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窟龛之最:龙门石窟

.H.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别称:伊阙)位于河南洛阳市伊河两岸的龙门山(西山)与香山(东山)的峭壁上。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9世纪,在南北长达1公里的龙门山崖上展开的开凿运动持续了400余年,石窟从北魏孝文帝开始,历经了东、西两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清等数个朝代,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开凿活动规模最大,长达150年之久。在2300余个窟龛中现存10万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另有碑刻题记3600余品,佛塔40余座。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9年,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中国之最。</p> <p class="ql-block">🔽现时的石窟入口</p> <p class="ql-block">🔽早先的石窟入口</p> <p class="ql-block">🔽龙门桥:位于龙门山口处, 是连接龙门东西两山的重要通道,是沟通洛阳至豫西南各地交通的一座大型桥梁。全长303.8米,两岸引道长1309米,桥面车道净宽10米,两侧人行道宽各1.5米,造型是仿照河北赵州桥修建的三孔空腹式石拱桥。龙门桥跨越伊河,处于龙门石窟游览点入口位置上。跨径为60+90+60(m)的石拱桥,桥宽12.6m,拱矢度1/8,主拱圈为等截面悬链线,拱圈厚1.1m,两端各有6m石拱作为桥下立交通道。龙门桥施工拱架由临时墩和钢桁架组成。大桥于1960年3月25日开工,1962年11月20日竣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1年10月8日,周恩来总理和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陪同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来到洛阳。他们参观完龙门石窟后,洛阳市负责同志请总理为正在兴建中的龙门伊河石拱大桥命名题字。周恩来微笑着说:“还是请陈老总写吧,他比我写得好。”陈毅听罢,连忙摘下墨镜,爽朗地大笑:“我怎敢‘班门弄斧’?还是请总理写吧!”两位领导人谦虚地互相推让。这时,专列的开车时间快到了,周恩来歉意地商量说:“要不这样吧,现在不写了。回京后,我们商量一下,写好后给你们寄来,行吗?”1962年春天,题字寄来了,是陈毅的手迹,宣纸上写着斗大的“龙门”二字和“陈毅题”三个较小的字。题字被镌石四方,分别镶嵌在石拱桥东西两端和两侧。“文革”期间,陈毅的题字也因“四旧”被破坏。1973年10月14日,总理再次陪外宾来洛阳参观,路过石窟桥时,发现桥上没有陈毅的题字,当他得知原由后说:“陈毅是好同志,他的题字要尽快地与洛阳人民见面。”不久,陈毅的题字重新被郑重地镶嵌在飞架东西山的石窟桥上……</p> <p class="ql-block">伊阙:洛阳有一条名叫伊水的大河向南奔涌,在河流的东侧坐卧着香山,西边坐卧着龙门山,两山夹一河,远远望去犹如天然门阙,所以被称为伊阙,伊阙又被称为龙门。</p> <p class="ql-block">🔽潜溪寺主佛像: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p> <p class="ql-block">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实景比较模糊)</p> <p class="ql-block">🔽潜溪寺及周边随拍</p> <p class="ql-block">🔽陈抟碑:此碑为五代北宋时期著名隐士陈抟手书墨宝的摹刻。陈传先后在武当山、华山栖息隐逸数十年,周世宗、宋太宗待之甚厚,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碑石书“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意即要像开天辟地奔赴天边的神马,要像老子一样与众不同成为人中之龙。书写潇洒飘逸、自由奔放,恰如陈抟一样非同寻常、个性不羁。据碑刻左下题刻可知,此联原为陈抟华山隐居期间书写并留存华山,北宋真宗年间被盗后几经辗转,清代同治年间洛阳陈肇镛得其手摹卷,请龙门僧智水将其刻于石碑并镶嵌龙门崖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抟(871—989)其人:人称陈抟老祖,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人,活了118岁,是五代宋初的传奇人物,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这十个字写的很有特点,仔细欣赏会发现,岸字缺少一横,逸字缺少一点,中字上下颠倒,反映他为人的放荡不羁,无拘无束,很有神仙风味。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书体平稳中透着奇崛,方正里蕴藏张力。有书法家评价这副对联“开张奇崛,奇逸俊美”。陈抟晚年隐居在华山,不问世事,关于他和华山的因缘,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讲的是赵匡胤年轻的时候,失手打死了恶霸,逃难江湖,陈抟老祖算出赵匡胤这一天要经过华山,于是化身成一个道士,在华山上与童子下棋,赵匡胤经过,一时技痒,要与道士赌棋,结果连输两局,20两银子全部输光,赵匡胤为了翻本,谎称自己是八百里华山的山主,要卖华山与老道,老道只出20两银子,赵匡胤心想反正是匡这个老道,就立下字据,20两银子把华山卖给了老道,赵匡胤上马离去,回首一看,可了不得,老道随手一挥,字据贴在了华山之巅,当时喊了一句:这老道真乃神仙也!老道浮尘一挥,说道:谢主隆恩!化为神仙而去。