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简介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顾闳中,江南人,南唐中主时任翰林待诏,后主时任画院待诏,长于人物,尤擅仕女,多画宫廷贵族生活。擅写神情意态,与周文钜齐名,继承唐代周昉而更趋纤细的线条,受后主李煜的书法影响,喜用颤动的“战笔”线条表现衣纹顾闳中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唐朝末年在北海出生,中唐朝末年进士。不过后来因为唐朝末年战争连年,时局混乱,顾闳中为了躲避战乱,最终选择了逃亡南方,最后定居在江南一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作为一位北方贵族,因为本身有才的关系,在逃亡南方之后,被南唐朝廷留用,任南唐画院待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他是五代十国人物画家的代表人物,用笔圆劲,设色浓丽,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态,与周文矩齐名。不过可惜的是,顾闳中的作品仅有一《韩熙载夜宴图》流传于世。对于顾闳中其他遗失的画作虽然可惜,但是仅存一幅图便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也足以见得顾闳中本人在人物画方面的造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欣赏</b></p> 韩熙载为何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熙载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熙载(902年-970年8月31日,字叔言,北海人(今山东省青州市)。五代十国南唐名臣、文学家,秘书少监韩光嗣的儿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出身南阳韩氏。后唐同光四年(926年),中进士,南奔杨吴,为校书郎,出为滁、和、常三州从事。南唐烈祖时,召为秘书郎。南唐元宗嗣位,屡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契丹灭亡后晋时,奏请出兵,恢复大唐领土,未被采纳,与宋齐丘对立,出任和州司马。后主李煜即位后,历任吏部侍郎、秘书监、兵部尚书、勤政殿学士承旨、太子右庶子、分司东都、秘书监、兵部尚书、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开宝三年(970年)去世,时年六十九,追赠右仆射、同平章事,谥号“文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熙载高才博学,精通音律,善于书画。为文长于碑碣,颇有文名,当时求其为文章碑表者甚多,所作制诰典雅,颇有“元和之风”,与徐铉并称“韩徐”。江左称其为“韩夫子”、“神仙中人”。其所撰诗文颇多,有《拟议集》《定居集》等,今皆佚失。《全唐文》《全唐诗》《全唐诗外编》等存有其诗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家世显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熙载的祖先在先秦时期居于南阳,春秋时属晋国。至晋末时为避战乱,迁居到昌黎、因著名文学家韩愈自称“郡望昌黎”,遂使昌黎韩氏声名远播,也使许多韩姓之人都以出自昌黎为荣,加之韩熙载与韩愈可能出自同一远祖,于是后人好事者,便称其为昌黎人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至少在唐朝后期,韩熙载家已迁居(今山东省青州市)。其曾祖父韩钧,曾任太常卿;祖父韩祖父韩殷,任侍御史;父亲韩光嗣,任秘书少监、淄青观察支使、平卢节度副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动荡岁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熙载自幼勤学苦读,后又隐居于嵩山读书,大约二十岁时游学于洛阳,于后唐同光四年(926年)登进士第,此时其年龄大约在二十二岁至二十四岁之间。韩熙载在后唐同光年间考中进士后是否担任过官职,史书没有记载。不久,平卢节度使王公俨借口将士挽留,拒不接受后唐明宗李嗣源的登州刺史任命。李嗣源新任命的平卢节度使霍彦威率军威慑,王公俨才勉强前往登州。同年七月,霍彦威进驻青州,并派兵追杀王公俨。参与此事的其他将士也同时被斩,其中包括韩熙载的父亲韩光嗣。因为此事,迫使韩熙载不得不逃离中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熙载伪装成商贾,经正阳渡过淮河,逃入吴国境内。韩熙载之所以选择这条路线,是因为他的好友李谷是汝阴人,颍州的治所就在汝阴(今安徽阜阳),而淮水的重要渡口正阳镇就在颍州颍上县境内的淮河岸边的颍水入淮处,其对岸便是吴国疆土,交通十分便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坎坷宦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顺义六年(926年)七月,韩熙载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吴国的都城广陵(今江苏扬州)。