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说说陕北民歌</p><p class="ql-block">现在人看陕北民歌是老古董,土得不能再土的玩意儿;但旧时人看陕北民歌却格外先锋,铁链子也锁不住那些好奇的眼睛。有何为证,只说两点。一是它直接揭示青年男女的情怀,且写实的少,写感觉的多,像现在的意识流的写法;二是它拥有那个年代最快捷的传播方式和最大众化的受众群体,不但在传播中接受大众的检阅,还在检阅中吸收大众的意见进行改进和提高,一切都以大众的好恶定取舍,“好的埋不了,孬的留不下”,和现在的互联网的功能差不了多少。 </p><p class="ql-block">有人会说,这恐怕不光是陕北民歌的特点,而是所有民歌的特点。这说法我在心眼赞成,但口里不敢说,因为我不了解别的民歌,只知道陕北民歌方面的一点点情况,用我父亲教导我的话说:“不解(hai)就是不解,不敢装解”。</p><p class="ql-block">闲话打住,说我能“解开”的几段陕北民歌——</p> <p class="ql-block">“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p><p class="ql-block">这首民歌有许多版本,但关键的歌词只有两句。前一句是男子的哭声,后一句是女子的心声。具体是什么词?别忙。先让我为此想像背景故事,然后沿着故事线索一步步推出。</p><p class="ql-block">人物是一男一女:男的雄壮,女的可人。双方的关系是青梅竹马:住得不远,从小一块耍大。两个人都很稳重:虽然爱得很深,别人都没看出来。产生这歌之前出现危机:双方家长都为他们们谈婚论嫁,但说得都是旁人。在此情况下两人第一次争取:由男的出面,要家人向女方求婚。事情本来很顺利,女方也很满意。正要定亲下礼,村里流言四起:许多人都回忆起他俩过去的行迹,说他们早就“那个”。女方的家人听到流言,于是不再同意。二人一看不好,再次设法应对。这次由女子出面,恳请老人同意。谁知事与愿违,形势急转直下:家人不但不再同意,还加快了说亲的力度。两人大急,第三次密商对策:决定伺机私奔,让女的先在家稳住,男的出门筹措盘费。不料他们的行踪被女方大人发现,觉得“丢人就在眼前”,于是,等男的一走就开始逼婚,选了个远路客就要出嫁。女子泣血央求,家人纹丝不动。喇叭号头一哇声,迎人的马上要进村;咬了门牙狠了心,生喝洋烟命归阴!</p><p class="ql-block"> 待到那男的筹了盘费回来,见到只是心上人的坟头。心如油烹刀子绞,一腔情急带血喷:“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啊,为什么要把个洋烟喝?!”</p><p class="ql-block">山风长叹,草木低吟,好像是女子泣诉的余音:“我妈妈打我无处说,因此才把那洋烟喝---------”</p> <p class="ql-block">“日头临落引着了一把火,因推上搂柴照哥哥。这一回哥哥没照上,我把眼泪擦干柴搂上。”</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有心计女人的心声,我估计她年龄不会太小,大约在25到45这个范围之内。这可能是个视情如命的人,愿为情而生,敢为情而死,台湾有个电影叫《玉卿嫂》,写的就是这类女人。我似乎还感觉到这女人交朋友(也就是搞婚外恋)不是一天两天了,但肯定是只对一个人好,不会有第二个人。由于她的稳重和会来事,村里人包括家里人都不知道有这事。不但不知道,别人告诉了还不相信,认为别人“劈壳子”。还有更极端的人,就是碰上“现行”了,也不会马上相信,而是先怀疑自己眼睛,再怀疑是不是在梦中,最后把这两点都排除了,还要骂半日老天,抱怨老天故意让鬼迷了这个好人的心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