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接上一辑——</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xaqmqb7?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灵石文史】第655辑 回忆我的父亲韩曙(八十七、八十八、八十九、九十)</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回忆我的父亲韩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韩红 韩川</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九十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石岘洞北山位于师防御阵地的右前方,是敌我缓冲区之间的高地之一。因其背后为敌人的主阵地334高地和346.6高地,直线距离不过5百米,敌人轻型火器可直接控制该地。该高地同时也受我方火力控制。敌我双方经常有小分队在该地进行巡逻,但双方都没有占领这个高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5月15日,在师的统一指挥下,与左翼三五0团挤占190.8高地(丁字山)诸高地的同时,右翼三四九团挤占了缓冲地带的两个小高地——新村南山和北山。敌人发现我军全面向缓冲区推进,亦于5月16日,以美军四十五师一个连进占石岘洞北山,与我形成对挤局面。敌人占领石岘洞北山,直接威胁着三四九团前沿光大岱东山的安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和师的几位领导认为:石岘洞北山在346.6高地守敌的直接火力控制下,我军即使拿下该高地,也无法长期坚守。因此对该高地采取“战而不占,攻而不守,速战速撤,反复争夺”的打法,同敌反复争夺,以达到消耗敌人,挫败敌人挤占石岘洞北山的目的。为配合左翼三五0团在丁字山的防御作战,师决定于6月9日三四九团以两个连在十二个炮兵连和一个坦克排的支援下,攻歼石岘洞北山之敌。经过充分准备后,于当日22时40分,我军以猛烈炮火对石岘洞北山守敌进行压制射击,爆破物在敌障碍物中连续爆破,打开通路。八、九连指战员在“一定要把红旗插到北山上,为人民立功”的口号鼓励下,成多箭头突入敌阵,在伴随火器支援下,各突击分队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采取包围迂回战术,连续炸毁敌人地堡,以刺刀、手榴弹、冲锋枪与敌近战,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激战五十八分钟,战斗胜利结束,全歼美军一个加强连。之后我军迅速打扫战场,搬运伤亡人员和缴获的武器,按预定计划,兵分三路,很快撤离战场,返回我军阵地。此战全歼美一七九团一个加强连,毙敌220余人,缴获无后座力炮2门,火箭筒2具,重机枪2挺,轻机枪6挺,步枪40余支,电台一部。我军伤亡107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6月10日,敌人又以一个连重占石岘洞北山。我判断敌人是清理战场,搬运尸体,天黑后可能回撤。为摸清情况,相机歼灭敌人,团命令一连连长李国卿率领一排并加强二连两个班和无后座力炮1门,重机枪1挺组成小分队,于当日天黑后,前往石岘洞北山搜索侦察,若遇敌则相机歼灭。为及时支援一连战斗,以4个炮兵连做好射击准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时许,一连连长率搜索小分队进至石岘洞北山西北侧,发现敌人正在抢修工事。一连连长立即向上报告:“敌人暴露,易被我军炮火杀伤,又是夜间,对我近战有利”。请求向高地敌人实施进攻。团当即批准一连连长的请求,命令炮兵向高地突然开火急袭。敌人遭到很大杀伤。在我炮火支援下,一连连长果断指挥,兵分两路冲入敌阵。一班突入敌阵时,遇敌反冲击,一班就地展开,顽强抗击,经激战,一班伤亡仅剩3人,仍将敌人击退,并攻占一个地堡。三班向敌纵深迂回时,遭敌机枪封锁,副班长奋不顾身冲进堑壕,扑向敌人,夺过敌人机枪,向敌猛扫,掩护战友冲击。共青团员高永水扑向正在向我扫射的敌地堡,将爆破筒塞入敌人地堡射孔。敌人见势不好,拼命将爆破筒向外推。在爆破筒即将爆炸的瞬间,高永水用身体死死顶住爆破筒。轰隆一声巨响,敌人地堡被炸塌了,高永水同志光荣牺牲。迂回分队队乘势猛冲,残敌被压向山顶,负隅顽抗。我军伤亡也大,连长三次负伤,但仍坚持指挥战斗,鼓励大家:“不怕牺牲,坚持到底,坚决拿下高地,为牺牲的战友报仇”。并组织火力压制敌人,率部队继续向残敌冲击。终于在11日2时30分左右攻占山顶,全歼守敌40余人,创造了在敌人居高临下,并有纵深火力控制的条件下以少胜多的模范战例。此战歼敌140余人,我军伤亡41人。战斗结束后,进攻分队按计划及时撤离石岘洞北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1日美军又重占石岘洞北山,同时占领了三五0团正面的宋村洞东山,似有向我军防御阵地发起更大进攻的企图。我考虑到三四九团已连续两次反击作战,部队需要进行休整,补充弹药,暂停对石岘洞北山之敌的敲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6月12日美四十五师向我三五0团防守的190.8高地(丁字山)发起持续进攻,师的作战重点转到190.8高地。6月15日第三次反击190.8高地未能取得成功,随即停止三五0团方向的反击作战,固守现有阵地,防止敌人向205高地进攻。我考虑到此时敌人的注意力仍然放在190.8高地,准备和我军进行更大规模的争夺,并估计我军已无力对石岘洞北山实施进攻。石岘洞北山之敌可能比较麻痹。如果能对进占石岘洞北山之敌实施第三次突然打击,定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我指令三四九团首长,从6月17日开始,进行第三次攻取石岘洞北山的准备工作。准备于20日晚实施进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出奇制胜,我以少数炮兵对190.8高地实施间歇射击,并派出少数人员有意在205高地我方阵地进行观察活动,使敌人误认为我军仍在进行夺取190.8高地的准备。此时进占190.8高地之敌,伤亡很大,也在进行调整部署,运送物资,补充弹药。因此16日起连续四天没有大的作战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1日美军第三次占领石岘洞北山,至20日,经过10天的抢修,已修筑地堡40个,两条半坑道工事,各主要地堡间交通壕、堑壕交织贯通,阵地四周有6道铁丝网,又有334和346.6高地火力直接支援,大大增加了我军进攻的难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四九团首长决定由二营四连和五连担任主攻,师炮兵团、炮兵二十七团、三十团共16个炮兵连55门火炮支援作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和陈副政委、薛参谋长、彭主任对这次反击战斗十分重视。进攻之前,我帮助三四九团详细研究制定作战方案,步炮协同计划,并在沙盘上进行演练。