为了获得吴国的接纳,他首先向吴睿帝杨溥上了一个《行止状》,类似于投名状,即介绍自己的籍贯、出身、投吴原因以及平生志愿等情况,使对方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篇《行止状》今尚存,《江表志》一书全文收录,后清人又收入《全唐文》之中,写得文采斐然,气势恢宏。虽然是请求对方能够接纳自己的行状,却丝毫没有露出乞求之意,反而显得气势如虹,畅述平生之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熙载在青年时确有傲视天下之才,胸怀远大的抱负,然而却也极易招致非议,被视为狂妄不羁之徒。当时掌握吴国实权的是徐知诰,也就是后来的南唐烈祖李昪,当时中原之士南迁的很多,大都得到擢用,惟独韩熙载没有被重用,初任校书郎,先后充任滁州、和州、常州从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升元元年(937年),李昪完成了禅代,正式建国称帝,才把韩熙载从外州召回南唐的都城金陵,授他秘书郎之职,掌太子东宫文翰。秘书郎的本职工作是掌管国家图籍的课写之事,但韩熙载却被派到太子东宫,可见李昪对他仍然心怀疑虑。韩熙载的父亲是观察支使,属于幕职官系列。韩熙载的言下之意是说因为自己门第不高,所以才不能得到李昪的重用,可见他并没有认识到其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李昪本人就出身于社会下层,他重用的宋齐丘等许多人,均属于门第不高的庶族家庭,不会独对韩熙载另持一套标准。李昪生活简朴,处事谨慎,不喜张扬,而韩熙载却恰恰相反,性格孤傲,不拘小节,自然难以获得李昪的赏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因如此,韩熙载对自己的此次升职,并没有心存感激,也不上表称谢。他每日在东宫与太子李璟谈天说地,论文作诗,日子过得倒也安逸。韩熙载在东宫一待就是七年,与太子的长期相处,使李璟对韩熙载的才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对韩熙载来说,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元宗时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保大元年(943年),李昪驾崩,太子李璟即位。因为韩熙载是东宫旧僚,所以李璟即位之始,就任命他为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赐绯。员外郎虽然仍是六品的官职,但毕竟是尚书省郎官,在唐五代属于清选之官,升迁的前途较好;唐五代时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才能穿绯(红)袍,韩熙载是六品的官员,按规定不能服绯,所以李璟特意赐绯,这样他就可以与五品官一样穿绯袍了。又因为先主新丧、新帝即位,礼仪繁多,所以李璟又给韩熙载加了太常博士之职。这个官职掌五礼,拟谥号,是国家在礼仪方面的学术权威,可见李璟对韩熙载之器重程度。在此之前,韩熙载除了谈论诗文外,从不过问政事,出于报答李璟的缘故,此时的韩熙载无所隐晦,尽展平生之学,凡应当施行的大事,他都以积极的姿态参预其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按照中国古代礼制,凡皇帝死后,都必须给其拟定一个庙号。南唐以唐朝皇室的后裔自居,于是有人认为李昪在唐昭宗之后,其庙号应称“宗”,韩熙载与司门郎中萧俨、给事中江文蔚等,均认为李昪乃是中兴之君,应当称为“祖”,于是遂确定李昪庙号为“烈祖”。在这件事上韩熙载的作为甚得李璟的欢心。但韩熙载并不是善于逢迎的人,所以不可能事事都使李璟满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璟即位之初,便改升元年号为保大。韩熙载认为按照礼制,新帝即位的次年,才可以改元,还说“逾年改元,古之制也,事不师古,何以训人?”李璟以诏书已颁,不便改动为由,拒绝了韩熙载的建议。虽然韩熙载此举没有得到李璟的赞同,但由于李璟是一个宽厚的人,并不影响他对韩熙载的信任。在这个期间,韩熙载对吉凶仪礼不当者十数事,一一进行了纠正,尽到了太常博士的职责。对于韩熙载的这些表现,李璟看在眼里,遂令韩熙载以本官权知制诰,对他委以更重的职责。韩熙载所起草的诏诰,文字典雅,有元和之风,甚得舆论的好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熙载毕竟是书生,一旦得到重用,惟知尽心为国,全然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他任知制诰以来,感念李璟知遇之恩,对于朝中大事,或驳正失礼之处,或指摘批评弊端,章疏连连不断,引起朝中权要的极大忌恨与不满,尤其是宋齐丘、冯延巳等人的不满,从而使其日后的仕途充满了坎坷与艰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保大四年(946年)八月,枢密使陈觉擅自调发汀、建、抚、信等州军队进攻福州,李璟惟恐有失,命王崇文、魏岑、冯延鲁等率军共同攻取福州。次年三月,由于诸将争功,加上吴越军的增援,南唐军大败,损失惨重。四月,李璟下诏诛杀陈觉、冯延鲁等人,宋齐丘、冯延巳等从中斡旋,几人竟得免死,将陈觉流放蕲州,冯延鲁流放舒州。