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甘南,遇见了最美的彩虹

一溪云•随心笔记

<p class="ql-block">D1 兰州~炳灵寺~刘家峡水库~临夏</p><p class="ql-block">D2临夏~达宗圣湖~八角古城~白石~拉卜楞寺~桑科草原(德吉林卡营地)</p><p class="ql-block">D3 德吉林卡营地~郎木寺~若尔盖草原~黄河九曲第一湾~郎木寺</p><p class="ql-block">D4 郎木寺~扎尕那</p><p class="ql-block">D5 扎尕那~米拉日巴佛阁~兰州</p> <p class="ql-block">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与青海、四川毗邻,属于安多藏区,首府为合作市。作为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甘南州不仅有着广阔美丽的高原风光,还拥有着浓郁的藏传佛教文化风情,可以说景色和人文两者兼具。在圣境天堂般的甘南,草原上弥散着沁入心脾的酥油香,拉卜楞寺的辩经声随着炊烟一同升起,郎木寺如世外桃源般遗世独立,白龙江源头传来久远的召唤。转经廊外默念着六字真言、充满信仰的人们和匍匐在路上、磕着长头的老者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p><p class="ql-block">从地势、景观来讲,</p><p class="ql-block">甘南,是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p><p class="ql-block">有着整个雪域高原、青藏高原的景观,又有着东部山地的魅力。</p><p class="ql-block">从人文来讲,</p><p class="ql-block">它拥有整个藏区最好的学府,有最原汁原味的藏传佛教文化,还有藏区最精粹的游牧文化和最原始的民族风情。</p><p class="ql-block">除了海拔,藏区的一切,甘南都有。</p><p class="ql-block">漫步草原峡谷,枕黄河涛声,观日落牧归,共水天一色。</p> <p class="ql-block">甘加秘境指的是甘肃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甘加镇,南镶千年古刹作海寺,东邻甘加溪豁,凌越北部的达里加,南北部海拔落差达1300米,独特的地质构造使得其蕴藏了崖壁、草原、高原湖泊、石林、峡谷、史前溶洞、河流等多种地质资源在内的青藏高原所有的景致特征。</p> <p class="ql-block">甘加秘境的历史可追溯至两千余年前,</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恢宏雄奇的神迹之地</p> <p class="ql-block"><b>达尔宗湖</b></p><p class="ql-block">是当地藏族人心目中的圣湖,被称之为藏区的碧玉曼遮湖。</p><p class="ql-block">圣湖的“圣”就在曼遮二字,曼遮是装乘五谷或珍宝的法器,象征把整个宇宙缩小在上面,密宗认为能够迅速积聚福德与智慧。所以有着重要象征意义的圣湖,成为虔诚的藏民朝拜的对象,拉不楞寺的喇嘛也会常常来湖边敬香祷告,湖岸的一边是信众挂满的五彩经幡。绕着圣湖,顺时针转上一圈,积福开慧。</p> <p class="ql-block">甘加草原</p><p class="ql-block">周围群山环绕,是一处典型的高原草地,理想的天然牧场。每到夏季,整个草原碧绿如茵,好似一块天然的绿色大地毯,鲜花盛开,繁花似锦。蓝天、白云、绿草浑然一体,央曲河和央拉河蜿转流淌,犹如一条洁白的哈达飘落在草原上。</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81年,汉昭帝下设白石县”</p><p class="ql-block">而“白石县”则正是如今的八角古城。古城城墙呈八角,加上马面有二十角,在这样的造型之下,外部所有地方都在城墙上弓箭手的射程之内且全无死角,而在本地藏民心中,八角古城的造型又与防御“魔众入侵”的圣地“坛城”出奇的一致,甚至印证了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p><p class="ql-block">八角古城 遗落在丝绸路上的城池</p><p class="ql-block">在古城遗址旁边的山坡上,有一个很高的木制平台,能看见八角古城的规则的轮廓和远处的山影。</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汉代建造的城池,至今仍有汉藏两族人民在此居住。