出征之前,陈副政委和彭主任带领宣传队,深入到进攻连队,进行慰问演出和出征送行。并将两面写着“坚决把红旗插上石岘洞北山”的红旗,隆重地交给了参战分队,勉励指战员多杀敌人,争当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6月20日晚23时,我按照前三次反击190.8高地的规律,先用炮火对190.8高地之敌进行10分钟的火力急袭,在205高地发出信号弹,轻重机枪向敌阵地猛烈射击,并以小分队进行佯攻,欺骗迷惑敌人。美军以为我军又对190.8高地实施反击,随即以猛烈炮火对我方阵地进行压制和拦阻射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3时10分,我炮兵火力突然向石岘洞北山进行猛烈轰击,敌猝不及防,伤亡一部,部分前沿工事和明显地堡被我击毁。15分钟后,我炮兵火力延伸,压制334、346.6高地之敌和敌纵深炮兵阵地。二营营长朱光道,教导员张德禄指挥四连、五连向敌发起猛攻。此时敌人如梦初醒,发觉我军进攻190.8高地是假,攻打石岘洞北山是真,急忙将炮兵火力逐渐转向石岘洞北山。因为是仓促应战,敌炮火的密度及准确性较差,但对我进攻分队影响很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3时25分,突击连在炮火掩护下,炸开铁丝网,兵分数路,冲入敌人阵地,展开近战。四连三排连续爆破,炸毁铁丝网6道,地堡及半坑道工事29座,与五连三排南北夹击主峰,与敌展开肉搏。战士罗天喜用铁锹接连劈死两个美国鬼子,排长王凤梧将胜利的红旗插上了主峰。21日1时许,战斗结束。全歼守敌200余人,俘美军5人。我军则付出了伤亡150余人的代价。进攻部队按计划及时撤离石岘洞北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战斗结束,我即告诉三四九团首长:这次战斗打的干净利落,十分成功。我代表师党委向参战的全体干部战士表示祝贺。应立即调整充实作战部队,加强第一线防御,准备抗击敌人向我一线阵地的进攻,也要做好敌再占石岘洞北山,我军再反击的准备。抓紧时间总结经验,表彰作战有功人员和集体。通过炮兵主任转告所有参战的炮兵部队,向他们表示祝贺。应立即补充弹药,做好再战准备,表彰有功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打石岘洞北山,自6月12日开始,至21日结束,历时12天,歼美四十五师一七九团和一八0团共500余人,我方伤亡近300人。三次出击均获得胜利,是我师阵地防御期间较为成功的战例。三次战斗中涌现出了一批英雄个人和英雄集体。其中有邓集琦、李国卿、孙振山、李运禄、罗天喜等5人荣立一等功,立二等功以下的干部战士有姜智春、郑少华等190余人。还有舍身炸地堡的英雄高永水。九连、八连二排、一连一排、二连八、九班、四连三排获军通令嘉奖;一连一班、五连三排、运输连九班、救护连六班荣记集体三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6月21日,军首长命令暂时停止190.8高地和石岘洞北山的反击,在师范围内部调整防御部署,调整加强第一线的防御力量,准备抗击敌人新的进攻,确保现有阵地不失,认真进行战斗总结,补充作战物资,表彰作战有功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打石岘洞北山成功之后,敌人没有重占该高地,190.8高地方向,敌人除继续占据190.8高地及其附近的两个高地,与我军对峙之外,没有新的行动。一一七师防御正面出现了相对平静的局面。但敌人却用飞机对我师指挥系统和后方供应系统猛烈轰炸。设在浮鸭山北侧的师指挥所,遭到敌斗轰炸机、中型轰炸机的连续轰炸。师作战室被炸垮,少数防空洞被炸毁,少数人员受伤。一块弹片从一个小窗口飞进了我的掩蔽部。龙慧同志的一双鞋被炸成两只蜂窝,密密麻麻数不清的弹片,嵌在两只鞋子上,担任掩护师指挥所的师高炮营对多次来犯的敌机进行了猛烈还击,迫使敌机不敢低空飞行,降低了敌机扫射投弹的准确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7月13日,一一七师奉命将防务移交给三十八军一一三师后撤至金川地区,担任军的二线防御。自1951年11月进入阵地,我师担任第一线防御作战近8个月,阵地寸土未失,而且挤占了缓冲区3个高地,毙伤敌人6千多人,我师伤亡1700余人,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九十二</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0年10月19日,一一师作为军的第一梯队先期从长甸河口,跨过鸭绿江,踏上抗美援朝的征途,参加了一、二、三、四、五次战役和八个月的阵地防御作战,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为援助朝鲜人民,保卫祖国安全,做出了应有贡献。1952年11月初由金川地区后移至成川地区进行休整。11月28日,一一七师接军命令,先行回国,接替辽东半岛大东沟至庄河地段的海防任务。接此命令,全师指战员无不欢欣鼓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归国前,吴军长指示,要父亲赴志愿军后勤部,向洪学智副司令员、李雪三主任告别,请求他们对一一七师的工作和行动作指示。父亲乘车前往志愿军后勤部,洪学智副司令员、张令彬副部长接见了父亲。洪副司令员说:“一一七师在入朝作战中,打得很好,战功很大。尤其四次战役的横城穿插战,打的很漂亮,取得了宝贵经验,涌现也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回国之后,要好好总结经验,表彰英雄模范。现在朝鲜战争还没有结束,美国人还在耍花招,拒不签订停战协议。如果战争继续下去,说不定你们还要再度入朝参战。因为三十九军的主力还在朝鲜。一一七师归国的火车运输问题,你到安州去找铁道兵司令部,双方具体协商安排。一定要做到部队安全归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接着,父亲到志愿军后勤政治部,请李雪三主任作指示。李雪三主任是三十九军的老领导,也是父亲的老首长。他对父亲说:“一一七师在前五次战役和阵地防御作战都打得不错,尤其四次战役横城穿插,部队打得很英勇。一个师在一次战斗中歼敌四千余人,俘敌近三千,活捉美军八百余人,这在朝鲜战场是没有过的。阵地防御,三五0团在190.8高地争夺战中也打得不错,创造了坚守坑道作战五昼夜的战例,为坚守坑道作战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都要好好总结,保持发扬。部队回国以后,要防止骄傲松劲情绪,要随时做好再次出国的准备,因为三十九军主力还在朝鲜。如果形势需要,一一七师还有可能重返朝鲜战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李主任接着说:“你在入朝时即调师协助张竭诚同志、李少元同志工作。五次战役后,张竭诚同志调军工作,虽然由彭金高同志接任师长,但他先后两次负伤,阵地防御时他又因病回国休养,实际上是由你主管一一七师的军事工作,后来又代理师长,作战积极勇敢,工作认真负责。吴军长和军的其他领导同志对你的工作是满意的。我认为你成熟多了,是一个年轻有希望的指挥员。不过不要骄傲,还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说:“我还年轻,还缺乏更多的经验,还需要锻炼。