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限山—屈辱的福州近代史殇

QHT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位于福州马尾区的马限山,见证了福州从清代道光年间至民国的风云变幻,民族屈辱的一段历史,可以说是警世的福州近代历史之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国凭借坚船利炮,逼迫腐朽的清政府签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就此福州被辟为重要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而位于三江交汇出海口要冲的马尾马限山,自然就成为他们觊觎的目标。清同治九年(1870年),英国在福州主城区已设有领馆的前提下,还在马限山专设副领事署和监狱,用以控制其海上贸昜。乃至堂堂船政大臣沈葆桢为“船政征地,迭次抗争,终不相让。”此后还相继建了圣教医院院长公寓和圣教医院等建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而1884甲申年的中法马江海战,更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消极避战,导致760名官兵殉难,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灭,而成为一段应当永远铭记的耻辱历史。勿忘国耻,警钟长鸣。</b></p> <p class="ql-block"><b>马江昭忠祠,始建于1886年,是为了纪念甲申、甲午两次海战中为国殉难的海战英烈。马江昭忠祠是中国近代海军纪念专祠,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门正上方匾额刻有“奉旨祀典”四个字,意为奉旨意建立的官方祠堂。左右侧门上方石匾刻“雷雨”“日星”,指阵亡将士慷慨激昂,勇于赴难的精神,代代相传。</b></p> <p class="ql-block"><b>昭忠祠文保碑</b></p> <p class="ql-block"><b>昭忠祠正门两边的大炮是当年马江海战结束后从江底打捞上来的舰炮,是两门英国瓦瓦苏尔后装线膛炮,采用全钢炮身和横楔式尾闩,口径5英寸。</b></p> <p class="ql-block"><b>  《特建马江昭忠祠碑》光绪十二年(1886), 船政大臣裴荫森撰书。</b></p><p class="ql-block"><b>部分碑文摘录:</b></p><p class="ql-block"><b>马江黯黕,形若坠坎。石莲挺含,犯者孰敢。封狼蹈险,虎视耽耽。炮火吐焰,天震地撼。我军踔踸,猛于猇阚。风逆雨甚,致镠九舰。糜躯碎颔,生具铁胆。噙齿无玷,断脰非惨。皇恩濊湛,立庙山隒。钟铿鼓紞,金题锦贉。海若长幨,蚩尤永敛。铭词我錾,过者其览。</b></p> <p class="ql-block"><b>闽海警钟,马江之殇:</b></p><p class="ql-block"><b> 1884年7月间,法国海军中将孤拔率领远东舰队以“游历”为名强行进入马尾军港。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和会办福建海防大臣张佩纶等接受朝廷旨意,严谕水师,“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 </b></p><p class="ql-block"><b> 1884年8月23日13时56分,法国舰队利用落潮的有利时机发起攻击。下午13时45分,停泊在马江(马尾)水面的法军8艘军舰、2艘鱼雷艇向福建水师发起攻击。福建水师对法国军舰展开英勇还击,但是由于未作任何军事准备,加上装备落后、火力处于劣势,多数军舰未及起锚就被法国军舰击沉。海战不到30分钟,福建水师兵舰11艘(扬武、济安、飞云、福星、福胜、建胜、振威、永保、琛航9舰被击毁,另有伏波、艺新两舰自沉)以及运输船多艘沉没,官兵殉国760人,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海战中法军还摧毁了马尾造船厂和两岸炮台。</b></p><p class="ql-block"><b> 马江海战惨败,激起国人极大愤慨,8月26日清政府被迫向法国宣战,中法战争正式宣告爆发。</b></p> <p class="ql-block"><b>马江之殇展馆</b></p> <p class="ql-block"><b>昭忠祠祭祀正厅</b></p><p class="ql-block"><b>1984年,甲申中法马江海战100周年之际,昭忠祠、烈士陵园、马限山公园合辟为福州马江海战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b></p> <p class="ql-block"><b>忠昭华夏,碧血千秋。