原来,修道之人,修到最后一步,需要真龙天子的一句御封,才能最终成仙,陈抟老祖不仅20两银子买了八百里华山,还顺便讨到了赵匡胤的御封。</p> <p class="ql-block">🔽宾阳洞:原名“灵岩寺”,明清后易名为“宾阳洞”。据说是根据道教吕洞宾的字(洞宾)和号(纯阳)而得名。宾阳洞是中国正史中唯一明确记载开窟缘由、过程及用工等内容的皇家石窟工程,是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之一。据《魏书》记载,宾阳洞是景明初北魏宣武帝元恪为其父母孝文帝元宏和文昭太后所开凿的功德窟,永平时中尹刘腾又为宣武帝开凿石窟一所,合为三所,分别是现在的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合称宾阳三洞。工程始于景明元年(公元500年),终于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历时24年,用工802366个,后因宫廷内乱而未全部竣工,仅完成了居中的宾阳中洞,南北二洞主体造像由唐代雕凿而成。</p> <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隆顶,中央雕琢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8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三壁分别造像一铺,正壁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南北两侧壁的一佛二菩萨,分别表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洞窟前壁自上而下有三组大型浮雕,上层为维摩、文珠对坐,中间为两幅佛本生故事,下层为蒂后礼佛图,其中北侧为孝文帝及待从礼佛图,南侧为文昭里太后及嫔妃礼佛图,雕刻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了,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外门两侧雕出金刚力士、甬道两侧刻大梵天、齐释天等护法形象。宾阳中洞的造像布局及装饰以突出宗教主题为前提,紧凑而相互联系,陪衬又产生效应。宾阳中洞的整个设计意匠,是中国六世纪初叶佛教石寺庙堂样式的重要代表;宾阳中洞创立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帯”的造像艺术特征,成为北魏家石霆造像艺术“中原风格”的典范之作,引领了当时中原北方地区的开窟风潮与造像样式。</p> <p class="ql-block">🔽宾阳南洞:洞窟为北魏时期开凿,但洞中几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宾阳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又续琢而成,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洞是北魏宣武帝为文昭太后发愿开凿,北魏时期仅完成洞窟的外立面、内部空间结构及窟顶莲花藻井雕刻,来及造像即報工。据窟外北侧的《伊测佛龛之碑》记载,洞内正壁一铺五尊大像是唐太亲孛世民第四子魏王季泰为亡母长孙后做功德所雕造,完工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十一月,同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大阅于龙门”,应与该窟造像工程有关。</p><p class="ql-block">虚内正壁主尊佛像高8.60米,结勋跌坐于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面相、躯体及服饰己揺脱北魏“秀骨清像”、“褒衣博帯”的视觉特征,面容饱满,肩胸宽厚,衣纹刻划也由直平阶梯式变为圆刀刀法。主尊和两侧二弟子及二菩萨像的造型及服饰均显厚重,上承北魏刚健雄伟,下启唐代生动活泼的风格。</p><p class="ql-block">南洞有小350多个,其中唐贞观纪年像龛有27个,是一处洞窟中贞观纪年最多的。该洞是初唐造像艺术的重要代表,在研究初唐雕刻艺术风格和造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窟外北侧的《伊調佛龛之碑》描述了长孙后的“懿德”,赞颂了李泰的“纯孝”,由中书舍人岑文本撰文,起居朗褚遂良书丹,“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是唐楷书法艺术的杰出作品。</p> <p class="ql-block">🔽宾阳北洞,是刘腾为宣武帝开凿的。宣武帝死后,刘腾等与领军元叉发动宫廷政变,执掌国权,幽禁代孝明帝执政的胡太后。后因胡太后再次返政,致使宾阳南北两洞的工程半途而废。</p> <p class="ql-block">🔽宾阳洞及周边随拍</p> <p class="ql-block">🔽锣鼓泉、珍珠泉:锣鼓泉位于龙门西山中段,和南边的珍珠泉共用一个泉池。写有“锣鼓泉”的石头旁,有一股泉水从泉眼中汩汩流出,泉眼距水面高约半米,源源不断的泉水注入池中;珍珠泉肉眼可见两个泉眼,其中一个位置较高,宛若山上流下的小溪,水势较急,从灰色的石灰岩上顺势而下,给西山带来灵动之美……</p> <p class="ql-block">🔽“莲花仙子”</p> <p class="ql-block">🔽牡丹石,又名牡丹玉,墨绿色的石体上嵌有天然形成以白色、青色为主的牡丹花形图案而得名。其花形逼真,花姿百态,图案清晰、淡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梅花玉:是我国特有的历史名玉,产于河南洛阳,因其天然的花纹,酷似梅花,故称“梅花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梅花玉富含铁、锌、钠、镁、钾、钙等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p> <p class="ql-block">🔽摩崖三佛龛:是一个依山凿石敞开式的露天造像龛。雕凿于武则天时期,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佛结迦而坐。