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枣庄美丽乡村~探访千山头朝阳洞二郎神脚印

骑行火星

从北岳庙向上,北山腰之阳有一洞叫“朝阳洞”,因有一自然石洞得名。 传说洞口外青石上有杨二郎经过此处留下的脚印;相传二郎杨戬担山时迈开大步经过这里,在奔跑时留下的脚印,传说他一步能跨10公里,也许山的那边还能找到他的另一个脚印。 千山头朝阳洞。 千山头朝阳洞是千山道士闭关修炼的地方,洞口很小仅容一个人低首俯身进出。 洞中神像。 千山头,又名青山头,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与滕州市交界处,距离薛城市区5公里。 千山头属尼蒙山脉,东从抱犊崮、鸡冠崮、梁山往西延伸的山系与从北面的尼山延伸的龙山、莲青山、黄连山等到此碰接,千百个山峰延伸到此终止,故称千山头。 千山头曾有“七十二座庙宇”“九洞十三泉”及“千山八景”之说,并以其遍布林立的儒、道、佛建筑而扬名于苏、鲁、皖等地区。据《滕县志》载:“唐朝老道士王和斋是第一个来千山头玉皇阁的。” 仙人桥在一条源自仙人井的小溪上。千山头“元都观”依山座东朝西,门前横着山涧沟,上下山的人们必须从仙人桥通过。仙人桥在一条源自仙人井的小溪上。 明朝天启年间,老道士张敬慈从沛县云游至此,住玉皇阁内,经数年募化,积累巨资,兴建三北宫(亦称老北宫)。 一是山路平正,通过仙人桥可拜谒“元都观”、“三清宫”、“北岳庙”,又可步入石阶直上“玉皇顶”、“九天仙女庙”,更可以跨越到山的东面“清华阁”等庙宇参拜;二是凡来千山头的人们一定要观赏仙人桥的建造工艺和在仙人桥松树荫下体验神仙般的感受。 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 朝阳洞外面的石阶。 洞外下雨水流经过的石槽。 朝阳洞东面古人开凿的蓄水池,在洞口外东侧有一井,井水黄旱不涸。 朝阳洞东面古人开凿的蓄水池。 朝阳洞东面古人开凿的蓄水池。 千年古柏,可能仙人桥、元都观同龄。树围四人合抱,树高十五米,树冠遮荫达半亩。 当夏季太阳正午荫凉遮住全桥身,人们品着香茶,迎着徐徐的山风,听着牧羊人清脆的鞭声,看着桥下潺潺的流水,真如同置身仙境。 奚公山的北边千山头山西麓三里处有“三宫”, 即老(南)宫、中宫、北宫。光就中宫而言,是十四个四合房组成,当时(明代)道士数百人。 南宫“龙泉观”,中宫“玉真观”,北宫“玄真观”,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 开山祖张建慈,四方募化,建起南宫和中宫,有宫殿四十余间。 至清代乾隆年间,五世道长胡世明(曾任道台)及其师弟张太经,广为募化,继建北宫五十余间,道士住房四十余间,置地九百余亩,收道士百余人。 乾隆末年,七世道长王一忍(拔贡)主持北宫。使北宫成为名扬四方的道教龙门派的基础。 他善长诗画,结识了许多官绅、学者和商贾富户,因而募得巨资,计划仿北京白云观建造二十四个道观四合院,但仅建了十八个四合院,即与世长辞。 洞内桃型仙泉里面的水四季不涨不枯。 据魏姓道士统计,从山东南的青华阁往三星观、玄都观、观音庙、吕祖堂、仰止阁至“三宫”全长十二华里。 全盛时期有道士二百二十余人,长工近百人。有神殿四百余间,庙地两千余亩。 这样大的道教圣地,在苏、鲁、豫、皖四省边连地区实乃罕见。 洞内的石壁上原来刻有道教经典神仙圣像,如今刻痕累累已经荡然无存。 远眺朝阳洞外,里面如同夏日炎炎,外面寒风凛冽,如同两个世界。 洞口人工开凿的台阶。 仙泉的水清澈见底,据说喝了能够延年益寿百病不侵,这也是道士们能在洞中闭关时唯一饮用的水源吧。 太上老君神像。 太上老君为道教“三清”尊神之一的道德天尊,全称“太清道德天尊”。 在道教信仰中,太上老君的名讳有着特殊的含义。葛玄《老子道德经序诀》称:“老者处长之称,君者君宗之号,以老君天上天下,历化无穷,先亿劫而生,后亿劫而长,天天宗奉,帝帝师承,故赐以太上老君之号”。杜光庭《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称:“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真莫先,众圣共尊。故曰太上老君。老者,寿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长寿,故曰老也。君者,尊号也,道清德极,故曰君也。以明老君为众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万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也。”太上老君之意便是至高无上、先于天地、超脱生死的至尊神灵。 太上老君本就是道,二者不一不异,因此《云笈七签》卷一道德部便首论《道德经》,而后自然过渡至老君。按照《云笈七签》体例,不同内容列出小标题分别述说,而此处无此分别,说明在道教神学体系之中,大道本就是老君,老君是大道的显化,大道与老君并不是两个独立的范畴,因此不能分别述说。