御史中丞江文蔚上表弹劾宰相冯延巳、魏岑怂恿进攻福州,应该治罪,结果反被贬为江州司士参军。在这场战争中,南唐元老宋齐丘与冯延巳大肆鼓吹开疆拓土,对发动这场战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韩熙载又与徐铉上表纠弹宋、冯二人与陈觉、魏岑等结为朋党,祸乱国事,并请求诛杀陈觉、冯延鲁等人,以正国法。李璟不得已,贬冯延巳为太子少傅、魏岑为太子洗马,但是不久魏岑就官复原职,而冯延巳却被任命为昭武军节度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宋齐丘与冯延巳等人本来就对韩熙载不满,韩熙载此举更加深了他们的忌恨。数日后,由宋齐丘亲自出面诬告韩熙载嗜酒猖狂,其实韩熙载并不善饮酒。因为此时宋齐丘党的势力甚大,李璟不得已,只好将韩熙载贬为和州司士参军,不久又调任宣州节度推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外州数年后,他才得以调回金陵重任虞部员外郎,等于转了一个大大的圆圈,又回到了最初所任的官职。后来从员外郎逐渐升任虞部郎中、史馆修撰。韩熙载毕竟是李璟当太子时的旧僚,且颇有才华,于是李璟又给他赐紫,即可以穿三品以上官员才能穿的紫色袍服。按照唐制,六部侍郎、中书、门下侍郎等未达到三品的重要官员,如有必要,才可赐紫,而韩熙载仅仅是五品的郎中,便能得到赐紫,说明李璟对他仍然是信任的,同时也为进一步的提升做好了铺垫。果然不久,韩熙载又被提升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充铸钱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自保大十三年(955年)以来,后周大军进攻淮南,连败南唐军,李璟数次遣使求和,皆不能如愿。次年,李璟命其弟齐王李景达为诸道兵马元帅,以陈觉为监军使,率大军抵御后周军。韩熙载素知陈觉志大才疏,忌贤妒能,前番统兵攻取福州,损兵折将,致使南唐国力遭到很大的削弱,所以上疏坚决反对。他说:“亲莫过亲王,重莫过元帅,何必再任命监军使!”由于李昪在世时,曾一度有意立李景达为太子,此事虽然未能实施,但毕竟在李璟心中已形成了阴影,把兵权交给李景达并不完全放心,所以才派陈觉进行牵制。在这种情况下,韩熙载的劝谏自然不会被采纳,然李璟的固执己见,却为南唐军事的惨败埋下了很大的隐患。最后,寿州失守,后周战舰直入长江,布列江面。南唐彻底战败,只好割让淮南十四州给后周,并称臣纳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璟不听韩熙载的劝谏,酿成大祸,南唐从此衰落。为了躲避中原王朝的威胁,李璟被迫迁都洪州(今江西南昌),郁郁寡欢,终于一病而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主时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唐后主李煜即位后,任命韩熙载为吏部侍郎、兼修国史。不久因为改铸钱币之事,韩熙载与宰相严续争论于御前,他辞色俱厉,声震殿廷。李煜因其失礼,改授其为秘书监。不到一年,又再次任命他为吏部侍郎,并升任兵部尚书、充勤政殿学士承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一时期,韩熙载仍不改其狂傲的性格,由于李煜生性宽仁厚爱,凡事皆能容忍,君臣之间尚能相安无事。比如李煜纳小周后时,在宫中大宴群臣,韩熙载却赋诗讽刺,而李煜未加谴责。有一次,李煜狩猎于青龙山,返回金陵后,亲自到大理寺复核关押的囚犯,多有赦免者。韩熙载再次上书进谏,认为此事自有司法部门负责,监狱非君主所应入之地,要求李煜自罚钱三百万以充军费。李煜也没有怪罪于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五月,韩熙载撰成《格言》五卷、《格言后述》三卷,进献给李煜,并上疏“论刑政之要,古今之势,灾异之变”。李煜读后非常赏识,遂升任他为中书侍郎、充光政殿学士承旨,这是韩熙载生前所任的最高官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熙载本来家财颇丰,除了每月丰厚的俸禄收入外,由于他文章写得好,文名远播,江南贵族、士人、僧道载金帛求其撰写碑碣的人不绝于道,甚至有以千金求其一文者,加上皇帝的赏赐,遂使韩熙载成为南唐朝臣中为数不多的富有之家。正因为韩熙载家富于财,所以他才有条件蓄养伎乐,广招宾客,宴饮歌舞。家财耗尽后,仍未有所改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熙载夜宴图》中韩熙载的不同形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熙载的这种行为,有意造成了放荡不羁、不堪重用的影响。但是他毕竟有一个人口众多的家庭,仅靠游戏般的乞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在不能度日、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只好向李煜上表哭穷,李煜虽然不满,但还是以内库之钱赏赐。于是韩熙载索性不再上朝,被人弹劾,贬为右庶子,分司于南都,即于洪州安置。