这种造像组合在我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整座佛龛似乎未完工,除本尊弥勒佛之外,其他六尊都只雕出了身躯,有的已磨光,有的仅呈半成品,有的才凿出石胎?公元690年左右,武则天80岁,洛阳皇宫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神龙政变,武周政权就此结束,摩崖三佛龛也随即中辍,这其中的历史故事也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常佛教中的“三世佛”都是以释迦牟尼居中,而这里却是弥勒佛;一般主佛两侧都是胁侍菩萨,而这里却是两尊立佛。以佛为胁侍的造像是十分罕见的,在这里显然是为了更加突出主佛弥勒的权威。在佛教中,“三世佛”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佛。其中,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据《弥勒下生经》讲,弥勒只是居住在兜率天宫修行的第十二位菩萨,他将在未来世界里成佛,然后降临人间,接替释迦牟尼继续在人间宣扬佛法。这里弥勒居中,似乎是在表示,他已修业期满,离开兜率天降临人间,取代了释迦牟尼的位置,成为主宰当今世界的佛。如果联想唐王朝宫廷的演变:当时,正是武则天公开宣扬自己就是当今的弥勒,并取代了唐朝李家的位置,自己做起了皇帝。武则天是我国封建社会唯一的女皇帝,在“革唐命称武周”的过程中,显现了颇具胆略的远见卓识。她14岁入宫,封为才人,贞观末年,唐太宗李世民病笃,问武则天他死后有什么打算,武则天答道:“削发为尼,以报天恩于万一”,使得崇佛的唐太宗打消了要她殉葬的念头。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去世,武则天被送往长安感业寺出家,一下从宠妃沦为僧尼,青灯古佛,使她参透了政治与宗教的微妙关系,当高宗李治继位把她接回宫中后,笃信佛教的武则天就充分利用佛教为自己鸣锣开道,一步步叩启通往最高权力的大门——其中宣称自己是弥勒化生,利用佛教中弥勒未来佛的故事,为自己登上皇帝宝座制造舆论。她借助佛教的宣传,引来了一片“改国号为周”的呼声,最后迫使唐睿宗李旦退位,改国号为武周,从而当上了“金轮圣神皇帝”。在摩崖三佛龛中,弥勒佛降世,取代了释迦牟尼佛,与她登上皇帝宝座配合的就是如此默契——除了摩崖三佛龛,在龙门石窟你还将看到其它以弥勒佛为主佛的佛龛、石窟,它们成了武则天时期石窟造像的一个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摩崖三佛龛及周边随拍</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位于西山中段,因洞内南北两壁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故名“万佛洞”。万佛洞是龙门石産有确切纪年的、造像组合一铺九尊最为完整的中型洞虚,是龙门唐代洞度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佛洞分前后室结构。后室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养人,主尊阿弥陀佛,通高3.86米,结跏跌坐于仰覆莲束腰八角形高台座上,高肉髻,饰波状水涡纹。面部丰满圓润,宽额丰颐,胸部隆起,著双领下垂式袈装,施说法印。主佛背光上部左右壁面,雕刻有众多供养菩萨,姿态各异,均坐于缠枝梗莲座上,为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雕刻。座内前壁造二天王,南北两壁下部雕刻了两组共十二身精美的伎乐人,分为舞伎和乐伎,前者为舞蹈者,后者为奏乐,持有签篌、钹、笛、筝、琵琶、排箫等乐器。窟顶莲花藻井周围有一團题记:“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龛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卅日成”。建门甬道北侧有题记:“沙门智运奉为天天后太子诸王教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该洞完工于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发愿开虚人是大监姚神表和宮中的内道场禅师智运两位女性,为天(高宗李治)、天后(武则天)、太子(李显)和请王祈福而雕刻一万五千尊佛像。前室长方形,平顶。主室度门外两侧各造一尊力士,勇猛刚健、孔武有力。前室南北壁下层雕有二狮子,为龙门最精美雄浑的高導雕狮子,惜在20世纪三十年代被益酱,北壁狮子现識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南壁狮子现葳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前室南壁上部西侧紧挨力士的一圆拱念内,造一尊观世音菩萨像,高85厘米,面额残,赤足立于圆形仰莲座上。左手提净瓶垂于体侧,右手执塵尾搭于肩上,身躯微呈“ S ”形,姿态优美自然,为龙门唐代最美观音像。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于1957年来龙门石窟参观,看了这尊观世音造像,触发灵感,创造性运用到自己表演的京剧艺术形象中。</p> <p class="ql-block">🔽惠简洞:位于万佛洞南侧,是一个敞口中型洞窟,高4.25公尺,深2.70公尺。是西京(长安)法海寺僧惠简为唐高宗、武则天等皇室成员所修的功德窟,所以此洞又称“西京法海寺惠简洞”。洞窟前半部应该是原有的窟门,已经塌毁。窟内平面近似马蹄形,西壁呈圆弧形,并在南北两端略向里凹,西壁下部凿出一半圆形的基坛。西璧正中凿一善跏趺坐的弥勒,坐于一平面呈长方形的高座之上,足下还踏一长方形台。弥勒两侧雕出二弟子、二菩萨,均立于基坛之上,足下踏束腰圆形莲台。左协侍弟子已不存在,右侧的阿难形象与奉先寺的阿难很相似。菩萨头部已经残损,仅剩其火焰状头光部分。主尊弥勒面相胖圆,右手扶右膝,左手放于左膝之上,掌心向上,胸部隆起。头后以浅浮雕的手法刻出圆形头光与背屏,上部隆起呈三角状,两端各向外伸出一龙头。这种背屏大万五佛洞以及部分优填王向看重也有类似的形制。平顶,表面没有装饰。