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为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发挥教科研成果的效能和辐射效益,齐齐哈尔市第六中学在富区教科所指导下,计划每学期推广应用一批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共享教育智慧,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要求如下: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前沿性、创新性、实效性、影响性等特质,适应满足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由齐齐哈尔市第六中学教科研室牵头组织,成立由校长为首,进修学校教科所,各级管理团队联合组成的成果推广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和协调开展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的相关事宜。鼓励各位教师积极申报。感谢名师工作室成员刘一儒老师进行成果分享。</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自我介绍:</p><p class="ql-block">我是齐齐哈尔市第六中学语文教师刘一儒,从事一线教学20年。语文教学让我丰富了学养,开阔了视野,增厚了底蕴,陶冶了性灵。我爱上了学生,爱上了语文,因为这一切都让我拥有了有趣的灵魂,豁达的胸襟,深邃的思想。20年里,我把语文教学方面的感悟总结成了一些文章,和同仁们探讨。</p><p class="ql-block">对思维训练的强化,对语文素养的培养</p><p class="ql-block">                   ——新课程模块教学的沉浸式体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齐齐哈尔市第六中学校    刘一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p><p class="ql-block">                                              ——帕斯卡尔</p><p class="ql-block">我引用帕斯卡尔的话,表达我对新教材最深刻的感受。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逼着我思考,逼着学生思考。因为思考会唤醒学生的麻木、冷漠,思考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思考会让我和学生发现生命的灵感,思考会让我和学生拥有有趣的灵魂,思考会让我和学生都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教与学的过程中的淡定与从容。</p><p class="ql-block">从语文的工具性来说,实用类文本的思考偏理性。比如:第二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第八单元;从语文的文学性来说,文学类文本的思考偏感性或感性理性相交织。比如:第一单元、第七单元。</p><p class="ql-block">这些文本的阅读,被编成了模块教学,我的感受就是,把以往我们的平面二维思维模式,变得立体起来,从以往的思维链变成了思维网,一个模块,编者要按一定的分类标准,把几篇文章选编在一起,让学生纵向阅读再横向拓展,形成网状思维模式,在接受知识,鉴赏美的同时,具备主观上的自主的去比较、鉴别的能力。这种编排让我们不得不开动脑筋思考,比较事物的在外区别,事物的内在联系,思维从点到线到面再连缀成网,要想让网织得密,我们就要主动涉及到和这些模块相关的知识,去补充、扩展、延伸。比如:整本书阅读的《乡土中国》社科文,以理性思维为主,拓展知识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所有文字表述的部分。为培养专业人才打基础。</p><p class="ql-block">其实,思考是获取知识重要的途径。这种知识可能是自然科学的用于生存、生活的物质需求,也可以是人文精神作用于我们的灵魂深处的精神需求。比如:文学类文本《百合花》,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它告诉人们,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热爱都没有泯灭。文中写到小通讯员插在枪口上的几根树枝,与其说是伪装,不如说是点缀装饰,后来“他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和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些描写无不是在写小通讯员的爱美之心。小通讯员枪杆里的野花,是作用在我头脑里20年兴奋的点。20年前我在想小通讯员可爱、顽皮、喜欢花、热爱生活。20年后,我在想,热爱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为啥枪杆里不插草,树枝!“花”相当于“美”,比如,我们是华夏民族,“华夏”的意思,是又美又大,我们的民族是又美又大的民族。小通讯员热爱生活的本质是爱美!</p><p class="ql-block">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小通讯员依然爱美,爱美就会让人生充满希望,会让人心地善良。而真善美中,美是最高层级。再进一步思考学生的高中生活有小通讯员的处境艰难吗?怎样让自己心地善良,向往美,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这枪杆里的小野花也同样会开在学生们的生活里20年,而且常开不败,也许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更是语文的真谛。让我们在每个艰难的生活节点,有一种向往美的力量。