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形义溯源(26):乐善遵养——谈“善”与“养”

五月白杨

<p class="ql-block"><b>汉字形义溯源(26)</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乐善遵养——谈“善”与“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个成语叫“遵养时晦”,遵的意思是遵循、按照,时即时势,晦是指隐藏。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后来多指暂时隐居,等待时机。这个成语的凝缩表达形式便是“遵养”。至于“乐善”那意思很直白,即乐于行善之意。这一篇继续来谈两个跟羊有关的字,那就是“乐善遵养”的“善”与“养”。 </p><p class="ql-block"><br></p> <h3><strong>一、先来谈谈上善若水的“善”</strong></h3></br><h3>“上善若水”这个成语出自《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h3></br><h3>这段话的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h3></br><h3> <h3>“上善”为什么要“若水”?《老子》第六十六章有云:</h3></br><h3>“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h3></br><h3>这段话的意思是: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h3></br><h3>中国传统的童蒙读物《三字经》的开篇第一句便将老子提倡的“善”写入了人性:“人之初,性本善”,中国人对这六个字耳熟能详,其中的“善”这个形容词兼有吉利、慈祥、美好之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质,就是要以善为美,与人为善,戒恶扬善。“善”不仅是个形容词,它同时也是一个动词,兼有擅长、喜爱、赞美之意,它直接指导中国人的行为:善学,善问,善思,善行。一个人品德美、行为美即为“至善”而“至善”一词,出自《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至善”的词义,那就是:很好,好极了;至善尚美:就是追求最善最美的事物。</h3></br><h3> <h3><strong>二、“善”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strong></h3></br><h3>“善”字的美好吉祥之意从何而来呢?它的构字理据又是什么呢?这需要分析它的古文字字形来解读。甲骨文中有无“善”字目前还不得而知。(参见下图) </h3></br><h3> <h3>“善”字的甲骨文字形至今未能确认,有人将上图中的几个甲骨文字形认定为是“善”字,但证据不足,何以同是一个“善”字,甲骨文字形(从羊从目)与金文字形(从羊从誩)的相差会如此之大?而且从甲骨文与金文的构字理据来看也缺少承继性,不得其解。</h3></br><h3> <h3> 《甲骨文編》卷四中的疑是“善”字</h3></br><h3>《甲骨文編》卷四附三之中有大量的类似字形(见上图),该书将其楷化为“上羊下目”的一个汉字,并不认为它就是“善”字,据此,本文也只好存疑待考。</h3></br><h3>金文中倒是有不少“善”字,拙文将依据金文字形以及小篆字形来讨论“善”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参见下图)。</h3></br><h3> <h3> “善”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h3></br><h3>从上图可以看出,金文的“善”字是个由三个构件构成的会意字,其上部为“羊”,下部两侧各为“言”,合起来就是“誩”,“誩”的意义应该是表达或评议,而表达或评议的内容要么是肯定要么是否定,从“善”字的各个义项来看,它的字义应该是肯定的。言为心声,“善”字表达的应该是一种高兴的心情,至于为什么高兴,那就应该是跟羊有关系。</h3></br><h3>一些学者认为“善”是“膳”的本字,也就是说“善”是称赞羊肉味美。愚以为,这样理解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恐怕误解了先人更加良善的美意。羊肉味美一定是尽人皆知的,也一定是应该称赞的,但却不至于专门为这个意思造一个字,若以此思维逻辑,那么牛肉、猪肉、鱼肉、禽肉呢?是不是都应该各自造字呢?所以“羊”的美好与值得称赞一定还有比羊肉味美更重要的原因。</h3></br><h3>众所周知,羊和祭祀存在很强的联系,“国之大事,祀与戎也”,祭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h3></br><h3>“善”这个字应该是用来形容祭祀时的状况:羊是一种通用的祭品,因其味美就更受推崇,最好的东西一定是要奉献给圣灵的。祭坛上放着全羊,祭祀的人在巫祝的引导下表达内心的祈祷与祝愿,所以要用两个“言”来表示许多人的心愿。</h3></br><h3>另外,上古时候的人们还保留着很强的动物崇拜意识,巫师祭祀时会头戴公羊角,载歌载舞,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有一件华美的商代青铜羊头面具(如下图),据说是巫师在祭祀时戴在面部的道具。