另外,窟内还分布有一些后期补凿的小龛,其时代也应该是在唐代。因洞内主佛及右側弟子阿难面相酷似龙门卢舍那大像龛主佛和弟子造像,又俗称“小卢舍那大像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龙洞(唐):就着自然山洞开凿而成的,其平面呈长马蹄形,顶部近似穹隆顶。该洞因不是由专人出钱开凿的,所以没有造出主要的一铺大佛。全窟密布小龛54处,其中较大的有12、32、33、50号龛,俱有永徽元年的造像题记。老龙洞因为多人开凿,都是以祈福、求功德为主,并无突出主题,所以附带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研究初唐的民间造窟风气、特色提供了有力地考证。</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北魏孝昌年间(525ー527年)所造,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p> <p class="ql-block">🔽周边随拍</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而俗称“奉先寺”。此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详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奉先寺的九躯大像的背后有很多长方形的小龛,这是大约在宋、金时代,人们为了保护大像龛,依龛修建了木结构屋檐式建筑,这些建筑影响了佛像的通风,加速了佛像的风化,因而后来被拆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它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初还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古阳洞:北魏是龙门石窟开凿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古阳洞便是龙门石窟第一个被开凿的石窟(公元493年)。古阳洞是孝文帝为了纪念其祖母冯太皇太后而开凿的功德窟,同时也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也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它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清末光绪年间,道教在龙门地区兴起。道士见古阳洞无主,不忍荒废,于是将释迦牟尼像改成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神像。因为据传老君曾在此修道练丹,故而古阳洞又叫老君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他们表情文静,仪态从容。古阳洞大小佛龛多达数百,雕造装饰十分华丽,特别是表现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上,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的是莲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苏,并且在龛楣上雕造有佛传故事,如:古阳洞南壁释迦多宝龛上,有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等,讲述的是悉达多从他母亲摩耶的右腋下诞生,刚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脚印都生出一朵莲花,这叫步步生莲,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九条龙为他喷水沐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魏留下龙门二十品书法珍品。古阳洞中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龙门二十品是指从北魏时期精选出不同的二十块造像题记,它们记载着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点是: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龙门二十品仍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每年吸引无数的海外友人,漂洋过海,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这一书法奇珍。</p> <p class="ql-block">🔽周边随拍</p> <p class="ql-block">🔽漫水桥:连接龙门山(西山石窟)和香山(东山石窟)、横跨伊河的桥</p> <p class="ql-block">🔽漫水桥上观龙门山石窟群</p> <p class="ql-block">可能要下雨了……</p> <p class="ql-block">转眼间,乌云翻滚……</p> <p class="ql-block">过了漫水桥,天空又亮了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由于时间关系,未能一一观赏……</p> <p class="ql-block">🔽全景西门山窟区:香山脚下、伊河边的观景台上📱拍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盗凿破坏:龙门石窟自建造以来受到的人为的盗凿破坏十分严重。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使石窟蒙难。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游记史料记载了当时石窟造像被盗严重。此外,民国政府为从南京迁都洛阳,修建龙门西山下道路时也炸毁了大量的山麓佛龛。