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味道,会在学生们未来的人生大餐中出现,希望他们在品味自己的人生大餐时,回忆起曾经的语文课。</p><p class="ql-block">《赤壁赋》中有这样一段话“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我在每次授课时,都对这段话有爱恨交加,在理解这段话的过程中,既需要有思想的高度,又要接地气,这真是个很棘手的问题,所以每次教学都不免留下一些遗憾!这个循环通过模块教学,横向纵向对比,从个体的人生境遇,性格,思想,经历主观客观相结合,使思维织成网!多方搜集素材,借鉴,终于对这一段的解析有了一点灵感。</p><p class="ql-block">  《赤壁赋》自其变而观,天地时刻不同;自其不变而观,物我永恒。既然这样,你能耐我何呢?况且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不是我的,我还不要呢!(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我脸皮厚,我滚刀肉,贬我又怎样?(唯江上之清风)官职可以拿走,清风明月能拿走吗?可以把我赶走,赶到哪都有清风、明月啊,这就是我的声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都是上天给我的礼物,我就开心,我高兴,你能奈我何!</p><p class="ql-block">苏轼的人生,要么在九重天,要么在十八层地狱或通往地狱的路上。但他真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啊!</p><p class="ql-block">关于《赤壁赋》的这段文字,我查阅了很多很多资料,最普遍的版本就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让东坡的思想更达观,从而突围了人生困境。和学生探讨的时候,我分成了两个版本,高大上的,接地气的。</p><p class="ql-block">    第七个模块有几篇经典散文,《赤壁赋》《故都的秋》《我与地坛》,可以用网状思维模式找到契合的共通的角度。用思考架构文学中的哲学。</p><p class="ql-block">“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p><p class="ql-block">再看《故都的秋》,这“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道尽故都秋日苍凉,但转念一想,会不会有人喜欢南方的秋,不同的人生境遇会让我们眼里有不同的秋。而故都的秋完全契合了作者当时的人生境遇,这种感受是天人合一的。来故都赏秋更是一种人生突围。说到突围,就一定要谈到苏轼、史铁生了。地坛和我建立了一种联系,这种联系牵涉到一种宏观的宇宙观。绝不是简单的励志。</p><p class="ql-block">思想为人服务,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无惧风雨,无畏艰险。当思想插上翅膀,就不会止步于一本教材。比如:《论语》十二章中,食不饱,居不安,敏事慎言,就有道为好学。《论语》中好学的概念很明确,转变思维方式,我们就会在课堂上产生争鸣,“到底什么是好学”我们现在认为的好学,只是“小学”,“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论语》中的“好学”是“大学”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君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p><p class="ql-block">《卫灵公第十五》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p class="ql-block">受益终身的一个字“恕”,是“如心”的意思!“如心”——反观内心。反观内心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p class="ql-block">我经常会问学生一个问题,语文试卷和其他学科试卷的区别,我认为,其他学科试卷是考知识,考我们学没学会知识;语文试卷是让我们学知识,考我们会不会学!所以思考是语文的生命,新教材的编排恰恰逼着我们全方位,立体的以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并让我们的思考个性化、深刻化、本质化,教材只是语文的落脚点、切入点、范例。</p><p class="ql-block">新教材给我的启示到底是什么?我一直在思考,其实语文是门艺术,艺术是什么?艺术是天使的魔术,它是生活和精神之间有翅膀,有魔力,有幻影的调和者。我从没想过怎样教会学生们这门艺术,只想带着孩子们去领略,鉴赏这门艺术,或者让他们反过来启迪我,感染我。讲《边城》时,翠翠的形象深入人心。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作者在此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她的外貌,而是用“小兽物”,“山头黄麂”几个简单的比喻烘托出翠翠惊人的生动与活泼,展现出她身上弃绝了世俗尘埃的纯真与清新。她成长于重义轻利、安信自约的淳朴风气中,又得山川灵秀,秀外慧中,自然分外绰约动人。她沐浴着自然的雨露,和着自然的节奏生长。她是大自然的女儿,是快乐无忧的天使。可也终究逃不开凄美的爱情悲剧。学生的一句仿佛心灵的拷问,“翠翠”究竟错哪了!对强烈的感叹式发问,让我更重新审视“宿命”。</p><p class="ql-block">欣赏语文这门艺术会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会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深刻,会让我们的胸襟更加豁达,我反思,既平凡又卓越最应该是语文课的真谛吧。</p>  <p class="ql-block">本次美篇制作:齐市六中教科研志愿者团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