也因此,大道所具有的、能被人说察知的属性,老君同样也具备。 别有洞天。 全真道又称全真派,与正一道并为道教两大派别。金代王重阳(见王重阳条)创立,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即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奉《道德经》、《清静经》、《孝经》、《心经》、《全真立教十五论》等为主要经典。 道教自南北朝寇谦之、陆修静改革、整顿后,历隋唐五代宋的漫长岁月,尤其到北宋末年,已呈现颓势。以符箓派为主流的道教,支派争流,一些道流徇末遗本,流弊时现。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王重阳创立了全真道教。王重阳以新的宗旨、修持方法对道教进行了大量的改革,进一步把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贯彻到教义中。 据载金正隆四年(1159),王重阳弃家外游,在甘河镇遇异人,授以修炼真诀,于是悟道出家。在南时村筑墓,住在墓穴中两年多,自称为“活死人墓”。金大定七年(1167),离开陕西,前往山东传道度人。先后收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为徒,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今蓬莱)、莱州(今掖县)建立三教七宝会、金莲会、三光会、玉华会等。因王重阳在山东宁海自题其庵名为“全真堂”,故入道者都称为全真道士。 全真道初传时期,遵行“以无为为主”的教旨,即注重个人修炼,而不注重发展教徒、营造宫观,组织规模和力量也比较小。自刘处玄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丘处机于金泰和四年(1204)相继掌教以后,始逐渐重视创立宫观和收徒活动。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全真道组织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它在鲁、豫、秦、冀等地,具备了相当深厚的组织基础。 金元之交,直至南宋覆灭的数十年间,是中国大地铁骑纵横、血火纷飞,生民涂炭的苦难年代,但也是全真道的鼎盛时期。鼎盛局面的积极推动者为丘处机,转变的契机则是成吉思汗的召见。丘处机不辞年届73岁的高龄,甘冒风沙大雪之苦,经历两年多的万里跋涉,终于在1222年到达西域大雪山(今阿富汗境内都库什山)成吉思汗的军营。 成吉思汗对其到来慰勉有加,三次召见并作长谈。丘处机对成吉思汗所问为治之方及长生久视之道,皆作了仔细的回答,深得后者的礼敬,尊称其为“丘神仙”。当丘处机于1223年请准东归时,成吉思汗令其“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门下道士的差役赋税。 1224年丘处机返抵燕京,礼请住持大天长观(亦名太极宫,后改名长春宫),从此这里成为全真道活动的中心,“由是玄风大振,四方翕然,道俗景仰,学徒云集”。丘处机乃不失时机地着手全真道的大发展工作。全真弟子们大建宫观、广收门徒的活动,就以空前的规模开展起来了。 大约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全真道的宫观、弟子遍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广大地区。《清虚宫重显子返真碑铭》称:“东尽海,南薄汉淮,西北历广漠,虽十庐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1228年安葬丘处机时,“四方来会之道俗逾万人,至有司卫之以甲兵”。尹志平于1236年去陕西营建祖庭时,“时陕右甫定,遗民犹有保栅未下者,闻师至,相先归附,师为抚慰,皆按堵如故”。 尽管尹志平利用宗教的号召力,为元统治者效劳,但因其影响过大,引起了元统治者的猜忌。因此在元宪宗时期的佛、道“化胡经”之争中,元统治者持明显的袒佛立场,使全真道在(宪宗八年和至元十八年)佛道大辩论中两次败北,予全真道以沉重的打击。全真道发展的鼎盛局面,亦随之宣告结束。 这之后,全真道处境十分困难,教徒的发展受到限制,斋醮被禁止举行。直至成宗即位后的元贞元年(1295)禁令解除,全真道方从从艰难处境中解脱出来。 全真道的发展尽管有低谷,但并没有停滞。元朝实现南北统一后,为原在北方的全真道提供了南传的条件。武当山首先成为全真道的重要据点。继武当山之后,全真道继续南传至苏、浙、闽、赣等地区。全真道的南传,使原来互相隔绝、但却同源于钟吕金丹派的南、北二宗增加了接触的机会,逐渐产生了合为一宗的要求,特别是组织松散、势力弱小的南宗更有会归全真道的愿望。 