</b></p> <p class="ql-block"><b>  昭忠祠正厅置烈士姓名、职务的碑石,两边回廊分立昭忠祠碑和记叙烈士战绩的碑刻。此为甲午海战忠勇殉国将士名录。</b></p> <p class="ql-block"><b>甲午海战殉国将领事迹陈列室</b></p> <p class="ql-block"><b>矗立山隒的追思亭</b></p> <p class="ql-block"><b>追思亭内部</b></p> <p class="ql-block"><b>甲申中法马江海战烈士陵园</b></p> <p class="ql-block"><b>马江海战烈士冢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b>“蒋山青处”摩崖题刻</b></p><p class="ql-block">注:“蒋山青处”摩崖题刻为民国海军轮机中将陈兆锵所题。蒋山是指南京钟山。其名与第一个被奉为土地公的汉代蒋歆的传说有关。蒋歆,字子文,三国时广陵(今扬州)人。相传,蒋子文生前为人正直,行侠仗义。常自谓:“己骨清,死当为神。”汉朝末年,蒋子文担任秣陵(今南京)尉,追捕盗贼到钟山下,受伤离世。孙权建立东吴政权后,有一个蒋子文手下的旧吏看见蒋子文在大道上乘坐白马、手执白羽扇,侍从左右跟随身旁,和生前一模一样。蒋子文对这位旧吏说:“我是这儿的土地神,为下界百姓造福,你可以告诉朝廷,给我立庙。”于是朝廷派使者封蒋子文为中都侯,为其立庙堂,并将钟山改名蒋山,蒋子文便是最早的土地公了。1921年秋,为纪念甲申中法马江海战殉难的福建水师官兵,陈兆锵在马限山东麓昭忠祠旁山岩题“蒋山青处”作摩崖题刻,比喻埋葬英烈的马限山像蒋山一样青葱如画,英烈报国之志永垂不朽;也暗喻甲申、甲午海战的英烈们如同蒋子文一样为人们景仰,奉为当地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b>登山绿篱甬道</b></p> <p class="ql-block"><b>“仰止”摩崖题刻</b></p> <p class="ql-block"><b>山岩上盛开的鲜花</b></p> <p class="ql-block"><b>山巅上的教堂塔楼</b></p> <p class="ql-block"><b>梅园碑</b></p> <p class="ql-block"><b>圣教医院院长公寓</b></p><p class="ql-block"><b>圣教医院院长公寓,坐东向西,占地面积280平方米。该医院由英国驻福州副领事梅医生担任首任院长。直至民国十四年(1925)英国圣公会撤离马尾,将医院交由中华基督教会闽中协会长乐教区接管。该医院由美部会驻福州医学传教士方济霖出任院长。</b></p> <p class="ql-block"><b>院长公寓侧面观</b></p> <p class="ql-block"><b>院长公寓内的西式陈设</b></p> <p class="ql-block"><b>梅园监狱</b></p><p class="ql-block"><b>梅园监狱是清咸丰四年(1854年),英国殖民者以追捕海盗为名,在马尾建立,是用以关押中国渔民、民众的监狱。其位于马限山顶西南,坐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西洋式建筑,分地上、地下两层,占地面积310平方米。地上牢房6间,每间宽2.5米,深3.3米;地下牢房截分两室,第一室28平方米,第二室34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梅园监狱牢房</b></p> <p class="ql-block"><b>阴森的梅园监狱地牢</b></p> <p class="ql-block"><b>英国副领事署</b></p><p class="ql-block"><b>英国副领事署,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57平方米。五口通商后,英国先在福州城内仓前山设立领事馆,还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在马限山顶另建一处“副领事署”,形成一地两馆的奇观。而这一“副领事署”的设立与福建船政局的设立有关。同治年间清廷议立船政,选址马江。英副领事署原先在罗星塔下,廷议初定,英国便抢先买下原由天裕洋行永租的马限山顶地块,待船政征地,契约已成,虽沈葆祯迭次抗争,终不相让。直至1874年船政大臣沈葆才赎回其产权。