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近年来,“项目化学习”这一新鲜的学习方式强势闯进了语文人的视野。教育领域的项目化学习可以追溯到 100 多年前约翰·杜威等教育家提出的“体验式学习”和“做中学”理念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这样界定“项目化学习”:“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研究并应对一个真实的、有吸引力的和复杂的问题、课题或挑战,从而掌握重点知识和技能。项目化学习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包括基于标准的内容以及如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合作和自我管理等技能。”由此可见,项目化学习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与当下课程改革深化阶段提出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是一致的。因而,其一经出现就受到了初中语文教师的热捧,语文课堂一度焕然一新。但理性审视这些项目化学习展示课,就可以发现其水平良莠不齐。<br> 一、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课的五个常见误区<br> 一是只顾活动,忽视语文。比如,在七年级上册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有朋自远方来》时,课堂上学生开展了各类活动如唱歌,辩论赛,知识竞答等等,气氛很活跃。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学生展示了唱歌功底、表演才能,也收获了快乐,却没有收获新的语文知识。这种“花瓶式”的项目设计,徒有形式,没有目的。<br><br> 二是只顾结果,忽视过程。比如,开展七年级上册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有朋自远方来》时,教师替代学生设计好实践方案,并由家长替代学生排版、设计活动展示课件。如此,最后的活动教学效果固然很不错,但学生却失去了一次体验策划师、排版员、文字编辑、美术编辑等的机会。这种“包办式”的项目化学习,仅培养了学生装订成册的动手能力,却没有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br><br> 三是只顾自己,忽视学生。比如,有教师选用话剧表演等相对高难的形式驱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但教学中却没有提供有关话剧的基本知识。课堂上,学生忙忙碌碌却稀里糊涂。这种“拔苗式”的项目化学习,仅是从成人的视角进行设计,全然不顾学生的实际。 <br><br> 四是只顾过程,忽视评价。在一些教师的项目化学习设计中,评价是缺 失的,更遑论“全程评价”了。这种“残缺式”的项目设计缺失项目评价标准,缺失多元的评价方法,更没有具体的评价量表,不仅丢失了项目化学习的特色, 更丢弃了学生再学习、重打磨的机会。<br> 二、对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设计的三个建议<br> 以上是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师运用“项目化学习”理念开展教学时常见的几个误区。教学中该如何避免陷入这样的误区呢?在阅读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一书,并结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br>(一)深入理解,忌浮光掠影<br> 1.千教万教,教人“语文”。<br>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也应体现出设计的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积极主动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br> 把项目化学习引入语文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教学中即使设计了漫画、表演、唱歌、技术等跨学科的活动,最终的目的仍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而不是让其他学科“喧宾夺主”。比如,教学《变色龙》,借助漫画、表演等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文中人物特性的项目化学习设计本没有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恰切的,但教师不能把过多的教学时间花费在指导学生如何画画、如何表演上,而应借助点评学生的画画、表演等成果,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小说的语言,从而感知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br> 总之,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设计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把语文要素融入活动中;教学时要时刻牢记让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评价时也要紧紧扣住语文要素方面的达成度。换言之,就是教师要始终把语文要素贯穿在项目化学习的设计、教学和评价等各个环节中。<br>2.各司其职,相融共生。<br> 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核心知识”是目标关键,“驱动性问题”是目标载体,“高阶认知”是实施策略,“学习实践”是过程体验,“公开成果”是学习成绩,“学习评价”是组织工具。这六个维度有机地融合在整个项目化学习的动态机制中,各司其职,相融共生。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管理者、观察者、评价者,而非“实践者”;学生才是设计者、体验者、思考者,而非“旁观者”。教师或家长“包办”项目,可能实施进程会顺利些,成果会精致些,却剥夺了学生的“体验过程”,实则是越俎代庖。仍以“创办班刊”活动为例,学生亲身体验写稿、组稿、审稿、改稿、设计封面、义卖等过程,所收获的远远多于教师在课堂上用传统方式传授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合作沟通、自我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有效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br>3.逆向设计,不可或缺。<br> 项目化学习中,评价要覆盖整个项目推进过 程,在项目设计之初就应该同时进行评价设计,体现出“逆向设计”的特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习评价”极易缺失或被轻视。一般情况下,在项目化学习实践过程中,体验性活动较多,公开成果种类丰富,既有书面类作品,又有展示类作品、技术类作品等。这种过程的特殊性和成果的多样性,都要求评价方式的革新。传统的以试卷为表现形式的评价方式和粗略的“优、良、差”的评价方式已不能满足项目化学习的需要。<br> 项目化学习需要更具多样性、具体化的评价方 式。因而,设计者要根据具体实施环节,设计出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表,对学生不同层级的表现加以具体描述。这不但有利于评价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对照,以求精益求精。评价表设计得越具体,学习目标就越清晰,项目成果就越优质, 学习效果也就越明显。<br> 总之,要科学有效地运用项目化理念进行教 学,就要深入研究其中的学理,了解项目化学习的目的、维度、特质等,而不是展示课的热闹,浮光掠影,浅尝辄止。<br> (二)精心设计,忌拔苗助长<br> 一个好的项目驱动性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设计时需遵从以下三个原则。<br>1.基于教材核心知识。<br> 语文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语文味”。语文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也同样需要“语文味”。“项目化学习的设计需要寻找从核心概念到关键概念再到知识点的一整套知识体系……项目化学习设计的起点是确定核心知识是什么。”因而,教师在设计驱动性问题时,首先要考虑语文教材需要我们教会学生什么知识,然后才是考虑用哪种驱动方式能帮助学生有效掌握这些知识,千万不能“随心所欲”,抱 着“什么新鲜用什么”的心态。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深入解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走向文本的深处,才是语文项目化学习的初衷。<br>2.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br> 初中阶段的学生只有十三四岁,年龄和阅历都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还有较大的局限性。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可以是开放的,但必须考虑其可行性。因此,设计时教师要努力从学生的视角去思考实施该项目时学生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以及要为学生提供哪些支架。如果任务难度过大,即使形式新颖,也要“忍痛割爱”。有时,甚至可以由师生共同合作来制定具体任务,总之是要使项目化学习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br>3.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br>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土壤。要让学生爱上语文,教师在设计项目时就要主动与学生的生活接轨。基于学生生活实际的项目设计,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br><div> 总之,精心设计、提炼一个恰切的驱动性任务,需要遵循以上三个基本原则,既使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充分考虑任务的可行性,切忌拔苗助长。</div> (三)高度融合,忌舍本逐末<br> 现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是一个“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一个单元中既有教读课文、自读课文,也有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的名著名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教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自读课主要不是老师讲,是让学生自己读,把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这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这段话清晰地阐述了教读课与自读课之间的关系,即教读课的目的是学“法”,自读课上学生用“法”,巩固学到的“法”,最终沉淀成自主阅读的能力。<br><br> 总之,项目化学习于一线教师而言,是一种新鲜且陌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既不能抱定原先单篇细读的教学方式冷漠对待,“畏缩不前”,也不能完全放弃单篇细读,大步跨界,“轻率冒进”。在开展项目实践之前,教师应尽量规范学习项目化学习的学理,认真做好项目时长、项目任务、项目进度、项目评价等的具体规划;实践中注重项目的体验、评价,避免落入误区,真正发挥项目化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