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广州白云区石井张村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曾经的工作单位距离张村不过几公里。记得上世纪90年代,白云区组织一批文艺工作者去张村采风,我创作了《张村,一盏财富的明灯》的诗。诗怎么写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那时的张村就很富裕。</p> <h3>再次走进张村,已经是20多年后了。感觉城镇化后的张村变得繁华而陌生。商业繁茂,公路纵横,地铁也延伸到了附近。</h3> <h3>张村因聚居张氏一族而得名,目前全村1500左右村民,都是唐朝宰相张九龄的后裔。<br></h3> <h3>张九龄(673年—740年),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张九龄为后世所敬仰,被誉为岭南第一人。作为诗人,张九龄积极发展五言古诗,诗风清淡,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h3> <h3>在唐朝的诗歌中,张九龄上承陈子昂,下启孟浩然、王维、李白,首倡山水田园派。“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名句就出自张九龄《望月怀古》。<br></h3> <h3>走进张村,最先遇见的古建筑是升平社学。社学是明洪武年间在各地乡村成立的教学机构,后成为绅耆讲睦之所。升平社学是一座三进五过间的祠堂式建筑。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为抗击英军,联合北郊近百乡农民组织抗英义勇,成立了升平社学。<br></h3> <h3>张村有两个牌坊。进得村子,走进的是一个充满市井气的现代村落。古意已被商业气息冲却,张村往事只能任凭想象。</h3> <h3>在石井河畔古榕下打牌的老人,闲适散淡。</h3> <h3>张村最美的地方是石井河。一湾绿水蜿蜒,两岸碧树掩映,新楼鳞次栉比。让人难以想象的是,石井河曾经是一条又黑又臭的河涌。经过多方治理,如今恢复了良好生态,以至白鹭都翩翩飞来做客。</h3> <p class="ql-block">一桥飞架东西的石井桥是一座古石桥,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石桥建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为五孔石梁桥,长68米,宽3.8米。</p> <h3>桥东石望柱上刻对联:彼岸逢黄石,横江映白虹。</h3> <h3>桥西石望柱上刻对联:好进仙人履,能通驷马车。<br></h3> <h3>令我惊讶的是,桥面上的条石,竟然那么长。我用脚步测量了一下,足有七八米。</h3> <h3>纪念张九龄的丞相张公祠庄严华美,虽然是重新修葺的,却也体现了岭南祠堂建筑风格,古色古香。</h3> <p class="ql-block">作为岭南第一人、唐朝开元贤相,张九龄为政有远见卓识,为人忠耿率直,有曲江风度之誉,遗风惠及后世。</p> <h3>张九龄的后人逐渐南迁广州,除了石井张村,番禺石碁镇,从化江浦街、良口镇,黄埔区的穗东街和黄埔街都有张九龄的后裔居住。张氏一族开枝散叶,花开岭南。<br></h3> <h3>沿石井河西岸往北走,东岸风光尽收眼底。但一直走了近两公里,才有桥过到东岸。</h3> <h3>东岸是旖旎而漫长的滨江风光带,树木葱郁,花草烂漫。</h3> <p class="ql-block">桥头的雕塑没有说明,像是表现民众抗英。</p> <h3>美丽异木棉远看艳若桃花,近看更是迷人眼目,疑似冬天里嫁接了春天。</h3> <p class="ql-block">而这滨江绿色画廊,画出了冬日里的夏日风情。张村如此多娇,若张九龄九泉有知,应会重作《对月怀古》:河上生明月,古今共此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