</b></p> <p class="ql-block"><b>英副领事署内部</b></p> <p class="ql-block"><b>副领事署办公处</b></p> <p class="ql-block"><b>  外国驻福州领事馆一览表</b></p> <p class="ql-block"><b>马限山梅园</b></p><p class="ql-block"><b>1942年民国海军部接收英国副领事署及马限监狱,并在山上遍植梅树,命名为“梅园”。</b></p> <p class="ql-block"><b>冬季梅园中的梅树,树叶凋零,枝干裸露。</b></p> <p class="ql-block"><b>马限山中坡炮台</b></p><p class="ql-block"><b>中坡炮台始建于1868年,在中法马江海战中曾起到阻击法军登陆的作用,后遭毁。战后,船政大臣裴荫森主持重建,用糯米汁拌三合土夯筑炮台地面,1888年建成,占地3800平方米,安放210毫米克虏伯后膛炮1尊和120毫米克虏伯大炮2尊。后隤陷坍圮。现为1991年重新修复。</b></p> <p class="ql-block"><b>克虏伯大炮的轨盘,可以360度旋转。</b></p> <p class="ql-block">激昂的“炮手”与巨炮</p> <p class="ql-block"><b>中国近代史名人雕塑群</b></p> <p class="ql-block"><b>圣教医院</b></p><p class="ql-block"><b>圣教医院是英国教会基督教中华圣公会1901年创办,主要为外轮提供船员医疗和检疫服务。旧址为欧式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分病房区和宿舍区。病房区是两层楼建筑,宿舍区是单层建筑(木板地面)。195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接管马限圣教医院,改名为福建省马江医院,1963 年改名为福州市马江医院。</b></p> <p class="ql-block"><b>建于山岩之上的住院楼</b></p> <p class="ql-block"><b>欧式风格的圣教医院楼</b></p> <p class="ql-block"><b>圣教医院远眺</b></p> <p class="ql-block"><b>梅园阁</b></p> <p class="ql-block"><b>陡峭的上下山登山道</b></p> <p class="ql-block"><b>山岩上冬日暖阳下绽放的鲜花</b></p> <p class="ql-block"><b>“铁石同心“摩崖石刻</b></p> <p class="ql-block"><b>后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马限山原名“凤山”,清代文献从未出现“马限山”的称谓。倒是清同治五年(1866)</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日意格</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所绘船政地图,用法文拼写标注着福州方言的“横浦村”位于今称“马限”的位置。有学者认为普通话“马限”是对方言“马办”的误读误记。所谓方言“马办”是“美国驻大清帝国福州领事馆马尾办事处”的简称。因为美教会医院(马办医院)在马尾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越了横浦村的使用频率,故此,民间群众口语上“马办”顺理成章地取代“横浦”,成了当地的地名。在方言中,“马”与“办”连读的时候,后面的“办”的声母产生变异。“办”的声母“B”被省略。“马办”先是被方言误读为“马限”,最后又音译误记为普通话的“马限”。从此强势的普通话“马限”反而掩盖了弱势的方言“马办”,而成为被广泛书面使用的固定地名。</b></p><p class="ql-block">附注:</p><p class="ql-block"> 日意格(1835—1886年),法国军官。1835年出生于法国洛里昂。先后就学于法国瑟堡海军预备学校和法国海军学院。</p><p class="ql-block">  1866年7月14日,清政府批准在福建省开办造船厂。8月19日,日意格到达福州,左宗棠带他去马尾罗星塔,择定厂址于马尾,并同他就设厂、制造、购器、顾匠、驾驶和经费等一系列问题,由粗而精,做了详细周密的研究,拟订了具体的计划,并斟酌确定保约一件、条议十八款、合同规约十四条。9月,日意格立约画押之后,左宗棠又派员和日意格赴上海,让法国驻上海领事白来尼承担各事画押具保。12月11日,左宗棠正式奏请法国军官日意格、德克碑为船政正副监督。</p><p class="ql-block"> 由于日意格列举了八条在马尾设厂造船的好处,故福州船政局之所以选址马尾,还与他的坚持有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