韩熙载遂尽逐诸伎,一面单车上路,一面上表乞哀,当李煜将他挽留下来后,以前所逐诸伎又纷纷返回,韩熙载也重新回到了以往那种纵情声色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煜曾经想拜韩熙载为相,这在《宋史》、《新五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湘山野录》、《玉壶清话》及陆游《南唐书》等诸多典籍中都有所记载,应该是确实无疑的,这也很可能是李煜派人去韩熙载家绘制夜宴生活图景的原因。在诸多的传闻之下,李煜颇想知道真相,以便确定是否重用。顾闳中大概就是领受了这样的使命,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还有一种说法,见于《五代史补》,说韩熙载晚年生活荒纵,毎当延宾客请谒,先让女仆与之相见,或调戏,或殴击,或加以争夺靴笏,无不曲尽,然后韩熙载才缓步而出,习以为常。同时还有医人及烧炼僧数人,毎次来无不升堂入室,与女仆等杂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于韩熙载纵情声色、躲避拜相的原因,陆游《南唐书·韩熙载传》与《钓矶立谈》等书均有记载:韩熙载认为“中原一直对江南虎视眈眈,一旦真命天子出现,我们连弃甲的时间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如何能够接受拜相,成为千古之笑谈?”在这一时期,韩熙载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完全破灭,而且亡国当俘虏的命运迫在眉睫,个人内心和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与痛苦在折磨着他,使他除了以声色自娱来安慰和消磨自己外,已别无出路。</b></p> 因何为韩熙载夜宴作画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的重要作品,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绢本设色。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以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的生活轶事为题材绘制而成。韩熙载(907~970),字叔言,山东北海人,唐末进士,是一位北方贵族,因战乱南逃,被南唐朝廷留用。后主李煜继位时,南唐国势不振,而北方的宋王朝则迅速崛起。李煜对自己小朝廷的存亡忧虑不安。对于韩熙载,李煜想授他为相,却又不放心,心情十分矛盾。韩熙载也意识到,表面上虽受惠予南唐朝廷,但毕竟是北方人,也无意为官。身处逆境的韩熙载,为了免遭可能发生的厄运,不得不在政治上尽量避免与朝廷发生冲突,并在生活上以疏狂自放、纵情声色的方式,去转移同僚的视线,蒙蔽朝廷的耳目。李煜只以为韩熙载生活太放荡,出于“惜其才”,想通过图画对韩熙载起规劝作用。所以,当他得知韩熙载“多好声伎,专为夜饮,虽宾客棵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的消息,便“命顾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该画真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划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为古代人物画杰作。</b></p> 作品赏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现存宋摹本,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整幅作品线条遒劲流畅,工整精细,构图富有想象力。作品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不同物象的笔墨运用又富有变化,尤其敷色更见丰富、和谐,仕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鲜明对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画作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全景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该幅无款。</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前隔水存南宋人残题“熙载风流清旷,为天官侍郎,……20字。引首有明初程南云篆书题“夜宴图”三大字。卷后有南宋史弥远“绍勋”葫芦印,清·宋荦钤“商丘宋荦审定真迹”一印。拖尾有行书“韩熙载小传”,后有元·班惟志泰定三年(1326年)题诗,又积玉斋主人题识。后隔水清·王铎题跋,后有“董林居士”、“纬萧草堂画记”等收藏印。又有乾隆皇帝长跋及清内府诸收藏玺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全卷分为五段,每一段画家采用一扇屏风作为画面空间建构、营造美感的主要手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段:琵琶独奏。描绘的是韩熙载与到访的宾客们正聚精会神的倾听演奏琵琶的场景。