由于战乱管理空虚,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龙门石窟造像受到了疯狂的盗凿,许多头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国的文物商人收购。</p> <p class="ql-block">🔽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城南香山西坳,与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 因盛产香葛而得名。香山寺微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当时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即是对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此外,白居易还搜集了5000多卷佛经藏入寺中。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吟咏于该寺的堂上林下,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金时期香山寺犹存,元末废弃,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句诗摘自他当时所作的诗《香山寺二首》,被镌刻在石碑之上,位于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着这块石碑,已有两百多年了,清末民国初年,香山寺又渐荒芜了,1936年香山寺进行重新修建后,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而在寺内建一幢两层小楼。蒋介石和宋美龄多次在此避暑,这幢小楼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被称为“蒋宋别墅”。解放后,香山寺又进行了多次修葺,改造工程从2002年年底到2003年四月上旬完成,历时100天,创造了中国寺院速度之最。这也是香山寺历史上的第五次修复,新香山寺借鉴唐代风格,对蒋宋楼,乾隆御碑亭,衣钵塔等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修缮、保留、保护。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p> <p class="ql-block">🔽石窟游览导图</p> <p class="ql-block">🔽龙门博物馆:河南省首家非国有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位于龙门石窟风景区北入口处,背依西山,面朝伊河,南邻石窟佛龛,北接繁华之地。成立于2003年,2013年4月牡丹文化节正式开放。博物馆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以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中国佛教艺术,特别是龙门石刻艺术为主,同时大力宣扬河洛文 明。馆藏文物6万余件,主要为龙门石窟及周边自东汉至唐宋的重要佛教文化遗存。其中,一级文物百余件,中古时代碑志逾千种,东汉黄肠石150余品。我因时间关系,没能细细欣赏,来日方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免费开放:9:00—17:00</p> <p class="ql-block">🔽萱草花(中国的母亲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萱草》</p><p class="ql-block">萱草虽微花,</p><p class="ql-block">孤秀能自拔。</p><p class="ql-block">亭亭乱叶中,</p><p class="ql-block">一一芳心插。</p><p class="ql-block"> 宋.苏东坡</p> <p class="ql-block">后记:拍我今天(80年代中后期;2021.07.08)的所见,告诉未来我曾经的足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明:</p><p class="ql-block">1.我到过的第50个AAAAA景区;</p><p class="ql-block">2.照片:部分来自于相机(24—120),部分来自于手机,手机简单后期;</p><p class="ql-block">3.文字:部分来自于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河南之旅系列:</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3pqdqr1i?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游记:开封小宋城</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3pp2xgsq?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游记:第三次走进少林寺</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3ro36fbs?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游记:峭壁悬崖上的郭亮村</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3sajr0q7?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游记:穿越丹分峡谷</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40u9qand?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游记:山水“云台”</a></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