两千多年来,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古城曾经十分繁荣,也曾长时间衰落,甚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八角城在甘加滩东部央曲河和央拉河交汇的台地上,海拔2100米。城西是广阔的甘加草原,海拔4600余米的达里加山位于城池正北。</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轮廓与大部分方形的的城池轮廓很不一样, 它是一个空心十字形,所以有八个角,这样的城墙下,所有地方都在城墙上弓箭手的射程之内,防御坚固。</p><p class="ql-block">藏族人称其为“卡尔雍仲城”,意即“ 卍 ”字城。</p><p class="ql-block">八角城也称雍仲城。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历史上汉羌、唐蕃时的边寨重镇,宋代党项、西夏、唃厮啰政权活动与争战中心。</p> <p class="ql-block">岁月悠远,城墙残破,城中却有着升起的阵阵炊烟和道路上缓步行走的藏族老人,来到这里眺望古城的人们,会不自禁的以为眼前是一个关于古代的梦境。</p> <p class="ql-block">穿过甘加草原,向大山的的方向开去,沿着盘山公路,来到了大山的脚下,就到了白石崖。白石崖并不白,是一处灰褐色的断层岩石,绵延数公里</p> <p class="ql-block">“甘加秘境” 里有座绝壁长城</p><p class="ql-block">白石崖景区南北部海拔落差达1300米,独特的地质构造蕴藏了崖壁、草原、高原湖泊、石林、峡谷、史前溶洞、河流等多种地质资源。</p><p class="ql-block">莲花生大师、宗喀巴大师、贡唐仓大师、更敦群培等学术大师和高僧大德相继在甘加地区钻研修行、传道弘法。</p> <p class="ql-block">从临夏出发时,在河西走廊灿烂阳光的眷顾进了草原皆已不再,秋雨夹杂着瑟瑟的秋风让人一秒入秋,登高处风更大雨更急,进入白石崖山谷中,秋风秋雨渐歇,黯淡的光线让人有些沮丧,待看到无人机穿入云海拍出的白石崖近景,叹为仙境。</p> <p class="ql-block">秋天的甘加,即使在秋雨霏霏时,也绽放出绚烂的色彩,淡淡云雾中,墨色的山,黄绿相间的植被,仙境中,星星点点的彩色的伞,伴随着人们的赞叹声,漫步入这片花园中。</p> <p class="ql-block">遗落凡间的美好</p><p class="ql-block">白石崖有个小村落,名字叫做直格尔塔哇,依山而建,建在山崖下面的山坡上,村子的上方有个藏转佛教寺庙,叫做甘加白石崖寺,白色的寺庙和金顶在阳光下格外显眼</p> <p class="ql-block"><b>拉卜楞寺</b></p><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之一,全世界最有名的藏密学院,拥有中国最完整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p><p class="ql-block">·寺院规模宏大,这里有恢宏的寺院建筑群,供奉着无数的巨大佛像和各种精美的雕塑、壁画、法器等。</p><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超长的转经长廊是全世界罕见的,共2000余个转经筒,转遍每个转经筒至少需一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p><p class="ql-block">全寺所有梵宇,均以当地的石、木、土、茴麻为建筑材料,绝少使用金属。整体建筑下宽上窄,近似梯形,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谚。各庙宇依其不同的功能和等级,分别涂以红、黄、白等土质颜料,阳台房檐挂有彩布帐帘,大中型建筑物顶部及墙壁四面置布铜质鎏金的法轮、阴阳兽、宝瓶、幡幢、金顶、雄狮。部分殿堂还融合和吸收汉人建筑成就,增盖宫殿式屋顶,上覆鎏金铜瓦或绿色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寺外围墙的长棚下是整齐排列的经筒,被前来祈福的藏民和游客一一转动,这里就是世界上最长的转经筒,经筒上的图案承载着人们的梦想和希望。</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在康熙年间由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宋哲大师选址初建,经过历代活佛的不断扩建,才形成现在的规模。</p><p class="ql-block">错落有致的寺庙僧舍依偎在巍峨延绵的山脉前,湛蓝纯撤的天空下</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在固定的时间会有僧人带着参观讲解,带队的僧人很年轻,据说学汉语才一年,每参观一个佛殿,他都会留出时间答疑。