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窑小(二)】笃行言传身教,传递红色力量——柳州市窑埠街小学办学故事

柳州市窑埠街小学

<p class="ql-block">  1942年,第四战区政治部打算在窑埠街长官部大门口筹办中正小学,一向注重教育办学的张发奎想把这间小学收归长官部办。中共特支书记左洪涛当时是张发奎的秘书,他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找到在柳州大桥志锐中学教书的郑黎亚等几位特支同志商量,想请他们到战区办小学,结果大家都愿意去。就这样,郑黎亚、杨野明、吕壁如、方兮、黄凛、沈丹风6位同志即刻从第四战区赵不忧手上把学校接了过来,由郑黎亚全面负责。</p> <p class="ql-block">  学校建立后,郑黎亚为首任校长,黄凛担任全校的音乐教员,其他几个人都任班主任,同时政治部也派来几个教员,就这样搭建了学校的教学架子。当时左洪涛还指定郑黎亚同志代理支部书记。</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中共特支四任书记,左起:左洪涛、刘田夫、孙慎、郑黎亚</font></h5> <p class="ql-block">  窑埠街实验小学既然由特支来办,绝不能按当时国民党教育体系来办,但也不能明着按中共的思路办,所以基本上采取陶行知先生办生活教育社的办法。按上述思路来办学,关键是特支党支部要起领导作用,但这又不能公开。由于学校的公开领导机构是校务委员会,因此支部决定让班主任都参加校务委员会,当时特支教师的六个人分两个党小组,方兮、杨野明为支委兼小组长,故决定重大决策首先在党支部讨论后,再在校务委员会进一步研究贯彻落实。<br></p> <p class="ql-block">  当学校真正掌握在特支的手上时,郑黎亚开始实施属于特支的办学方针。郑黎亚和其他老师们明白,改编课本、时事教育、课外实践及招收司令部以外的学生,是要抓好的几件大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窑埠街实验小学办成与其他学校不同的小学。</p><p class="ql-block"> 在改编课本上,郑黎亚与其他老师一道为语文课加了许多补充教材,算术课也加上抗战方面的数字,如敌机多少架袭击我军,我军打下多少架敌机,日军侵占我多少土地,我军要用多少兵力、多少时间去收复失地。特支的同志们把公民课内容也作了改动,改为讲抗战故事。音乐课则教唱抗战歌曲。总之,通过教书培养孩子们要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思想;凡是真正抗战的是好人;凡是破坏团结的是坏人、是汉奸、是敌人;时事教育则由高年级学生组成时事小组天天读报,分析形势,让学生们从小知道国事,唤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意识。同时组织歌咏队,让学生在校内用普通话进行演讲,组织学生进行书法、音乐、算术比赛,并参加柳州地方组织的比赛,都获得冠军。</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学生课间活动</font></h5> 当时柳州日报社内的地下党支部罗培元等人,感觉特支教师们的教学很有特色,特别是记者温流还经常来校采访,发表与学校有关的消息和特支老师写的文章。除了做好校内教学外,老师们还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过浮桥到柳江对岸去挑沙,为学校铺路、建球场、修理图书室等。 <p class="ql-block">  当年窑埠小学主要招收四战区长官部、政治部军官的子女。上将司令官张发奎的女儿张丽芳,中将高参张励的儿子张翼翼,中将参谋长吴石的女儿吴学成,中将副参谋长陈宝仓的女儿陈瑞方,中将军法执行监吴仲禧的儿子吴群策,少将高参黄中廑的女儿黄荔芬,政治部少将督察专员伍根华的儿子伍世文等都在窑埠小学学习。</p><p class="ql-block"> 长官部的大多数家长认为窑埠小学办得好,孩子在这里学习放心,有的还把自己亲戚的孩子也送来窑埠小学。当时在第四战区不与特支发生联系的地下党员吴仲禧也把自己的三个孩子送到窑埠小学,还说把孩子交给这里的老师进行教育他很放心。其中张发奎的侄女、侄儿子、外甥都在这里学习。司令部的长官们看到孩子有进步,也就很少干涉学校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窑埠小学除了招收军官子女,还招收了一批难民的子女,以及窑埠街贫苦人家的子女,政治部还有2个勤务兵的孩子也在窑埠小学就读。当时窑埠街上失学儿童很多,尤其是烧窑工人的孩子,没钱上学。特支全体老师带上一部分高年级的学生去发动失学儿童来上夜校,不收一个铜板,纸张笔墨由特支老师们捐助,直接使用学校的教室开展教学活动。每天晚上上两节课,一节语文课,一节算术课。失学儿童纷纷来报名,非常踊跃,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很好。</p> <p class="ql-block">  特支的教师们尽一切力量让在这里学习的儿童健康成长,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观念、健康的思想意识、分辨是非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后,这批儿童中有许多人入了党,如吴群继、吴群策、吴群任、张小翼、张翼翼、曾碧棠、钟尔琳、常大年等。几十年后,师生们见面谈起这段历史时都说,小时候受到这样的教育印象是很深刻的。窑埠小学的学生虽然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第四战区高官的子女尽在其中,同时又有很多贫民子弟,老师一视同仁,大家在一起,完全没有界限同学亲密无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8px;">窑埠教师</span></p> <p class="ql-block">  窑埠小学办得好,一些中学的毕业生纷纷慕名到窑埠小学任教。志锐中学的毕业生高世亿、曾心影、郭丽梅、孔繁鉴、何曼芳等人都曾在窑埠小学教书。在柳州中学、龙城中学教书的何家槐、吉联抗,也曾从毕业生中挑一些思想进步的学生介绍到窑埠小学来,如可克扬、黄克等人,孙慎介绍冯北来当音乐教员。长官部也派过一些人来,如谭紫霞、何婉兰、林信初、高球等人。这些优秀、进步的毕业生的到来,使得窑埠小学的师资大大增强,教学质量也越来越高。</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窑埠小学毕业的同学当中,后来学有所成、事业有成的大有人在。伍世文在台湾从政官至国防部长,后来还回大陆探望老校长郑黎亚;张翼翼20世纪50年代留学德国,后回国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伍百年是排在世界植物园前十位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创建人之一、高级园艺专家;钟尔琳为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吴群策曾任中共广东省委讲师团团长、教授。</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窑埠街小学(原实验小学)第一届毕业师生合影</font></h5>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窑埠街小学再创辉煌,学校开办的瓦楞纸厂效益显著,声名远扬,成为自治区级的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多次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观摩团,成为柳州市勤工俭学的一块牌子。</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校办瓦愣纸厂</font></h5> <p class="ql-block">  回首往昔,革命岁月风雨如磐;展望未来,新的蓝图正展开壮美画卷。窑埠街小学将前赴后继,赓续革命先辈们的红色教育事业,走向更美好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主编:唐小莉</p><p class="ql-block">策划:柳州市窑埠街小学</p><p class="ql-block">编辑:覃晓晓</p><p class="ql-block">图片:谭珍琳</p><p class="ql-block">审核:梁惠</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窑埠古镇话春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