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东寨门</p> <p class="ql-block"> “任心盘根远,义气筑垣高”,这是镌刻在古寨门上的一副对联。如今,古寨门依然矗立在伊川县高山镇北部的金滹沱村。</p><p class="ql-block"> 金滹沱村南依万石山,北临甘水河,东西两坪,丰田沃土,素有“金玉良仓”之称。滹沱,作为词语,有几种解释,其中一种意思为水边的村寨。《伊川县志》(伊川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十一章《地名》讲到金滹沱村名的由来,“古时常年干旱,人们期望雨露之泽,以吉言取村名金滹沱”。</p><p class="ql-block"> 金滹沱村耕地面积2000余亩,人口2000多人。村子不是很大,古迹却不少,至今保留着清代所建的东寨门、西寨门、杨家宗祠及一定数量的老宅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据村中</span>清代碑刻《建修炮楼寨门楼房合序》记载:“同泰寨创修于清同治五年(1866),杨丛公讳其穰,为寨首,……建筑伊始,周罔寨墙、唇壕地基各有尺量均系公买。落成后历来坍有筑之,倾者扶之。”包括今存于杨家宗祠内清宣统辛亥年(1911)的《四乡感德碑》碑文记载,都讲述了古寨修建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清代同治元年(1862),朝廷颁布了“坚壁清野法”,责令各乡富豪广修村寨,以访匪扰。同治五年,金滹沱村名绅杨其穰带头,集资募役,建起围墙二百余丈、宽五丈、高二丈的村寨,名曰“同泰寨” 。又在街道东西两端修筑寨门,门洞置有厚木门,上建敌楼,派人值守,以保全村老少安全。</p><p class="ql-block"> 今存东寨门宽5.8米,门洞宽3米,高3.2米,全部用青石垒砌,砖拱结构,古朴精致。门洞正上方嵌一青石匾,中刻“瞻紫气”三个大字,落款分别是一行竖排小字,左为“宜邑金滹沱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右为“同治丙寅阳月谷旦”。</span>还有一副新近恢复的石刻楹联,“寨成金石固,人炼干城雄”,镶嵌于石匾两侧。</p><p class="ql-block"> 西寨门同东寨门一样,均为青石砌成,宽5.8米,门洞宽3米,高3.2米。寨门正上方也嵌有一石匾,中刻“望瑶池”,落款分别是“宜邑屏南金滹沱村”、“大清同治五年谷旦立”。石匾两侧的石刻楹联,正是本文开头所讲那副对联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从东、西寨门石匾落款来看,金滹沱村当时隶属宜阳县,地处锦屏山之南。古寨<span style="font-size:18px;">距今已有近160年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西寨门</p> <p class="ql-block">杨家宗祠</p> <p class="ql-block"> 金滹沱村以杨姓占绝大多数,村中建有杨家宗祠。</p><p class="ql-block"> 说起杨姓,源于洛阳的有2支,非源洛的有3支(依据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图说洛阳姓氏》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4年)。源洛杨姓出自周景王之裔和北魏鲜卑族莫胡卢氏。《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文献记载,周景王姬贵有子孙封于杨邑,位于东周王畿中的洛河上游,在今宜阳县境,以邑为氏。另一支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莫胡卢氏为杨姓。非源洛杨姓有一支来自山西。《通志•氏族略》载:杨系“姬姓,周宣王子尚文,幽王时封为杨侯(今山西境内),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子孙以国名为杨姓。</p><p class="ql-block"> 位于金滹沱村北街偏西处的杨家宗祠,是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建筑。根据王鹤鸣、王澄先生著《中国祠堂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的论述,宗族祠堂是宗族人员祭祀祖先、制定族规的重要场所,也是宗族中商议重要事务的地方。这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宗族祠堂遍布乡村,数量极多。</p><p class="ql-block"> 宗族祠堂分有等级,一般分为宗祠、支祠、家祠三个等级。“所谓宗祠,指的是同一宗族全体族人祭祀始迁祖的祠堂”。民间祠堂建筑格式,在魏晋至隋唐时期,因地而异,并无定法。到了南宋时期,理学大师朱熹著《家礼》(见《朱子全书》第七《家礼卷第一》),绘制了标准的祠堂建筑图,提出:“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祠堂之制,三间,外为中门,中门外为两阶,皆三级,东曰阼阶,西曰西阶。阶下随地广狭以屋复之,令可容家众叙立。又为遗书、衣服、祭器及神厨等室于其东。缭以周垣,别为外门,常加扃闭……”祠堂类型包括依《家礼》模式建造、前人住宅改建而成,而独立于居家之外的祠堂,为明清时代最主要的类型。</p><p class="ql-block"> 金滹沱村杨姓自称为宋代杨业后裔,明初由山西洪洞县移居此地,人丁兴旺,聚居成村。清代光绪年间,由附近几个村落的杨氏族人,共同捐资,建起杨家宗祠。</p> <p class="ql-block">老宅</p> <p class="ql-block">庙宇</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走进杨家宗祠,一探究竟。今存祠堂拜殿内的民国二十一年(1932)《建修拜殿碑》序记载:“吾宗祠建清光绪十九年(1893),由其公(杨其穰)倡率剏建。正祠三间,门楼一座,耳房两间……”讲明杨家宗祠修建的年代以及当时的规模。</p><p class="ql-block"> 现存杨家宗祠由门楼、献殿和正殿构成。门楼长3.05米,两侧耳房均长2.7米,门墩石上各雕一石狮子,灰瓦覆顶,正脊、垂脊上有花草纹砖雕图案。献殿建于台阶之上,面阔三间,长约8.5米,进深4.2米,为卷棚式建筑,简瓦铺顶,前、后檐柱下分别是鼓形和方形柱础。两侧山墙,各镶杨氏家谱世系碑。正殿建筑为硬山式砖木结构,面阔三间,长约8.5米,进深近6米,门开明间,门上方木匾阴刻“追远堂”三字。另存有清《四乡感德碑》、民国《建修拜殿碑》。</p><p class="ql-block"> 村北凤翅岭之上,甘水河岸边,坐落着二郎庙、奶奶庙。每年农历三月十一,为古刹庙会,人潮如涌,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村中列入《洛阳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余处清代老宅院,或存临街房,或存上房、厢房,硬山建筑,砖木(或砖石木)结构,青石灰瓦,正脊砖雕花草纹图案。虽说有些残败破旧,一砖一瓦,历经百年风霜;一草一木,阅尽人间沧桑。</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古寨老街上,随处可见灰瓦青砖的老宅院,时光荏苒,岁月蹉跎,仿佛仍在无言讲述着一个个故事。青石砌筑的山墙,大门外的上马石,墙壁中的拴马孔,好像还在昭示着曾经的辉煌,叙说着往年的期望。</p><p class="ql-block"> 古寨,老街,庙宇,旧宅。金滹沱村,是一个回忆过去、留住乡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河洛人文”图标(聂剑帆设计)</p> <p class="ql-block"> 除标注外(设计及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照片与文字,均为本人拍摄和撰写。如有不妥?敬请指正。欢迎传播,感谢有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春斌(觉浅)</p><p class="ql-block"> 2022.4.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