</p> <p class="ql-block">全寺共有六大经堂,最大的是闻思学院经堂,又称大经堂,是“磋钦措兑”会议的场所,为全寺之中枢。一世嘉木样初建时,只有80根柱子,1772年二世嘉木样扩建为140根柱子,可容纳3000僧人诵经。1946年,五世嘉木样又建了前殿院,至此,大经堂成为有前殿楼、前庭院、正殿和后殿共数百间房屋,占地10余亩的全寺最宏伟的建筑。</p><p class="ql-block">前殿楼为大屋顶式建筑,顶脊有宝瓶、法轮等饰物,楼上供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之像,楼上前廊设有嘉木样大师、四大赛赤、八大堪布等活佛们每年正月和七月法会观会时的坐席,楼下前廊为本院僧官逢法会时的座位。</p><p class="ql-block">前庭院是本院学僧辩经及法会辩经考取学位的场所,有廊房32间。大经堂正殿东西14间,南北11间。正殿内悬乾隆皇帝御赐“慧觉寺”匾额,内设嘉木样和总法台的座位及僧人诵经坐垫,供有释迦牟尼、宗喀巴、二胜六庄严、历世嘉木样塑像,悬挂着精美的刺绣佛像及幢幡宝盖等,显得十分华丽,且藏有《甘珠尔》等经典。</p><p class="ql-block">后殿正中,供奉着馏金弥勒大铜像,后殿左侧供奉着历 世嘉木样大师的舍利灵塔,及蒙古河南亲王夫妇和其他活佛的舍利灵塔,共14座,右侧为本寺护法神殿。正殿之西为大厨房,内有大铜锅4口,大铁锅1口。</p><p class="ql-block">大经堂不幸于1985年4月7日被火烧毁,1985 年7月设计,1986年6月破土动工,1987年完成了主体工程。新建大经堂不但保持了原来的式样和风格,还采用了先进技术和材料。</p> <p class="ql-block">除各学院的经堂外,拉卜楞寺有众多佛殿,佛殿是僧众诵经和信徒朝拜的场所,宗喀巴佛殿、千手千眼观音殿、弥勒佛殿、释迦牟尼佛殿、白伞盖菩萨殿、救度母殿、白度母殿、寿安寺、悟真寺、普祥寺、图丹颇章和护法殿等</p> <p class="ql-block">这是全寺唯一可以拍照的地方,酥油花博物馆,酥油花是用酥油制作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雕塑艺术。</p><p class="ql-block">酥油花藏语觉安钦巴,意为“十五供品”,亦称“酥油花”。它是以酥油为原料,以人物、花卉、飞禽、走兽、树木等人和事物为主题的一种高超的手工油塑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产生于西藏的雍仲本教。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和藏王松赞干布完婚时,带去释迦牟尼佛像一尊,在大昭寺内供奉。这尊佛像原来没有冠冕,宗喀巴学佛成功以后,在佛像头上献了莲花形的“护法牌子”,身上献了“披肩”,还供奉了一束“酥油花”,这就是酥油花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拉不楞寺没有藏传寺庙那种统一、恢弘的建筑格局和寺院。它是由一个个小型的寺庙组成的寺庙群,因此它也是“世界藏学府”。一个个寺庙院落像一个个学院,整个寺庙群就像一个大学。游客可以在一个个院落内穿行参观祈福</p> <p class="ql-block">公元1709年(清康熙四十九年)第一世嘉木样协贝多吉(一切知妙音笑金刚)大师应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前首旗黄河南亲王察罕丹津的邀请,从西藏返回祖籍建寺弘法。大师于当年夏天带弟子来到扎西滩,看见这里山川灵秀、瑞云缭绕,是个建寺的理想所在。即开始在这里建修拉卜楞寺院。经历代嘉木样大师和各大活佛的不断扩建和完善,使它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占地面积86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九十多座,僧舍一万多间及六大扎仓(学院),诸类佛殿、众多活佛宫邸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嘉木样大师别墅等宏伟建筑群。鼎盛时期有僧侣3600余人。所属寺庙有139处,教权范围达甘、青、川、康、蒙古、东北及新疆等地域。它不仅成为佛家神圣的宗教禅林,而且是传播知识的综合性学府,也是整个安多地区藏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心。</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世界藏学府”的拉卜楞寺</p><p class="ql-block">这里有着完整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数千名僧人在这里学习和清修。