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玉香的美篇

耿玉香

<p class="ql-block">观看电视剧〈当家主母)所感。</p> <p class="ql-block">故事讲述的是,清乾隆年间,发生在江南一带。一个缂丝家族的女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封建桎梏的枷锁,独立创办缂丝学校。把缂丝技术的起源,发展盛起的全过程,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让我们广大的观众跟随主人公的命运起伏,一起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丝织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且欣赏性,装饰性.的丝织品,又称缂丝(刻丝)。它的工艺特征是使用木机及若干竹制的梭子和拨子。经过通经断纬。将五彩的蚕丝线缂织成一幅色彩丰富的织物。这种织物具有图案花纹不分正反面的特色。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等处。织物表面像小刀刻过的一样。呈现出小空的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因此得名缂丝。</p> <p class="ql-block">也是我们中华文明最宝贵的文化财产。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和摹缂名人书画。因制造过程极其细致。摹刻常胜于原作。存世精品极为稀少。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同时由于经得起摸,擦,揉,搓,洗,它又获得千年不坏艺术织品之誉称。</p> <p class="ql-block">苏州的缂丝画。杭州的丝织画。永春的纸质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家织。一项至今无法用机器取代的丝织工艺。在这部剧中。还了解到南宋是织锦业的巅峰时期。异色双面缂。常用的瑞草图案,寒塘清浅卷,而且周遭用的装裱都是异色双面刻。可见之精美华丽。还有南宋时期马远的十二水图。马远是南宋时期绘画名家。他的十二幅水图。在网上一查,果然画的典雅精致。装裱都是用的异色双面刻。历代缂丝精品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了传统的文化特色。将丹青之妙,重现于缂丝之上。鸟羽的纹理线条柔美又有富贵祥和之气。南宋朱克柔缂丝的(莲塘乳鸭图)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画面上碧波荡漾,芦苇青青,红果白鹭。红萍翠鸟子母鸭在塘中嬉戏漫游。浮萍点点,间有蜻蜓点水。整幅作品,构图严谨,色彩和谐,生动活泼。有时间有机会一定去上海博物馆一览。</p> <p class="ql-block">最早北方也有缂丝。到了康靖以后。因宋代统治阶级的懦弱。不能抵抗异族侵扰。便迁都临安。随着南移也使工艺美术由北南迁,很多名工巧匠也被带到南方。缂丝这时也在苏州,松江一带得到了大发展。所以北京故宫博物馆也有缂丝图。</p> <p class="ql-block">女主人沈翠喜。在任家这个大家族中,是多么干练聪明的一位当家人呀。她又是那么的严谨。如果不是她的严谨,我想也学不会,这么好的缂丝手艺,要有吃苦的决心,还要有细致的耐心,更得有悟性的慧心。方得此计。我想现代人大概没有几位能学这样的手艺了吧。女主人沈翠喜经过种种的磨难,大难不死。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女人要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有多难,可想而之。沈翠喜的爱情看了让人感觉纯净。有一种超脱的清雅。虽经历大难,但命运还算公平。给了她一个好丈夫和一段刻骨的爱。在她身边还带出好几位女能人。且都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用当今的话说,正能量满满。为她点赞。</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苏州百工业中,织造之名最盛。苏绣,缂丝为第一。历代祖先搜集了精品之物。只有亲手触摸过这些名家名作。才算是真正的入门,不但创作耗时费力,前后工序更为繁琐。养蚕缫丝二十多道工序,环环相扣。此织物有多少种颜色就需要多少个梭子,在每道工序上。当时任家都有它的独到之处。他们家一年养三次蚕。春蚕,早秋蚕,晚秋蚕。因为夏天养蚕容易生病。所以夏天不养蚕,且都要养瘦蚕。瘦蚕吐丝更细,织出的纱更为轻薄。也难怪当时女主人织出的纱薄如蝉翼。</p> <p class="ql-block">还有缫丝要注意用水。以清水为要旨。山水不如河水,止水不如流水。他们用的是太湖水。缫出的丝细圆匀紧,白净柔韧。上好的染草都是精心侍候长大的。他们家在城外有几十亩种染草的水田。这样才能保证清越坊的染料供应。还得有人专门去开采染料矿石。有些稀少的矿石甚至要寻访许多年才能得到。看,这蓝靓是用蓝草和石灰混合制成。这个紫红是用紫草和明矾媒染制而成的。这绯色是用苏木和明矾媒染成。黄色是栀子和醋混合制成。这种栀子黄不能暴晒易褪色。只能用于室内的织物,室外织物那种黄色是由槐花蕊加上明矾或者清矾制成的。</p> <p class="ql-block">清中后期,随着重现江南缂丝织锦工艺的发展。织工绣娘大量地走出后宅参与社会生产活动。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使得女性逐渐摆脱了被支配,被买卖的地位。获得了自由。主宰了自己的命运。我想这就是这部影片的意义所在吧。</p> <p class="ql-block">民以食为天,以衣为地。衣不具则天下寒!江南之衣,又以苏州为最。苏州寒则天下寒。苏州一城。有织工十万,日出万绸,街上翠袖三干,黄金百万。五更市贾不绝,四时方言不同。重现清明上河图。只是距今天的我们很远了。罕无缘与当时的场景亲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