可以看出演奏之前,屋内经过一场动荡,画家着重表现地则是弹奏已经开始,全场空气凝注的一瞬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段出现的人物繁多,场景复杂,床上的红袍青年是新科状元郎粲,端坐在状元左侧戴着高高的头巾之人便是主人公韩熙载,弹琵琶的女子是教坊副使李嘉明的妹妹,李嘉明则在她左边并扭头望着她,听得入神且一直关心她的弹奏手法。长案的两端坐着韩的朋友太常博士陈致雍和门生紫薇郎朱铣,另有宠妓弱兰和王屋山等。这些人物都确有记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段:六幺独舞。描绘的是韩熙载站在红漆揭鼓旁,两手抑扬地敲鼓。韩熙载右手举起鼓捶,使人感觉仿佛这二捶敲下去就能听见鼓的声音似的。郎粲侧身斜靠在椅子上,一边可以照顾到韩击鼓,一边可以欣赏王屋山的舞技。画中还有一位青年在打板,应是韩熙载的门生舒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这一场景里,明显发现添加了一位新面孔,有一个和尚参加了夜宴,是韩熙载的好友德明和尚,他拱手伸着手指,谦卑的低着头,好像感觉和尚出现在这种场合多少有些不好意思。眼看着“施主”击鼓而不看舞伎,再看旁边为韩熙载打着节拍鼓掌的人,恰恰与和尚的神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段:宴间小憩。描绘的是韩熙载坐在床榻上,边洗手边和侍女们谈话。此时的琵琶和笛箫都被一个女子扛着往里走,随后还跟着一位端着杯盘的女子。两位女子好像还在对今晚的宴会津津乐道,更加烘托出了轻松的氛围。红烛已经点燃,床帖拉开,被子堆叠,枕头也已放好,以便随时可以躺下休息。此时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古代宋人宴会的场景,他们遮窗夜饮,载歌载舞,累了就歇一会儿,常常忘记了昼夜的变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四段:管乐合奏。这个场面的主人公韩熙载换下了正装并盘膝坐在椅子上,一边挥动着扇子,一边跟一个侍女吩咐着什么话。五个奏乐人横坐一排,各有自己的动态,虽同列一排,但也没有感到整齐统一的滞板。旁边一名打板男子坐姿端正,与富有变化的吹奏管乐的女伎们又形成一对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五段:宾客酬应。这一段描绘了宴会结束,宾客们陆续离去的场景。韩熙载站在两组人物的中间,伸出左手呈摆手状,好像在说“不”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创作背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于《韩熙载夜宴图》的绘制,历史上有两种缘由记载,一是说因为韩熙载出自豪门,才能超群,入南唐后官至中书侍郎。眼看南唐政治江河日下,自己却无力挽回,因而“耻为之相,故以声色晦之”。后主李煜很想重用韩熙载,却闻其“放意杯酒间,竭其材,致娱乐殆百数以自污,”于是命顾闳中夜间遣至韩熙载府第,偷看韩熙载行乐的每一个场面,想借以图画劝告韩熙载停止夜夜歌舞升平的放荡生活。论据为《宣和画谱》记载:后主李煜欲重用韩熙载,又“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五代史补》:韩熙载晚年生活荒纵,“伪主知之,虽怒,以其大臣,不欲直指其过,因命待诏画为图以赐之,使其自愧,而熙载自知安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熙载夜宴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另一种说法是说,因为韩熙载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官员,出身北方望族,唐朝末年登进士第,其父因事被诛,韩熙载才逃至江南,投顺南唐。初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宠信,后主李煜继位后,因为当时北方的后周威胁南唐的安全,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对北方来的官员加以百般猜疑、陷害,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朝不保夕。所以在这种环境之中,身居高职的韩熙载为了保护自己,故意装扮成生活上腐败,醉生梦死的糊涂人,好让李后主不要怀疑他是有政治野心的人而以求自保。但李煜当时对他还是不放心,就奉命画院的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到韩熙载家里去探个虚实,命令顾闳中和周文矩把所看到的一切画下来交给他看。大智若愚的韩熙载当然明白他们的来意,所以故意将一种不问时事沉湎于歌舞,醉生梦死的形态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顾闳中凭借着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的夜宴全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后主看了此画后,就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艺术鉴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作品主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综观这幅画卷,整个宴会沉浸在在纸醉金迷的夜宴行乐中,暗示着韩熙载以失望定终身,而这种落寞心情,反过来又加强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画面的情节一直围绕中心人物韩熙载一步步展开,从倾听演奏,到亲自击鼓,欣赏独舞,直到宴会结束,各个场合都是双眉紧整,心事重重,与欢快的夜宴场面形成强烈的对比。