尤其我很小参军,没有文化,更需要学习,需要领导的指导。这一点你对我是最了解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李雪三主任说:“我记得1936年红军西征,三个方面军大会师以后,是我到七十三师二一九团把你选调到师宣传队当宣传员的。那时你还是一个红小鬼。个头不高,但很机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是的。那时我刚够14岁,在二一九团给阎东山团长和李国厚政委当勤务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是啊,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是16年。这16年我们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打败了蒋介石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现在又在朝鲜打击世界头号帝国主义——美国侵略者。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变化呀。你由一个年轻的红小鬼、一个娃娃,变成了指挥一个师打仗的高级指挥员,这也是一个大变化。希望你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好为党做更多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说:“我从参加红军,至今一直在三十九军工作。自己的成长是党的培养,是三十九军老前辈的关怀,不然不会有今天的我。今后我一定遵照老首长的指示,努力学习,好好工作,为三十九军、为一一七师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接着李雪三主任关心地问父亲:“听说你有一个女朋友,进展怎么样?婚姻是人生一件大事,如果双方满意,回国以后应当尽快解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父亲说:“我们已经相识一年了,因为忙于打仗,双方互相了解还不深刻,但相爱已成定局。对方是湖南人,我对她感到十分满意。我们已经商定回国后结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李雪三主任笑了笑说:“那好,祝你一切顺利,美满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使部队归国顺利,父亲遵照洪学智副司令员的指示,专程去安州志愿军铁道兵司令部,请示刘司令员,和他共同协商了一一七师回国的具体方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部队经过简短而又紧张的准备,于12月5日夜在新成川地区分乘6列军列归国。在铁道兵的周密调度指挥下,各列车巧妙避开敌机对铁路要道的封锁时间和地段,于12月6日晨,各列车安全抵达安东车站下车。然后部队徒步开进到大东沟至庄河之间担任海岸防守任务。骡马辎重没有坐火车回国,而是徒步行进,途经新仓里、北仓里、价川、宁边、泰川、龟城、新义州等地,于12月12日黄昏渡过鸭绿江归队。12月5日晚,父亲指挥部队登上火车完毕后,乘汽车直奔安东,6日天亮之前,安全通过鸭绿江桥,到达灯火辉煌的安东市。安东是志愿军的重要后方口岸,虽然这里处在敌机威胁之下,有很浓的战争气氛,但毕竟不是战场。明亮的电灯,照亮了整个城市。老百姓过着和朝鲜完全相反的和平生活。父亲和他所在的部队,已在朝鲜打了两年仗,似乎习惯于夜间行军打仗,工作生活。眼前的和平生活,白天可以自由行动,父亲感到轻松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回头向鸭绿江南岸望去,漆黑一片,看不见一点灯火。但是成千上万的人为了战争的胜利,此时此刻,正在这夜暗中,进行着紧张的工作,正在流血流汗。父亲心想,用不了太长时间,这块土地就会熄灭战火,重现光明。朝鲜人民会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繁荣富强、光辉灿烂。人民过上和平、美好、幸福的生活。如果战争需要一一七师重返战场,我将毫不犹豫,率领全师,重跨鸭绿江,再上征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部队进到大东沟、庄河一线,除三五0团以少数兵力接替薪岛,大、小鹿岛的防务外,全师都在距海岸不太远的农村,等待军的主力回国后,统一调整辽东海岸防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庄河至安东沿海一线,解放后至今没有大批野战军住过。一一七师来到这里,尤其是志愿军回来了,老百姓、地方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不仅敲锣打鼓放鞭炮夹道欢迎,而且让房腾炕,杀猪,筹集柴草蔬菜,让部队高高兴兴,愉愉快快,暖暖和和,度过归国后的第一个冬天,过第一个新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久将要迎来元旦。入朝作战的两个元旦都是在炮声中度过,今年是部队归国后的第一个元旦,师党委提出:一定要部队今年过一个欢乐愉快的新年。要和当地群众共迎新年。机关、连队准备了文艺节目,在住地扎起彩门,买了鞭炮。准备在除夕晚上举行会餐,进行文艺演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当此时,师接到军部从朝鲜发来的电报,转达志愿军总部命令:三十九军停止回国,转归西海岸部队指挥所指挥,担任战役总预备队,参加朝鲜西部海岸的反登陆作战准备。军部命令一一七师于1953年1月10日前,返回朝鲜归建。为了不使部队引起思想波动,高高兴兴、平平安安过年,师党委决定暂时将重返朝鲜的命令传达到团,使团以上领导思想有准备,并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待元旦以后再向团以下传达,进行返朝准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朝鲜西海岸进行反登陆准备,是毛主席、中央军委的新决策。因为有迹象表明,美国人为了打破当时战场僵局,迫使中朝方面在谈判桌上让步,有在朝鲜半岛蜂腰部东西海岸进行登陆的企图,尤其西海岸的大同江口至清川江口更为重要。为了粉碎敌人重温仁川登陆的美梦,我军必须调集重兵,加强抗登陆的准备。随时歼灭敢于冒险登陆的敌人。因此三十九军停止回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除夕晚上,全师所有单位和住地群众举行军民联欢,到处敲锣打鼓、唱歌、扭秧歌、会餐。干部战士都很开心。师司令部全体干部战士举行会餐,刚从后方赶来的各位首长的夫人和孩子也参加了会餐。薛参谋长首先举杯,庆祝归国的第一个元旦,庆祝我师在抗美援朝中取得的胜利,祝贺全体干部战士新年快乐,身体健康。接着干部战士共同举杯,共贺新年。平时不太爱开玩笑的薛大哥,把母亲拉到父亲的身边说:“祝二位新年快乐!希望今年能喝上二位的喜酒”。母亲有点不好意思,低着头对薛参谋长和他的夫人说了一声:“谢谢”。父亲说:“请老战友等着吧,少不了有你的酒喝。