</p><p class="ql-block">和煦的阳光笼罩着安静的庙宇,身着红色袈裟的僧侣来来往往,仿佛和寺庙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喇嘛们藏红色悠扬的吟唱声,转经筒的吱呀声和风中绵长的风铃声,数百年间延绵不绝</p> <p class="ql-block">那一夜我转过所有经筒,</p><p class="ql-block">不为祈福,只为触摸你的指纹;</p><p class="ql-block">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p><p class="ql-block">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了你的温暖。</p><p class="ql-block">熠熠生辉的金顶,掩映在一片绵延起伏的黄草漫漫中,信仰无声而庄重。</p> <p class="ql-block"><b>桑科草原</b></p><p class="ql-block">这里是著名的英雄格萨尔王烟祭铸神、赛马称王的地方.藏语中称烟祭为桑火,进行烟祭为煨桑,因此称此地为桑科(煨桑的地域).这里群山环抱,中间开阔平坦,大夏河水从南到北缓缓流过</p> <p class="ql-block">桑科草原上散落着几家野奢营地,选了一家悬浮营地,德吉林卡营地,营地坐落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之中,若天气晴朗,星空璀璨,这里真的应该极美,可惜晚上8点多到的时候大雨滂沱,营地里黑漆漆的,只有寒风和轻微的高反....</p> <p class="ql-block">清晨,雨歇,虽然仍是阴霾,但一观周边景色,确如网上评价,大草原上的幸福园林。</p> <p class="ql-block">大草原上还有一家非常出名的营地诺尔丹,但因为为公共卫生间而放弃,庆幸选择了德吉林卡,不可想象寒风大雨中如何走出房门?!</p><p class="ql-block">德吉林卡里所有的服务人员皆为藏族,纯朴爱笑,餐厅在最高处,德吉林卡是整个行程中最期待也是最失望但又是最满意的住宿,来大草原的野奢营地住宿需要好天气</p> <p class="ql-block">无垠的草色无涯,</p><p class="ql-block">弯弯的河流盘曲自妖娆</p><p class="ql-block">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郎木寺 不是一座寺</b></p><p class="ql-block">藏南藏着一个微缩版的香格里拉</p><p class="ql-block">郎木寺其实是一个地域名称,它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下辖的郎木寺镇和四川省若尔盖县红星乡下辖的郎木寺村。</p><p class="ql-block">郎木寺同时也是四川格鲁派寺庙达仓郎木格尔底寺的简称。在郎木寺沟里有两个隔河相望的寺庙:</p><p class="ql-block">其中江北的赛赤寺属于甘肃碌曲县,又叫“达仓郎木赛赤寺”,</p><p class="ql-block">江南是格尔底寺,属于四川若尔盖县,又叫“达仓郎木格尔底寺”,两座寺庙均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p> <p class="ql-block">郎木寺的发源地是四川境内的郎木寺大峡谷,在峡谷内有郎木洞、虎穴、和白龙江源头。</p><p class="ql-block">一条小溪从镇中流过,虽宽不足2米,名“白龙江”。溪北是甘肃的“赛赤寺”,南岸属四川若尔盖县的安多达仓郎木寺,中间夹着回族的清真寺,两个藏传佛教的寺庙在这里隔“江”相望。</p> <p class="ql-block">郎木寺,是因为一位西方人写的一本书而名扬海外,并引发了西方人前来寻找郎木寺的热潮,这本书叫《西藏的地平线》(Tibetan Skylines),作者是美国人罗伯特·埃克瓦尔。</p><p class="ql-block">埃克瓦尔不仅到过郎木寺,而且还在当地生活过多年。更为奇特的是,埃克瓦尔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传教士,竟然在盛行藏传佛教的郎木寺扎根生活下来,并用充满感情的笔墨,为世人描述了这个人间净土美妙的自然和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或许,传教士埃克瓦尔没有想到,经由他的“神”来之笔,一个微缩版的“香格里拉”——郎木寺从此开始传遍世界,引发了世人对郎木寺的诸多想象与寻访……</p><p class="ql-block">“神”在甘南“造”了一个微缩版的“香格里拉”</p><p class="ql-block">“这块土地本身和它的整个地平线一样无与伦比。