以贩马为生遂落户于此。</p><p class="ql-block">在晋商繁荣时期,每日有百只商船皮筏往来停泊在码头,数以百计的骡马驻足廉庄码头,大批运城产的盐碱、粮油以及陕西产的药材、皮毛等在廉庄的小集市场囤放转运。至清末民初,廉庄村仍有碳厂、木材、药铺、烟馆、盐场等数十家商号,逢三、六、九日集会。据清代《河东盐政汇纂》记述,乾隆十年运城潞盐入豫改由水运,在夹马口装船潼关上岸。由此可知,廉庄设有盐场就不难理解了。清末民初,河水东移加之政局动荡盗匪横行,渡口逐渐萧条,很少有人经营渡船,商户也迁往黑池等地。</p><p class="ql-block">民国六年,被大元帅孙中山授予少将军衔的郭坚,首举“护法大旗”反对张勋复辟,率部集结灵泉村从吴王渡河欲进京讨逆,此次行动名为讨逆实则陕西督军陈树潘企图借山西阎锡山之手铲除郭坚,郭坚渡河惨遭狙击,几乎全军覆没,败退经廉庄渡回陕。郭坚率残部50余人逃回凤翔,1921年被冯玉祥诱杀。在河滩郭坚残部被截获一船26人押往同定村处以腰斩,在斩杀第24人时,因为陈树潘部白团长三姨太生了大胖小子,着令放生剩余3人幸免于难。猗氏县(今临猗县西南)一生员作《兵劫歌》,生动记述了郭坚过河后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兵荒灾难,同时提到了“廉庄会当牲口一万二三”,想来此事不假。</p><p class="ql-block">在廉庄村东有一个古寨子,占地约10亩,东西北三面环沟,南面仅有一条小道蜿蜒通往寨门,过寨门拾级而上两侧高而通道低,甬道两侧各有瞭望哨,为壮丁固守住所。寨子上有住房、水窖、磨坊等附属建筑。古寨子是清末回乱之时北廉人在大禹庙基础上改建而成。据杨氏家谱记载,大禹庙创建于明代,是村中船户集资修建的神庙,每次行船先在庙里许愿进香,祈求神灵保佑他们行船平安不会搁浅。大禹庙前后四进院落,山门三间献殿三间,大殿内供奉大禹神像,神像是泥塑高大赤脚裸腿的大禹摸水过河形象。大殿两侧各有偏门以通后殿,后殿是大禹妻小,有大娘、二娘、三娘以及各自的侍女丫鬟塑像。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兵犯晋南,国军177师驻守合阳黄河沿河各个渡口,廉庄渡和沿河其它渡口一样属重点防护区域,从廉庄崖头到河边分设六道防线。部队要求所有船只、水手一律不得下水,群众一律后撤,连长还说打仗是部队的事,老百姓一律靠后。廉庄渡驻军几天内拆毁大禹庙和村中一些庙宇,将木料运往河滩修筑工事。我小时候常听爷爷讲,当时群众借了连长的望远镜观看河东,可以清晰地看到河对岸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群众叫苦不迭的战争惨状。1939年至1941年,日军多次向晋南中条山地区发起进攻,陕西不少爱国志士纷纷自发从沿河各个渡口渡河参战保卫中条山,很多人战死在中条山却未留下姓名。解放后多年来,我在东崖的梯田里翻地时,还可以捡到了弹壳。九十年代初,南廉坡下的碉堡才被群众拆除。1982年分队后,寨子被平均分到北廉三组各农户,我们家就分到最边的一块地,我随父母在寨子上还挖出许多庙基上的老砖,当时我还纳闷,寨子上为什么会有砖呢?</p><p class="ql-block">当年水运兴盛的时候,本村经营木船为数不少,有名的船户、艄公也不在少数。从廉庄村仅存的群神庙重修碑记来看,嘉庆年间、咸丰年间有不少船户、商号摊派捐献财物的记载。河东岸的夹马口和小樊村口岸,因为行政区域分别隶属临晋和永济,历史上多次因为滩地地界和码头商税、停船收取费用发生争讼。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在风陵渡渡过黄河。当时官家将附近渡口有名的水手招去为慈禧太后渡船,北廉村的屈登印、李树劳等曾应征前去参与摆渡龙船。