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名称成了自然界事物的“代名词”,同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乳名。在农村六七十年代,家里的孩子多,父母为了图个孩子健健康康成长,自打孩子哇哇落地那天开始:便会给自己的孩子起个吉利的名字,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乳名”。</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乳名,有的是按照出生先后顺序来取;有的则是根据出生时代、环境背景、生辰八字来取;最值得一笑的是,有的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好养活,总会把孩子的乳名与身边的动物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例如我们村就有了“狗子、小马、骡子”一些活蹦乱跳的“乳名”;我的乳名叫“老三”,大家一看就知道我的乳名,是按照家里大排行来取的。</p> <p class="ql-block"> 在建国初期,家里大人文化不高的情况下,农村起重的乳名最容易混淆视听。我们一个小小的平原乡村,光叫“老三”乳名的就多达四五个,为了容易区分开来,聪明的乡下人往往会在乳名前加上自己的姓氏,我自然而然就成了“张老三”。</p><p class="ql-block"> 长辈们叫我“老三”、弟弟妹妹们叫我“三哥”、随着年岁的增长,村里辈分小的乡亲,便礼貌地称呼我“三叔、三爷”;总也忘不了儿时在外“跑疯马(方言、瞎玩)”的那段光景。</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到了一起,玩得丢了盔、卸了甲、出了汗、呲了花、到了饭点,都忘记了回家;老妈便风风火火地跑出院子,满街桶子来找我。一边找、一边大声地喊:“老三、老三……家来吃饭”</p> <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春光乍泄、谷雨到来、万物复苏,勤劳的乡下人穿梭于田间地头。质朴憨厚的“老乡亲”碰到一起,总会热情洋溢地打招呼:“三叔干嘛去(永清方言)”。</p><p class="ql-block"> 自己总会抬高嗓门回应:“去村东大洼子(地块名)薅白薯(方言)”;一声美美的三叔,总会把自己叫的心花怒放。说句心里话:热情好客的农民老大哥,对于好言好语,最容易满足。</p><p class="ql-block"> 鉴于这一点,父母从小便教育我们:见了乡里乡亲、辈分大的亲朋好友:要知道该说话说话,别走到一起“碰个大疙瘩,都不知道言声”。这句话一直影响到我现在,人活着就应该懂礼貌!</p> <p class="ql-block"> 儿时我们推头从来没花过钱,都是爸爸亲自拿着推子给我们来推。父亲当时在村里是个推头能手;越是接年过节,左邻右舍的老人孩子,便会排着队来找爸爸推头。</p><p class="ql-block"> 爸爸是个“热心肠”,人家三两句好话,便会将爸爸哄得“提溜转”。父亲宁可先给别人推头,也要让自家孩子等上半天;终于轮到我们兄弟推头了。大哥推完二哥上、二哥推完老三来、弟弟从小推头“怕痒痒”,总是轮到最后。</p><p class="ql-block"> “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成了父亲吆呼我们兄弟的亲切话语。到了如今,父母年已古稀,两鬓斑白、弯腰屈背,时常呼叫我们的“乳名”,我们听起来,反而倒觉得更亲切;是呀!孩子再大,在妈妈眼里也是个孩子……</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兄弟长大成人后,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娶妻生子不必多说,有了孩子是父母天大的喜事,更是爷爷奶奶对“眼珠子”的垂爱。</p><p class="ql-block"> 我们兄弟从小最信服父母,孩子一出生,我们便将“特大好消息”告诉了老妈,一致乞求老妈给孩子起个乳名;“石头(大侄)晨晨(老侄)大妮(侄女)二妮(闺女)”,好听俗而高雅的下一代“乳名”便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手心手背都是肉”母亲总是这样教育子女:一定要好好关爱下一代。“听妈的话永远是对的”,这是今生我最大的感触;感谢老妈给我起的“乳名”,我的乳名叫“老三”,朋友们你的乳名叫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