到时你不要扮演关老爷就是了”。接着父亲向干部战士举杯,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父亲提醒大家,现在朝鲜战争还在进行,军的主力尚未归国,大家思想要有准备,随时准备重返朝鲜战场,打击美国侵略者。借此向大家暗示:准备重返朝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九十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3年元旦一过,一一七师立即进入第二次入朝准备。因为归国不到一个月,全师上下不论是思想上还是物资上,仍然是处于战备状态。在归国前后,师团领导一再强调:保持战备状态,随时准备再次入朝。因此向全体指战员公开传达了二次入朝任务之后,部队没有引起太大波动。全师同志一致表示:坚决服从命令,重返朝鲜,直到把美国人打到认输为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经过紧张周密的准备,全师于1月6、7日两天进至安东大东港集结,8日在大东港车站登车出发,9日拂晓到达平安南道舍人场车站下车,全师不丢一人一枪,不损一车一炮,全部返回朝鲜战场,是志愿军唯一两次入朝的一个师。随即进住平壤以北顺安地区,投入紧张的反登陆、反空降准备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部队到达顺安后,杨政委和父亲立即到达军部报到。首先见到吴军长,他俩先给吴军长行了军礼后,吴军长握着父亲的手说:“没想到吧,这么快回了国又出国。”父亲说:“是的,有些突然”。接着杨政委向吴军长汇报了这次一一七师回国又出国的情况,吴军长听了很满意。他说:“一一七师这次回国又出国,行动迅速安全,走的不错。是对部队的一次锻炼和考验。军党委对你们的工作是满意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军长接着说:“情况在电报中已通报了,据可靠消息证实,美国人企图在西海岸登陆,以求打破战场僵局,结束战争。如果敌人敢来,其规模不会小于仁川登陆。能否挫败敌人登陆,关系到朝鲜战争的胜败。中央军委、志愿军首长下了决心,必须做好准备,坚决粉碎敌人登陆企图。一一七师进住顺安,肩负着反空降,并随时支援平壤和永柔的反空降作战以及支援沿海第一线部队抗登陆作战的双重任务。首先是歼灭敌人在顺安地区的空降兵。根据诺曼底德军抗登陆作战经验,抗登陆首先是消灭敌人空降兵,才能使第一线作战没有后顾之忧,全力以赴消灭登陆之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对吴军长说:“反空降作战对部队来说还是个新课题,没有经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吴军长说:“正因为如此,师和团以及营以下各级指挥员都要认真研究敌人空降规律和特点,熟悉当面地形,在机场周围及可能空降的地域选择要点,构筑以坑道为核心的防御工事,配备足够的兵力进行坚守,组织对空火力,尤其步兵轻武器,要在500——1000米的高空形成火力网,争取消灭敌空降兵于着陆之前。在机场设置必要的障碍物,防敌机降。各级都要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随时准备出击消灭着陆之敌于立足未稳之前。所有部队都要作好抗击敌人空降之前的狂轰滥炸的准备,以达到保存有生力量用于歼灭空降之敌。根据地形特点和我参战兵力,制定详细的作战方案,根据作战方案反复进行实兵演习,使各级指挥员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临战不乱”。军长讲完之后问父亲:“还有什么问题没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说:“任务明白了。我们一定按照首长指示,作好反空降和支援一线抗登陆的一切准备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师党委对上级赋予的任务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一致认为:师的重点任务是首先消灭在顺安机场及其南北盆地空降之敌,确保平壤北侧的安全,确保平壤至肃川的交通畅通,保卫部队的机场,确保抗登陆作战的腹背安全,随时准备参加第一线抗登陆作战,消灭登陆之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此,师决心以三四九团和三五0团配属部分炮兵和坦克兵,配置在顺安机场周围,控制机场周围的重要高地,构筑以坑道为主体的防御阵地,在机场设置移动障碍物(主要是大石块和大块水泥),严密控制顺安机场及其南北公路干线。发现敌人空降,先以各种火力对空形成火力网,争取歼敌于空中。当敌人着陆时,应乘敌立足未稳之际,迅速出击,予以歼灭。并以一部兵力扼守要点,分割阻击敌人,不使敌人集中。三五一团为师预备队,随时准备出击,配合第一梯队消灭伞降和机降之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方便指挥,根据军首长的指示,师指挥所设在原志愿军西海岸指挥所所在地柴田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师召开了师党委扩大会,父亲向各团传达了上述任务,杨政委、彭主任对反空降作战的政治工作提了具体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落实反空降和抗登陆的双重作战任务,父亲和薛参谋长率领各团首长和师机关的有关人员,对平壤、顺安、永柔、肃川以及大同江口至清川江口的地形进行反复查勘,研究了可能的作战方案,并和兄弟部队共同研究制定了协同作战方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此期间,父亲结识了三十八军军长江拥辉、政委吴岱、师长李忠信、翟仲禹;四十军军长温玉成、副军长邓岳;四十六军军长肖全夫等一批名将,与一一三师刘海清师长(在阵地防御换防时互相认识结为好朋友)重逢,他们的军事素养、指挥才能,战将风度,给父亲留下了深刻印象。父亲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有益的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至此,一一七师已将顺安机场及顺安南北盆地置于严密控制之下,可以在防区内进行坚守和机动作战,又做到北可支援永柔,南可策应平壤,西可以支援第一线抗登陆作战,并阻止登陆之敌向东扩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月中旬至3月中旬,部队集中全力构筑反空降工程,3月中旬开始进行反空降抗登陆技术战术训练。4月14、15日两天,军组织营以上干部,在顺安机场参观了三五0团三营举行的营反空降和抗登陆实兵演习。这次演习是父亲和师司令部帮助三五0团准备的,军首长对效果表示满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此期间父亲还到担任反空降的一些重点连队了解作战准备情况和干部战士的思想状况。干部战士对重返朝鲜战场,参加反空降抗登陆作战,不仅没有意见,反而认为这是上级对一一七师信任,为此感到光荣。