民国时期,流行在合阳东南乡群众口语里有一句话“廉庄家、廉庄家,出来都是拽船的”,拽船就是拉纤,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年轻男子农闲时拉一次纤可以赚到不少工钱贴补家用,和现在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一样,拉纤则是在家门口赚钱,比进城务工方便多了。这一时期,村中青壮年男子大都是在黄河水里泡大的,大都有横渡黄河的水性。我的爷爷就是这样在船上呆过多年,不但熟识水性而且能辨别河水深浅,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渡口水手。</p><p class="ql-block">常听爷爷讲自古黄河不漂大船,是因为廉庄这一带黄河水面宽阔平缓,水面深浅不一,枯水季到处是“河洲”,河洲有显露在外的,也有潜藏水里的,有险滩也有暗礁,只有熟识水性的艄公可以辨别水的深浅,所以,渡上只有小型木船。黄河上的木船,船长有十三、四米,宽四、五米,高一米五左右,有三个舱。掌舵用的尾棹与船体一样长,只有经验丰富的艄公才能胜任。艄公站在中间舱和末尾舱之间的脊梁上,来回摆动长长的尾棹来掌控船的航向。每船可载二、三吨重的货物。逆水行船全凭纤夫们在岸上手脚并用,黝黑发亮的肩上扯着纤绳,喊着粗犷的号子,一步步艰难爬行,稍有不慎就有坠入湍河的危险。顺水行船虽然省力,同时也非常危险。满载粮食、盐巴、炭等日杂货物的船只约有十几吨重,吃水很深,河水离船沿也就尺数左右,加之河水深浅不一,随时有搁浅的危险。</p><p class="ql-block">1939年,国民党政府颁布新兵役法,按人口征兵,规定“三丁抽一,五丁抽二”。有钱人可以用钱买丁逃脱兵役,有钱无势虽逃过一年兵役,第二年仍会派丁俗称“拉壮丁”。后来,在黄河拉纤可以顶兵役,故而村中青壮年多数在黄河做了纤夫,我的爷爷就是因为在船上而躲过了一次“拉壮丁”。</p><p class="ql-block">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影响,廉庄渡口的码头并不固定,随着主河道的东西摇摆而不断移动。新中国成立后,上游公路、铁路、大、小水电站的陆续建设,黄河水量的日益减少,尤其是1975年开始修建的东雷抽黄工程和八十年代廉庄滩的植树造林工程基本遏制了黄河改道,再也见不到昔日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让千百年来黄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真正成为了历史。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公路的不断开通,汽车成为运输的主流,古老的黄河航运便逐渐销声匿迹。纤夫、艄公、帆船这些渡口的代名词,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p><p class="ql-block">在我上中学的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期,廉庄渡还泊着几艘木质机动船,只是渡船由山西人经营,每次可载二十人左右,亦可载牛羊和农产品等货物。北廉村口的村名碑上赫然写着一则广告“为了方便陕西人民过河,廉庄渡开船时间为每天上午9点”。2000年后,因为交通方式巨变不再有渡船。2009年3月,大同到西安的高铁客运专线合阳段动工。工程在合阳段为地下,从北廉古寨子半崖腾空而出,黄河滩段为高架桥离地面有30米,桥墩高大宏伟。随着2014年7月大西高铁的建成通车,高铁已成为黄河滩廉庄古渡新的靓丽风景线。</p><p class="ql-block">白驹过隙,沧海桑田。黄河古渡今犹在,不见当年人与烟。曾经鼎盛的商业古渡、码头、货物集散地就这样逐渐没落,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成为老辈人茶余饭后永远也话不尽的谈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