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存真—武夷山•武夷茶奇茗冠天下独享“晚甘侯”

山人的小屋

2021年10月12日,我国正式公布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武夷山榜上有名,成为我国唯一一个既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国家公园。这是武夷山继1979年被国务院列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1982年获国务院批准设立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后,再次获得的首批国字金牌。<br> 武夷山不仅是一处最具原真性、完整性的生命绿洲,一片蕴藏在天地间神秘的生态遗存;更是我国文化和自然世代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笔者有幸因“知青”而与武夷山结缘,现将昔日镜头中的光影资料,整理出来与大家分批共享。<br> <b> 五,武夷奇茗冠天下 </b><br> 首批国家公园、“双世遗”地的武夷山,峰峦岩壑之间,流涧曲径之岸,莫不植有茶荈,山中云雾弥漫,环境优异,所产茶叶驰名中外,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据文献记载:武夷茶始于唐,享有“晚甘侯”的美誉,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是世界四大茶类中的中小叶种茶树的代表,乌龙茶的源发地和红茶的始祖;开创出“万里茶道”和“海丝茶路”的贸易传奇,孕育出底蕴深厚的茶文化,成为我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br>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首批国家公园—中国武夷山•武夷茶园(摄于2020年8月) <b> A,独享“晚甘侯”美誉的武夷茶<br> (一)解秘“大红袍”</b><br> “大红袍”素有“岩茶之王”的美称,更有“中国茶王”的盛誉。进入21世纪以其特优的品质,精湛的制作工艺成就了不同凡响的声誉: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作为唯一的制茶工艺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武夷山大红袍母树茶叶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首份现代茶叶;2014年由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德华、叶启桐等12位,手工制作的“大红袍”代表作被国家博物馆收藏。<br> 高贵神秘的“大红袍”母树(摄于80年代初) 武夷岩茶核心区的九曲溪六曲茶科所茶园(摄于1989年) 武夷岩茶核心区的马头岩茶园(摄于80年代末) 武夷岩茶核心区的牛栏坑口茶园(摄于1994年) 武夷岩茶核心区的天心村茶园(摄于80年代) 武夷岩茶核心区的九龙窠茶园(摄于80年代末) 武夷岩茶核心区的九曲溪旁茶园(摄于1986年) 武夷岩茶九曲溪上游保护地带生态茶园(摄于2021年) 武夷山最有历史的茶场—崇安茶场茶园(摄于1987年) 武夷山市丛林生态茶园(摄于2021年) <b> 武夷山市茶科所和让“大红袍”走进普通百姓家的茶人陈德华</b><br> 坐落在御茶园(元朝创建)的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是中国首个茶叶科学研究所,也是武夷山最古老的岩茶科研机构,由当代茶圣、茶业界泰斗吴觉农创办。现今在武夷山大面积繁衍的名枞、品种有大多都是来源于这里。<br> 如今,所有爱茶的人都能在市场上购得“大红袍”,谈起让“大红袍”走下神坛,进入百姓家的奇迹,人们都必提起茶科所的老所长陈德华。正是他利用从省茶科所引回的九龙窠母本,进行无性繁殖,成功培育大红袍,与同事一道尝试拼配研制成功大红袍商品茶并推向市场,“大红袍”成为大众消费品进入百姓家。<br> 1960年,在天游峰顶成立的崇安县茶叶科学研究所旧址(现天游观)及茶园 70年代初,茶科所从天游峰上搬到晒布岩下的新茶科所(摄于80年代初) 御茶园摩崖石刻遗迹,名丛、单丛观察园(标本园)茶科所岩茶初制厂(摄于80年代初) 茶科所所长陈德华与他的团队成员(摄于90年代初) 茶科所获奖荣誉、武夷山第一盒(款)大红袍小包装商品茶 <b> 崇安茶场和武夷茶承前启后的茶人姚月明</b><br> 崇安茶场,1938年,由民国政府农林部在崇安筹建茶叶实验场(福建示范茶厂),1955年改为福建省崇安茶场,是武夷山最有历史的茶场,中国十大茶人有七位在此学习任职或者工作过。<br> 姚月明,师承制茶权威陈椽、栽培专家庄晚芳、茶叶化学专家王泽农。他负责规划勘察设计了中国第一个有着4000余亩茶园的机械化茶场─崇安茶场;致力于岩茶的研究事业五十余年,一直工作在第一线上并向企业及茶农讲解、传授岩茶培植和制作知识,成为武夷岩茶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人物。<br> 武夷山最有历史的茶场─崇安茶场(摄于1987年) 武夷茶承前启后的茶人姚月明 <b> 从外行变成行家的茶界名人―赵大炎</b><br> 茶界名人―赵大炎,曾任崇安县县长、中共崇安县委书记。