对反空降作战充满信心,希望能再和美国鬼子较量较量,能像横城穿插战那样,痛歼飞贼,再活捉千儿八百洋鬼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和干部战士交谈中也发现部分人有轻敌思想,认为“敌人是打了败仗瞎喊叫,哪有那么多兵力来搞登陆作战”。也有人认为“一二三四次战役,美国飞机那么猖狂,还不是被我们赶回三八线”。“我们已有充分准备,来几千空降兵是送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向干部战士解释:“不要忘记一句名言,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敌人既然敢来,他会有充分准备,投入足够的兵力,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他的空降登陆成功。我们要把各种可能情况,尤其是最困难的情况考虑到,做好充分准备。首先是思想上不能麻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宁愿备而不用,不能用而无备。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因此一定要反准备工作做好。千万不能有侥幸心理。麻痹思想是要吃大亏的”。在交谈中连队反映说少数人有恐惧心理,认为敌人登陆比仁川要厉害,甚至可能会使用原子弹。父亲说:“如果敌人敢来登陆,当然比仁川登陆规模要大。但我们们用于抗登陆的兵力比当时的仁川防守兵力大了多少倍。敌人有原子弹是事实,但不是随便可以到处乱扔的,如果能使用他早就用了。即使使用也不可怕,我们有坚固的坑道工事,地域又这么宽广,原子弹也不可能把西海岸地区夷为平地。我们还是多想想如何对付敌人飞机的狂轰滥炸,如何消灭敌人从飞机上投下的坦克和大炮。不等它开炮,我们就把它干掉。如何把敌人的空降兵消灭在空中和地面,要把空降的敌人一个不留地统统消灭光。这就是我们的任务。要再立新功,就在这个时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到4月,整个西海岸的抗登陆反空降的战备工作都日臻完善,已是盘马弯弓箭待发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九十四</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的西海岸抗登陆备战,在清川江口至大同江口,形成了一道坚固防线。志愿军调集了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军和四十六军、人民军一个军团等精锐部队,担任这个地区的抗登陆反空降作战任务。美国人使用最现代化的侦察手段,不难发现我军对抗击美军在西海岸登陆已有充分准备,所以最终没有敢冒险行动。“示之以形”,“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作战思想,在这次西海岸紧急备战中取得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4月中旬,志愿军总部命令:三十九军主力回国接替五十四军辽东海防任务,一一七师将顺安防空降任务移交五十四军一三四师,北上接替一三0师朝鲜铁山半岛至鸭绿江口沿海防御任务,随时打击企图在該半岛和沿海岛屿登陆之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5月6日一一七师由杨弃政委、薛复礼参谋长指挥,先后由鱼波、石岩、顺安等车站登车出发,至车辇馆、南市洞下车,进住铁山半岛。完成海防部署,继续加强防御工程,7月下旬基本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部队换防离开顺安时,父亲奉军首长指示,应五十四军首长的邀请,率团长张瑶佩、王秀法和杨玉坤等,留在顺安柴田洞,为一三四师介绍我师入朝作战经验。在此期间,父亲认识了五十四军军长丁盛、政委梁仁介、副军长吴瑞山、师长任思忠。与师长蒋润观重逢(他是父亲抗战时的战友,那时二人同在淮海军分区二支队任团政委)。父亲在一三四师还认识了师长张晓冰和师参谋长韩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5月19日,父亲离开顺安柴田洞这个难忘的山村归队,到达铁山半岛的一个小小山村——冷井。这个偏僻的山村,四面环山,山青水秀。因为这里远离战场,树木没有遭到砍伐,植被没有被破坏,到处郁郁葱葱,满山杜鹃花和不知名的山花,姹紫嫣红,绚丽多彩。畦畦水稻,碧绿的禾苗在水田里随风轻轻摇曳,尽情地享受着阳光的沐浴。紧靠小村的北面山区,有一条小溪,涓涓清水向东流去。这里远离公路铁路,村庄的房屋没有被敌机炸毁,除了很少看到青壮年男人之外,看不出老百姓的生活有多大变化。这里同两军对垒厮杀的前线形成强烈反差。如果不是为了防敌机空袭,防空火力需要随时作好打击来犯敌机的准备,人员马匹车辆作好防空隐蔽,进行灯火管制,看不出这里仍在准备打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回到师部,杨政委、薛参谋长和彭主任向父亲简单介绍了全师进入防区的作战部署和准备工作,父亲也向他们介绍了给一三四师介绍经验的情况。司令部各科对铁山半岛沿海岸和几个海岛的战备情况,向父亲作了详细报告。随后,父亲到各团检查了解战备工作,感到满意。遗憾的是我接到军部电报通知,要我在六月初回国到军部报到,赴南京参加南京军事学院举办的战役集训。因此没有时间登上椴岛、大小和岛、炭岛去看看那里的战备情况和领略黄海风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管理科在一个山坡下的树林中,为父亲准备了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茅草屋。这间小茅草屋是一三0师留下的,房屋四周是用树枝夹起来的栅栏式的墙壁,外边用泥巴抹了一下,依然四面透风。屋顶是用茅草苫起来的,外观看上去像牧羊人用的山野茅棚。茅棚后面有一条小坑道相连,如遇突袭,随时可进入坑道躲避。床是用粗细不一,弯弯曲曲的木棍架起来的,床上铺着厚厚的稻草,睡在上面觉得硌人。父亲要警卫员李永寿同志重新把床整理一下,又加了些铺草,比原来的平整了,睡在上边舒服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早在当年2月志愿军政治部就批准了父母亲的结婚报告,因为邮件耽误,4月份父亲还没有收到。父亲于4月初去志愿军政治部时,询问了关于他打的结婚报告问题。组织部任荣部长见到父亲后说:“报告2月就批了,怎么你没有收到?你有点着急了吧”。父亲说:“我以为出了什么差错和误解,报告被你们压下了。既然已经批准了,什么问题也没有了。谢谢组织关怀,谢谢你的帮助”。当晚任部长留父亲在桧仓郡志愿军政治部的山洞礼堂,观看了杜近芳演出的京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母亲因为长期在山洞里生活和多次行军趟冷水过河,得了严重的关节炎,被送回国内治疗。两个多月之后,1953年5月25日她搭在国内治疗腿伤的赵先顺副参谋长的车返回朝鲜。得知母亲要返回朝鲜,父亲提前两天前要小李把茅屋收拾了一下。父亲在山上采了一大把山花,插在一个祖国慰问团赠送的,上面有“最可爱的人”五个大红字的茶缸里,放在用一块小木板架来的“桌子”上,为小茅屋增添了不少色彩。