由于画家与韩熙载同样了解南唐的处境,理解主人公大势已去的苦衷,于是站在韩熙载的角度描绘了他在夜宴的背景下沉郁寡欢的神态,细化了主人公在当时复杂的形态下做着激烈的心理斗争,深化了作品的内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画中所描绘的韩熙载出身贵族,在动荡社会下,他看透官场的严峻形势,逃避做宰相,以声色为韬晦之略,夜夜笙歌与家中,宾客纵情嬉戏。李煜皇帝派顾闳中去韩府一探究竟,并绘制出来。顾闳中凭着所观察到的景象,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再现了一幅宾客满堂的的图画。这幅画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仅体现那个时代的风貌,更真实揭露了政治阶级内部的矛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艺术特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构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此画采用了传统的打破时间概念的构图方式,并穿越时间观念把先后进行的活动展现在同一画面上。虽然整幅画情景节奏繁杂,人物动势变化多样,却安排得宾主得当,疏密有致,场景衔接自然连贯。比如在第一部分描写琵琶独奏的场景中,人物繁多,动态各异,但画家将全场上每个人的精神都服从于琵琶女的弹奏动作上,紧凑的节奏与现场的宁静氛围相吻合。不论在场的人或站或坐,还是倚在屏风旁侧耳倾听,他们的视线都停留在弹奏者的手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不同的场景之间,画家还精巧地运用了屏风、床榻、长案、管弦乐器等古代屋内常见的物品将画面进行软分割,使画面既有彼此的独立空间,又不乏连贯性。例如在第三段描绘韩熙载在宴间休息的场景中,韩熙载与几名仕女端坐在床榻上休息,外围有屏风进行隔断,使画面更具立体感。这种结构内容的安排,使观者不觉割裂的生硬,而用屏风联锁时也不觉得牵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人物刻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熙载夜宴图》中,画家对人物的刻画,以形写神,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水平。顾闳中通过对不同形体的姿态、目光手势的相应描绘,画中人物有的弹奏琵琶,有的挥手舞蹈,有的按拍欣赏,情态生动。而画家对主人公韩熙载的刻意描绘,曲尽神形。韩熙载形体高大轩昂,更加突出了全图他是中心,古人喜欢以主大从小的方式来突出主要人物。长髯,戴高巾,从倚栏倾听,到回收击鼓,最后曲终人散,各个不同场合始终眉峰双锁,若有所思,心不在焉。他的沉郁寡欢与夜宴歌舞欢乐的热闹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主人公在当时形势下身置华宴歌舞中的苦闷空虚、无可奈何的复杂内心世界,刻画了人物特殊的个性,十分传神。也由此深化了《韩熙载夜宴图》的内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设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熙载夜宴图》设色工丽雅致,富于层次感。多处采用了朱红、朱砂、石青、石绿以及白粉等色,对比强烈。但又在众多绚丽璀璨的色彩中,间隔以大块的墨色来统一协调(墨色作为黑色的运用,可看做是色彩对比的缓冲,也可当成是画面构成均衡的祛码)黑白灰分布有序,色墨相应,神采动人。尤其是对“夜”的暗示,画家并无对天空作太多刻画,仅仅是用“一支红烛”的象征手法便使人们清楚的理解到这场宴会是在夜间进行的。细评画中人物的服装颜色的分配,更让人叹为观止。仕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客的青黑衣衫形成鲜明对照。红绿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用色不多但却显得丰富而统一。细看仕女们的服饰,可以看出重彩勾填的衣纹图案,细如毫发,整体而微,极其工细。对于服饰的刻画还体现在画家大面积而整体的渲染。除去局部的装饰外,对于衣物重叠和以及关节的转折处,画家巧妙的晕染技法,让画面虚实有序,统一而整体,让读画者回味无穷。再来看画中的几处起着分隔作用的坐榻等深黑色家具的设色,沉厚古雅,在画面中也起到稳重色块的协调作用。而仕女的裙衫、帘幕、帐慢、枕席上的图案也是绚丽多彩的。不同色彩对比参差,交相辉映,使得整体色调艳而不俗,绚中出素,呈现出高雅素馨的格调。