另外商代青铜三羊铜罍羊头纹饰(如下图)等,都可以证明“善”就是用来称颂顺利、吉祥的,所以要用“羊”与“言”会合成意。</h3></br><h3> <h3>小篆的“善”字有两种写法,其下部或从“誩”,或从“言”,其中从“誩”(写两个“言”字)的是直接承继金文字形,楷化之后理应写作“譱”;而现代汉字的“善”则是由从“言”(写一个“言”字)的小篆字形经过隶变与楷化而来的,“言”字也讹变得不像“言”字了,成了左右两点下加一横,再下边则保留有原来“言”字下边的“口”,好在“口”与“言”的表义功能接近,所以还可隐约追溯其构字理据。</h3></br><h3>《说文解字》卷三誩部:“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義美同意。”</h3></br><h3>许慎所解释的意思是:“善”的意思就是吉祥。它的字形采用“誩”与“羊”会意。“善”这个字,与“義”(义)字、“美”字同义,意谓“善”兼有正义与美好的意思。</h3></br><h3>据此可以认为<strong>“善”字的造字本义当为吉祥,吉利</strong>。例如:“善,吉也。”(《说文解字》)再如:“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礼记•中庸》)这一句中的“善”即吉祥,“不善”即不吉利。又如:“来者以善日邪时,孰与邪日善时?”(《汉书·翼奉传》)这一句中的“善日”与“善时”即“吉日”与“吉时”的意思。</h3></br><h3>“善”字由其吉祥、吉利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strong>美善、美好的</strong>直接和<strong>和善慈祥、交好亲善等</strong>间接引申义。</h3></br><h3> <h3><strong>三、“養”(养)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strong></h3></br><h3>“养”是个简化字,它的整体写法本作“養”。今天我们说到“养”字,总要想到供养、赡养、培养、教养、滋养等词语,其实这些词语的意思都跟增强供给的意思有关,可见“增强供给”是“养”字比较早期的意思,然而它却还不是“养”字的造字本义。那么,“养”字的造字本义是什么呢?根据“养”字的构字理据,<strong>它的造字本义应该是牧羊</strong>,这有它的古文字字形为证。(参见下图)</h3></br><h3> <h3> “養”(养)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h3></br><h3>甲骨文的“养”字由“羊”和“殳/攵”两个构件组成,是一个表示手持牧杖或者牧鞭来牧羊的会意字。它的造字本义当为放牧羊群。可见,在造字时代,放养牛群为“牧”,放养羊群为“养”。</h3></br><h3>金文的“养”字跟甲骨文一脉相承,也是一个表示手持牧杖或者牧鞭来牧羊的会意字,只是由于铭文熔铸的特点,其文字符号略粗以及文字线条由方折变为圆转而已。</h3></br><h3>如果按照甲骨文与金文的构字理据,“养”字的形体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而应该是类似于“牧”字的结构,写成由“羊”和“攵/殳”两个构件组成的会意字,比如可以写作“𢼝”或者“䍩”。然而,“养”字的小篆字形却发生了变异,将“攵/殳”这个构件讹变为“食”并由左右结构演变为上下结构,再经过进一步的隶变与楷化,就成为了现代汉字正体字的“養”字,再经过简化便成了今天简化字的“养”字了。</h3></br><h3>由于“養”(养)字将“攵/殳”这个构件替换为“食”,于是它的字义也便由“牧养”(放养)变成“喂养”(圈养)了,这也就为后来“養”(养)字引申出供养、生育、繁殖等义奠定了基础。</h3></br><h3>《说文解字》卷五食部:“養,供養也。从食羊声。𢼝,古文養。”许慎对“養”(养)字的解释意思是:“養”就是供养的意思,它是一个形声字,其字形采用“食”作表意偏旁,“羊”是声旁。“𢼝”就是古文的“養”字。</h3></br><h3>许慎的《说文解字》依据“養”字的小篆字形来解说字义及构造原理,有违于它的造字本义及造字方法,应该说,“養”字是个会意字,“羊”也是表意构件,而不是声旁。幸好许慎还根据当时能够看到的大篆字形补充说“𢼝,古文養”,这才是最切近构字理据的字形。</h3></br><h3> <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根据“養”(养)字的构字理据,它的造字本义应该是“<b>牧羊,喂羊</b>”,此义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文献书证材料了,卜辞前5·45·7(残片)有“……分养……”二字,疑其应该接近本义,但因为是残片不便解读,其义存疑待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養”(养)字由此造字本义可以产生<b>供养、奉养</b>的直接引申义和<b>饲养、抚育、供养、培养</b>等间接引申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PtKt00tuz1dF3XlMjC4Zd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p class="ql-block">【文字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