藏区的天空确有它独特的趣味,远处,在地球和天空连接处,苍白阴暗的流雪勾划出地平线的轮廓。夏天,这里绿草如茵,草丛中点缀着彩色的斑斑点点,野罂粟花在翩翩起舞。在地平线的远方,那儿是块无名地,惊奇便由此而生。”在埃克瓦尔的笔下,郎木寺仿佛是一个“神”创造的迷人天堂。</p> <p class="ql-block">甘肃的“达仓郎木赛赤寺”,也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p><p class="ql-block">赛赤寺建于公元1748年。其创始人即第一任赤哇嘉参格桑,11岁受戒出家,27岁前往拉萨投拜名师潜心学法,成为出类拔萃的大学者。公元1747年,年届70岁的他经第七世喇嘛格桑嘉措的允准,返回故里弘扬佛法,创建了郎木寺院。</p><p class="ql-block">拉萨甘丹寺的法台被称为“赛赤”,意思是“金色宝座”。赛赤是藏传佛教最高学位和荣誉的象征,首任赛赤即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因为这座寺庙由第五十三任赛赤创建,所以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赛赤寺”。1752年建大经堂,成立了显宗闻思院,后来又建立了密宗喜金刚学院。赛赤寺发展迅速,一度与拉卜楞寺齐名,如今赛赤寺已成为 安多 地区仅次于塔尔寺、拉卜楞寺的一座重要寺院。</p> <p class="ql-block">安多达仓郎木格尔底寺,在位于郎木寺镇的四川部分,寺内的五世格尔登活佛肉身殿是郎木寺景点中的精华,供奉着圆寂后几百年都不腐坏的活佛肉身,十分神奇。</p><p class="ql-block">“格尔底寺”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得力弟子“绒钦更登坚参尊者”创建于1413年,已有六百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格尔底寺在藏区声名远播,寺内供奉着该寺第五世活佛的肉身灵塔,据说是所有藏传佛教寺院中唯一拥有活佛肉身的寺院,而其他寺院只有佛骨舍利被供奉。肉身灵塔供奉在格尔底寺内的大殿内的肉身灵塔,已有300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白龙江,是长江支流嘉陵江上游的最大支流。</p><p class="ql-block">在地理学家的眼里,白龙江可非同一般,因为它与秦岭、淮河同为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分界线,是中国西部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在白龙江的源头,有一个隐秘的小镇,它就是郎木寺镇,流经这里的白龙江只是一条不足两米宽的小溪流。</p><p class="ql-block">站在郎木寺镇远眺,白龙江两岸的山顶常有新雪覆盖,白云飘过,雪在云中闪现。山腰间森林繁茂,形成一片片苍劲的墨绿。寺庙建筑散布在河谷两岸的山坡上,桑烟袅袅,佛号声声。围着寺庙零散分布的,是分不清属于甘肃还是四川的汉、藏、回族民居。一座座院落朝向不一,主人因地制宜,用石墙或篱笆围起自家院子,远远看去,就像青草地上的一个个“童话世界”……</p><p class="ql-block">游走在镇内,与一片片金顶、一座座佛塔相遇,缱绻云霞裹杂着一缕缕炊烟,像是回到了故乡般温暖安心。</p><p class="ql-block">郎木寺”作为地名,最早可考的资料出现在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份电报里。1935年8月29日,红四方面军路经四川若尔盖,总政委陈昌浩致电朱德和张国焘:“巴细两条大路,一条阿细西北赴郎木寺三天路,另由巴细或班佑经热当坝到郎木寺三天,途中有土房……据向导说阿坝有路通郎木寺,大概要过大河……</p><p class="ql-block">在走过艰难的松潘草地之后,长征中的红军沿着包座河谷北上,进驻甘肃迭部县的俄界,再沿白龙江东进,在迭部东北的腊子口突破天险,赢得了长征中最为艰险的一次险关之战。在这次长征突围中,红军虽然没有选择前往郎木寺的路径,但在上述军情电文中,“郎木寺”出现了三次。后来,“郎木寺”作为汉语地名,多次出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西南部队的军用地图上。久之,“郎木寺”作为地名约定俗成地出现在中国行政区划地图中。也就是说,这个小镇被叫作“郎木寺”,极有可能是对红军电报的沿用。</p> <p class="ql-block">黄河流经的地域广,地形复杂,上游地区形成了比较著名的九个蜿蜒曲折的“S”形大弯道,因而得名“九曲黄河”。