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玛尼石

树下读书

<p class="ql-block"><b>远方的玛尼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短视频上刷到一首歌,《玛尼情歌》,挺好听的。想起这几年在藏传佛教地区旅行,我在那些遥远山路上见到的玛尼石。每一块玛尼石都依附着一个灵魂,寄托着一种希望。搜索一下我的图片库,找出在西藏、在川西、在甘南拍摄的一部分玛尼石图片,写这篇文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先来简单介绍,玛尼石或者玛尼堆的渊源与来历。玛尼石最原始的名字是 "玛智石" 。这是根据三世如来心咒八字真言取了前面的"玛智"两个字而来的。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玛尼堆。这些石块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它们也是藏族民间艺术家的杰作。更复杂的说法就不必写在这里了;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百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一次见到玛尼堆,是在五台山的东台顶。五台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东普陀西峨眉南九华北五台,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又有一个特殊之处,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共处的道场。穿着大红法衣的是喇嘛,穿着灰色僧袍是和尚。具体怎么辨别二者的不同,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有什么区别,这样复杂的事情还是交给佛祖去做吧。我只知道五台山的玛尼堆比较简单,带着原始的气息。但我觉得这样更质朴,或者说更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去传播超自然的信息。如果说五台山之行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显然不是那个小小的玛尼堆,而是夜宿竹林寺,是如此寂静和深沉。“扫却石边云,醉踏松根月。星斗满天人睡也”。可能我的梦中出现过玛尼堆,但也仅是一团模糊的影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见到大量的玛尼堆是在青藏高原的山路上。去羊卓雍措湖的岗巴拉山脉,去纳木错湖路经岗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道路盘旋上升到海拔四千米以上。高原山区的一个特点,在海拔四千米至五千米之间,会有积雨云带,带来凄风冷雨。继续上行到五千米以上,忽然出现阳光。从阔叶林到针叶林,再到只生长着苔藓和地衣一类作物的高海拔山区,莽莽群山中每一处弯路,都会有大大小小的玛尼堆,默默地伫立在路旁。不知道在何年何月,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堆砌了这些沧桑古朴的玛尼堆。不知道这些玛尼堆经历过多少春花秋月、风霜雨雪;曾经见到过什么样的旅人,在天之涯流浪。玛尼堆上最初有过的颜色艳丽的咒语真言,早就褪去了华丽的色彩,甚至看不清任意的笔划了。残破的经幡抑或是哈达在风中飘荡,让你觉得或许真的有灵魂在呼唤。这些灵魂游荡于天地之间,从不曾停下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滚滚红尘世路长,不知何事走他乡。</b></p><p class="ql-block"><b>回头归望家山远,满目空云带夕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川西高原,横断山脉的苍凉与暗夜之中,从理塘到新都桥,再到稻城亚丁。路边的玛尼堆虽然也有宗教气息,但更多是为世俗而存在,作为了风光的一部分。你能看到这些玛尼堆的历史都不太久远,六字真言依然闪烁生辉;就连玛尼堆的石头,都带着新世纪的气息:为摄影而生、广告的一部分,还有佯做偏僻边疆的诱惑。然而理塘高城的魔咒写在了大山上,这又是更大的玛尼堆了。如果你只去欣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而忽略了远方山峦上凿篆的六字真言和无处不在的彩幡,那也是一种疏漏。当高原的风吹来,苍穹之下回荡着边城的号角;仔细分辨其中还有喃喃的佛语,分明传颂了千年。而云卷云舒之际,理塘的诗僧也许冉冉而来,让你领略另一种风情。</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b></p><p class="ql-block"><b>那一月,我摇动所有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b></p><p class="ql-block"><b>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b></p><p class="ql-block"><b>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又来到甘南。这里也是一片虔敬的圣土。寺庙的钟声悠扬回响在群山之巅,五色经幡飘摇如天女散花。溪流淙淙昼夜不息推动了转经筒,就连红嘴山鸦都仿佛煽动着佛祖的箴言。不过,甘南地区不崇尚玛尼堆的传说;在这里你找不到一点堆叠起来的石头。《金刚经》第三品:佛告须菩提……我皆今入无余依涅槃而灭度之……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无所住。不着相。事如春梦了无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b></p><p class="ql-block"><b>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b></p><p class="ql-block"><b>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b></p><p class="ql-block"><b>一会度小劫,观空天地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从红尘中来,回到红尘中去。我走过世间的千山万水,阅历过人生的百态千姿。“立锥莫笑无余地,万里江山笔下生”。也许岗巴拉山路上黯然的玛尼石是我的前生;也许,纳木错湖岸那株凋零的树是我的来世。或者,对于从来不相信前生与来世的我而言,我更愿意走遍天下,一览山河春色;用一支笔,写尽人间美景。如果是这样,那么最好能为玛尼石增加双翼,飞翔在青藏高原,从珠峰到贡嘎雪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太阳的雅鲁藏布啊 月亮的日喀则</b></p><p class="ql-block"><b>思念的唐古拉山吼 爱情的狮泉河</b></p><p class="ql-block"><b>神圣的布达拉宫 那多情的拉木措</b></p><p class="ql-block"><b>永恒的珠穆郎玛峰上采雪莲一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1年12月5日凌晨</b></p> 西藏 那根拉山口 色季拉山口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羊卓雍措 318国道 川西亚丁 甘南扎尕那 水流推动转经筒 飞翔的红嘴山鸦 漫山遍野的牦牛也是一种玛尼堆 高原山路 永远的玛尼堆 五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