小李把父亲的床铺叠得整整齐齐,下铺一条美国军用毛毯和一条稍大些的床单,盖的是一床淡色花被,枕的是内装日常换洗衣服的小包袱,除此之外一无所有。母亲回来后,父亲和母亲就在这间小茅屋内结了婚。第二天吃早饭时,父亲向杨政委、薛参谋长、赵副参谋长宣布:“我和龙慧已经结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5月30日,张竭诚军长带着左勇处长、杜博主任来师检查战备工作,听说父母亲结婚了,他们半开玩笑地对父亲说:“不行,你得请我们喝喜酒”。父亲说:“我是新式结婚,不举行婚礼,也不办喜酒,一切都免了。现在我们还在朝鲜,没有喜酒请大家,只好请老首长原谅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是老杨政委和赵先顺副参谋长帮父亲打了圆场。他们要管理科搞了几个菜,拿了两瓶酒,一方面招待张军长来师检查工作,同时也为父亲设了结婚酒宴,满足了军长的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婚后只过了7天,父亲就启程回国。在张军长带领下,王扶之、张峰师长和父亲同赴南京参加军事学院举办的战役集训,参观了步兵师进攻演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狠狠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熖,迫使敌人低下头来认输,在朝鲜谈判桌上签字,实现朝鲜战场停火,志愿军从6月开始,发动了大规模的夏季攻势,7月先后在金城突出地段和汉江两岸向敌人展开了猛烈的反击作战,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重点打击李承晚的南韩军队,迫使敌人尤其是李承晚的南韩军队不得不回到谈判桌上对话。因为李承晚企图拖住美国,把战争打下去以达到其独霸整个朝鲜的目的。这之后板门店停战谈判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停战协议有望于7、8月间签字。一一七师接到志愿军总部和军部电令,部队作好行动准备,一旦实现停战,一一七师在签字停战之前回国归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我军在金城前线反击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时,师的几位领导在一起分析形势,大家一致认为:这场持续了三年之久的战争,可能在近期实现停火,结束战争。杨政委说:“朝鲜战争打了三年多了,志愿军参战也两年又八个月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把当今最强大的美国侵略军从朝鲜最北端赶回三八线,粉碎了敌人独霸朝鲜,陈兵中国东北边境的美梦。战争继续下去美国人受不了想把战争停下来,以缓和美国内外交困的被动局面。因此美国人想通过谈判,实现停火。我们虽然没有把美国人赶出朝鲜半岛,实现朝鲜统一的大业,但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实现停火,也是一个伟大胜利。停火对我方是有利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主任彭仲韬说:“ 这场战争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今后美国人在全世界任何地方的行动,尤其是在亚洲的行动,不得不考虑到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存在。就这个意义而言,我们参加这场战争是很值得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杨政委说:“我们的国家刚刚成立,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朝鲜战争是美国人强加给我们的,看来不经过这场战争的较量,美国人是瞧不起中国的,因此他们也不会老实的。这场战争打的值得。美国人企图用战争得到他所需要的一切,但失败了。而我们是最需要和平,不希望战争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彭主任说:“希望不打仗是一回事,敌人要打仗又是一回事。不是说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吗?我看今后还会有战争,只是在什么地方打,规模大小,时间长短的问题。我们这些人打了十几年仗,今后还是要打仗的。军队是要有的。我们也失不了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说:“我十三岁参加红军,参军就跟着打仗,打了蒋介石又去打日本,回过头来再打蒋介石,现在打美国人,一打就是十七八年。战争生活过惯了,对战争生活还很留恋。作为一个军人,是否离不开战争。如果没有战争,没有军队,我只好解甲归田,拿起鞭子重操旧业,去放羊了。不过在我们这一代人,不可能没有战争,也不可能没有军队,至少台湾还没有解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当大家谈的热热闹闹的,远方传来敌机声音,接着是一阵急促的高射炮炮弹在天空的爆炸声。有人在外边高声大喊:“打着了,打着了。敌机被高射炮打中了”。大家跑出防空洞,向东眺望。只见天空由高向低斜拉出一股黑烟。天空出现了一个黑点,带着彩色的伞在天空飘荡,摇摇晃晃徐徐落下。不知谁喊了一声:“敌机飞行员跳伞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薛参谋长立即要司令部通知部队:搜捕敌人飞行员,一定要抓活的。通知高炮营,做好战斗准备,随时打击来报复的敌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杨政委骂了一声:“该死的美国佬,快要停战了,还要为非作歹,屠杀朝鲜人民。打得好,这是对侵略者的应有惩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过了一会儿作战参谋报告:“刚才是敌人4架油挑子(F86战斗机)向正在田里劳动的朝鲜老百姓进行俯冲扫射。敌人俯冲扫射时,师高炮营一个点射,只打了七发炮弹,就把带头俯冲的第一架飞机击中。飞行员在500米紧急跳伞,被我轻火器打伤,着陆后被活捉”。经过审问,得知该飞行员是上校中队长,曾参加过二次世界大战,他能在500米低空紧急跳伞,保全了他的生命,说明这个飞行员是训练有素,而且很有经验。一直到现在,我家里还有抗美援朝时的战利品,姐姐那里也有两件。姐姐那里的一件是飞行员跳伞着陆后与救援飞机联络的反光板,一件是一张地图。不知是不是就是从这个飞行员那里缴获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次高炮打飞机是一一七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的最后一仗,为一一七师在抗美援朝的作战划上了圆满的句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七月中旬,父亲率领志愿军归国代表团一一七师分团,归国参观学习,向祖国人民汇报一一七师在抗美援朝中的典型战例和英雄模范事迹。