</p> <p class="ql-block">从甘南的郎木寺阴雨天气中向唐克的<b>九曲第一湾</b>,一路视野开阔,风景绝佳。</p><p class="ql-block">且风云翻涌,气象万千,然后到达第一湾遇见了最美的双彩虹</p> <p class="ql-block">早在汉唐时期,对黄河上游的称呼是“析支、河曲、九曲”。在藏语中,“曲”就是河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是,“黄河九曲”指黄河流经的九个省、区。</p> <p class="ql-block">藏族人民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景观等,将上游诸河段取了更有特色的名称,如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玛曲、析(赐)支、河曲、九曲、逢留大河等。</p><p class="ql-block">藏语称“河”为“曲”. 俗语说:“天下黄河九曲十八湾”,这“九曲”就是唐时对贵德以上黄河段的称呼 黄河首曲所在地玛曲县还是整个黄河流域唯一一个以“黄河”命名的县城(注:玛曲,藏语即黄河)。</p> <p class="ql-block">黄河九曲第一湾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海拔4500米)之黄河,流经四川省境内,在若尔盖县唐克乡索克藏寺院旁形成的著名景点。</p><p class="ql-block">黄河在此横切径为300米,白河横切径为400米。</p> <p class="ql-block">黄河于此段流程中,为四川与甘肃之界河,河西为甘肃,河东为四川。黄</p><p class="ql-block">河自甘肃一侧来,白河自黄河第一湾湾顶汇入,型如“S”型,黄河之水犹如仙女的飘带自天边缓缓飘来,在四川边上轻轻抚了一下又转身飘回青海,故此地称九曲黄河第一湾。</p> <p class="ql-block">黄河九曲第一湾最高的观景台可以乘坐电梯,那个观景台是观赏日落的最佳地点。可惜天气不佳。</p> <p class="ql-block">清晨5点半,郎木寺镇,天依然黑着,为了探大山里的秘境,驱车出发</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川西的几座小村庄,云雾缭绕中安逸静怡。</p> <p class="ql-block"><b>扎尕那</b></p><p class="ql-block">是一座天然石头城,位于迭部县西北30余公里处的益哇乡的一座古城,藏语意为“石匣子”。地形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听说节日期间扎尕那会堵车,探完秘境后,迅速来到景区,这时才早上8点多一些,入住业日村的民宿,民宿在村子的第一排,面对着大山,窗外即是风景。</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山势奇峻,清晨云雾缭绕、宛如仙境。</p><p class="ql-block">众神的居所——“迭部”在藏语中指“神摁出来的地方”,而扎尕那便是山神涅甘达娃的行宫,这里的风景也是“仙气十足”。</p> <p class="ql-block">群山环绕的扎尕那,仅有一条狭窄的道路与外界相连,长期独享着一方宁静。进入扎尕那,必须穿过纳加石门、扎尕那石门与光盖山石门三重石门。</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风景区,由四个藏寨组成,由低向高排列:东哇村、业日村、达日村、代巴村。</p><p class="ql-block">每个村子都有观景台。一天的时间上了两个主观景台达日观景台和洛克观景台。</p><p class="ql-block">所住的民宿面对着一个小型观景台,右边山上是达日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甘南迭部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秦岭西侧,北部横亘着的迭山,是广义秦岭的西段。传说久远以前,这里全是高耸石山,涅甘达娃神伸出拇指一摁,石山缺口顿开,有了通道,所以,迭部的藏语意就是“大拇指”。</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的正北是巍峨恢弘、雄伟壮观、璀璨生辉的光盖山石峰,古称“石镜山”因灰白色岩石易反光而有其名;</p><p class="ql-block">东边耸峙壁立的俊俏岩壁,凌空入云,云雾缭绕;南边两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峙并立成石门;再南至东哇、纳加一带,峭壁矗立,清流跌宕,水磨飞轮,流转不息。