退休后,致力于武夷茶、茶文化的研究,从外行变成行家。1992年武夷山茶叶体制改革,成立岩茶总公司,他出任总经理,对武夷岩茶、茶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br> 从外行变成行家的茶界名人―赵大炎 <b> 传承“斗茶”习俗 新人颖脱而出</b><br> “斗茶”,是当年新茶制成后,茶农评比新茶品序,比技巧,斗输赢的一项比赛活动,富有很强的趣味性。这种源于唐,盛于宋的“斗茶”习俗文化,在武夷山已传承上千年。<br>跨入新世纪,武夷山茶和茶文化的发展迈入发展的快车道。如今各种赛事频频,还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主持赛事的基本都是本土从基层走出来的茶叶专家,审评都严格按照国家审评标准依序操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br> 严格按照国家审评标准依序操作的“斗茶”赛 传承千年的武夷茶传统技艺新人辈出 <b>( 二)世界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特种红茶的兴衰崛起</b><br> “正山小种”红茶,是我国红茶类的特种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红茶,亦称红茶鼻祖。源自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的桐木村<br> 面对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和变化了的市场,时为桐木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吴可文,他带领大队(村)党政一班人,寻找出路要政策,办起的村办茶厂,不但让“正山小种”走出困境,还培养、蓄备了大批本土的技术骨干。2005年蓄势待发的“正山小种”迎来了春天。江元勋、梁骏德等人经过努力,传奇的“金骏眉”在这年诞生。她的横空出世,让世人了解了“正山小种”。“正山小种”以其辉煌的本来面目,走出深山而再度崛起!<br> “正山小种”红茶源产地—武夷山桐木村的三港、挂墩茶山(摄于80年代) “正小种”兴衰崛起的关键人物和捍卫者吴可文和大队(村)党政一班人在村办茶厂车间(摄于1991年) 1988年办起至今还在使用的村办茶厂和当年的厂长傅华全、技术员梁骏德(前者)(摄于1991年) 武夷山桐木正山小种第24代传人江元勋(左者)(摄于2011年) <b> (三)“武夷岩茶第一镇”—星村镇</b><br> 位处武夷山国家公园核心地带,“武夷岩茶第一镇”的星村,是中国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有“茶不到星村不香”的美誉。为历史上“海丝茶路”的起点地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时为星村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游永生,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复兴当地的岩茶产业;办起了村集体所有的三家茶厂并广纳科技人才,依靠科技发展武夷岩茶,并率先改进茶叶包装,成功推出武夷岩茶小包装上市,为全镇的科技兴茶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的星村镇再展雄风,成“福建产茶明星乡镇”。<br> 空中俯瞰“武夷岩茶第一镇”(摄于2020年) 星村公社茶叶技术人员指导茶农推广使用微电脑控制综合做青机、小包装等新工艺新枝术 星村村办茶厂率先恢复传统武夷茶开山仪式(摄于1986年) <b> 传承祖业 父女开拓</b><br> 复兴当地岩茶产业“领头羊”的游永生,从大队(村)党支部书记脱变到茶农、茶厂负责人,成为国内外小有名气的茶叶专业户。经游永生、游玉琼父女两代掌门人励精图治,他们的茶企陆续获得国家级科普示范基地、国家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有机茶示范基地……等荣誉和称号。 武夷山市星村镇武夷山市永生岩茶厂(摄于2021年) 复兴当地岩茶产业“领头羊”的游永生、游玉琼父女 <b> 传承祖业 兄弟父子兵</b><br>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诞生于九曲溪旁的刘氏兄弟、父子,从小就淋浴、滋润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成就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之一的刘锋;研究明清时期“武夷茶”的土专家刘斌;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新秀刘峥。有形无形中带动了武夷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持续发展,擦亮了星村“武夷岩茶第一镇”的金字招牌!<br> 九曲溪旁的仙凡岩茶厂(摄于2021年) 传承祖业 兄弟父子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