其中在第一段的听乐场面中,画家将弹奏琵琶的仕女安排在有虚实变化的灰黑山水背景之中,故人物的衣裙、头饰、乐器等的色彩显得特别的耐看,而她身上的灰、红、绿的各色飘带,又将她衬托得极其妩媚动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第三段的休息场面中,运用的色彩极其丰富,让人眼花缭乱:以那位端着盘子的仕女为例,石绿色的衣裙、朱红色的腰带、储色的盘子、浓浓的灰发;再看拿乐器的仕女,粉红颜色的衣裙、绿红色的腰带、白颜色的纱巾、点着亮米灰图案的灰调色琵琶;床上则是红色帐慢、绿色披被、白色床单以及灰青起白图案的帐慢。众多的颜色杂陈的画面,却让人感觉到的色彩关系非常舒服。他让这群着装浓艳的亮丽美女置身于有大面积灰黑、浓墨的榻几等家具之中,还配以灰调山水、花鸟画来点缀,这就使得仕女们繁复绚丽的着装极其床上用品的浓艳之色有了依托,在视觉效果上,就给人一种繁而不乱、艳而不俗的感觉。在第五段的送别画面中,对于粉色的色调搭配运用也是非常成功的。如主要人物的灰色服装,就是在双钩定出边线的情况下进行分染的,然后罩染青灰色,最后薄薄地罩过一层绿色,因为绢随着时间放长久了也会偏黄,所以这个颜色本身就是灰绿体系的一个色系。旁边的两个仕女,一个青裙,一个粉裙,她们身上的对比,就是靠红色的腰带和白、灰两个有图案的披肩来装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4、线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全卷来看,画中运用的线条是“铁线描”居多。作品用笔挺拔劲秀,线条流转自如,铁线描与游丝描结合的圆笔长线中,时见方笔顿挫,顾闳中擅长用此种描法,史料记载这种线描是受后主李煜书法影响而成,颇有韵味。全画工整精细,线条细润而圆劲,人物衣服服饰的刻画组织得严整又简练。非常利落洒脱,而且又富于变化,勾勒时用线犹如屈铁盘丝,柔中有刚。须发的勾画“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画尽意在,塑造了富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如韩熙载面部的胡须、眉毛勾染得非常到位,线条空起空收,使得蓬松的须发真的好似从皮肤中长出来一样,形象生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国宝赏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名家点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代书画鉴定家徐书城《中国绘画艺术史》评:从唐末到五代最值得注意的是顾闳中所作的《韩熙载夜宴图卷》,人物形象的刻画极为细腻传神,显然比前述的一些唐人仕女画又前进了一大步,并且已有了些情节性的生动描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代美术史论家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古绘画史上的一件重要作品。画卷设计了张宴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宾客酬应五个相继展现的场面,画中人物的身姿容貌及手势都处理得自然合理、生动传神,线描细劲准确而流畅,色彩明丽而协调,取得了出色的艺术效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后世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顾闳中用其独特的手法描绘出韩府的夜宴的情景,将《韩熙载夜宴图》巧妙的分为五部分,每部分间既独立又连贯。在唐与后世的技法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此画在美术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代表了古代工笔重彩的最高水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时期写实性较强的代表作之一,其内容丰富,涵盖了家具、乐舞、衣冠服饰、礼仪等方面,是研究五代时期服饰、装饰等艺术风格的重要参照物,对研究中国古代绘画、传统服饰、民族音乐以及古代人文生活艺术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历史传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宋代摹本在南宋时曾被内府收藏,流传至清代雍乾时期再次被收入宫禁之中。溥仪被逐出故宫时将其携出,二战结束后又流入民间。后来被近代绘画家张大千重金将其买下,珍爱有嘉。后来他将画带到香港,以很低的价格转让给祖国大陆,使瑰宝得以重归故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虎岁新春伊始推出传承经典、盛世收藏系列:旨在弘扬东方艺术、赏鉴名家上品;传递文化力量、打造精神家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制作:东方翰墨传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内容:来 自 网 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作者:赏 珍 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1月13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