这是父亲第二次回国,第一次回国是1952年11月率领全师回国,1953年1月又二次出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天晚饭后代表团全体成员从住地出发。父亲、王秘书、警卫员乘坐第二次战役缴获的美国吉普,其他同志乘坐一辆苏联卡车,沿着一条颠簸的公路,在夜暗中向安东行进。父亲知道也许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浴血苦战的美丽的朝鲜大地了。他坐在车里,身体随着吉普车的颠簸左右摇晃。紧闭双眼,脑子像放电影一样,回顾着首战云山、奔向价川、突破临津江、横城穿插战、五次战役前夕华川、泰川、加平地区40天机动防御战、铁原西北驿谷川两岸8个月的阵地坚守防御战。激烈的战斗场面,浮现在父亲的眼前,仿佛听见了激烈的枪炮声,看见了指战员英勇杀敌的动人场面。许多熟悉的战友面孔,再现在父亲的眼前,其中的不少人,为援助朝鲜人民,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永远长眠在美丽的朝鲜土地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汽车不停地在坑坑洼洼的公路上行驶,虽然靠近中国边境,敌机比之前在前线少多了,但断断续续仍能听到敌机声音,听到防空哨兵发出的防空袭警报的枪声。大约在晚10时左右,汽车安全地通过了鸭绿江,踏上了祖国的大地。虽然已是夜深人静之时,街上闪烁着稀疏的灯光,和鸭绿江南岸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有不少军人忙碌着在车站搬运军用物资,汽车一辆接一辆向朝鲜开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和归国代表团的全体同志于第二天到达沈阳,和军代表团一起参观访问。所到之处,都受到祖国人民的热烈欢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3年7月28日,美国人终于低下头来,在板门店谈判桌上的停战协议上签字。一场持续了三年之久的战争至此宣告结束。美国人声称:这是在美国历史上首次签定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美国人承认自己是“失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停火的当天,一一七师奉命将铁山半岛防务移交给五十军,立即回国归建(三十九军主力已4月归国)。师主力于7月30日从铁山半岛出发,在朝鲜人民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夹道欢送下,登上归国的列车,离开美丽的朝鲜土地,于8月1号2号通过鸭绿江,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受到了祖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一一七师胜利完成了抗美援朝的伟大历史使命,为师的光荣历史增添了新的荣誉和光彩。</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九十五</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自1936年3月父亲参加红军离开家乡后,一直处于战争环境,没有回过家乡。而且家乡被阎锡山统治,又被日本鬼子和后来蒋管区分割,父亲不能和家人通信,互无联系,只能天各一方,互相牵挂思念。记得父亲说过,在苏北时他曾托人给家里捎过口信,说是在外面做小买卖。祖母知道父亲还活着,但是对外一直说不知道父亲是死是活,人在什么地方。1950年部队进驻河南周口,父亲本有机会回家探亲,因为部队帮助河南人民整治1938年国民党军队炸开花园口造成的黄泛区,参加治理颖河工程,工期紧,任务重,团党委决定所有干部除特殊事情外一律不准探家。身为一团之长,父亲要带头。后来因朝鲜战争爆发,更没有机会回老家去看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1年初夏,祖母由二叔陪同到辽阳,希望父亲能从朝鲜回国见她老人家一面,父亲因战事在身未能回国。祖母在辽阳等了几个月,失望地回家去了。只有二叔海生到朝鲜一趟,才使离别15年的兄弟,在异国他乡的朝鲜战场,得到短暂而又难得的团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3年8月朝鲜停战,一一七师回国后到盖平,父亲仍无时间回乡探母,只好让警卫员小李去接祖母来队团聚。母子相别17年,终于团聚。母子相见,心情十分激动。祖母老泪纵横,父亲也热泪盈眶。祖母饱经磨难,虽然双手不停地抹眼泪,但她非常理智,没有放声嚎啕,。她从上到下仔仔细细对父亲打量一番,说:“你长这么高,这么壮实,当兵这么多年,打那么多仗,还好好的,我高兴。海旺还在朝鲜,来信说他很好,我也高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说:“我们有今天,是你老人家的功劳,没有你,就没有我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祖母说:“不是我一个人,还有你爸哩。可惜啊,他走得太早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说:“咱爸是打土豪被阎锡山反动派杀害的,是为中国革命献身的,也是咱家的光荣,我们要永远怀念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4年春节快到了,祖母想她的小儿子海旺了,她对父亲说:“你能不能要他从朝鲜回来见我一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说:“可以。”父亲随即给尚在朝鲜的一军一师首长去信,如果可以的话,请他们给三叔准一个月的假,回国看望祖母。一天早晨,母亲走出房门,在住的房前看见一位军人,穿着志愿军服装,在房子面前缓步走动,偶尔向父母亲住的房子看看。母亲只觉得这个人长得好像父亲,因互不相识,没有打招呼。早饭以后,管理员将这位志愿军引进了父母亲的房间,这位志愿军高兴地喊了一声“大哥”,接着又喊了一声“大嫂”,“我是海旺,你们好。”父亲和三叔二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母亲赶紧把祖母请出来,三叔一下子扑向祖母的怀抱,母子俩都流出了热泪。大家聚在一起,问长问短,过去事,现在事,说个没完没了。母亲对祖母说:“妈,现在你该是最开心最高兴了。一下看到两个儿子,我也为你高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节以后,祖母说:“让海旺回家一趟吧,他也离开家七八年了,要回去看看,如果有合适的,他好找个对象。我跟他回老家,省得你们还要送我回去。”父亲说:“这是好主意,就这样定了。”海旺说:“我也想回家看看,找不找对象,我还没有考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离开大石桥前,祖母对父亲说:“海旺回家,能不能不回部队?”父亲说:“不能。军队是有纪律的。而且能参军,在军队工作是很难得的,也是很光荣的。”母亲说:“不能回家,那你就把海旺调到国内也行。”父亲说:“这也不太合适。志愿军和国内的解放军都一样干革命。