在陈致虚的积极推动下,元代中后期二宗合并,共尊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五祖,传北七真(即全真七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南七真(张伯端、刘永年、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彭耜)。南北宗合并后仍称全真道。全真道除合并南宗以外,元代中后期又合并了真大道、楼观道和部分净明道,成为唯一的一个丹鼎大派,与符箓大派正一道平行发展。 自元成宗即位解除了对全真道的禁令后,全真道每任掌教皆授被封为真人、演教大宗师、知集贤院道教事。 入明以后,明太祖对正一派表现出强烈的支持意向,道录司各级道官也大都以他们充任,全真道士被召见和受委任者极少。全真道遂分裂为诸多小派各自活动。 清朝初年,全真道龙门派宗师王常月应运而出,以振兴道教,恢复祖风自任,传戒弘教,使明代沉寂已久的全真龙门派出现了中兴景象。 石头上的二郎神脚印。 二郎神,又称二郎显圣真君、灌口二郎、二郎真君、灌口神、赤城王、昭惠显圣仁佑王、清源妙道真君等等,是民间信仰和道教的神祇人物。民间多认为他是一位与水利、农耕、防止水灾有关的神,甚至是水神,清以前曾被奉为戏神,还被奉为猎神、蹴鞠神、雷神、酒神等。连云港灌南县内灌河原名灌江,灌河五龙口被认为二郎神居住地。 明清及民国时期灌河五龙口一直有二郎神庙,香火旺盛,后来毁于战争,解放后重建二郎神公园为国家4A级公园。还有认为二郎神居于四川都江堰市,都江堰有二王庙(古称二郎庙),所以有些说法里灌江口即都江堰。 由于封神演义的影响,二郎神通常叫作杨戬,他力大无穷,变幻莫测,又能有七十二变(八九玄功)。他的武器是三尖两刃枪,武功绝伦,座下有神兽哮天犬,额间有第三只神眼。 二郎神皈依道教,道号"清源妙道真君",居住灌口二郎神庙,受下界香火,为万民排忧解难,帐前有梅山六友相伴,合称梅山七圣。麾下有一千二百草头神。梅山六友:康安裕、张伯时、李焕章、姚公麟、郭申、直健。 杨戬是玉鼎真人的徒弟,修成七十二变、九转玄功,因此有坚不可摧的金刚不坏身,无可匹敌的绝顶防御力。邓婵玉、闻太师等的兵器打在杨戬头脸之上,只是冒金花,全无伤害。像翻天印这样的大法宝,打杨戬时,也是迎风变化,打不下马来。封神演义中,他是三代弟子中的佼佼者。 然而要问这位"二郎神"究竟姓什么,名什么,却又是一个被重重迷雾所遮掩的难题。即以灌口的二郎庙为例,种种异说所造成的矛盾在此就有集中反映: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此庙应为道观,所奉二郎神是宋真宗敕封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的赵昱赵二郎;可是当年此庙中的二郎神塑像,却是位顶盔戴甲、粉面无须的青年郎君,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额上多一只眼睛,手执一把三尖两刃刀,皂靴前还有一条哮天犬,使人一看便知这就是《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描绘的那位杨二郎或杨戬。 又让人惊奇的是,历代文人墨客在庙中殿阁廊庑所题匾额楹联及壁嵌碑文石刻,都毫无例外地把二郎神当作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来赞颂。倘若有爱寻根究底的香客为此请教庙祝,他们也只好含糊其辞:反正你拜瞻的乃"二郎神"就是了。 二郎神从东汉末年开始酝酿,到了唐代,《二郎神》词牌名已唱遍大江南北。据《龙城录》载:唐太宗封二郎神为"神勇大将军,庙食灌口",唐明皇幸蜀,封二郎神为赤城王,后又加封显应侯。 五代前蜀王王衍出巡,百姓见之,谓为二郎神(灌口神)下凡。北宋张咏治蜀,于灌口二郎庙(在都江堰河畔)祷祀,得到二郎神之助平乱,上奏朝廷,宋真宗大悦,加封二郎神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又将崇德庙(原祀李冰、二郎)改为"显英王庙"(北宋时二郎被朝廷封为显英王),专祀二郎神。 其后,全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水灾地方,多仿灌口二郎神庙之制,广修二郎庙以祷祀。宋徽宗"政和七年,诏修神保观,俗所云二郎神者,京师之男女,负土以献,不知何神。" (《宋史》)《独醒杂志》(宋人曾敏行著)说:"江乡人今亦祀之(李冰),号曰灌口二郎。 宋元明清的画家们多有把二郎神搬上绘画者,其传统的题材是《二郎搜山图》,其画面是二郎神两眼外眼角上挑,刀眉上挑,额中间有一纵目。 其猎犬正在搜捕山精妖怪。二郎神英俊帅气,左手执弓,右手握三尖刃刀。从北宋崇德庙改为二郎庙(显英王庙),直到文化大革命初期二郎神像未被红卫兵捣毁之前,二郎庙内的格局都是:二郎神雄踞大殿,李冰居后殿配享。 朝阳洞西面的另一个更大的山洞已经被毁了,变成了一堆石屑,甚为可惜。 原洞就在巨石后面。 这是十多年以前拍的原来石洞的情况 损坏的石刻神像。 在山洞里苦思冥想中,真是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