山势奇峻、景色优美,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头宫殿,这片世外桃源虽然早在近百年前就被洛克誉为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但至今仍是一块处女地。</p> <p class="ql-block">云雾散开,天空澄净,洛克观景台之下的扎尕那风景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洛克观景台的视野最为开阔,虽有遮挡,但可环顾四周360度无死角的观景,私认为最为值得</p> <p class="ql-block">蓝天、原野、峭峰、宁静村落,还有那小木房、围栏中的牦牛绵羊、从田地返回的热情藏民、傍晚时山谷间缭绕的炊烟……</p> <p class="ql-block">1925年,英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就来到了迭部,他在这里采集动植物标本、绘制地图的时候,被其自然风光所吸引,还在日记中做了以下描述:</p><p class="ql-block">我平生未见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曾看见迭部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p><p class="ql-block">迭部这块地方让我震惊,广阔的森林就是一座植物学博物馆,绝对是一块处女地。它将会成为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和所有观光者的胜地。</p> <p class="ql-block">绵延起伏的巨石山峦遍布着五彩的丛林,青稞和小麦交叠成层层错落的梯田,当夕阳西下,旖旎的霞光辉映着壮丽的石城,就像人神共居的宫殿。</p><p class="ql-block">古朴的藏族村寨升起袅袅炊烟,混杂着银丝玉带般的浓云厚雾,缭绕在山间。宁静的云端草原铺洒着灿烂的阳光,秋风里盛着浓郁的酥油香……</p> <p class="ql-block">从扎尕那到卓尼县城150公里的江迭公路,称为洛克之路,全程为砂石非铺装路面,基本全程沿着山谷行进。垭口海拔在4000 米以上。</p><p class="ql-block">在洛克之路的起点,寻了一处阳光灿烂之地,面对这大山原野,无所事事...</p> <p class="ql-block"><b>米拉日巴佛阁 一层一佛阁</b></p><p class="ql-block">“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九层佛阁”</p><p class="ql-block">米拉日巴佛阁位于甘南州首府合作市北,为藏传佛教白教的代表建筑,外观宏伟,色彩浓烈,内部金碧辉煌,绘满了壁画,阁外设有转经筒。在整个藏区共有两座米拉日巴佛阁,合作的这座便是其中之一。米拉日巴是藏传佛教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位大师,是噶举派(白教)创教者之一。</p><p class="ql-block">米拉日巴,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著名高僧、密宗修行大师。</p><p class="ql-block">米拉日巴出生于芒域贡塘地区(今日喀则地区吉隆县)。本名米拉日巴·脱巴噶,法名协巴多吉。原属琼波家族,自祖父定居贡塘后,称米拉家族,先祖为宁玛派信徒。</p><p class="ql-block">幼时丧父,成年后,习苯教咒术,后改宗佛教。1077年赴藏绒的拉尔地方(今仁布县境内),向宁玛派荣敦拉迦大师求法,习“大圆满正法”。后经引荐到洛扎向玛尔巴译师求法,7年后学得玛尔巴的全部教法。1084年返乡,隐居吉隆、聂拉木附近深山洞穴坐静,潜心苦修那若巴密宗教义及瑜伽的“拙火定”等秘密真言9年,最后获得“正果”,领悟了所学之各种教法。米拉日巴习受密法,注重实际修持,以苦修著称。</p><p class="ql-block">米拉日巴终生未建道场,在青藏各地云游传教。</p> <p class="ql-block">甘南,独一无二的低海拔优势,全地形的藏域景观,被忽略太久因而纯粹的风俗,还有相对适宜的气候,信仰在这片土地上就像风霜雨露般自然生长。</p><p class="ql-block">这片被逐渐被旅行者探寻的秘境,仿佛就是藏传佛教神话中流传了千年的“香巴拉王国”……</p><p class="ql-block">无论过去,还是现在,</p><p class="ql-block">甘南都在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p><p class="ql-block">不急不缓,一样可以走向未来。</p>