再说,我也无权把他调回国内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叔把祖母送回老家后回到了大石桥。他对父亲说:“到家以后,母亲不想要我归队,被我拒绝了,因时间较短,找对象的事也没着手,我也不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说:“你回来就对了。我们是军人,又是党员干部,应该自觉遵守纪律。再说我帮你请假,也要讲信用。”三叔说:“大哥,说实话,我真有点不想回朝鲜的想法,我也不想在军队工作了。但是,我现在还是军人,懂得军队纪律,也不能给你出难题。我一定回朝鲜归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天以后,三叔离开大石桥,赴丹东入朝归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4年4月中旬,父亲接到二叔海生来信,拆开一看:海旺在朝鲜牺牲了。这个不幸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使父亲悲痛万分。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拿起一师政治部给家中的信读了下去。信中说:1954年3月21日夜,韩海旺同志奉命带领一辆汽车,牵引着一门高射炮去某地修理。途经一座坡度较陡的山路,行到半山坡,因汽车力量不足,不能把炮拉过山。于是韩海旺同志决定停车将炮摘下,暂时放在山半坡,准备把车子开回去,另换一辆好一点的牵引车,把炮拉过山去。韩海旺同志考虑到火炮摘钩,离开汽车的牵引力,会自行往山下滑动,于是他要助手先下车,在炮轮下垫上石头块。但是火炮摘钩后,由于炮重量大,轮胎下的石头顶不住大炮下滑。于是韩海旺同志和助手二人用尽全身力气,死死地用双肩顶着大炮阻止大炮下滑。可是终究未能使下滑的大炮停下来。 相反,大炮继续向山下滑动,而且越滑越快,眼看就要脱离公路,掉进山谷里去了。这时韩海旺同志一心想要保住打击敌人的武器,但又不伤害战友,他命令助手立刻闪开。他自己仍然竭尽全力用肩顶着向山下滑行的大炮。但他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有限的,不可能顶住好几吨重的大炮,最后连人带炮一起滚进了山谷。韩海旺同志光荣牺牲了。战友们怀着沉痛而又敬佩的心情,将韩海旺同志的遗体洗干净,用白布裹好,安葬在朝鲜黄海南道长丰郡德积里东幕洞烈士陵园。战友们还为韩海旺同志修建了土墓,并在他的墓前献了鲜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韩海旺同志是为了保护打击敌人的战斗武器而光荣牺牲的。他的勇敢精神,将永远活在祖国人民心中,活在战友们心中。他的崇高荣誉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军一师政治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强忍悲痛看完这封不愿意看到的信,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眼泪止不住往外流出。如果他不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兵,他会放声嚎啕大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万万没有想到,朝鲜停战了,竟出了这样不幸事故。出事地点正是两年前三十九军实施阵地防御作战的地区——临津江东。英勇牺牲者就是一个月前在辽宁大石桥相见而又相别的三弟韩海旺。一切事故都是难以预料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1936年3月参加红军离开家乡时,三叔才7岁。在父亲最后离开家乡和母亲告别时,三叔海旺睁着一双圆圆的大眼睛,以羡慕的眼神,望着父亲身背一把鬼头刀,跟着红军离开了家乡。1947年晋西解放了,家乡泊泊村也解放了。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三叔韩海旺,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那时他和家里人都不知道父亲是否还在人间,但他仍羡慕和想念当红军的哥哥。他要以大哥为榜样,参加解放军,解放受苦受难的穷苦人民,解放全中国。参军后参加了解放太原和解放大西北战役。1952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在革命战争中三叔韩海旺锻炼成一名战士,成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志愿军第一师高射炮兵营任副排长,也是一名汽车驾驶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叔的不幸牺牲,对祖母是一个极大打击。她老人家万万没有想到,两个月以前她和她的两个儿子在大石桥团聚,而后她的小儿子陪她返回老家,而且又在万般无奈之下,她把小儿子送上归队的旅途。一个月以后,一个十分不幸而又及其悲痛的灾难,降临在老人的面前。老人家承受不了这一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她悲痛、她流泪,她埋怨她的大儿子——父亲。她说:“就怪你不听我的话,把海旺留下来,要是留在家,哪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而且责怪父亲:“你就是怕丢掉你的官,不把海旺留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无法对祖母说什么,只能解释:“有谁能想到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会出这样的事,这完全是一个意外的事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经过大家反复解释、劝说,祖母心情渐渐地平静下来。但老人家提出一个要求:“把海旺的遗骨给我搬回老家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写了一封信给祖母,说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优秀儿女有几十万,他们是为了抗美援朝的伟大事业,为打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了保卫祖国安全,保卫世界和平而光荣牺牲的。这些牺牲者都安葬在朝鲜的土地上,其中有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烈士,当然韩海旺也不能例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后父亲对祖母说:“妈妈,就让你的儿子韩海旺,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大结局)</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责任编辑:梁志友 张瑞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